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年开学的日子,晓谋去县一中办理退学事宜。曾副校长惊讶的说:"晓谋啊,别的同学想来一中,就考不上来,你成绩排年级21名,是校很好的成绩,退学很可惜呀"。孟晓谋向曾校长说明了情况,曾校长直摇头地在退学申请表上签了字。
办完退学手续后,他去跟班主任王老师道别,王老师对晓谋说:"家里的事能想其他办法解决,留下来读书,不退学。"晓谋对王老师说:"没办法,父母年迈多病,真没法支撑我读下去了"。王老师看到这情景,最后说:"以后有空多来学校,多和同学联系,你们当中很多是国家人才……"
孟晓谋和其他任课老师一一道别,最后去教室和同学们道别。收好所有书籍和其他东西即将迈出校门的那刻,晓谋的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得迈不开步子,一步三回头望望教学楼、实验室、宿舍楼、运动场。别了一一我的老师、我的同学、我曾经的梦想……
是的,“有人在创造历史,历史也在成全或抛弃某些人。”大世界属于我的在校同学,惟有家里几亩薄地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不得不离开学校,结束自己尚未成熟的学习生涯。生活不可能百般如意,正因为有了彷徨和失去,才会有奋力追寻的必要;正因为有了遗漏和缺憾,才会有复盘反思的机会。学会与“不如意”共处,在共处中完善自我。
春耕备耕开始了,孟晓谋在父亲的带领下,起早贪黑,翻地、育苗样样活他领着干,肩挑背磨的重活,就不再让父母沾边。母亲不用下地,在家里照顾家禽、家畜、做饭等,因为少劳累,母亲的身体似乎比以前好些了。有孟晓谋顶着干活,各环节的农活不再落后别家。
自土地承包到户以来,各家各户把自己的责任地经营得地肥粮丰。劳动力充足的农家户,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不同季节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加之良种水稻、玉米、红苕的大力推广,大多数农户从温饱开始有了结余,副业发展迅速,连年增收,经济结余越来越多,很多农户把草房改建成瓦房,是瓦房的农户越建越宽敞漂亮。农村在悄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眼下,孟晓谋家除了增收了些粮食,原来劳力贫弱,经济收入变化不大,跟其他户还有段距离。要想改变贫穷面貌,他还真没什么本事和办法,只好遵从父亲的话:一步步的来,别想一锄挖个金娃娃。是啊,蔬菜和粮食的周转期长,一年半载才有一次收获,不像工业品天天可以生产,农民增收真的困难。
农忙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到了农闲的日子,孟晓谋爱到乡街上文化站逛一逛,这里有不多的书籍一一杂志和报刊。交上5分钱可阅读一上午,租看小说压金三元,每天租金一角。他是这里的常客,透过这扇窗,他可以了解外面的世界,也可以使自己疲惫的身心得到放松。偶尔会遇到初中的同学们来文化站。他们多数是来买电影票,三五个约去看电影。有一次,女同学曾惠来到文化站,她见孟晓谋一人在一旁看书,主动招呼:“没去上学了吗?"因贫穷的自卑,孟晓谋羞涩的回答:"今年年初已退学了"。曾惠:“你读书成绩很好,退学好可惜哟。"晓谋:“没啥,农村广阔天地,不是大有作为吗!你也没去上高中吗?”曾惠:“我想去上高中,我爸叫我去摷丝厂上班……”
那个年代,在校男女同学是不单独交流的,这是不成规矩的定律,何况晓谋这样的穷小子,更没有勇气和女同学谈话了。今天和曾惠的简单交谈,孟晓谋是脸红脖子粗的。
又是农闲一个赶集天。晓谋背了些自家种的菜去看望李老师。李老师现是乡完小校长。李老师很高兴的接待了他。李老师问晓谋以后有什么打算,晓谋自己说不出个子曰。李老师对他说:"不要放弃学习,有空自学,也可以参加自考"。并送给他一本《轮椅上的梦》。
是啊,在农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时间长了,那种辛苦和劳累会把一个人的意志和信念完全沾接在黄土里。称赞农民的伟大就在于用辛勤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不多的财富,但养活着中国十多亿人口。
