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蒙昌荣的头像

蒙昌荣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05/05
分享
《乡村魂》连载

第四章 结束学生生活

进入初中三年级了。永兴乡完小加上村小带帽初中一共八个班,有406名学生。为了提高升学率,初三上期各班按平时测验的成绩全乡选出100名成绩较好的学生参加主科(语、数、理、化、政治)竞赛,从中选出40至50名尖子生,成立尖子班集中学习。

当然,按孟晓谋的学习成绩直接入选参赛。晓谋心想,这次竞赛对自己来说意义不大,因为完小两个初三班学生成绩远远好于村小带帽初三学生成绩。但他听说筛出的好成绩学生组成的尖子班班主任可能是李老师,他不想离开李老师,所以他还是沉着应战。竞赛考试安排在周末,他们班一共选出21名同学参赛,是参赛人数最多的班。

周六,晓谋起了个大早,吃罢早饭,天刚拂晓他便向学校赶去。离考试还有一个多小时,他来到宣传板报处看了一下考试科目及时间安排,便到教室看书去了。

"珰珰珰 ……"考试的预备钟声敲响了,孟晓谋走出教室,在礼堂后的小树旁,这时李老师走过来对他说:"把考试时间用够,不要慌,沉着应战"。晓谋点头回答。他想这次一定赛出好成绩来,给李老师一个好的回答。

考试安排在小学里的教室里进行的,进考室不带任何书籍,只能带笔、直尺、圆规、三角板等。

这个星期周末各科老师都没休息,把一天半的考试题全部阅卷完毕。是星期一上午最后一节课,完小全校同学一千多学生集中在运动场集合召开师生大会。教导主任蒋主任主持大会,陈校长作了重要讲话,并对初三竞赛进行通报:完小初三(1)班的孟晓谋以总分465分获第一名;完小初三(2)班的颜全以436分总分获第二名;完小初三(1)班的金静同学总分424分获第三名。陈校长对完小初三(1)班在这次竞赛取得的好成绩给予赞赏,选入尖子班人数最多达17人,且第一名和第三名的桂冠被该班所获。蒋主任给前三名学生发了奖品奖状。陈校长对初三(1)班班主任李老师的辛勤努力给予了高度赞扬,根据李老师介绍孟晓谋刻苦学习精神在全校表彰,并任命李老师为尖子班班主任教师。

这次晓谋获得竞赛第一名,黑夜里煤油灯的微光催生出灿烂的小花,李老师替孟晓谋高兴。通过这次竞赛,孟晓谋越加发奋学习,同时积极参加学校团支部组织的各种活动,他主动策划"团员之家"板报,与其他团员同学自编内容,得到校领导的高度评价。在陈校长的推荐下,初三下期晓谋担任校团支部书记。

下期春暖花开的季节,李老师知道晓谋有安泥鳅黄鳝的习惯。为了让晓谋在最后一个季度不分心学习,在一个放晚学的时候,李老师叫晓谋去办公室,李老师对他说:"从今你不再去安泥鳅黄鳝了,你家里情况校领导都清楚,作业本由学校提供,蒸饭的饭票我已给你买好了。”说着李老师从办公桌箱里拿出一叠饭票递给晓谋。接过饭票,晓谋眼眶湿了,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沉默良久,对李老师说:"我决不辜负您和校领导对我的帮助,争取考出最好的成绩。"

1981年伊始,广福大队全面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西南农村的五月是双抢月,既要收小春,又要抢种大春,养蚕什么的。广福地薄地广,农忙正值高峰期,蚕已到四龄期。晓谋的母亲累病了,偶尔姐姐们回来帮忙农活,照顾一下母亲。晓谋每天放学回家和父亲收麦子忙到半夜,喂猪、养蚕照顾母亲。

