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康凯鹏的头像

康凯鹏

鲁迅文学院学员

报告文学
202311/04
分享
《德润桑梓》连载

第八章 大德集团:大道与大德

陕西大坝沟森林度假山庄地处西安市长安区的秦岭山中,是一个远近驰名的旅游胜地。由西安西门向西南而行,进入沣峪口,迎着沣河水一路逆行,顺着导航指示走不多时,便有一座山门矗立眼面。山门门柱两侧是一副百字长联,门楣上悬挂着已故书法大家吴三大题写的“森林第一庄”金字匾额。

这里是姚高民在国内做国企老总进行创业的启航标和里程碑,搞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从这里萌生,从这里启程的。

 

大坝沟栽活了一棵树

大坝沟森林度假山庄陕西省林业厅控股纯国有项目,参与者有陕西绿宝实业开发公司西安市林业局长安县林业局和沣峪林场四家企事业单位。最终,33岁的绿宝公司总经理姚高民,成为这一项目最合适的董事长人选。

姚高民担任董事长,内心充满了无形的激动和忐忑。激动的是,他能得到林业系统包括其他合作单位的认可,而忐忑的是,这个项目不仅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胆摸索,更是一件开弓没有回头箭的背水之战,容不得任何马虎和懈怠。

三十年前,这里算得上是陕西甚至西北地区首家山庄。作为项目的总策划人总设计人、总负责人,作为项目的建设者和经营负责者,他经过多日思考,缜密盘算,终于放下思想包袱,沉着上阵迎战。在山庄建设中,无论设计、施工,还是开挖地基、搬运建材,姚高民事无巨细,亲抓亲为,与工地的工人同吃同住,没有任何“老板”的架子。

刘廷瑞是姚高民的同村邻居,小名叫铁牢,比他大十多岁,在村里姚高民称他“牢娃哥”。他在村里承包农村基建,活儿多,收入也稳,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两家关系密切,几十年来廷瑞也对姚家多有帮扶。当初上学借姚高民学费的,正是这位“牢娃哥”。姚高民常说,没有那十块钱学费,我上不了高中,考不了大学,更不可能有今天。

开发度假山庄,工地需要人,刘廷瑞又是搞土木建筑的行家里手。于是,姚高民回了一次富平,软磨硬缠,终于将他的“牢娃哥”请出北山,又钻进了茫茫秦岭。当时,大坝沟度假山庄还处于筹建之中,刚完成选址工作。刘廷瑞到了工地,直接负责这里的所有土建工作。

一天,有个工人将一棵二寸粗细的小树挖倒后扔在一边。姚高民见到后非常生气,责问刘廷瑞是谁干的?廷瑞说,“你看你,为了一棵小树,值不值得?”高民说,“牢娃哥,不是我说你,它再小也是一棵树,好不容易长这么大,咋能说挖就挖了?”旁边有人辩解道,“姚总,山里到处都是树,你又何必在乎这一棵?”姚高民没有听他们辩解,亲自扛了铁锨,找了个位置挖好树坑,认真地将小树栽好,又提来河水浇透。

后来,有人从侧面调查公司的合法运营情况,铁牢听了义正辞严地说,“一个对一棵小树都怜香惜玉的人,一个将工人当做兄弟的人,难道还能做违法乱纪的事?”

听得来人一头雾水,不知他的意思,当知道了这棵小树背后的故事,也觉得姚高民的卓识确实非常人能及。

 

敢吃第一口螃蟹胆识智慧

姚高民干了许多轰轰烈烈的事情,也当了许多次“敢于第一口吃螃蟹的人”。

他开发大坝沟度假山庄是一个壮举,他进军建筑行业,开发房地产也是一个壮举。

2003年,姚高民在铜川市新区开发建设枫林小区。从刚开始的平整土地,到设计、施工、包括道路交通,亮化绿化,他始终身先士卒,寻求卓越。最终,也用自己的行动,将枫林小区建成了铜川市迄今为止最佳的居民小区。

姚高民无论到了里,除了他的实干精神,首先想到的是两种人,一种是始终追随自己的员工,一种是建设工地周围的老百姓。他给员工带来的是关怀与帮助,而对当地百姓,则是坦诚的相待和钱物的捐赠。

他们在大坝沟时期,有个姓屈员工突发疾病,姚高民为了给老屈看病,亲自开车送他到医院,并多方筹钱帮助他解决医药费。公司副总经理老杨有次住院,姚高民几乎每天都要去医院看望他,以至于老杨念念不忘姚高民对他的帮助,一直追随、协助姚高民在国外创业,负责国外项目的建设工作,直至退休。

