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
汪氏起秦陇,世总西方兵。赫赫大圣朝,独擅勋与名。
父子穷百战,祖孙勤四征。智勇侔造化,忠孝通神明。
雷电僻韬略,风云随旆旌。勒名望帝国,走马镇王城。
一顾青海晏,再顾流沙清。三边罢斥侯,四海收经营。
建国百余年,一身为重轻。至今论兵力,劲节莫与并。
这首诗乃是元朝大名士、特授翰林院编修、曾任辽、金、宋三史纂修总裁官的揭徯斯所写。此诗既是对当朝陇右巩昌汪氏的赞誉和称颂,也是对这个显赫军功世家的总结和评价。
第一回 牧羊人梦神点化 汪世显打擂称雄
话说南宋时期,华夏大地上,主要存在着南宋、金、西夏、吐蕃四个政权。西北秦陇地区是这四个政权的交汇点:北有西夏,南有赵宋,东有金国,西有吐蕃。时而金夏联盟,时而宋金交恶。那吐蕃自唐安史之乱以后,便逐渐向东蚕食,繁衍生息。蕃汉同居一地,久而久之,蕃人逐渐汉化,汉人也认同了蕃人的一些风俗习惯。两者竟错杂难分,浑然一体了。
后来,随着北方大漠之中蒙古部落的兴起,天下大势,又是一变。蒙古英雄铁木真,一统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其统率蒙古大军,横扫欧亚大陆。铁骑到处,所向披靡,无敌不克,无坚不摧。西夏被迫向其俯首称臣,金国也一再迁都,初由中都迁汴京,到金哀宗完颜守绪时,又由汴京南迁蔡州了。
时势造英雄。在风云变幻及频繁战事中,陇右巩昌的一位英雄脱颖而出,一个三王十公的家族赫然崛起。这个英雄就是元时被追封为陇右王的汪世显,这个家族就是历宋、元、明、清四朝的蒙元军功世家---汪世显家族。
概说已毕,言归正传。
话说陇西古郡之南、岷州之北的盐川一带,自古盛产食盐。秦时即筑寨设官,开发盐业,其寨便以盐川为名。东汉时,始设县名“障”,后更名为漳县。此处,山高林密,川深流急,风光秀丽,民性骠悍。是时,盐川虽在金国辖区之内,却也常被西夏和吐蕃侵扰。而为了争夺这一巨大财源,宋金两国亦时常交兵。虽然各方都想将此处据为己有,独占其利,但最终还是为金国所控制。
盐川一带汪姓之人颇多。一个名叫汪古字再盛的人,临终前,将儿子汪思忠叫到床前,郑重嘱咐道:“听老人传言,我们的祖先原本就是这秦陇的姬姓之人,后来东迁南下,就改成了汪姓,历代为官为宦。唐朝时,我们汪家出了一个大官,十分兴旺,并且其子孙又回到这祖宗发祥地为官。从那时算起到现在,已有十六七代了。只是此处乃兵家常争之地,历来争战不休,本地人及吐蕃人又排斥外来者,是以我汪氏家道中落。为减少麻烦,不受人岐视,我等便自称是土著汪古人氏,混迹秦陇间,而我干脆就以汪古为名。为父体弱多病,行将就木,你两个兄弟思恩、思显,又年幼不懂事,故而我且将家族的来龙去脉讲与你听,我儿要紧记在心,代代相传下去,莫忘祖宗。”说着说着,喘了喘粗气,又从枕边拿出一个发黄的小本子交给儿子道:“这上面是历代先人记的家族情况,也算是家谱吧,还有前朝一些大官给提的话语,很难得,很珍贵。只是年深日久,又辗转誊抄,怕也有讹错或遗漏。你且收好,以后有机会时,还可与本族其他人校对纠错。”
思忠连忙接过纸簿,大略翻了翻,不觉深深叹了口气:“祖上何等英雄,不想子孙竟落魄如此!”汪古见儿子神情沮丧,便顿了顿,然后道:“我儿不要灰心丧气,说不定我们汪家以后还有发达之时。为父少时,常在盐川小井沟一带牧羊。一天午后困倦,不禁在草地上打起了瞌睡。朦胧间,只见两位神仙乘云飘至,来到我头顶上空便停住了。一个指着我道:‘仙兄,你看那少年睡在紫微星野上,如其死后葬在那里,则子孙贵不可言。’另一个接口道:‘只可惜还差了那么一点点,不然帝业可成。不过就现在这个样子,公侯将相也是不在话下了。’我正想起来请两位神仙点化明白,却猛然惊醒,原来是南柯一梦。哪里有什么神仙?唯见一轮红日当空,群羊正在远处吃草,只有那只平日十分驯服的白牧羊犬,静静地依偎在我的身旁。我想,那梦中之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便按神仙所言,在昏睡处做了个记号。转而一想,又怕年深日久,将来难寻真穴,便就地挖了个深坑,将那只牧羊犬活埋了。如今为父已命在须臾,一旦故去,我儿便将我葬在那里。也许冥冥之中,可以保佑子孙兴旺发达哩!”