农村有句农活谚语:立夏小满正插秧,小满节已来临,眼看别家的秧苗都快插完了,孟晓谋的父亲一人忙这忙那,秧苗还没有插,谋晓谋急在心里。那周六放晚学,孟晓谋向李老师说明家里情况,请了假。第二周整整一周没去上课,请来姐夫们帮着整田插秧,直到把秧插完,晓谋才去上课。这时离中考不到一个月了。李老师在学校教务处收拾出一间有6平方米体育器具间,将一些器具搬出后,铺了几层上下床,用于给成绩稍差的学生补课住。孟晓谋落下一周的课,李老师叫晓谋住校补课。

自初三以来,李老师像农村双抢劳动的农民,没日没夜给学生辅导。她教的是数学和化学课,她几乎没有休息过星期天。周末食堂师傅不上班,为解决学生的吃饭,李老师叫自己七十多岁的老母亲用大甄子蒸上饭,自做的咸菜、炒上小菜保证了同学们吃饭问题。努力学习,拿成绩来回报李老师,这是每个同学的心声。的确,初三(1)班的数学和化学成绩是全年级平均分值最高的学科。

李老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的严谨教学,从小处说,是为了学生的前程;从大处说就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四个现代代"建设培养人才。中国刚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中苏醒过来,改革开放的号角已吹响神州大地,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十年浩劫中,全国各领域空白很多,需要大量人才。她为自己学生搭好初级阶挮,才有希望让学生向高级技术领域攀登。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李老师废寝忘食,白发在递增,她真的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境界。

中考结束三周后,孟晓谋得知全班考取涪江师范校(中师)2名,中专技校2名,重点高中涪江一中、二中13人,班上其他同学全部升入普通高中。其他班没有升上中师、中专或重高的同学,升入普高的同学也很少。晓谋没有收到中专或中等师范校的录取通知书,收到的是涪江县第一中学校的通知书。与晓谋同桌的何友平同学考取的是普高。

一个逢集的日子,孟晓谋背上自家种的梨子来到李老师家。李老师见他愁眉苦脸的样子便说:"不要不高兴,依你的成绩上高中发展前途更大,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作更大的贡献。"孟晓谋低头沮丧着对李老师说:"李老师,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教导,没有考出最好的成绩。""不要紧,你已经努力了,我知道你想上中师,总分不就差一点五分吗,以后在一中多努力,一中是我们涪江最好的中学,争取考入一所好的大学。……”

孟晓谋带着忧伤的心情从李老师家里出来,向街上走去。想着自己中考倒霉的一点五分之差,把自己的梦想留在了天际。他深知自己的家庭条件,父母供自己上高中和大学肯定很艰难,如果能上中专或中师,三年后,便可以参加工作,年迈的父母就不会为自己受长时间的苦累……

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很挤,挑箩筐的、背背兜的给陕窄的街道水泻不通。他在街上逛了一会儿,来到乡文化站,这里是乡里唯一有书的地方,他走进去,交了5分钱的阅读费,便翻阅起来,翻着看着,一本《我的大学》映入晓谋眼帘,他拿着一看,原来是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的名著,他看了内容简介后,想到自己以后的生活是否像书中主人公那样不屈命运的摆布,所以他交了两元钱压金后,把《我的大学》租走了。

八月虽入仲秋,但夏火的余威未炴,将大地庄稼都烤熟了,水田的稻穗沉甸甸的,无神地低着头。离开学的日子近了,孟晓谋家才收回一部分稻谷。秋雨及早的到来,孟晓谋的心愁压得像田里的稻穗,像连绵不断的秋雨。已是九月一日开学第一天,他家仍有一亩多稻谷没收回来。

这天晚上吃饭桌上,父亲对晓谋说:"明天我叫你三姐夫和四姐夫来把那头稍大的猪卖了,一部分给你做学费,另一部分买秋种的化肥"。

李老师对晓谋的父亲讲过晓谋刻苦求学,成绩不错,叫家里一定要支持晓谋念书。所以,他的父亲不得不卖掉尚未长大的猪。

孟晓谋望着清瘦满面皱纹的父亲,再看头发花白病魔缠身的母亲。他对父母说:“书,我真想读下去,将来会有很好的前途。可是您们都六十多岁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特别是妈的身体更别说了。如果我继续读下去的话需要七年时间,七年后,您们都七十多岁了,这七年能供上我上学的费用吗?念下去的话,会给家里带来长时间的压力。"听晓谋这么说后,父母亲也没作出具体的决定。

