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康凯鹏的头像

康凯鹏

鲁迅文学院学员

报告文学
202408/08
分享
《德润桑梓》连载

第一十二章 故土情深:目击与感怀

姚高民几十年的闯荡中,几乎一直处于事业场的前沿,许多事情几乎都是妻子雷迎春和大德公司的一帮负责人办理。然而,行政上的许多事情还需要他亲自出马。就拿这次出资1亿元人民币,我在有意无意中,就接触了几位行政界的人士,从北陵村的支部书记到富平县的政府领导,他们从各自的角度谈到了自己对姚高民这一大义善举,虽然言辞不多,却都是肺腑之言。

下面,我对他们的话语做了简单辑录,以方便关注姚高民和富平教育事业的朋友了解他……

北陵村原村支书姚建设如是说——

姚建设,1958年生,1976年曹村中学毕业后,于1977年开始担任大队干部,2018年才卸下担子。期间担任过团支书、副大队长、副书记、村主任、村支部书记等,其中担任13年副职,28年正职,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乡村老干部。

用他的话说,这些年来,姚高民对他在村上的工作也非常支持,两人彼此有过多年的合作,虽然他说的几乎都是干条条,却是一个卸任村支部书记最精短的的感言。

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翻天覆地的发展,姚建设始终处于乡村改革的最前沿,无论是当初的教育医疗、农业生产、畜牧养殖、开山取石、交通运输……

北陵建校,开启了他的公益之门。当初他发起倡议,并第一个拿出2万元现金,在他的呼吁下,村内外广大爱心人士慷慨解囊,鼎力相助,在北陵村掀起了一次捐资建校的热潮。施工过程中,他又为北陵学校提供五六万元的绿化苗木,并亲派工人前来施工,负责所有苗木的栽植和养护工作。学校建成后,成为富平北部第一家花园式校园,也是整个北陵村最美的建筑。

科技兴村,他特意联系陕西省相关单位,在村上举行了陕西省第21届科技卫生教育三下乡活动,所有费用由他一人承担。

交通亮化,他捐赠的太阳能路灯,在全富平甚至渭北农村创了先。他们村也是全县第一个打通全部混凝土路面的村子。

扶贫帮困,他每年为全村的贫困家庭发放米面油和慰问金每户不少于2000元。十多年来,发放群众已从最初的30余户扩大到120多户,至今依然进行中。

教育奖励,十多年来,他为村里考上本科和研究生的每人奖励2000元现金,至今十余年从未间断。

总之,在北陵村所有老百姓的心目中,姚高民绝对是一个“有大德,有大爱”的人,他对家乡的奉献是长期的,全方位的,这在我们北陵人的记忆中,是没有过的事情,从没有过的人。

北陵村党支部书记王发学如是说——

王发学,现任村支书,一个四十多岁的年轻人。多年前也上过山,这些年主要经营乡村客运,每天跑北陵到富平县城的班车。去年刚当选为北陵村党支部书记。王书记听说了我们采访的目的,高兴地打开话匣子。

我和姚高民是邻家,我们两家关系一直很好。只要看见他的车停在门口,就会进屋和他聊上一阵,一方面是乡党情谊,更多的却是从他的话语里感悟和借鉴自己需要的东西。当然,我年轻,他在外面干什么我也不是十分清楚,许多信息都是听大伙说的。不过,他对村里人的倾囊相助,我却知道不少。

他每次回家,最喜欢村里人来家里串门。他常说,“你来我家是看得起我们,你们和我一杯茶,抽我一支烟,我才真正有了回家的感觉。”也是的,他这人从来不摆架子,至于在外面怎么说话,可他一回到北陵,开口闭口都是标准的北陵普通话。

正是因此,他只要一回来,家里一天到晚这个来那个往的,就跟过会一样。记得有一次,也不知家里来了几拨人,他嫂做好的饭热了凉凉了热地忙碌了几次,实在没办法,就悄悄给他说,“高民,你让大家先谝着,赶紧把饭吃了吧。”高民笑着说,“嫂,没事,你歇着去。我和大家见一次也不容易。饭凉了无所谓,吃到肚里慢慢就热了。”

