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蒙昌荣的头像

蒙昌荣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7/10
分享
《乡村魂》连载

第一十三章 反哺家乡

孟晓谋凡到每一处采购货源,除商谈价格以外,更多的是了解他们的生产模式和配套管理。特别是在江城市的各区县采购货源,因离涪江县近,土质、气候都相差不多,他就了解得更细致些。

随着一波又一波的农民工大军不断涌入城市,除了第一代农民工外,新生代(第二代农民工)农民更不愿从事农业生产,城市里各项各业挤满了农村人。

农村人口一年比一年锐减,全家老小迁往城市增多,村小学已招不起学生,佛村三处小学校闲置在那里,就天生镇完小的学生比上世纪减少了三倍。地里的庄稼十分稀少,少有人在的房前屋后能见着依稀耕种的地块,其他地块恢复了原生态,杂草丛里不时有野鸡鸣叫或飞来飞去。到了隆冬,在家的老人们有的养有肥猪,杀年猪要到好几里地找人来帮忙,才能完成这件事。农村已是春无麦香,秋少谷黄的现象。

在家留守的老人和小孩望断秋水,盼星星盼月亮,只盼着春节早日到来。老人盼团聚,孩子盼着温謦的父爱母爱。随着春节几天炮竹声的消逝,伴着孩子嘶心裂肺的哭喊:"妈妈…爸爸…妈妈…爸爸…我要你们,你们不走呀……"老人也老泪纵横,硬咽着:“在外…保重…身体,过年早些…回来!"外出的脚步沉重难移,泪挂满腮,一步三回头,望着送行的亲人和苍凉的老家,心如刀割,为了理想的生活,他们不得不远征他乡异境……

孟晓谋回家不多,春节里眼见乡亲难舍难离的情景,不免要为留守的孩子和老人深深地叹息。他到过异地很多农村,但和家乡的凄景完全不同,能否留住外出的脚步?让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有一个天伦和美的日子,是他外出这十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

佛村六社和七社相比较其他社留守在家的人要多一些,在家里的人又恢复以前的传统粮食产业。曾发展过的经济林产业,早已绝迹,偶有零星经济果林,不能形成气候,只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果林。粮食价格虽然比上世纪有所上扬,但化肥和其他生产资料同时水涨船高,除去成本,赢利不多,大家仍过着虽温饱,但并不富裕的日子。

孟晓谋现在虽不是佛村的干部,因曾经在村上奋斗十多年,乡亲们亲见他为集体所做的大事小事都很到位,大家十分佩服他为大家所做的一切,只要他说出 的事,乡亲就会勇跃响应。

春节后,又该是一年春天的备耕时节。孟晓谋到六社和七社挨户串门,了解到大家想种其他经济作物,由于量少,在乡镇出售,消化很慢,价格低,所以只好选择种粮食。在走访中,孟晓谋给大家指出发展规模种植或养殖,销路由自己和陈大春来解决。他找来不外出务工的杨雄、张华、陈胜商议:第一、把成片的撂荒地与其户主联系租用过来,时间可长一点,三到五年或更长亦可,形成书面合同。第二、配置现代农机具,以提高生产效力。第三、就从大家原来熟悉的西瓜种植入手。为了让大家放心种植,孟晓谋和陈大春商量后,向大家公开讲:添置机具和肥料的费用由他们承担,等大家赚钱了,再还。杨雄问道:"孟书记,要是我们没有赚到钱呢?"孟晓谋回答:"如果大家没赚到钱,我和大春给你们提供的费用不要大家还,说话绝对算数。"陈胜说:“孟书记说话从来不放空炮。”这样让大家吃了定心丸后,大家便分头行动开了。

杨雄、陈胜、张华他们这几天里到处找荒地户主的电话,沟通好租地价格,按地质优劣不同,不等的租价谈妥,等荒地户主年终回来再付租地款。荒地户主很乐意地将荒地出租。接下来除他们几户大户承包外,其他户也星星跟着月亮走,准备种植西瓜。

初春,像个庞大刺猬的琉璃山周围的山坡上、地块里杂草掩映着耕地的人们,随着翻耕机的“ 哒哒…哒哒…”声,杂草埋进了地里,地块又显露出耕地久违的模样。由于有了翻耕地的机器,老杨他们租用周边社的三百多亩地,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全部翻犁过来。他们彼此分工合作,统一育苗,统一购进肥料、农膜。加上零星其他户的西瓜种植共有四百多亩地。