贫穷的中国农村刚从饥饿中走出来,经济是很紧缺的。没有像今天的民营企业、大企业家比比皆是,更没有资助贫困学生的机构和个人。贫穷成了农村穷困家庭孩子迈进高等学府的绊脚石,让他们望而生叹,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直到天气放晴后,到了九月五日才将地里的谷子收完。

六日,大队老支书金书记串生产队路过孟晓谋家,他知道孟晓谋还没去上学,就经朝他家走来。孟父见金书记到来,请金书记屋里坐,又是递上纸烟(父亲专门备用招待客人的烟,他平时抽旱烟)。金书记问孟晓谋的父亲:"老孟,你家晓谋怎么没去上学呢?能考上县最好的中学,全乡也不多,广福大队几年来就晓谋考上了,叫他去读书,以后才有更好的发展……"

听了金书记的劝导,第二天孟父将那头还不壮的猪卖了,叫孟晓谋挑起晒干的谷子去电房加工成大米。七日一早,孟晓谋将备好的书、简单的衣物、大米用蛇皮袋子装好挑着出发了,父母把他送到村口,父亲给了他30元钱。

别了父母,孟晓谋挑着行李来到永兴完小向李老师道别,并转办团员组织关系。李老师见孟晓谋挑着些大米,对晓谋说:"到县城后还要步行一小时左右才能到学校,你把米留下,我给粮票你去交食堂,省得下车后挑来挑去。"李老师把五十斤全国粮票给了晓谋。大米本没有五十斤,李老师执意要给晓谋粮票五十斤。他满怀激情告别李老师,背着行李向车站走去。

永兴乡到涪江县城四十多公里,车费八角钱。孟晓谋是第一次坐汽车,放好行李,当汽车启动时,他有种难舍难离的感觉——母亲多病,自己走后,农活加重,母亲累不得,愿母亲不再患病!树在秋天放下了落叶,心很痛,可是整个冬天,它让心在焦虑中积蓄力量。盼到春天的芳华。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巅簸,汽车驶进县城塔耳门车站。孟晓谋第一次来县城,一切既陌生又新鲜一一林立的楼房,宽敞马路上车流不息,街道两边琳琅满目的商铺……这时他不知该从哪个方向走,他放下背包,小心冀冀从旧帆布书包里取出录取通知书,看了看路线注明。他走出塔耳门,穿过钟鼓楼,一边问路边的行人一边走,一会儿涪江桥出现在眼前,他奔向桥头,对岸的白塔跃入眼帘,嘉陵江就在左前方。再问行人,知道过了大桥,离学校不远了。

下午两点左右,谋晓谋背着行李终于来到南津街,远远望见高大的横梁校门上端有红漆涂得鲜红的行体大字"涪江县第一中学校”。他便加快脚步,来到校门前,呈“八"字排开的校门一侧有校史介绍,另一侧有学校前校友现在的成就简介。校门看上去雄伟磅礴、气派的感觉。真不愧是县里最高学府!

