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九年多的工余时间,盘点七十年监狱警察文化。孤独中执意前行,冷傲内蕴藏激情,方向很明确,追寻阵地,留下印记,让警察文学之花在此深度绽放。
于是,长期盘坐在市图书馆的某个固定角落,用文字拼盘,将同步新中国建设发展的监狱工作以及由此派生出的情感再现,取名《人间大爱在狱城》,章回体,100个来回。
之所以敢说固定在图书馆,不是VIP客户的特惠,也不是曾经有过监狱图书馆馆长履历或人脉资源的延伸,是时空上的事实盘踞和读者公认。四季风雨中,来的最早,走的最晚,稳居其中。一度甚至出现来客主动让出那个座位,在他们的记忆中,这里一直有人,一个热衷热爱创作的人。能看到他不由自主地笑、眉头紧锁的思、玩命挠头的抓。日久生情,图书馆管理员每次在闭关前,特意走到身边,用不言语可等待的肢体语言暗示,体现出对读者特有的尊重。要说创作内力源,那便是留住曾经的青春岁月,让笔墨隐含职业情感,给监狱后生一份质朴的那年那时那景。
那些特定的日子,即便是春节期间,偌大的自习室,空无一人时除我,高朋满座时有我,人来人往时我在。凭着这一忠诚,那椅子、桌子、场地,其固定资产的折旧率和现金价值流走势,固守阵地的创作者最有发言权的。见证,是最好经历。而惟一不让这些实体贬值的,便是期待监狱文学的升华。
期间,伴随文字的,是女儿小升初、初进高、读大学、公考入职。图书馆周边的田野,渐生渐长,被无数孪生筒子楼覆盖,彼此忘情拔高,俯视看客。馆外高楼陪伴着我的白发出众率,由难以寻觅的寥寥无几,深藏不露的探索发现,到四处银丝抢上市,满头莹亮华发间。这些都是监狱文学创作的背面,无法也不愿透视。岁月带来的,是青春以及过后的不舍,留下的是沉淀过滤后的底蕴丰厚。
与书相向的职业,监狱警察的付出早已不是个人爱的奉献,家庭、父母、朋友,亲情、爱情、友情,这些常态化的本能需求,被动肢解,碎片化淡化甚至淹没。在世间起伏跌宕中,不断遭遇负面舆情冲击。监狱警察的精神世界和实际生存真相,有必要原生态告知世人。正是这种纯朴思维的诱惑,好好写一本内藏泥土香的纪实记事,成为历练中的刚需。于是,打磨序言,反复评估,否定之否定。期间痛苦,终于被时间缓冲,完美转型。监狱警察读本,满足社会化认知和理解,已经是社会发展的新思维在更新。
现在看起来当年的一些所思所为,是何等的幼稚。比如监狱警察文学中提及户外恶劣条件下的劳动保护,草帽、小板凳、自制废旧皮带坐椅、废旧化肥袋围成的避风棚,墨镜、半导体、秧尺,而不是荷枪实弹、武装到牙齿,头顶警徽身着制服笔挺地伫立着。读者会很诧异,但是很真实。为了更好地还原一些工作实景,查遍所有的历史影像资料,想找一张哪怕就是快闪一秒钟当年真实的监管实景。但所有的影像都被刻意回避了,在那个胶卷冲印磁带摄像的年代,没有锁住真相的,意味着永久消失。创作者的历练,带着深深的遗憾,面向原野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