还有个富平去的老员工,他年纪大了,干不动了,而且已经回家好多年。姚高民每次回老家,都要去他家看望,和他聊上一阵话,问他有啥困难需要帮忙。后来,这人去世了,姚高民听到消息,还亲自回富平为他上香行礼,送他走完最后一程。

其实,不仅如此,这里罗列的只是听到的几件小事,他平时给大家的帮助不胜枚举。而且,只要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只要他在陕西,他就开车往回赶,始终把自己当成北陵的普通一员

2008年,姚高民带着一班人马,经过五千公里的长途行军,终于抵达远在中亚腹地的吉尔吉斯坦共和国。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拼搏,陕西大德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投资领域已涉及证券、基金、能源化工、高新技术和房地产开发等领域,投资项目已遍布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地区。

吉尔吉斯翻译成汉语,就是“草原上的游牧民”,当地语言是吉尔吉斯语,对外交流则是俄语。这里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心地带,是连接欧亚大陆和中东的要冲。

姚高民他们初到此地,人地生疏、语言不通,生活显得非常困难,尤其不懂当地的民风民情,也曾经闹过无数次笑话。他们拿着当地钱钞,却不明白他们的面值和货物价格,经常乘兴而来,扫兴而归。

而其中最主要的,除了依据进度施工,还要学互打通各种环节。而这恰是初到邻邦的窘迫之地,无意中领略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深刻含义。

姚高民和那里的老百姓生疏得形同陌路,却依然不忘和他们建立睦邻友好关系,每年都要给他们无偿提供大米、面粉等生活物资数火车皮。这一招果然灵验,他通过各种形式的慰问,用最真实的行动感化了当地人。

 

做公益的脚步一经迈开,就从未停下

姚高民创办了大德公司以后,又与人合资创办建筑公司,投资房地产,前后用了十年的时间,历尽沧桑,他成了有名的千万富翁。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效益,让许多同行和同龄人羡慕,但他理智地认为,人生绝对不能因为一两次的成功而踏步不前,他需要更多的资本,去做更多的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河南巩义康百万的故事和持家理念与姚高民的想法不谋而合。

康百万原名康应魁,被人称为“中原活财神”,是河南豫商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在巩义市康百万庄园内有块“留余”匾,其造型犹如一面迎风招展的黄色旗帜,金底黑字。该匾做于1871年,属康氏家训匾额,也是中华名匾之一,体现着儒家“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思想的精义华彩。

姚高民曾向人说,“我们公司的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弹弓打下的,是大家一分一文挣来的,是在经营公司严肃、精细、认真中管出来的,是平日里勒紧裤腰带省出来的。”当他看到此匾,深感心有戚戚,深同此理。

“我们这样做,就是希望自己的家人、公司、或者熟人,一定不能把金钱当做唯一的追求,把人当成金钱的奴隶。面对金钱,有理智的人是需要用钱打破他的自私性,体现钱的社会性。但是,大多数人,在大多时候,这会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抉择和跨越。”姚高民如是说,如是行。

姚高民夫妇迈出了这一步,也用自己的行动改变着周围的人。这些年,他们捐赠的种类很多,渠道也很多,其目的就是体现财富的社会属性。

姚高民谈起坚持从事慈善事业的初衷时说,“我的人生信条和公益情怀是‘行大道,获大德’,这也是我们企业文化之一。‘大道’指的是心存阳光、正义、守法、社会进步之道,胸怀全局,胸怀天下,胸怀前人。一个真正优秀的企业家,在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应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内心深处要有一种道德标杆和责任担当。”

而他出此言、践此行时,总会有人说闲话,有说他对钱财的态度是一种“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超人思维,也有人暗地里猜疑诋毁他,说他这“有其他动机和目的”。姚高民该怎么做还怎么做,始终对这些话语如风过耳。他内心笃定,只是想活出一种简单而已。至于什么“动机目的”一说,他更是嗤之以鼻。

“我们挣的所有钱都是干干净净的,是我们应得的利润”,搏击商海几十年,除了留下金钱,姚高民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留下从商的精神。正是因此,许多人觉得姚高民夫妇所有捐赠与他们毫无关系,然而事实是,我们为此其乐无穷!他们想的是如何让自己的企业成为百年企业,如何对企业做好定位,怎么才能稳健发展。而这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如何对财富做出正确的认知和定位。

姚高民认为,要真正让一个企业发展成百年企业,让它健康发展,持续发展,大家必须对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必须把自己个人的,所有的利益与企业、集团和社会的利益形成一个同频共振的平衡。

 

家乡是他的血地,时刻充满了亲情和眷恋

姚高民常年在外奔波忙碌,但故乡始终是他心中的牵挂。家乡是他的血地,是他开始迈步的地方,家乡在他内心深处充满着温暖的回忆。这个桑梓情结,让他用自己最真诚的方式回报着这方土地,温暖着这块土地上的乡亲。

