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背起母亲上学
武新淦13岁那年,他的母亲不幸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从此生活不能自理。为给母亲治病,家中债台高筑。半年后,不堪重负的父亲因突发脑溢血离世,殷实美满的三口之家顷刻变成了母子相依为命。家庭的重担全都落在了他的身上,逆境把他磨练成一个懂事、刻苦的孩子,小小年纪就一边照顾母亲,一边刻苦学习。他经常对母亲说的一句话就是,“妈妈,父亲走了,还有我呢。”
他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地里干活,因为这是她们母子俩唯一的生活来源。那时候虽然还是大集体,但是粮食产量很低,就是粗粮也吃不饱,更没有油、没有菜吃,吃的最多的,是别人扔掉的烂菜叶放点盐煮煮。冬天家里冷得像冰窟,母亲的病又加重了,疼得整夜整夜无法入睡,他就把母亲的脚放在自己怀里取暖,边按摩边陪母亲说话……
苦难没有压倒他,反而激发了他改变命运的决心。在读初中的三年中,他没有买过一本课本,用的课本都是借上一级同学用完的,但学习成绩却是年年第一。
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他以最好成绩被县一中录取。因学校离家有30多里地,母亲又需要人照顾,他决定:把家中的房子租出去,就在学校附近租间房子,好一边上学一边照顾母亲。
在这所小屋里,他第一次“背”起了母亲,一同走过了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
高中三年,他每天早晨5点便起床做饭,然后帮母亲穿好衣服、洗漱,等母亲吃完饭匆匆收拾一下就背上书包跑向学校;中午放学铃一响,他第一个冲出教室,回家做饭、洗衣服;晚上9点半下了晚自习,他先帮母亲按摩疼痛的关节,安顿母亲睡下后开始复习一天的功课、预习第二天的新课。
武新淦面对的不仅仅是照顾母亲和学习的压力,还有经济上的压力。她们娘俩的花销已经节俭到极致,母子俩每天的生活费加起来只有几分钱(粮食是生产队分的)。每到暑假,他总会出去打工,干了白班干夜班,一天工作时间有时超过了16个小时……
由于无钱医治,母亲的病一直拖着,每天只能吃一分钱几片的药来止痛。由于长久服用止痛药使母亲的肠胃也变得紊乱,并且还会经常因为上火伴着牙痛,这更让他心如刀绞。他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母亲的病治好。”
靠着这种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武新淦不但出色地完成了高中学业,而且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恩泽市医学院。
腼腆清秀的武新淦,一米六几的身高,90来斤的瘦弱身子,脸色发黄,戴一副近视眼镜,穿着一身粗布衣服,沉默内向。难以想像这么大的重担压在这么弱小的身上。
武新淦母子租住的房子就在离恩泽市医学院300多米的一个胡同里。一个不到10平方米房间的出租屋,那就是他和母亲的“家”:一张由四个水泥墩支起的简易床、一条被子、一个塑料简易衣橱、一个小方桌,桌上堆放着好几本从图书馆借来的书和一些药品。一个案板,还有一些瓶瓶罐罐……
这就是武新淦和母亲的全部家当,这就是武新淦用瘦弱的肩膀为母亲撑起的一片天。每当有外人来时,母亲总会颤颤巍巍地欠起身来答话,在她的眼神里流露出了作为母亲的自豪和对儿子的依赖。
早上,房间一角的电饭锅在冒着白气,弥漫着整个房间。实际上,这间不到十平方米的屋子仍显得空空荡荡的。20分钟后,武新淦给母亲喂了一碗粥,给她量过血压后,就赶往学校了……
晚上,武新淦和母亲同睡一张钢丝床,母亲睡这头,他睡那头,他跟母亲躺在一张床上,可以更好地照顾她。他每天至少要给母亲量三次血压,早晨、中午、晚上各量一次,有时候她身体不舒服了,爬起来就可以给她测血压,给她打针吃药。如果单睡,他怕晚上母亲犯病了,自己迷迷糊糊的睡过去。
因为没钱住院,武新淦的母亲只能在家里治疗,武新淦学会了给母亲打针、量血压。他每天都要按时给母亲打针、吃药、测量血压。
为赚取母亲的医药费、生活费和每月的房租,他参加了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利用每天中午和晚自习放学的时间打扫教室卫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到小饭店里干零活,赚取微薄的酬劳补贴家用。