我们村的姚德民,年轻时因为能开拖拉机,经常给别人开车上山拉石头。后来,姚胜民买了一辆拖拉机,长期雇用姚德民给自己上山拉石头。这事虽然已过去几十年了,可他这两年腿脚一直不利索,去了很多医院都没个很好的治疗方案。高民偶尔听说了德民的病,再想到他当年帮哥哥胜民上山拉石头的事,就主动出钱出物为他看病,前前后后花了几十万元,虽然治疗效果不能尽意,可高民为德民看病的义举不仅让他感激不尽,也让北陵村所有乡亲大为敬佩。

姚磊磊是高民一个已经出了五服的远房堂叔的孙子。十多年前,磊磊的父亲上山拉石头的遭遇塌方,被拉到西安抢救。当时,村里去了好多帮忙的,到了西安却没有救命的钱。有人提议让找高民。当时,高民一边在医院联系熟人,一边派兄弟举民拿来钱来医院救人。他在电话里告诉兄弟,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争取把人救下来。尽管出了力,尽了心,可最终人还是死了。当时,磊磊才六七岁,还没有上学,家里就他妈和他婆两个女人。失去了顶梁柱,顷刻间就可能房倒屋塌,两个女人哭着埋了人,又哭哭啼啼不知怎么收场。后来,磊磊婆想到了高民,拉着磊磊的手将他交代给这个远房侄子。

“高民,你看七娘家遭的这事,往后的日子可咋过呀?我老了,死了就死了,可娃才六七岁,我死不瞑目啊!”高民听了很不是味。他扶起老人,安慰她说,“七娘,你放心,磊磊的事你们就不要操心了,娃以后上学和工作的事我替你管了。”

如今,磊磊已经大学毕业,就在大德公司工作,至于这些年给磊磊花了多少钱,操了多少心,高民自己也说不准。

高民在北陵六队有个远方姨她家当时条件相对好一些,看着姐姐一家人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可怜相,她就经常端上东西,比如面粉、蒸馍,或者蔬菜等等,时不时就接济高民家。她姨老两口去世后,他的表哥刘银秀担任过多年北陵村的支部委员,也是个热心群众。几年前因脑梗患了半身不遂,整日躺在床上。有一次,高民从西安回来,听说了银秀的瘫痪在床的消息,他立刻进屋去看望他,给他说些宽心话,临走时再送点东西。以后只要他回来,就会去和刘银秀家谈谈心,将近十年从未间断。

人都说,“树高千丈不忘根,人越辉煌莫忘恩。”其实,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些年他为村上做的事情真的很多,去年我们曾做过一次统计,这些年来,他仅给我们北陵村做公益支助,已经超过350万元。

我生活在一个普通家庭,几十年来,我们都处在被人帮助和帮助别人的过程之中。每每此刻,我都会明白“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也愿意用我的行动,去践行我对这句话的认知。

曹村高中校长尹小昌如是说——

2020年5月16日,大德慈善基金第三期助学帮困款(10万元)捐赠仪式在曹村中学举行。姚高民先生作为我校79级3班校友,带着他的夫人、集团总经理雷迎春女士,以及曹中同学、集团副总经理由卫国、陕西省慈善协会副部长于鸽、富平县慈善协会会长刘智杰等人共同出席了曹村中学的捐赠仪式。

这次捐赠,是高民先生2018年在他们的校友聚会期间倡议实施的,当时他个人承诺,通过陕西省慈善协会向母校捐赠助学帮困基金50万元,以每年10万元的形式进行兑现,用于在校学生中品学兼优和家庭困难的学生。今天的活动已经持续了五年。高民先生“大德善行,情系母校”的义举,他们每一年的捐赠活动,都能在全校师生之中引燃一次不小的激动。

姚高民先生的爱心捐赠,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物质方面的雪中送炭,更是精神层面的锦上添花。是曹中师生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个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的动人故事,是一堂意义深远的爱心德育课。

姚高民先生即兴向曹中高三学生发表演讲,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身边的故事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改变命运,一定要走进理想的大学校门。他希望同学们立志曹中,走向世界,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他的演讲极大地激励着我们的所有学子,刚才那数次雷鸣般的掌声,就是最好的证明。