晓谋怎甘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呢,他时常望着西坡落山的太阳叹息一一今天的阳光还没轰轰烈烈便去了山的那一边;他没有勇气直视朝阳,本该霞光万道,可天有不测风云,还没有崭露头角便失去了光辉……李老师给他的《轮椅上的梦》,他读得认真仔细,张海迪不屈命运的励志感染了自已,何况自己还是一个健全的男儿。他要努力学习,向老师、向长辈、向农村土地、向社会,凡有益于自己的东西,都认真学习。
随着书籍的阅读积累,孟晓谋渐渐爱上了文学。
乡里举办"乡村新闻"培训,孟晓谋积极参加。凭原读书的写作基本功,再通过培训,他的写作大有长进,一篇《丰收的果园》在乡文化站刊出,并转载《涪江报》。这小小的成绩带给了他无限的写作快感,只要乡村里有感人的事件,他抽出时间奔赴现场,第一时间在乡里、在县里报道出来。《涪江报》的"乡村新闻"栏目,常有晓谋的稿子被印成铅字出现。他便成了小有名气的"记者"。
这一年的农村家里农活劳动,孟晓谋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会了抛粮下种、犁田打耙。通过父母和自己的努力,粮食比上一年增收不少,家里副业养得比以前要多,生活改善了,母亲的身体好多了,家里的一切渐渐有了起色。
春天以它那飞快的脚步,轻盈的丽姿,不可抗拒地来到了人间。万物饱尝了寒冬的苦难,正抬头复苏,挑枝、李丫……含苞待放,把自己艳丽的一面展现给美好的春天!
这个春天,己满十六岁花季的晓谋,不再是面黄饥瘦的毛头少年,个子长高不少,是一个壮实的农村青年小伙了。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乡下,只要过花季青年没交上异性朋友,视为"大龄"青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晓谋像春天的花蕾,含而不露。初中同班的好些女同学没再上学,逢场赶集,偶能碰个照面。他虽情窦初开,但羞于贫穷的自卑内向,一直缺乏勇气主动和女同学打招呼;即使有女同学主动招呼自己,那挥之不去的贫穷感致使他不能从容面对。所以,他像枯木上着生的菌类,在同学中毫无生机。但是,在文化站图书馆经常会遇到曾惠的问侯,她把他看成了枯树上的新芽,萤火虫那一丁点亮黑夜的光;问侯的话语是多方面的,有生活、学习、以后的打算……她家条件比孟晓谋家好,居住临近场镇,穿着打扮跟城里人一样美丽。就因为种种差异,他只能把她当作最好的女同学,而无法朝女朋友方面去想象。他如果有此想法,也只是赖蛤蟆想吃天鹅肉而已,因此他就没有一丁点做她男朋友的想法。但是,晓谋在文化站图书馆读了很多书,就没读懂常跟他聊的曾惠同学。多年以后,他们都相互各自成家了,一次同学聚会,大芳同学告诉了晓谋,当年曾惠对他有那意思的密秘。晓谋很感激同学中有不嫌自己当年贫穷的曾惠同学。自己当年就是贫穷的木讷柱子,宿命给我们的一切,好好珍惜吧一一我的美丽善良的同学!
改革开放的号角已在神州大地波浪壮阔,城里的男女青年的亲热劲,就跟电影中的剧情一样,毫不害羞。农村,可农村就是农村,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社会主义中提到的"三大差别"之一,就有城乡差别,意识、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差异很大。青年男女交往还是束缚在传统的旧文明中,很难走出媒妁之言的婚姻旧俗,很多青年没有超越世俗的勇气。这种默守陈规的婚姻致使多少有情人难成眷属,成了今生相望而不能相交的平行线。
家底好点的同龄青年中,十有八九被农村媒婆用红线串连了起来。因为男青年家能拿出几百或上千元定婚礼金,买手表,买各种时髦衣料等。目前晓谋家还不具备这些条件,别说哪家女孩看不上,就连媒婆整日将邻村临院的大龄青年一一排号,可孟晓谋家难入媒婆视线的队列。所以,孟晓谋的婚姻爱情就像农村的平静的三平塘无波无纹。
新春伊始,经王媒婆的牵线,陈大春和邻村的小兰的婚事确定了下来。订婚宴请亲朋好友,热热闹闹酒席办了十多桌。中午散席后,孟晓谋母亲找到王媒婆,悄悄对她说:"他王姨,劳心你给我家晓谋找个合适的姑娘。”王媒婆睁大眼睛看着孟晓谋的母亲道:“你晓得不?人家大春家给小兰订婚礼三百,一百多元的手表一块,上等衣服布料又是几百元"。晓谋母亲听着,呆若木鸡。王媒婆接着说:“我暂时给你家晓谋找不到合适的姑娘。”晓谋母亲伤感得无语了。
的确,百花都喜欢争艳春天,享受着和风暖沐,安逸自在;谁愿意像俊傲的腊梅或紫薇,偏冒寒顶酷,在别花不堪忍受的季节里,展示自已独有的鲜艳和芬芳,给大地那一抹红,给人荒凉的心境增添信心和生活的勇气!