每天,你会看到,在学院的学生食堂里,武新淦正忙着给学生们盛汤,此时正是学生用餐的高峰期,学生络绎不绝。
每天放学之后,武新淦都要到学生食堂勤工助学,他的任务就是负责盛汤,之后,帮助师傅们打扫食堂卫生。在这里“工作”,除了一日三餐免费之外,每月他还能领到一点生活补贴。
在食堂吃饭的时候,他把自己的饭菜划拨一半到另一个随身带来的盒子里,这一半他要带回家给母亲吃。接着,他匆匆忙忙地赶到教室上晚自习。他用晚自习的时间,做完了作业,并温习了一天的功课。
晚自习结束铃声一响,他又匆匆赶回出租房里,在这里,身患重病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母亲,正等着他敷药、打针,一路上,他心里想着:妈妈肯定饿坏了……
武新淦从食堂带一点菜过来和妈妈分着吃,可以省点钱,但是,因为母亲胃不好,不能吃太多的东西,所以有时候就在家里煮点稀饭,烧点青菜,其他什么都不能吃。
有一次,当武新淦急忙走出校门口时,眼前的情景让他吃了一惊:母亲就站在学校门口的马路对面。她穿着一件棉衣,拖着一双棉鞋,头发零乱,面容憔悴,身体虚弱。她时不时地向着校门口张望,见到儿子出来了,她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娘,你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病情会加重的。”武新淦有些埋怨地说。
“你这么晚了都不回来,我不放心呀!”母亲低声说道。
由于天很晚了,仍没见儿子回家,母亲放心不下,便“一步一挪”的来到了校门口等儿子。
武新淦背着母亲一步一步艰难地往四楼的出租房里走。
“孩子,这样下去我会拖累你的。”在武新淦背上,母亲哽咽着说。
“妈,你一定要活着,你的手里拽着两个人的生命,只要你活着,我就能坚持下去!妈呀,我会带着你上完大学的!我向你保证绝对不影响学习。你要坚强地活下去,我要让你享受一个幸福美好的晚年。”他充满信心地说。
“我这样拖累你,还不如死了算了。”母亲继续哽咽着说。
“妈,你可不能瞎想啊。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叫我怎么活啊?如果你走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啊,和你一起离开这个世界算了。”武新淦也哭了。
“妈,在我小的时候,你就给我讲过‘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故事。我现在做的只是一个儿子应尽的义务。你含辛茹苦把我养大,你还没享一点福呢。
“妈,现在这个房子是朝北的,而且在四楼,不方便,过阵子我想办法换个朝南的房子,楼层低一点的,便宜一点的。等我大学毕业后,就好了,我就能挣钱给你治病了。”说这话的时候,武新淦已是泪流满面。看到儿子哭泣,母亲也禁不住失声痛哭起来。
在武新淦多年细心的照料下,母亲的病情有了好转。以前母亲整日卧床不起,连吃饭都要靠人喂,现在不但能够下床慢慢走动,精神状态也比以前好了许多。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为母亲开启了一个个充满希望的明天。
在精心照顾母亲的同时,他刻苦学习,积极上进。在一次见习手术时,由于他的细心,避免了一次医疗事故,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第二章 偶遇恩师
就在武新淦读大二那年,他参加了一次心脏支架手术的见习,他已经多次见习这种手术了,只是还没有资格当助手。这次手术,由于手术老师的失误,支架在放置时,往前多移了一毫米,堵在了另一根分支动脉的入口处,如果这样,必然会导致另一支动脉的堵塞,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就在这一刻,提醒还是不提醒手术老师,武新淦进行了快速的思想斗争后,还是果断地说:“老师,你再看看刚才那个支架,是不是靠前了。”
手术老师戴着口罩,用眼瞟了他一眼,本来不想理睬他,可是,他还是不自觉地检查了一下。只见他眉头略微皱了一下,赶紧把支架往后挪了一毫米,这一不经意的举动,被所有参与手术的人都看到了。
这一消息不胫而走,并很快传到本校著名心外专家郝新亮的耳朵里,这使他眼前一亮,这真是棵做心外手术的好苗子啊。当他了解到武新淦的情况后,立即派人把他叫到了办公室。
见到面容黄瘦的武新淦后,郝新亮摇着头,叹息着。他让武新淦坐下,还给他到了杯水,简单了解了一下他母亲的情况及当前的生活状态后,用试探的口气问:“你将来毕业了,愿意从事心外科专业吗?”
