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回 众谋士虎帐献策 忽必烈开平称帝
却说忽必烈得到蒙哥去世、入川大军北返的消息,不啻晴天霹雳。乃急招廉希宪、商挺、郝经、李德辉、姚枢等心腹谋臣,商讨当前局势及进退去留大计。
郝经首先开言道:“大汗突然逝世,神器虚位。各路诸侯势必抱觊觎之心,国家有分裂之虞。只有大王手提雄兵北返,才能力挽狂澜,总揽人心。”
众人均谓郝经言之有理。忽必烈迟疑道:“我好不容易提兵到此,难道空手而回?况且兀良合台一军,也已一路告捷,进至潭州城下。我若与其夹击鄂州,必能取胜。荆湖地区,唾手平定。此天赐良机,岂可坐失?”
正议间,在四川征战的穆格,遣人送信到。信中简述了蒙哥不幸病逝、大军正扶柩北返之事,重点建议忽必烈应立即回师,准备应付大汗去世后的复杂局面,以防意外。忽必烈不以为然道:“前几次大汗去世,不都是数年之后才推举新大汗的?忽里台大会岂是一时半会能开起来?若现在回师,岂不坐失灭宋良机?”众人虽多认为还是及早回师的好,但见忽必烈不愿撤军,一时也就不好定夺。
正当忽必烈犹豫难决之时,其留在开平的妻子、王妃弘吉剌氏,遣人送来密信,告之和林大帐的态势和阿里不哥频频发号施令、任命亲信掌军控政等种种做为。接着又有探马报来关陇地区军队的新动作。忽必烈一听,心中猛地一沉:“这关陇乃是我的辖地,兵马钱粮,岂能听别人调遣?”不由得眉头一皱,托腮沉思起来。
廉希宪见状,赶紧说话:“看来阿里不哥已抢先行动,任免官吏,调动军马,差不多是在行使大汗的权力了。大王若不采取果断措施,任其发展,其就有近水楼台、捷足先登之势。一旦名份已定,大王是甘心向那毫无阅历的纨绔子弟伏首称臣呢,还是兄弟俩撕破面皮,以致南北两面受敌呢?”大家见廉希宪说得句句在理,乃异口同声道:“廉大人说得是。大王还是快快班师,控制大局为上策。”姚枢道:“至于伐宋,那是早晚的事,并不争这一刻。”
忽必烈见众人说得有理,乃决定班师北返,但心又不甘,道:“既然这次攻鄂的架势已摆了,听说宋廷的督师大员也到汉阳了,我等就要有个了断,不然好象是被其吓跑的。一来乱了军心,二来班师无名,回去也没有面子,总得想个两全其美的法子才好。”
廉希宪略一沉吟,笑道:“这好办。闻得来汉阳督师的贾似道,是个不学无术的家伙。其靠姐姐为帝妃的裙带关系,才当上丞相的。一无智谋,二无勇力。只知花天酒地,却从未带过兵,打过仗,将领们谁肯服他?而我们可以一面大造声势,显示军威;一面叫人传话过去:如宋廷愿意割地赔款,我们就可与之议和,否则就要直捣临安。那厮自知论打仗毫无把握,而议和则可暂得安宁,永保富贵。其必然遣使前来求和。那时我们就主动了。”众人均称:“妙计!”忽必烈也连连点头道:“妙计!高见!先生不仅是廉孟子,简直就是小诸葛了!”于是传令照计行事。
再说贾似道前来督师,本是不得已之举。正惧蒙军大举来攻,自己无法应付,甚至性命难保。忽闻可以议和,不竟喜出望外,赶紧派心腹宋京为使,前往蒙营议和。
蒙方提出宋廷必须割让淮南、汉上、梓州、夔州,并每年贡白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蒙军方可班师,各守其土,互不相犯。贾似道只要蒙古答应退兵,当然满口答应这些条件。
忽必烈见目的已经达到,便答应退兵。在双方代表商讨议和的细节时,自己便与智囊团一起,带领精骑数千,率先北返,星夜赶往开平府去了。