孟晓谋临院的潘艳琳亦是花季少女,比晓谋小三个月,看个头比晓谋略高,长得亭亭玉立,如出水粉荷,细眉粉脸白中透红。附近的媒婆踏破了她家门槛,说了十个八个家庭都不错的青年,可她一个也不答应。媒婆们都望而生叹,就凭艳琳美丽的长相和优裕的家庭,肯定要找个大富大贵的人家。艳琳母亲也责怪艳琳挑三拣四,哪里也不成。
农村虽然是广阔的天地,但与外界闭塞不通融,文化落后,世俗的约束,给年轻人互相心意的人敢想而不敢言。艳琳妹其实早已有自己喜欢的人,幼年在一块做过玩伴,懂事后拾柴割草他们一道,一起上过小学……
在势利人眼里一点不起眼的孟晓谋,成了艳琳妹心中的糖块,梦中的白马王子。她非常清楚他家的家境贫寒,她更知道自小一块长大他的进取和善良,她觉得贫穷只是他的表象,他内心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自进入豆冠年华,因父母的重男轻女,她没在上学,留在家里干农活。在坡地干活的她每当看到晓谋上学放学背着书包的身影,出神地看着他身影的消失一一穷小子晓谋就怎么在艳琳妹的心中挥之不去呢?知根知底的她心里明白。进入花季芳龄,这种相思越加强烈。可晓谋去县城读书去了,她想自己的相思已成以后的回忆,恨自己不能展翅比冀,就让这份单相思埋在心底。半年后,晓谋辍学回家务农了,她相思的情便又升腾起来。远近媒婆牵线的富家青年,可她就横眉冷眼挡住了每个媒婆的嘴。
那天,孟晓谋的三姐回娘家来,艳琳妹正在地里除草。很远便招呼道:"三姐,啥得回来耍哟"。"我常回来看母亲"。三姐答道。她们互相聊了一会。三姐最后问艳琳:"交男朋友了吗?"艳琳回答说:"还没有呢,你弟晓谋哥有女朋友了,我就有男朋友了"。三姐苦笑说:"艳琳,你真会开玩笑。我弟家穷,哪个看得起嘛?"艳琳回答说:"三姐,我不是开玩笑,晓谋哥现在穷,不等于他以后还穷。我看他有志向,他不像有些人操面子,很虚伪,他表里如一,很实在……"
三姐回到娘家里,中午吃饭桌上,她把和潘艳琳的龙门阵摆给一家人听,就说艳琳还没耍男朋友,从艳琳口里听得出来,她对我弟有好感。直接对父母说:"让人去问一下艳琳和她父母的意见”。母亲直摇头说:"王媒婆说的,哪家少了千二八百的礼金、礼品,都不会成的。我们现在拿不出这么多钱。听别人说,很多媒婆去给艳琳牵线,男方家庭都不错,可她一个也不答应。我们这样的穷家庭哪配得上嘛?算了别去谈,免得碰一鼻子灰,很难揩。”
孟晓谋自小和艳琳一块捡柴割草,俩小无猜。从孟晓谋上初中以后,他们从没在一块玩过,随年龄长大,他们甚至陌生起来。主要是贫穷的阴影,孟晓谋望尘莫及,内心失去对任何姑娘追求的勇气。三姐的话,晓谋听得明白,母亲的担心是正常的。他插话道:"妈,三姐,你们真没把艳琳妹的话听明白?”母亲问晓谋:"你觉得如何呢?”晓谋说:“这不是癞子头上的跳蚤一一明摆着的吗?她说我有女朋友了,她就有男朋友了,说明她不嫌我穷"。这时母亲和三姐才恍然大悟。但父亲说:"可能吗?我们是远近出了名的穷家,她家比我们好多了,再说艳琳愿意从米箩跳进糖箩,她父母也未必同意。”三姐坚持说,找别人去问她家,别人肯定不愿去,干脆下午我亲自去问一下。
下午,三姐提着二包白糖来到潘家。令艳琳的父母很惊讶,艳琳上坡干活去了。闲聊几句后,三姐直入正题问艳琳的父母:"潘表叔、表娘,我今天来是想给艳琳妹提亲,把艳琳妹说给我弟晓谋做女朋友,看您们的意见如何?"艳琳的爸是淡情漠性的人,听说此事便转身离开了,显出不屑一顾很不赞成的样子。艳琳妈说:"他三姐呀,我家艳琳很多媒婆都来说过了,不晓得是啷个的,她一个也不答应,你来说恐怕也是白搭,她不会答应的。”听到这,三姐激动的心都凉透了,反正来也来了。接着三姐厚着脸对艳琳妈说:“表娘,要不麻烦您把艳琳妹喊回来,问她一下如何?”艳琳妈显出很不情愿的样子,但看在邻里的面上,还是把艳琳叫回来了。