“只要毕业分配工作了,干什么都行。”他不好意思的一边搓着手一边说。
“你愿意多见习心外科手术吗?”郝新亮问。
“当然愿意了。只是学校安排的太少了。”武新淦说。
“那好,今后只要有手术,我一定派人去叫你。”郝新亮高兴地说。
郝新亮站起来,从兜里拿出几张大团结塞到武新淦手里。
武新淦推辞着说:“老师,您也不富裕,我怎么能要您的钱呢。”
“权当是我借给你的,你先救救急。给你母亲买点好药,你也不要太辛苦了,一定要先把学业搞好了。”郝新亮象慈父般的握着武新淦的手嘱咐道。
武新淦攥着老师的钱,不停地点头。他眼含热泪退出了老师的办公室。
就这样,在老师的重点培养、关照下,武新淦比其他同学又增加了多次见习心外科手术的机会。
期末考试中,他取得了专业排名第六的好成绩,还被推选为学校现代医学研究社的理事和班里的生活委员,同时还兼任校团委新闻中心的记者。
平时,学校有活动他也一定参加,比如到街道办去服务,去街道打扫卫生,他从来没有请过一次假,即使晚自习也从来没有迟到过。
每当谈到老师和同学时,武新淦总是感激地说,老师、同学都很关心、照顾他,而且也经常来看望他和母亲,很多同学也主动来帮助他解决一些困难。
在充满活力和爱心的大学里,他也热心帮助同学,积极配合辅导员做好各项班级管理工作,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五年艰苦的学生生活总算结束了。武新淦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毕业证。
在恩师郝新亮的帮助下,武新淦被分配到了恩泽市医院心外科工作。
医院为了为了能让他更方便的照顾母亲,专门分配给了他一间十五平米的宿舍。他不仅不用租房子住了,每月还能领到近百元的工资,生活总算平稳安定下来了。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母亲的病也大有好转,基本能生活自理了。这对武新淦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欣慰。
他还利用休息时间,经常到市场上屠宰户那里买来猪、牛、羊的心脏,不是进行解剖,就是练习放支架和搭桥的技能。熟能生巧,功夫不负有心人。没有其他爱好的武新淦,把精力都用在了研究心脏上。
由于他的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再加上上学时就跟着老师参加过多次手术,刚工作,他就能熟练的给手术老师当助手,并深得同台手术老师的认可与赞许。
家庭生活的安定,母亲病情的稳定,对武新淦的工作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他除了回家照看一下母亲外,把精力全部用在了病人的身上。他的手术越做越精,没几年,他已经是远近闻名了。除恩泽市外,周围省市慕名而来的病人也很多。
由于他精力充沛,组织能力强,为人热心周到,还被年轻人推选为医院团委书记。把年轻人的业余生活搞得有声有色,使医院的文化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提高了医院的文化内涵。
那时,改革开放才刚刚起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一个小有名气的心外科医生,有求于他的人肯定不少,他们在得知武新淦母子俩的生活状态后,自然而然的会送些米面油之类的生活用品。他们也有送钱的,但都被武新淦拒绝了。那些远道而来的乡亲,因没有贵重的礼物,只能带些土特产来。宽厚仁和的母子俩,都会买上些农村见不到的稀罕物回敬人家。
并不多么富裕的武新淦还力所能及地去帮助那些来自农村的过于贫穷的病人。他乐善好施,热情周到的服务,精湛的医术,深得病人的赞许。他也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武新淦并没有忘了恩师郝新亮,他除了经常到老师那汇报手术情况,请教一些疑难问题外,还经常把一些名酒名烟送给老师。特别是老师跟师母生日时,他都会去参加并送上礼物。
一年的夏天,武新淦跟随恩师郝新亮到黄山参加学术交流会。作为初出茅庐的他自然是兴奋不已,他不是为黄山的秀美风光所陶醉,而是为能认识那么多全国顶级的心外科专家而高兴,他可以近距离的聆听他们的教诲、他们的讲座、他们的最新技术。
这时,已经开始有药品商、医疗器械商往学术会里渗透,为学术会搞赞助。武新淦这时候还是个无职无权的小人物,一个普通的心外科大夫。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