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康凯鹏的头像

康凯鹏

鲁迅文学院学员

报告文学
202309/27
分享
《德润桑梓》连载

第一章 隐入尘烟:凤凰山下桥上堡(1)

陕西大德集团董事长姚高民、总经理雷迎春夫妇,致力慈善二十五载,甲子经年,岁月流金,枝繁固本,不忘初心。壬寅之岁,清和之月,以一亿巨资,捐建富平怀德中学,其桑梓之情,恩德泽被,调寄《望秦川》以记。

甲子风云路,

四海赤子心,

踏遍青山霜染鬓,

惟此桑梓情深,慰征尘。

十年树其木,

百年树其人,

善举怀德念莘莘,

待得枝繁叶茂,满园春。

——题记


作者手记

《诗经·小雅·小弁》有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或许我孤陋寡闻,在我的故乡视野中,二十五载秉持初心捐资助学的陕西大德集团董事长姚高民、总经理雷迎春夫妇,是将桑梓情怀理解得最透彻、发挥得最完美的人。尤其听到他们以一亿巨资为家乡富平县捐建怀德学校后,我越发坚定了自己的看法。

因此,当我接到赴西安采访这对企业家、慈善家夫妇的邀约时,内心顿起波澜。虽说当下新冠肺炎疫情是不是就可能打乱我们的生活节奏,虽说彼此手头诸务繁忙,但面对这个心仪已久的“乡党之约”,我没有理由拒绝。

当然,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夫妇是富甲一方的大老板,也不是因为他们公司的经营如何引人注目,而是因为他作为让我仰慕的乡党,二十五年来对家乡教育事业的持续捐赠,这一次怀德学校的亿元捐资更让人惊叹。姚高民夫妇这一善举,震动了富平各界,倾心赞叹者有之,猜测纷纭者有之,而我,正是以愿闻其详的心态、以客观公正的记述,一探究竟、以正视听。

几年前,我和姚高民先生曾有过一面之缘,那是在西安市富平商会的年会上。当时已是腊月寒天,数百人聚在紫郡长安大酒店的宴会厅,大家各自搜寻着熟人举杯言欢,叙长话短,大厅里一片聒噪。这时,有人向我介绍,说坐在我身边这位就是姚高民。我客气地站起来,握住他伸过来的大手,笑道:“姚总好!常听人们说起你,也知道你是咱北陵的。”他听我说到北陵,立即露出掩饰不住的兴奋:“你也是咱北陵的?”我说,“不是,我们是邻村,北陵我熟得很,那里有许多亲戚朋友,我平时也常听人说你的名字。”短暂的对话顷刻间拉进了我们的距离,他那口标准的“北陵普通话”瞬间淡化了彼此的生疏。

后来,我在富平和另一个朋友说起他,朋友给我讲了一段小插曲。说是有次姚总和一个经营酒水的富平乡党吃饭,他得知对方销售的产品也是国内名牌,高兴地说:“就按你说的商品和价格,年后给我送上两车皮货。”姚高民说得轻描淡写,卖酒水的那个乡党却如坠云雾,以为他在说大话。当确信无疑后,这位乡党惊奇地拉着姚高民的手久久不放。

当然,这是家乡人物传奇的逸事,人们津津乐道,却也无需计较真伪,只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无伤大雅。但要记述一个真实的姚高民,还得从富平县凤凰山下说起。

一、隐入尘烟:凤凰山下桥上堡

富平地处关中北部,是渭北大县,也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声名远播之地。自战国初期的秦厉共公二十一年(前456)设立频阳县至今,其县治虽然屡有迁移,也曾出现过怀德、富平、土门、美原等七八个县名,却并未因地名的数易而改变当地老百姓淳朴耿直、重情重义的禀赋和气节。

富平南部川原相间,土地肥沃,是名副其实的关中大粮仓,而县域北部,巍巍青山横亘东西,绵延百里,地处宫里镇北的凤凰山便是其中著名的山峰之一。凤凰山是唐代第四位皇帝中宗李显的陵寝地,其山之北麓的北陵村,据说是因其原著居民乃定陵守陵人集居,地处另一个守陵人居之地南陵村而得名,村人以姚、刘、王三个姓氏为主。