艳琳进屋看见三姐后,又是叫三姐坐,又是煮荷包蛋忙个不停。艳琳妈感觉奇了怪了!难得见到艳琳的这番热情。她们话也说得差不多了,三姐就当着她娘俩的面,把话直说了,就等艳琳妹的回答。艳琳红羞着看似桃花的脸,对三姐说:"三姐,我读书少,文化不够,从小我就喜欢晓谋哥背着书包上学放学的影子,他现在有文化,不知他看不看得起我"。艳琳母亲万万没想到,女儿像中邪了似的,要往火炕里跳,媒婆们说的男方哪家都比孟晓谋家好,她一个也不愿意,她真喜欢穷小子晓谋,真瞎眼了。这时艳琳妈显出很无奈的神色。
三姐走出艳琳家门,艳琳妈没有送客。艳琳把三姐送到垭口上,并对三姐说:“三姐,只要晓谋愿意,我就高兴,其实早就想对他说,只是没机会,又不好意思”。三姐听到艳琳的话,非常激动地对艳琳说:"妹,中午我对我父母和弟谈起我们上午的话,父母觉得你们家不会同意,是我弟挑明了我与你上午的谈话,你不嫌弃他穷,很高兴!他很乐意的"。
不到两分钟,三姐带着满心欢喜回来了。她把好消息告诉父母,父母简直不敢相信三姐的话是真的,母亲高兴说:"我不是白天做梦吧!"父亲说:"艳琳父母的意见如何?"三姐把在潘家的一切情况作了仔细分析一一她父母暂时不太乐意,但看艳琳的话,她是"乌龟吃称砣",跟着我弟是铁了心的,其他的人她一律不进油盐。听三姐这么说来,父亲悬着的心有点着陆了。三姐再征求晓谋的意见,孟晓谋说:"艳琳妹不嫌我家穷,我很感动!她给我的这份人格尊严,我要好好把守,我同意与她订婚;但如果她父母强行反对的话,我们不能强人所难……"
过了几日,孟晓谋的姐姐们互相商量,备这备那,叫父母把他们的婚事确定下来,母亲去找了“八字"先生,挑了圆宵后的第二天这个吉日,定为艳琳和晓谋订婚的日子。
三姐再次去潘家送订婚请帖。事情远远出乎她所料,艳琳的父母不同意这门亲事,并和艳琳大闹一场。艳琳坚持对自己的父母说:“您们不同意也罢,以后不要在我面前提任何人,我除晓谋外不嫁任何人"。见艳琳决心已定,父母无奈,也就只好答应了这门亲事。
消息传出来以后,小山村像炸开了锅。有人说艳琳傻头傻脑,那么好的人家不同意,跟着孟晓谋去受穷,图啥呀,这不是眼瞎吗;有人说晓谋虽然家穷,但晓谋勤奋,有孝心,是个靠得住的人。这些纠结的风言风语并没有影响晓谋和艳琳的真心相爱,他们顶着非议,做自己的事。艳琳带给了晓谋存在的价值感,他努力像其他小青年家那样,从四个姐姐家里分别借了些钱,用作定婚礼金,给艳琳买手表,买衣料等等。订婚前逢场那天,晓谋去约艳琳上街选买手表,艳琳问晓谋:"你家的情况我很清楚,谁需要你买手表,你哪弄来的钱"。晓谋对艳琳说:“别家都有这些规矩,我们即使没钱,也不能让你丢面子,所有的礼金、买手表、衣料的钱是从姐姐们那里借的”。艳琳认真对晓谋说:"所有的排场取消,别打肿脸充胖子。我如果要图暂时满足,我不会找你晓谋哥。我们订婚只简单请我们双方的亲戚聚一聚,办几桌酒席就行了。以后有钱了,我们再慢慢买,不着急"。艳琳的一席话,让晓谋感动五腑,让他没想到的是艳琳妹比自己更善解人意。正月十六日,一个常人平凡即逝的日子,成了他俩终身难忘纪念的日,俩棵朴实无华年轻的心交融在一起。从此,他们将面临艰苦奋斗,心心相印,相互鼓励,朝着人生远航的目标奋进!