25年以来,他给家乡捐款建校,修造道路,慰问村上经济困难的老乡,为他们送上燃煤、面粉、大米、食油和过年的钱,他出资百余万元为北陵村安装太阳能路灯,一度成为反哺家乡,为富平做慈善之事的标志。

2018327日,陕西大德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陕西省慈善协会设立本金为1000万元的“大德慈善基金”冠名基金,这是践行社会公益事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开放平台,从而带动更多人加入公益慈善事业。

他们从慈善捐款到公益活动,尤其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多年来,姚高民慷慨解囊,积极为村里考上本科和研究生的学生每人每年2000元现金奖励,在曹村中学捐资50万元作为贫困学生助学金,助力家乡教育蓬勃发展。

在兰州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姚高民为学校专门写了一封信,想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表达一名“兰大人”对母校的深情祝福与殷切期望。20191月,姚高民捐资200万元,在兰州大学设立了“姚高民生命科学基金”,支持学校生命科学学院人才培养。

在兰州大学的校庆大会上,他即兴寄语在校的学弟学妹:“‘一带一路’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承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选择,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展示人生抱负的无限机遇。希望同学们把握好‘一带一路’带来的历史机遇,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做好自己毕业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十年规划。与此同时,也希望同学们发扬兰大人严谨、科学、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断总结、提高、完善和改进自身,不负使命,成为国家的希望和栋梁!”

 

捐助教育情结与诗书耕读的厚德家风

对姚高民夫妇来说,他们捐赠的初衷,更多的因素还是他们的家庭,和两人成长中潜移默化受到的影响。

正如前面所说,姚高民和雷迎春夫妇家里有着典型的教育氛围家中除了他们都曾担任教师一职外,的岳父岳母、妹妹、妹夫都从事过、或者仍在从事教育工作,他们甚至自豪“我们家总共有六个老师,我们对教育有着自己特殊的情怀。

姚高民的岳父雷尚学老师,退休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他们枫林小区每年的春联都是老师给业主义写的,他总是早早备好笔墨纸砚,提前写了放在家里,到时候再挨家排门送货上门。老人去世前,已经躺在病床上,还不忘给儿女叮嘱,让家人从他的工资中拿出1万元存款交党费。其实,他一年的党费只有三十六块钱。他的这一举措,这种精神怎能不让做儿女的感动!

雷老师去逝时,他们的好友丁海明先生发来唁电——

惊闻,尊公雷尊师名讳尚学先生因病逝世之噩耗,悲似飞雪,哀如朔风,不胜悲凉!

兴替而知贤良,泪醒更觉冰寒。

雷尊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一生为人敬仰。先生一世治学,半生从教,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者,富平故里,恩泽到贤,世代所依者,无不知先生贤达。

雷尊师清风襟抱,青松风骨,一生为人敬重。先生一世秉烛,永世为尊,少时求学陕西师大,毕生致力中华教育,燕之衔泥,灯之如烬,无不念师恩永忆。

雷尊师神游八荒,视通四野,一生为人旷达。先生钩河擿雒,奉魁承杓,学以致用,德以化心,以地之广,以理之妙,生发学问之悠长,桃李之下,无不感圣贤系心。

雷尊师笑对琴棋,工善书法,一生艺术璀璨。先生少习颜柳,情追元伯,深于太平,精于鹏举,书道之中,风云际会,涉猎殊深,笔墨之间,无不与追思高古。

雷尊师雄浑豁达,松心鹤颜,一生云水胸襟。先生强者风范,情趣盎然,习于长技,巧于运动,知天乐命,志坚延年,虽自驾鹤上界西往,无不忆醒世功德。

思慎终而追往!晚生敬拜于此,念老先生之厚德恩重,秉教育之知行;感老先生载物隆盛,秉共奉之弘光。

仙翁之逝,天地悲伤。节哀顺变,家风绵长。

这不是过誉之辞,而是与姚高民、雷迎春夫妇有着共同价值观的友人,对其厚德家风的认同与礼赞。有如此家风,何言慈善不绵长!