俗话说:地荒三年肥,一点不错,租用的三百多亩荒地西瓜长势喜人。孟晓谋经常抽出时间回来给他们指导,还出钱给他们配置了两台机动喷雾器,给病虫防治和壮瓜叶面施肥大大提高了劳动效力。

孟晓谋组织大家今年西瓜种植之初,留守家里的孙大爷、姚大娘以期盼的语音道:“孟书记,你在村上领导大家那时,大家干得热火朝天,有钱挣;逢年过节整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不像现在过年冷气无烟,要不是那几串上坟的炮竹声,就没有过年的味道。你走后,争取大家吃自来水的事也没搞成,到现在也不见自来水的模样,因我们的水利工程,听说个别镇干部受到了惩罚。大家欢迎你来指导。"孟晓谋:"孙大爷、姚大娘,我们国家处于农业大国向现代工业化转型,城市其他行业需要农村人口的注入;如果像原来那样,大家守着自己的几亩责任地是富不起来的,这是大势所趋。至于原来村上争取的‘人饮工程’,应该是全村乃至全镇的大工程,可是让个别领导玩忽职守,很遗憾的把我们村的惠民工程胎死腹中。当时,我因生气外出,没再坚持将这项工程完善,我也对不起大家。"

自孟晓谋离开佛村后,村两委领导换过好几个人了,现在支部书记是镇政府一位干部兼任的。

这天,只见上任不久的村主任朱享关身着西服,歪打着不大正规的领带,手提人造皮革公文包,带着一位也像干部模样的人找到陈胜、杨雄、张华。朱享关平时那种耻高气昂的状态消失了,对他们又是递烟,又是嘘寒问暖。并对他们介绍说:"三位大户,这是我们镇党委组织委员李委员,兼任我们村的支部书记。"陈胜:"哦,原来是领导光临,有什么吩咐。"

李书记叫不出大家姓甚名谁,客气得更加和言悦色,说道:“看到大家大面积种植,我们很高兴来帮助你们。”

陈胜:"领导怎么帮我们?"李书记:"这些种植西瓜土地你们是怎样落实的?"

杨胜:"租的啥。"

李书记:"有合同吗?"

张华:"没合同,以后不扯皮吗?"

李书记:"有合同那就对了,把你们的租地合同交一份到镇政府,我们给向上级报送,还有 政府的补贴哟。"

陈胜:“我们合同不能随便给人,要给还得要问孟书记。”

李书记:"哪个孟书记哟?”

在一旁的朱享关附合道:"是村合并初我们村支部书记孟晓谋。"

李书记:“你们租地搞规模种植,与他有什么关系?"

张华:"李书记,你们是办公室干部,两耳不闻田野事,不是享关主任介绍,我们根本就不认识你。你是领导,无可厚非带领我们致富奔小康,办公室的说唱肯定实现不了致富。还是原来的孟书记那样,走村串户做田坎干部,做群众的贴心人,带领大家创收。这些年来,我们的经济收入落后于孟书记在村上领着我们干那时的收入。”

陈胜:"两位领导太小看孟书记了,今年我们种西瓜是孟书记给我们出主意租用荒地,同时给我们提供农用机具、肥料的费用,而且说大家如果不赚钱,机具和肥料就不要大伙给钱,我们的西瓜销售包在陈大春和孟书记身上。"

李书记:"还添置了农业机具,有发票吗?也要一同报上去。"

陈胜:"两位大领导,刚才我们说了,要和孟书记联系。朱享关主任找陈胜要了孟晓谋的电话便离开了。

在离开西瓜种植地的路上,这位来自天线的李书记细问朱享关有关孟晓谋的过去。李书记:“原来的孟书记怎么离职不干了?"朱享关:"听说是因当年我们村申请的人畜饮水工程及灌溉工程问题,他和原党委何鸣书记闹翻了,就离职出走的,据说现在他和陈大春他们的农产品生意做得不错。"

李书记:"这些社员很相信孟晓谋?"

朱享关:"孟晓谋在老广福、石佛、永兴完小教书多年,后来任村干部近二十年,他对任何事很负责,群众很相信他。"

李书记:"朱主任,以后多与孟书记联系,有了他们反哺家乡,很容易带动家乡经济发展。”

朱享关:"好,切记。"

仲春,孟晓谋、陈大春、黄科、张少林……成天奔忙于各地有大面积疏菜的地方,属反季节的菜品本来就不多,因此他们要多处联系货源,显得更加繁忙。

这时,孟晓谋的手机响了:"你好!啥事?”