桥上堡是北陵村一个自然村堡,以取集居安宁之意,明清时期曾叫集宁堡,后因集宁堡南门外有座小石桥,又易其名为桥上堡。桥上堡西面紧靠凤凰山,属北陵村最西北的一个村堡。桥上堡的老堡子不大,方圆不过二十亩地。听当地老辈人说,他们堡子的城墙是大明朝初期在“广积粮,高打墙”的大背景下由村民夯筑而成。早年的桥上堡四周土墙高筑,南面是进出的城门,城堡正中一棵葳蕤蓊郁的古槐,粗壮的树干三人方能合围。传说,当初修筑城墙时,老先人在城堡正中扎入一根槐木橛,城修好后,这个木桩却发出了嫩芽,村人觉得这是神灵相助,当为吉兆,就呵护着它顺利生长,这么着一月一年、十年百年,遂长成了参天大树,长出了许多神秘诡异、玄之又玄的传说。这棵树给村人带来许多中正祥和的吉运,也带来不少让人莫测的爻谶。于是,关于这棵古槐,就产生了说不尽道不完的许多逸闻轶事。

说来也巧,姚高民的祖辈,就在这棵古槐的护佑下一辈辈走了过来。有的闯荡四海光耀无限,有的捉襟见肘举步维艰。清末民初的姚增禄算得上姚家百余年里风光一时,至今依然被北陵人啧啧乐道的老先人。

有藉可考的是清代道光年间,姚家有兄弟二人,老大生有四子,老二本无子嗣,后将四侄过继以为其养老送终。

这个过继子后来共生养了六个儿子,老大、老三早年夭亡。因长兄去世过早,姚增禄虽排行为二,却是这个家族真正的大掌柜。增禄是“增”字辈,弟兄四人分别以福、禄、寿、喜为名,彼此孝悌团结,和睦相处,共度一生。增禄小时上过几年私塾,为了撑起这个大家,他十多岁就给人家在店铺当相公(古代对店铺小伙计的称呼),随着年岁渐长,满满地明白了什么是生意,积累了许多经营的经验。再后来就自立门户,奔走各地,成长为富甲一方的大商贾。

姚增禄生于1890年(光绪十六年),1945年去世,他的生意涉及粮棉茶叶丝绸布匹,在他的经营下,富甲渭北,创下姚家的大业。简而言之,其标志有三:其一,生意遍及秦晋甘蜀,四川成都,陕西洋县、西安,山西永济、太原、大同都有姚家的商铺;其二,某年冬姚增禄骑马浩荡而归,拉绫罗钱物的马车一字儿排了13辆,里面仅银锞(银锞,即小型银锭,重一、二两到三、五两不等)就拉了4车;其三,姚家太爷出殡,杀了几十头猪,蒸了几十天馍,一连吃了一月汤水。

后来,由于民国乱世,殃及渭北,姚家的日月也大受影响,日渐衰落。往事已入尘烟,如今姚家的留下的物件,只有那个来自英国的棕色皮箱和张增禄拍摄于太原的一张珍贵的照片。

姚增禄的夫人刘氏,名竹梅,是北陵南堡人,1892年生,1972年去世,享年81岁。她的一生,既见证了13套马车满载而归的辉煌,也经历了家业日渐衰败的凄惨,享受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新生活。刘氏也养有四个儿子,二儿子姚万星是家门弟兄中最“能行”的一个。他曾在国民富平县政府做事,当过富平保安团副团长,在县城置有家业,城外温泉河畔还有一些田地。富平解放后回乡务农,奉养母亲,带领兄弟多人参加农业劳动。

姚万星将所有债务一人承担,让其他兄弟安安然然过各自的日子。当时他有他的想法,凭借自己的能力,他肯定能很快偿还完家中的债务。无奈后来土地公有、还是吃食堂、大锅饭,让他几度面临生计和家庭的抉择。他勤俭持家,善于思考,多年后成为远近闻名的泥瓦匠,带领村里众多兄弟和邻里百姓在外面干活儿。他的足迹遍及富平、耀县、铜川各地,干了许多大小工程,铜川的桃园煤矿、三里洞铝厂,包括富平的县委、县政府、化工厂、城关粮站、造纸厂等单位和企业的建筑工程,都留有他们的无数日月和汗水。

姚万星,乳名正印,生于1914年农历九月廿八,1977年农历正月初七去世。然而,他直到去世也没有偿还完当年背下的债务。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