我的监狱故事
题记:监狱发生罪犯脱逃事件以后,监管安全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监狱到底是如何监管罪犯的,罪犯在监狱到底干些什么。本文是一名普通民警的工作日记。从中不难看出,监狱执法不仅仅是看得住罪犯,更注重管得好,使绝大多数罪犯刑释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不再危害社会。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我从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毕业,经考试录用,走进安徽省白湖监狱管理分局,直接从事罪犯监管。当年的职业历程,至今记忆犹新,太多的感悟“空前绝后”。 心理期望与现实落差,工作理念与实践反差,工余时间长短倒置的逆差。农场监狱警察每天要露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地理位置偏僻,没有有效的电视信号覆盖;信息闭塞,只能看到三天前的报纸。社会信息来源主要是听收音机,这对于渴望认知外面世界的青年民警,是何等的无助。而监狱农场工作中的早晨一身露水,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水,带来的做梦时是一脸泪水。许多人青年民警表现出不适应,在那个转型年代,入监的罪犯,心态也与众不同,面对监狱农场艰苦的农业生产,往往表现出畏惧、逃避甚至抗改。我们在改造与被改造中不断磨合,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进步。
一身冷汗惊醒职业梦
1998年7月14日,经笔试面试政审等系列流程,我被派遣至白湖监狱管理分局下属的一个农场,记得本地职业化语言称呼为“带工干部”,罪犯一般称我们为“某某干事”,工作的主要职责是白加黑,6+1兼15/24。在白天,带着罪犯,按派工单上的要求,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劳动生产任务,相当于行使我儿时记忆中人民公社管理下的生产大队里小队长的权利。晚上收工回监后,组织罪犯进行评分学习,就当天的劳动改造进行小组评议;然后把劳动改造、教育改造和其他表现得分加在一起,作为狱内表现和呈报减刑的主要依据。所有监狱警察,每天户外夏季12小时,室内3小时,周休息一天。
有一次,我所承包的小组一名罪犯宋某主动要求进行思想汇报,交谈中,我发现宋犯处处表现出对农业监狱关押模式和教育方式的不屑一顾。强烈要求到城市工业类别的监狱去服刑,理由是他有技能,掌握一些专业技术,还有证书,入狱前正在开发新产品。这种类别,属于不安现状型,企图通改变改造环境,寻得他所认为的可以减轻或逃避劳动的改造场所。如果单纯地对该类罪犯进行形势和政策教育,很难起到好的效果。必须找到切入点,一针见血,让他在承受能力范围内接受挫折教育,越痛越醒悟,越有说服力。
冷处理、自塑之中后天强化。我让他回去好好准备一下,把自己的特长和要求整理出来,让干部看看。第二天,宋犯带着一本技术证书兴冲冲地找到我汇报思想,等待着期望中的表扬和赞许(当时罪犯入狱时持有证书的的确不多)。我不动声色,故意漫不经心地从办公桌上也“随意”找了几本证书给他,建议我们互相看看。看着看着,宋犯的表情起了微妙的变化,不再说话。于是我很关心地咨询着也开发新产品的事,听完后又“好奇”地问了几个问题。
原来宋犯带来的是一本车工初级工证书和计算机上岗证,我给他看的是我的车工中级工证书和国家计算机二级证书。至于“好奇”地提出的几个问题,恰恰是宋犯新产品开发中忽略的技术漏洞和缺陷。至此,我既不批评也不评论,和他“拉家常”、谈监狱感受,并鼓励他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此后,在多方努力下,宋犯安心地投入改造,并担任扫盲教育班犯人教员,取得不错的改造成绩。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我明白,之所以有这样的教育效果,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巧合。让宋犯回去准备材料,其实是自己在找对策,利用这段时间,全面了解和分析宋犯的心态,做应对准备。当时的对症下药,完全是一种偶然,刚好宋犯所学技术与我的专业相近,属于我曾经教过的学生类别。要是换成另一个犯人,不同的技术,不可能有这么好的效果。那次交谈,对于刚刚进入监狱执法角色的我来说,没有丝毫惊喜;在表面上漫不经心的掩饰下,心理上,其实是一身冷汗。
任何时候,管教的针对性和度的把握,对监狱警察都是一种考验和挑战,尤其是更高标准的执行过程中,更多的时候,监狱警察的知识储备与更新,刻不容缓;必须做到与人一杯,己有一桶。只有站在知识的制高点上,运用规范的执法行为,才能驾驭局面,构建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