对方说道:"你好!孟书记,我是佛村村主任朱享关,有事找你商量。"孟晓谋听出来了,是合并到广福的邻村的朱享关(外号朱三)。孟晓谋和朱三打交道不多,但对他也有些了解,—个东混混西合合的人,孟晓谋在老家时,该人伙同外地人将村附近的大小黄桷树卖了个精光;有好几处的风景树周围的村民不愿卖,可那朱三专找那些能软攻的村民,在老人们的叹息声中将一棵棵环抱大的黄桷树用吊车弄走了。奇了怪,此人还修成正果,居然当上了村主任。

孟晓谋:"啥事?朱主任。"

朱享关:“六社和七社的陈胜、张华、杨雄他们转包了其他户的地,这事我们村上要管。”

孟晓谋:“你怎么个管法?"

朱享关:"我去找他们拿转包合同和购置机具的发票往镇政府上报,他们说要找你商量。"

孟晓谋:“对不起!这事没向你们请示,租用这些荒地,他们互相自愿,有偿租用,合法吧。”

朱享关:"合法,合法,我们往上报说不准还有政策扶持。"

孟晓谋:"我想在大家有了效益后,再扩大规模种植再上报,不要没有启色就小题大作去糊弄政府。"

朱享关:"不会的,前几天镇上下派到佛村领导李书记亲自来看过,要上报。"

孟晓谋:“如果他们失败的话,政府也补贴吗?”

朱享关:“那我就不知道了,反正是李书记叫我来落实这事。”

孟晓谋:"行,合同我叫陈胜他们提供复印件给你们,你加我微信号,我将农机发票传给你……”

这时,黄科在一旁问什么事,孟晓谋给黄科说了刚才的经过。黄科说道:我很讨厌这种不做实事,好大喜功的人,乡亲们真有眼力,把个朱三弄来当了村主任。晓谋哥,你走后有所不知,那年选举村主任大会时,我还在老家,那个朱三很会使糖衣炮弹,在选举会前给领导送礼,并且埃家埃户送香烟,你以为群众真眼瞎吗,我看是那些领导选人用人的眼才瞎呢;你看朱三当个小村官,鸡犬升天,他家的嘎公舅爷不该享受的都占上便宜了,每年过年我在老家都听到这些议论……"

孟晓谋虽然离开家乡十多年了,他对政府扶持承包大户的政策是了解的;之所以没有上报,他考虑到在家人手少,能将成片的荒地充分利用起来,并持续有了效益再向政府上报,以得政府的相关扶持,如果没有起色,万一失败,报上去的话,岂不是糊弄政府。

末春,孟晓谋挤出时间回了一趟老家。朱享关主任听说晓谋回来了,一身西装革履屁颠屁颠来到几百亩瓜地找到晓谋,西瓜已有碗口大小,长势良好。晓谋分别询问陈胜等几位大户,以后有没有信心长期坚持下去,大家非常有信心搞规模种植。于是征得大家的同意,他们便向村委会和镇政府递交了荒地转包合同,政府落实了规模种植的相关扶持政策。孟晓谋对朱享关说:"朱主任,作为村干部,应以带领乡亲发展经济为己任。目前国家大力扶持农业规模化种养业,并实施相应的扶助政策。我们村外出人口多,荒地不少,发展经济的潜力很大,希望你们多引导乡亲生产动向,与市场对接。只要大家愿意的话,我和陈大春会不断支持乡亲们搞规模种养业,市场销售由我们把向,实现生产和销售一条龙的管理模式,大家合作共赢。"朱主任连声说:“是,好…好…”

盛夏,西瓜成熟的季节,天气炎热难当,人们解渴去署多数选择纯甜可口的西瓜。佛村的西瓜个头大,味甜浓纯正,成了贩子的抢手贺。陈大春一行生意人在各地收购西瓜的价格在三角或四角每斤,孟晓谋和陈大春商量后,决定将老家西瓜价格高于其他地方的价格收购,宁愿自己少赚,他们出价每斤伍角收购。

因间隔多年的荒地种植,加上肥水管理得当,平均亩产达六千斤左右,除去肥料、农膜、租地费用和请人工工资,每亩净赚一千多元。

陈胜、杨雄、张华乐开了花,就这短短半年时间,他们自己也不敢相信,但事实就摆在他们面前,每家赚回十多万元于自己的腰包,在佛村乃至天生镇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更加坚定了他们走下去的信心。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孟晓谋给他们建议秋季种了大蒜和土豆。