爱情啊!你姓什么?金钱、地位、名誉、权势……;贫穷、朴实、志气、奋进……。世间势利的人选择的是前者,因为有显摆的资本,有享受的福禄,是富贵的象征;后者是俩棵朴实的心心心相印,同甘苦,共患难,有了辛苦的耕耘,就会有美满爱情的甜果,承受住生活的狂风巨浪。爱是长河,情是大海,永不枯竭!
孟晓谋和潘艳琳这种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真爱,是他们双方各自找对了前世的另一半——找到了我爱的人或爱我的人。他们将从贫穷的地平线上迈出人生铿锵的步伐。
自实行土地联产责任制以来,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村人是饿怕了,种豆至山顶,插秧到湖心,土地的边边角角见缝插针,一年四季该种的作物都种上了,粮食丰收了。物多必贱,粮食价格始终很低,除去生产成本,赚钱不多;有的人家户把粮食用于扩大养殖再循环,赢利也不大。如何让有限的几亩薄地更好地发挥效益,成了农村有文化青年农民深思的课题。
孟晓谋经常到乡文化站阅读,除文学书籍外,更多的在关注关于农村种植和养殖方面的科普读物。他通过阅读了解到我国年人均水果消费量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水果在日常消费供求方面缺口很大,价格远远高于粮食价格。只要一次性投入后,生产成本比粮食生产要低,劳动强度不大。
孟晓谋对自己家靠近屋院一亩多“鸡啄地"作过对比,种粮种菜常被家畜家禽践踏,一年下来几乎没什么收入。他找父亲商量想把这一亩多"鸡啄地"用来种柑桔,可父亲种了几十年的庄稼,就说水果不能当顿饭吃,他不同意晓谋的想法。
刚进入冬季,孟晓谋抽空去了太和长流坝柑桔农场和沙金乡红桔果园。他了解到一亩地通过矮化密植,到盛产期亩产可达五千多公斤,按当时的出售价格,可达万元,这简直是个天文大数,乡镇里上万元的富户屈指可数,可是种粮食十年的总合。有了实地考察,更加坚定了他种植柑桔的信心。他再次找到父亲商量,可父亲就是不支持他购买柑桔苗的几百元钱。农村的房前屋后有零星的果树,都是自然生长而成,社员们没有注意它的经济价值,父亲的顾虑也就很正常了。没办法的情况下,孟晓谋一次到艳琳家去,他把种柑桔的想法说给艳琳听,自己父亲反对这事。没想到艳琳竟从她母亲那借来伍佰元钱给了晓谋。他感激不尽,开春后买回了八百多株柑桔苗,把自家一亩多"鸡啄地”全种上了柑桔。自此他不断学习柑桔栽培管理,经常找乡果技员李峰老师借资料学习,并请李老师给他指导各季节的培肥、修枝、病虫防治等。三年后投产了,当年采摘一千多公斤,全部出售赚到三千多元。这下父亲服气了,乡亲不再小瞧晓谋了,纷纷向晓谋学习柑桔种植,许多户或多或少种植了些柑桔,给各户创收带了个好头。乡邻说艳琳有眼光,非晓谋不嫁,孟晓谋不会永远是穷人。因为晓谋在农村勤学习,好争创,在村内已是“名人"的他,村小学有急要的事在等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