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的电话打过来了:“妈,您就别折腾了,这些老房子银行不给贷款,现在首付两三成就可以上车,货币大放水的时代,去接水不香吗?”一瓢冷水将晓霞淋了个透湿,禁不住打了个寒噤:“也许自己真的老了,年轻人的思维完全不同。”她走出这条老街,又来到一条据说是曾经苏洵一家住过的街道,名字就叫三苏巷,其实史料上是查不到的,也许只是这个城市对苏东坡一家的热爱而杜撰的,可是这条街上有模有样地有苏洵的雕像,老宅,还有一条小路通往老县衙的,这条小路两侧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俨然回到了宋朝,大年有种错觉,似乎自己在和苏东坡对话,他真的迷上了这种老城区的感觉,看看这些麻石路,看看几百年前的公沟,有几进几出的老宅子近在咫尺做邻居,还有古井里清冽的甘泉,还有花草茂盛的院子游廊,如果能够有这样一处休憩之所,也是很惬意的。”他催促着晓霞找中介问问。也许那种带商业的几层楼私房不给贷款,而这种纯住宅能够贷款呢?在房子两极分化的今天,这里不是最理想的避难所吗?
晓霞应承着继续往前走,只穿过一条街道,情形便大相径庭了,原来的老房子被政府拆迁后圈在那里,一片黄土上长满了杂草,晓霞感叹道:“多好的位置啊,还空在这里,这老城区还没搞完,还撺掇着人家往新区跑?”
大年有些不以为然:“现在是转型的时候,老城区和新城区同时会发力,你别急,要么再往前面走走,以后这里的建设会带动周边呢?”
晓霞说:“再往前走就是江边了。”
“江边不更好吗?人人都想住江景房,天然的优势资源。”
晓霞很快找到了一家中介,果然介绍说江边有一栋产权面积八十平的私宅,而且可以贷款,私宅有四层,在预算内,在一个叫做白鸽巷的地方,走过一条石阶梯,穿过白鸽巷的牌坊,江景便尽收眼底了。晓霞兴奋异常,跟着中介来到这栋私宅,房主大约三十多岁,爽利的本地人,一口正宗的本地话,本地人的特点就是直接,毫无保留,这也是晓霞的基因里自带的,大年就不同,总不会那么透明,一望见底。房主说,这一片私宅都被政府收购,只有自己家因为母亲病重网开一面住了下来,母亲去世后,政府也没来收他的房,一下子他仿佛成了孤岛上的生物,孩子又要小升初,估计也要陪读,看来只能出租了,可是出租也是个麻烦事,干脆卖了吧。
大年听到母亲病重之类的内容,心里便抗拒起来,再说他这个房子正对着白鸽巷的牌坊,如果大风天,估计住着也挺受罪的,他不动声色地跟着晓霞上楼,走到第三层时便发现所谓的第四层只是一个晒衣服的阁楼罢了,通往四楼的楼梯是木质的,踩上去吱呀作响,可能还有安全隐患。他还惊讶地发现,为了节省空间,楼梯是靠墙的,就省了扶手的费用。如果真正要买了,装修成本还有不少。
看着这种老房子,晓霞的江景房热情也减少了许多。毕竟时代更迭,这种户型已经严重不适应现代生活。可是她还是愿意为情怀买单,她一定要有一套或者一栋老城区印记的房子,除了现在住的这个老院子。毕竟要代表这个城市,一个老房子不能有那么强的说服力。因为这个城市的老街确实各具特色,不能简单对比,恨不得都能一一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