思忠含泪答道:“孩儿谨遵父命。虽然梦幻之事难以全信,但吐蕃人以白为贵,以狗为尊,父亲无意中行了杀狗祭祀的大礼,想来是能得到神灵保佑的。”汪古知儿子读书不多,而这几句话说得很是在理,欣慰之余,又嘱道:“梦幻之事当然不能全信,但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忠孝为本、诗书传家的古训,则是做人的准则,子子孙孙均须紧记在心。”
无何,汪古故去。其子遂遵嘱将父亲妥为安葬在小井沟那形如巨瓢的徐家坪。这小井沟的水流清澈而味甚咸,历代官府都在这里煮水制盐。那煮盐的灶火数百年昼夜不息,仿佛就是为汪家坟点的长明灯。
数十年后,汪古的后裔果真逐渐出人头地。其孙汪广武为人正直,办事公道,且武艺高强,又通晓汉文蕃语,便被当地部族推为首领。其时辽、金先后南侵,宋廷已趋没落,无暇西顾,便也顺水推舟,委汪广武为汪古部都总管,令其护境安民,保据一方,并准予世袭总管一职。广武壮年之时,得了一子,起名孟辉,字彦忠。
北宋亡后,金人渐入关中。后来承袭父职的汪彦忠,便自然成了金国边将,世掌盐川。
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汪彦忠喜得一子。其出生时,产房之内,一团白气漂浮不定,终日不散,远近传为奇事。汪彦忠忆起祖上遗言,料此儿有些来历,心中暗喜,乃为其起了个吉祥而响亮的名字——汪世显,字仲明。
这汪世显从小便聪慧无比,力大惊人。长大之后,其父便延请名儒潘南峰及诸多武师,教授儿子文武技艺。世显既喜读诗书,更爱舞枪弄棒。因其悟性极高,又肯勤学苦练,差不多一年半载便更师另学。数年之间,先生师傅换了三五个。其博采各家所长,间参己意,每每妙语连珠,宏论非凡;刀马弓箭,极其娴熟。二八少年,便文武双全,远近闻名。
却说这陇西郡内有四大家族:陇西李氏,平凉王氏,临洮包氏,盐川汪氏。四族之间互有联络,通婚结义,已属平常。李氏有皇家血统,王氏乃公侯苗裔,两者世为地方大族。包氏本吐蕃之后。宋时,其大首领俞龙珂归顺中原,因慕北宋名臣包拯大名,便乞为包姓。宋神宗遂从其请,赐其姓包名顺。吐蕃人禀性骠悍,尚武勇猛。其人多势大,兵强马壮,称雄一方。
汪氏世居盐川,自唐至宋数百年间,繁衍生息,族大人众。北宋时尚受朝命掌管过盐川一带。随着金人的南侵,北宋的灭亡,汪氏也随着朝代的变更,时起时落。至汪世显之父汪彦忠时,为求自保自强,除归顺金国外,一方面广施仁政,安定内部,同时又极力和睦邻邦,尤与包氏大酋长包长寿相得。
汪世显十七岁时,便常随包长寿征战,屡屡立功,深得包长寿喜爱。
却说包长寿虽有子数人,其才智则都平平。唯有一女名唤包岚,却才貌双全,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这包岚从小便生就一副男人性格,喜欢舞枪弄棒,且尤爱男人打扮,父母也就听之任之,当做儿子看视,不坐绣楼,不习女工,而是与兄弟们一起进学习武。居然提笔能文,上马能武,远胜昆仲。久之,家里习以为常,外人竟然不知其女儿身,唯呼之为包三公子。
光阴荏苒。转眼间,这包岚已十二、三岁,又随珉山慧珠师太学艺三年,那武艺更是百尺竿头,再进一步。等回到家时,已是及笄之年,父母便欲为之择婿。包岚坦言:非亲眼所见的文武双全之人不嫁。
父母拗她不过,只好与几个心腹人相商,以比武为名,暗中择婿。
无何,包家广出告示:将于三月初一日在府前摆文武擂台,选取文武双全的未婚壮士,予以重赏重用,并将此意派专人知会李、王、汪及潘、田、祁、赵等各大家族,请其派人前来参加。
届时,包府门前一箭之地,用青幔围起一个临时校场。场中建大帐一顶,擂台一座。各处来宾及参赛壮士均于帐中待茶。其余人等,俱被挡在三尺高的青幔之外,或看热闹,或卖杂耍,或吆喝小吃。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日上三竿,吉时已到。主人包长寿登上擂台,四下一拱手道:“今日包某在此摆下擂台,以会天下英雄。凡愿打擂者,请先上来亲笔书写姓名籍贯和爱好,接着走马射箭,演习武艺,最后是校场比武,以决名次。前三名受重赏,余者亦论艺行赏。不过在下有言在先:比武时,不得使用暗器,更不能伤人性命。胜者点到为止,输者知趣而退,才是英雄本色,和谐之道。”
包府总管包福见主人道罢,乃走上擂台,“当!当!当!”连敲了三下响锣,然后大声道:“比武开始,哪位请先上来留下尊姓大名,再下场一展雄姿?”