又是游子返家的春节,今年陈胜、张华、杨雄成了佛村返家乡亲议论的热点:大家一致认为,外出东奔西蹿,费不尽的力气所挣的钱是陈胜他们零头。于是与陈胜、扬雄、张华关系较好的黄三、何小明、雷小海等决定春节后不再出去打工,准备租用本村或邻村水源较好的荒地搞规模种植。

这一年,在家里种植大户积极与孟晓谋和陈大春衔接,在不同季节种植不同蔬菜,多达十几种个品种。为了缩短生长周期,陈胜和张华他们在春季已建起了疏菜大棚。

佛村的荒凉逐渐退去,山丘青了,溪水绿了,又显出久违的生机。农忙季节,邻村的乡亲来佛村打零工,按八小时工作制给佛村的种植大户务工。佛村由开始的三户大户增加到十几户大户,转包荒地面积一千五百多亩,实现年生产产值近七百万元。

牛二是孟晓谋在佛村要好的伙伴之一。牛二住在下庙水库旁,他喜欢搞养殖,从没出去打工。养殖的肉鸭还有生猪,量不大,都在本地销售。

一次,孟晓谋和陈大春回家运菜,多年不见的牛二非要他们去自己家吃顿饭。盛情难却下孟晓谋和陈大春带上礼品高兴的去了牛二家。一阵长叙后,孟晓谋了解到牛二的养殖情况,并对牛二说:"量小养殖成本高,不赚钱,应该把规模搞大些,把销售的路子迈向江城大市场,销售我和陈大春可帮忙。”牛二说:“没有足够的资金,不敢大搞。"这时孟晓孟指着陈大春说:"牛二哥,差钱有陈老板(陈大春)帮你,需多少你开口就是。"陈大春:"我们从小玩到大,再到老,外面的朋友我都帮过,我们没有理由不帮你。"话说定后,陈大春当即表示拿出伍拾万元帮牛二扩大规模。

牛二深知陈胜、杨雄等种植大户在孟晓谋和陈大春的帮扶下,不断崛起,在扩大规模同时,不断向反季节大棚菜品种植发展。在陈大春的帮助下,牛二信心十足,增加了蛋鸭、蛋鸡饲养数量,肉猪和种猪饲养一体化发展,减少了长途贩运仔猪患传染病的风险。通过两年的努为,现已实现年产值伍佰多万元,净利润近百万元。养殖场的肥源被种植大户有效利用,杜绝单一化肥种植疏菜,提高了疏菜品质。

佛村,在不经意的几年间,成了远近闻名的种养业大村。在孟晓谋和陈大春的帮扶下,涌现出像陈胜、张华、牛二等百万元大户;部分原外出务工的村民不再外出东奔西蹿,在疏菜合作社或养殖场能挣上外出打工的那份收入,并且能照顾好老人和孩子。佛村人的精气神又焕发出来。

鲜花盛开的地方,总会引来无数蜜蜂追采。有人说:鲜花为着蜜蜂开。其实不然,蜜蜂不至,花会照样开,只是蜜蜂太爱粘花罢了,有花的地方就有它们的收获。佛村这座美丽的花园引来了无数像蜜蜂一样的观赏者。佛村的总结报告会、天生镇各部门的调研会、其他镇的学习领教会,络绎不绝。朱享关和那位兼任村支部的李书记脸上贴满了金,处处是春风满面,天生镇的领导也获得喝彩……

牛二、陈胜等人面对成天烦人的采访或现场会,心里有种没说出的话:这些不会种花,只会赏花的花架子,我们在需要资金、技术、销售时,你们在哪里?你们只会在办公室喝茶聊天,或不切实际的指手划脚。当孟晓谋、陈大春默默将创收的种子播在佛村,通过佛村人的共同努力,现有绽放的美艳,似乎一切是这群干部的功劳?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有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出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这句泰戈尔的诗用在孟晓谋身上很恰当,他少年时代经历难以想象的贫困,贫穷给了他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磨炼出坚强的意志,他没有忘记佛村人对他的期望,以至后来一真为佛村建设和乡亲共同富裕的努力;他没有高谈阔论,始终和老家佛村人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只是默默奉献着自己能做的事。一位平凡的人,演绎出新时代强劲有力的音符,彰显了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体现了不忘家乡情怀的乡村魂,谱写出平凡人生中的伟大!

运载蔬菜的卡车绕完了212国道后,疾速飞驰在高速公路上。夕阳余光照得山体生辉,江城的灯火在远处闪耀着,迎接孟晓谋他们的运菜车驶进繁忙的盘溪大市场……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