姚高民常说:“家乡是一个人迈向社会的开始,那里充满着昔日的记忆和故事。我就是一个普通人,也算不上啥知名人士,我常年在外奔波,故乡始终是最温暖的牵挂,我用最真诚的方式回报这方故土,就是希望用自己的小小举动,去温暖、去感染这块土地上的亲戚、朋友和乡党,希望他们也正确面对金钱的诱惑,为家乡的建设多尽一份心,多出一份力。”

姚高民首次出资,是从给一个贫困户捐资2000元看病开始的。十多年里,或是给北陵村捐款建校,修造水泥道路,亦或是安装太阳能路灯。他每年定期组织慰问村上经济困难户,为他们送去燃煤、面粉、大米、食油和过年的钱物,自2007年的30户开始,逐年扩大,如今已覆盖到全村120多户老乡。

不知不觉就是二十五年。用北陵村党总支书记王发学说,“多年累计,姚高民以各种方式给北陵村公益事业慈善事业各种无偿投资已经接近400万元,这还不算那些零零碎碎的个人资助。”

这一次捐资1亿元修建富平县怀德中学,对他们来说,这只是以往资助教育的延续和升级。

当然,姚高民这次捐资,社会上也是众说纷纭。我们和他谈起这事,他也坦诚布公地做了解释。他说,他们的所有收入都是硬硬梆梆,干干净净的,都是几十年夜以继日辛辛苦苦地挣来的,是几十年真严格管理精打细算中攒下的,是通过全公司人出智出力一步一步创造出来的,因此,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不会乱花一分钱,同时教育家里人也不能乱花一分钱。他希望自己的后辈,他们的家族,包括公司的各位员工,切莫将钱财看做人生的唯一追求。

自私是人的生物学属性,是由基因决定,与人本身无关。无论你姓张姓王,不论你排行老几。但是,当你把钱用于捐款,用于做公益时,无论你与他认识与不认识都无关紧要。大德集团当年给地震灾区捐款,资助曹村中学贫困学生,在陕师大设立研究基金,那些接受他们资助的人,他们其实并不认识,也不想留名,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所捐赠钱物发挥它真正的社会属性。

当然,这种自我突破是极不容易的,如果我们突破了对钱财的这种认识,带来的将是对个人、社会、国家更高的认知,也就不会为了钱坑蒙拐骗,不会为了钱偷税漏税,不会为了钱违法乱纪,不会为了钱和别人争高论低、争多论少。姚高民说,他这并不是唱高调,而是希望大家都活得简单,活得踏实。

 

应该给后世留下啥?金钱,名利,还是……

学界有人获得诺贝尔奖,在我国有人成为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在政界有人当选中央委员、省委委员,在教育界有人被评为特级教授、长江学者,在演艺界也有人活成了明星、网红……那么,在商界,企业主该给社会创造啥,应该给后世留下啥?是金钱,是名利,还是……

这个问题也同样抛给了姚高民夫妇。他们的认知居然出奇地一致:要留下一种精神。要尽可能把钱拿出来做事,把钱拿出来去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只要与社会进步有关系,与社会文明有关系,甚至做一些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事情。只有这样,我们也就和院士、委员、诺贝尔奖获得者一样,通过自己做公益,有效实现了人的精神满足和社会存在感。

姚高民夫妇一边捐款做公益,一边拒绝着生活的奢靡,他们平常吃饭都很简单,从不多点菜,即便偶尔点多了,也总要打包回去。他的儿子在香港工作,小两口回西安探亲,会将穿坏的鞋从香港带回西安修理。他们去年就带回来了四双鞋,其中有一双已带回第三次了。他们的理由是,“香港那边修鞋贵得很,咱这边便宜、划算。这两个表象看似矛盾,其实骨子里是相通的。

澳门的何鸿燊先生,拿上自己的钱到世界各地收购国家遗失海外的文物,2003年,将价值600多万元的圆明园猪首铜像回归祖国,2007年,何鸿燊再次出资6910万港币,将圆明园的马首铜像购回。无偿归还国家。香格里拉总裁,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先生,在中国最困难的时候,从国外订购大量白糖低价卖给中国达多年之久。李嘉诚捐建了汕东大学,学校建好后送给广东省教育厅。陈嘉庚捐建了集美大学,无偿送给福建省教育厅。他们不要任何回报,就是这么简单。

姚高民夫妇崇尚的就是这种文化、这种精神。所以,他给富平县捐款建校,不是一时兴起,不是头脑发热,他们也不索取,不向当地政府提出任何要求。他为此还特意解释,“我们是普通的商人,我们的捐赠很纯粹,很简单。”

姚高民夫妇已有25年的捐款历史,这一次虽然以巨资惊世,但在他们眼中心上,也依然是公益与善举的正常延续。

就个人经历而言,姚高民从一年级上学一直到初中,再到高中,到大学,主要得益于众人的帮助,亲身经历了一次次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过程。他上大学那几年,包括亲戚朋友,兄弟姐妹等,先后有30多位同学、朋友给予他资助。现在想来,当年花人家的钱,可许多人跟自己并没有血缘关系呀!正因如此,他们才想真正认识到要把钱用到该用的地方。如今他们手头都有钱,也不可能去找当初的帮扶者,向他们一分一文去还账。于是,他们就开始做社会公益。他觉得,这也是一种还账模式,只不过是把他们当初欠下的一切,变相地归还社会而已。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