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职场,荣辱得失,一言未能尽,一席未了情。留存着感恩、感悟、感受。
感恩人生
监狱警察的情愫,喜欢对比,不忘反差。教育改造过的每一名罪犯,历经体系化法制、文化、技术教育,刑释后,希望他们真正重新开始,从此新生。监狱作为修正人生扭曲的塑化厂、正品间,每一位执法者都带着感恩思维,教育引导罪犯远离罪恶,融入新生活,开启新征程。当每一名罪犯走出时,与监狱警察告别,不说再见。是呀,在这里,再也不见。
回归社会,是两个动作,回是时间轴上的主动,到了刑满自然返程,回到入监前的转折点;至于能不能归,被社会接纳融入,在转折点处再纠偏,每一名罪犯的服刑背景不同,无法一日而语。“你不知道这一生有多少人帮过你,但你要明白,这一生,你肯定回报不了每一位曾经帮助你的人。不要过多地抱怨社会,是你先伤了它。”每每有罪犯刑释离监,监狱警察都会说出类似内容的话语。教育罪犯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即便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人和事,也要学会调整,心存感激地去对待每一个人。
罪犯对社会报以信心,感恩的姿态再融入,即便有坎,也要学会迈过去,不再跌到。监狱警察教育培养罪犯的感恩心理,同时,不断地修补曾经破坏的社会秩序,复苏特殊群体的感恩本原。有了感恩情怀,不想提起的事,淡忘;无法忘却的人,怀念;羞愧难当的情,珍惜。
感悟文字
监狱警察的文字多数是职业心得,在文字中找到乐趣、寻归属。不间断地坚持组词造句,实现潜移默化中的人生修炼。许多监狱民警在职期间养成的一个爱好,那便是以文字的方式,记录工作,抒发情怀。以文化人是监狱警察不断实践且持续推进的基础工作,把心静下来,绕开浮躁和轻狂,沉下去,冷静地思考,在一张用岁月压制的白纸上,解读自我、浅析司法、践行教育改造。影响并带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自己监管的罪犯,形成积极健康人文法理的内外环境。这是职业之外的,社会化符号记忆。
许多监狱警察相继出版了体系化的理论、文学类图书,因行业属性的对应,纪律要求合实际业务的捆绑,这些作品难以形成在更广的范畴内产生影响。但更多的监狱警察自发形成的文化归属和群体认同,形成法治文化的独特风格。
罪犯的文字表述,在刑罚执行中,集中在对犯罪认知、忏悔、自新,对家人的思念、对自己的惋惜、对未来的期望。有的文字流露出辩解、醒悟、懊恼,有的透露出对自由的渴望,对自己的信心,很感人、触及内心,很有教育意义。监狱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节假日特点,组织罪犯书写一封家书,给妻子、给父母、给小孩、给朋友,亲情、爱情、友情的释放,缓解了监狱内改造的焦虑,扶正了一些偏差。有的罪犯写好了,并不寄出,放在身边,留存心间的情感印记。
监狱内办有自编小报,专门刊登罪犯作品,鼓励和帮助罪犯提升文化、法律水平,并通过不同形式的奖励,对罪犯积极改造一种认可。一张小报传众人,一段文字感人人的改造文化,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些原本不认罪、不悔罪的罪犯,在监狱文化的熏陶下,得以修正。以文化人,由此有了特殊的意义。
感受幸福
幸福置放特殊场景,在不同的时代内容不同,幸福感不同,指数差异化,甚至代表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
监狱警察的幸福,家的感觉,温馨。事实上,战友们共同走过的日子,作息不看早晚、忙中也偷不出闲,满负荷超负荷极限运转。许多人有许多“家”,不是家有万贯,可以到处置业开发的房地产,仅仅是履职刚需,配置的漂泊流动化栖息地,地里播种希望,渴望正常人的生活,便是幸福。工作的绩效,认可,是幸福。一项工作推进,取得的预期的效果;一类事务展开,成为成功,这种幸福,是职业认同和归属,久远。
罪犯的幸福,是能认识到曾经犯罪之恶,本原自省及拯救中的自救。家人能对其包容,不遗弃不放弃。社会给予新生希望,在回归社会后,不被过多的歧视;在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必要的帮扶。监狱内的改造,保持进步;自我新生,坚持前行。幸福的黄丝带,通过自己的努力,能高高飘扬。
人生之路,需脚踏实地,不投机取巧不亵渎法律,干干净净勤勤恳恳为根本;保持积极上进,甘于忍受寂寞,善待、礼遇、豁达,自律、自警、自醒。人与事的团聚,个体与群体的团聚,社会大家庭团聚,正向航行,便是团聚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