话音刚落,人丛中大踏步奔出一人,纵身跳上擂台,提起笔便在那三尺长、一尺宽的白木板上写下“平凉王钧,最喜舞枪弄棒”十个大字。包福见其生得方面大耳,威武雄壮,心中暗暗称羡;但见其所写之字,却是平常,仍恭维道:“壮士一手好字,再请下场大显身手。”王钧跳下台去,纵身上马,绕场奔驰。时而单腿立于马背,时而蹬里藏身,时而飞骑拾物。三圈过后,摘下雕弓,连发三箭,皆中靶心。校场内外,一片欢腾,齐称:“好箭法!”王钧得意一笑,就兵器架上取过一杆大刀,上三下四,左五右六地劈砍舞弄起来。那白刃迎着朝阳,寒光闪闪,呼呼生风。一套演罢,又赢得众人一阵喝彩:“好刀法!”王钧见众人夸赞,心中好不得意。
忽一人大步上台,一挥手,写下“陇西李节,喜文习武”八个潇洒飘逸的大字。包福与众人见了,齐声称赞:“好漂亮的字!”李节提剑上马,舞动如飞,往来驰骋。一套剑法舞罢,又连发三箭,虽均中靶,但只有两箭中红心。自知技拙,乃悄然退下。
随后又陆续有一二十人下场献艺。包长寿见其不是文采平平,便是武艺欠精,心中黯然不乐,遂引颈远望,祈更有豪杰之士出现。
忽远处传来“得、得、得!”的马蹄声,一匹白马如飞而来,至校场前一声长嘶,骤然停下。马背上跳下一人,金盔银甲,素袍长枪,腰插弓箭,足蹬乌靴,急步进入场内。其生得身材修长,体格壮实,剑眉高鼻,面白唇红,显得特别英俊威武,正是盐川汪世显。包长寿见了,不由得心中大喜,忙迎将上来。
汪世显见包长寿相迎,急趋前躬身施礼道:“小侄路途耽搁来迟,敬请老伯恕罪。”长寿满面堆笑道:“贤侄光临,蓬荜生辉。一路鞍马劳顿,且先请帐内待茶少歇。”世显抱拳道:“小侄遵命。”
汪世显来至帐中,先与恩师潘南峰老先生次子潘仪及李节等旧相识寒暄一番,又经潘、李及包长寿介绍与众豪杰相见,潘仪道:“汪兄文武双全,想此场定能夺魁了!”世显谦逊道:“小弟文拙武弛,岂有夺魁之念?不过既来捧场,总是要上台献丑的。”
寒暄已毕,汪世显大步上台,朝包福一拱手道:“总管请了!”包福连忙还礼道:“汪公子辛苦了!”世显将台上文字略略扫了一眼,便提起笔来,端端正正写上“盐川汪世显,崇文尚武,喜交天下英雄志士”一行大字。包福见了,连夸:“颜筋柳骨,汪公子一笔好字!”台下之人亦啧啧连声,齐赞:“好字!好字!”
汪世显走下擂台,跨上白龙驹,两腿轻轻一夹,那马便泼剌剌奔驰起来。世显弯弓搭箭,指定靶垛,“嗖”地一声,那箭正中红心。接着侧转身又放了一箭,亦中红心,众人齐声叫好!世显带转马头,忽地向马背上一倒,仰面朝天反射一箭。众人见三支箭紧凑靶心,不由得齐声喝彩:“好箭法!”
汪世显正待提枪演武,忽见一只老鹰正向校场飞来,心想:“何不射个活物让人看看!”乃端正弓箭,觑得真切,一箭射去,那老鹰应弦而落。场内场外,登时欢声雷动,齐呼:“神箭,好神箭!”
汪世显微微一笑,不慌不忙,插好雕弓,拔起银枪,便在马上舞将起来。上盘下旋,左出右没,犹如蛟龙戏水,神鬼莫测;又如风吹梨花,飘忽难定。在众人一片赞赏声中,八八六十四路枪法演完,嘎然而止。汪世显面不红,气不喘,四下一抱拳,便轻轻跳下马来。
包长寿一翘大姆指,谓汪世显道:“贤侄枪法好,箭术妙,文才又出众,真文武双全也!”世显谦逊道:“不敢,不敢。老伯谬奖了。”李节等亦同声夸赞道:“汪兄好武艺!真让我等大开眼界了!”
是日擂台竞技虽未定出名次,大家心目中皆以汪世显为第一。
欲知究竟谁擂台夺魁,请看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