走进校门,正面是宽阔的运动场一一篮球场、田径场、足球场,看见运动场对面边上的人影小了许多。

这时,门卫师傅见孟晓谋背着个蛇皮袋子,一副农村模样装束青年在东张西望,便问道:"你是来干什么的?"“你好!老师。我是本挍高一新生来报名的。"孟晓谋回答道。门卫师傅上下打量着他,只见他上穿土白布衬衣,下穿蓝布裤子,脚穿一双解放牌胶鞋。并用质疑的目光问:"开学一周了,怎还没报名?"孟晓谋见门卫师傅不信自己,便从裤袋里摸出录取通知书给门卫师傅看。接着门卫师傅带他去了教导处,找到曾副校长,办理了入学手续;然后在曾校长的安排下来找到班主任王老师。学费交了23元,到食堂交粮票38斤,生活费18元,可钱不够了,把剩余粮票折价交食堂,交了5元生活费,还欠本月生活费6元,待下月补齐。这时晓谋口袋只剩下1元2角钱了,肚子早就叽里呱啦了,将行李放到寝室后,他用1角2分钱买了两个饼子充饥……

高一新生共有5个班,一班和二班是干部子弟生或城镇学生,晓谋没有参加入学考试,按升学成绩就分在三班,新课已上三天课时了,晓谋只好补前预后,开始紧张学习。

国庆节到了,加上周末一共有三天休课时间。各地同学纷纷往家里赶。走向塔耳门车站的路上,各种叫卖声,声声不歇。有的同学在商铺里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他很想买点东西送给李老师或母亲,毕竟自己是第一次出远门。但口袋里买了车票后只有2角多钱,像自己这样的穷学生,想得到的事却很难做到啊!

回到永兴场,孟晓谋两手空空去了李老师那里,向她汇报了这一个月来的学习情况。李老师很高兴的鼓励晓谋好好学习。

孟晓谋用剩下的2角钱买了点水果糖,迈着更快的脚步向家里赶。临擦黑回到了家里,只见父亲在灶屋做饭,母亲因天气变凉,加上秋种劳累又病倒在床。他来到母亲床前,把糖纸拆开,将糖喂到母亲嘴里。一个月没见母亲,也不知母亲病了多久,看上去母亲又瘦了不少。来到灶屋他问父亲给母亲请医生看病没有?有没有给母亲买药……

父亲做好了晚饭,除炒的小菜外,另加了一钵鸡蛋汤。晓谋扶着病弱的母亲坐在桌前,往日是父亲将饭送到床前,今晚母亲见儿子回来了,她要下床来一起吃饭。一边吃饭,孟晓谋一边向父母汇报了这一个月以来的学习情况以及县城的各种见闻;并向父母说:"我读完书,有了工作,我把爸妈接到城里去生活,也像城里人一样过日子。"父母高兴得都笑了。吃完饭,晓谋烧来热水,叫爸妈洗脚,自己去了灶屋洗碗、喂猪。该干的事干完了。他问:"妈,您吃药没有?你到家前,我已吃过药了。"母亲回答道。接着他对父亲说:"这两天您把妈照顾好,坡上的活我来干。"

土地承包到户后,家家户户的田边地角该开挖的地都整理成田土。清晨,晓谋被清脆的鸟鸣吵醒后,他扛着锄头向南坡走去,大部分的土块被父亲翻挖了出来,面积稍大的土块边父亲铲来路边杂草,晒干煅烧后,用猪粪混堆起高高的灰堡。父亲是干了几十年庄稼的庄稼汉,田地里没有一根杂草,一锄一锄翻挖出的坡土平整规则,排水沟通畅,一看便是老庄稼汉干的细农活。

其他人家户也早早培好土块,有的开始播种豌豆、葫豆了。孟晓谋开始翻挖父亲没挖完的空土,不到一个小时的干活,他的手磨起了泡,他忍着痛继续翻挖……

耕地属于农民,农民离不开耕地。只有当农村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现在农村就像垂危的老妪焕发出少女般青春活力。家家户户把自己的责任地打理得像美丽的少妇,丰赢饱满,粮食丰收。各家坛里罐里不再空肚子,养的牲肥畜壮。农村正走向繁荣的春天!