白杨年年绽新绿,定是岁岁盼故人。以姚高民先生为代表的陕西大德投资集团的善举一定会在曹中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激励后学晚辈的精神财富。

同时,我更希望全体师生能以高民先生和他的同级校友为典范,继续发扬我们曹村中学的苦干精神,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教育,打造渭北乡村教育典范,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

富平县委书记赵林斌如是说——

4月26日下午,渭南市委常委、富平县委书记赵林斌在陕西大德投资集团见到姚高民、雷迎春二人。

赵书记对姚高民董事长情系桑梓、长期以来对富平县社会发展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对带领集团坚持近三十年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的举动表示敬佩,对集团“行大道、获大德”企业理念和价值观表示高度赞赏。

他说:“这是富平发展之福、是富平教育之福、是富平人民之福,富平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将高度重视,尽快组建工作联络协调机构,加强与各方面的对接交流,加快推进捐资助学有关事项,绝不辜负姚高民董事长的一片赤子情怀。结合姚高民董事长和雷迎春总裁情系家乡、魂牵桑梓捐资建校的善举和陕西大德投资集团“行大道、获大德”的企业理念,进一步唱响“怀德行远、富庶太平”主旋律,在全县营造向上向善向美的浓厚氛围,努力把富平的事情办得更好。

作者手记

窑桥寨是富平明清时期的县治所在。这里地处中山原头高阜,四周是近十丈高的土崖,因此亦被称作堑城。堑城四景之一的“北门外水流桥上桥下”中所说的桥,与李尽心有着密切关系。

这座桥最早修建于金元时期,原名通济桥,是县城通向富平北部的唯一通道。由于年久失修,到了明代嘉靖、隆庆年间,日益破损。时任朝廷鸿胪寺序班之职的李尽心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随即捐资千余金修建了北门新桥。后人念及他的千古功绩,遂将该桥命名李公桥,至今依然。

李尽心勇于为善,除了捐资修建富平北桥,当时县内的一切公私义举,如富平的文庙、鼓楼,城池、河渠、书院、衙署、义仓等,绝大数都是他一人为之。他甚至还出资修整了远在商洛地区的一段崎岖山路,当时关中闹饥荒年馑,他又拿出两万余两白银进行赈济。不仅如此,他在家里孝事父母,捐产让金于兄弟的事情同样受到乡里人的赞誉。李尽心的善意之举,成为富平数百年来唯一载入史书的大慈善家,他的事迹在清代乾隆、光绪年间的三部《富平县志》均有记载。

再说说清光绪光绪十九年(1893)的一件事。那年五月的一天,关学大儒贺瑞麟莅临富平,与富平知县焦云龙谈及频阳书院树碑之事,不由想到了明清以来在当地极具影响的张紞、杨爵、李宗枢、孙丕扬和李因笃等几位高官先哲,不无感慨地说:“以乡人教乡人,其为感也尤易,其学其教岂迂乎哉?亦岂远乎哉?不独富平,一邑之士果以五先生为师法,则道德节义政事文学将接踵而出,侯之功又岂一时已哉!”

这段话出自《贺瑞麟文集》,经过一百余年,或许已淡出人们的记忆,笔者偶尔翻出,仔细阅读,心生同感,却犹如仍在眼前,历历在目。再想想姚高民、雷迎春夫妇这次捐赠1亿元建校之事,尤其雷迎春发在微信同学群的那段留言,更是感触多多,特借此摘录如下:

我们不是很有钱的人,公司也不是有名气的公司,我们从创办公司到现在快三十年了,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一夜暴富,只是积攒了一点财富。活了大半辈子了,也想明白了,儿女自有儿女福。我们做慈善也有25年了,这次只是多了一些,我们都是教师出身,又接受过高等教育,我的父母和妹妹也都是老师,可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只是想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以感谢这个时代,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推动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和个人更好的成长。

唐代宋之问曾作过一首《渡汉江》的诗,里面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其中有着作者那时那刻的那种乡情。此时此刻,姚高民、雷迎春伉俪,也是如此。不同的是,他们的心是坦然的,他们的行为是值得让人铭记的……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