10月4日,该是晓谋返校的时间,他看着母亲病秧秧的身子,没有勇气跟父亲多要生活费,毕竟母亲的病还得花钱治,他没告诉父母一个月应该交多少生活费。临走时,他向父亲要了7元钱,一是车费8角,另外还要补足上月的6元生活费。这次他带了40斤大米,生活费是跟同学借的。

这一学期下来,晓谋为交生活费伤过很多脑筋,有时在同学那里借,有时多带大米抵交生活费,有时帮食堂打扫卫生少交点生活费。该想的办法都想尽了。菜自然长期按最便宜的小菜招待自己。

俗话说:一穷学生二穷兵,三穷就是老百姓,老百姓家里穷了,其家学生就更艰难度日。特别对那些还不具备挣钱能力的人来说,钱就更干贵了。真应了那句俗话:金钱万能,没有钱万万不能。没钱的生活危机四伏,人格、自尊一一自己也许就看不起自己。

高一上期结束了,期末考试孟晓谋成绩还不错,总分排班上第7名,排年级21名。

考试完以后,已是寒冬腊月时近小年了。同学们离校前去城里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带回家去。城里卖衣服商铺里比乡下款式花样多,杨川同学约孟晓谋一起去城里逛,他对杨川说:“我和你一起去涪洲市场,逛会我就回家,不回校了。"杨川对孟晓谋说:"平时没空出来买衣服,过年了买两件衣服回家吧。"

孟晓谋挎上旧帆布包和杨川来到涪洲市场,这里所售商品——吃的、穿的、用的让孟晓谋看得眼花缭乱,让他大开眼界,看到了商品的海洋。购买货品的人拥挤不通。晓谋只是陪着杨川到处看,他口袋里除了车费外,没多余的钱。逛了好一阵,杨川买了自己喜欢的运动服一套和一双运动鞋。杨川叫晓谋选买一套,晓谋心里特羡慕流行的运动服,学校里很多同学都喜欢穿运动服,自己长期穿的是土里土气的学生服,没钱只能看看就够了。他对杨川说:"等过完年返校再来买。"他与杨川道别后,径直去了塔耳门车站。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别说他们正是青春芳龄,男女同学都开始为自己的容貌修饰,有的同学装扮得神彩飞扬,鹤立鸡群;孟晓谋爱美,但那逊色的衣着,始终让他无法退去乡间的土气,犹如鸡在鹤群一般立于校园间。他只能把这份衣着华丽美来装饰自己的内心心灵,深深地刻在心底……

孟晓谋回到家里,寒冷天气,母亲肺气肿不停的发作。一天中午,医生给母亲开了药方子,他叫父亲给钱自己去街上药房买药,他发现父亲那木讷和无奈的眼光,便小声问父亲:"爸,是不是没钱了?"父亲只呆呆地点头。母亲的病不能拖呀!转身对父亲说:"我去三姐家借去。”

去三姐家的路上,凛冽的寒风吹得树木直哆嗦。晓谋的心像冻焉的枯草,父母老弱的身影总在脑子里游荡。父母种地艰难度日,供自己上学太难了,这书该怎么读下去呢,这才一学期呀,那这七年将如何煎熬……这时他的心绪极其复杂,他像受伤的骏马,无力在大道上奔驰。走着走着,脑子里慢慢明晰起来,再读下去,不是要母亲的身体作代价吗?一个辍学的念头悄然滋生了。

三姐借给晓谋五元钱。他犹豫了一会对三姐说:“三姐,看妈这身体不好,下期我干脆不读了"。三姐说:"你读吧,我们支持你"。可一旁的三姐夫并没作声。他借了钱直往街上去。

这时他绝望的心境像寒冰冻着。路上碰到很多熟人购买大包小包的年货,而自己给母亲买药的钱还是从三姐那里借来的,不敢想象买年货了。走着想着,他想起暑假里读过的《我的大学》,想起了阿廖沙的处境和遭遇。生活的大门早早向自己敞开了,何必要无动于衷呢。如果自己是一根苦瓜命,恐怕白糖也拌不甜啊,认命吧,寒家子弟早承家。他决定弃学不去念书了。似乎眼前早已展开了农村生活的大书,在等待着自己去认读。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