贾似道见蒙军果真北撤了,高兴万分。只是割地赔款之事,是自个擅做主张,并没有上奏朝廷。若朝廷追究起来,实有欺君擅权之罪。正在挖空心思想法遮掩之时,忽鄂州谍报到:“围攻潭州的蒙军,北撤路过长江时,我军舰船将浮桥打断,其后卫近千人马及辎重,均坠落江中了!”贾似道一听,又惊又喜,忙问:“那其先头过江的人马呢?”探马答道:“其大队人马并未停留,而是匆忙北遁了。”
贾似道闻言,不由高兴得一拍大腿:“好啊!真是天助我也!”乃连忙编了一个弥天大谎,上表向朝廷报捷。谓鄂州大捷,蒙军败逃,自己正在率军追击,云云。
那些朝臣知道贾似道的底细,虽心存疑惑,但谁敢戳破?好歹蒙军是北撤了,边警已解除,昏庸糊涂的理宗便也信以为真,竟对贾似道大加褒奖:以枢密使、右丞相进太子少师,封卫国公。在其班师还朝时,则传旨令文武百官率军民出临安城三十里迎接,声势浩大,场面恢宏。只是这次所谓的大捷,又为以后蒙军的南侵找到了借口。不过那已是后话了。
却说赶回开平的忽必烈,稍做安排,便通知包括阿里不哥在内的诸王到开平聚会,确定大汗继承人。陆续到会的有:窝阔台第六子合丹、贴木格之孙塔察儿、忽必烈之弟穆格等诸王和旭烈兀的代表,以及众多文臣武将。但以阿里不哥为首的和林王公大臣均未来,这虽是意中之事,却也是忽必烈头痛之事:少了许多王爷贵族,新大汗就难确定,纵然勉强确定,也无法律效应,众人不服啊!
忽必烈为此密召廉希宪、郝经等心腹智囊商议应对之策。郝经首先开言道:“阿里不哥等不来,是要逼着我们去忽里台举行大选。那是他们的势力范围,我们只有俯首称臣,弄不好甚至性命难保。我们决不能去!还是多派人联络诸王,尽量劝其来这里会商。”穆格道:“诸王非此即彼,已在和林之人,如何还会来这里?我看就现有这些人开会,先决定了再说。所谓先到为君么!”商挺、李德辉均纷纷赞成郝、穆意见。
忽必烈素来敬重廉希宪,今见其沉吟不语,乃问道:“廉大夫有何高见?”廉希宪见问,干咳了一声,方道:“当今之势,我不去,彼亦不来,此事难道罢了不成?我看应另辟新径!”忽必烈忙问:“辟何新径?”廉希宪笑着道:“我等不推选蒙古大汗,而是推举中原皇帝,不是更好么!”众人听了,一致称妙且道:“对,对!那就无须开忽里台大会了。”
越日,忽必烈召聚诸王及众大臣开会,道:“蒙哥大汗仙逝已逾半年,国事维艰。新大汗的推举,看来是不能再拖下去了。请诸位发表高见。”众人闻言,登时议论纷纷。有人谓应赶紧催和林人过来,有人说就现在选定,但马上又有人反驳,谓地点、人数皆不合规矩,怎能仓猝行事?
就在众人纷纭不定之时,廉希宪站起来,不慌不忙地道:“诸位知道宋室都三百年了,为什么还不倒吗?就是因为有个皇帝。皇帝是天下共主!我们蒙古的大汗,不过就是一个藩王而已。我们要入主中原,一统天下,就不能只选大汗,而是要拥戴一个能给天下人带来福祉的人为帝!这样才能名正言顺地去争天下,百姓才有所归,我们这些人才能跟着封妻荫子、青史留名!”
廉希宪话声未落,李德辉便大声道:“廉大夫一席话,使我顿开茅塞。要成大事,就得称帝!自秦始皇以来一千多年,哪个改朝换代,不都是换皇帝?我等不要选什么大汗,干脆选一个皇帝得了!”接着商挺、郝经等均纷纷站起来道:“廉大夫言之有理!我们也不要选什么大汗了!忽必烈王爷文武双全,德才兼备,是个干大事的人。我等恭请忽必烈王爷称帝如何?”穆格道:“我大蒙灭国数十,疆域万里,必当称帝。忽必烈是我四兄,阿里不哥乃我七弟,本无厚此薄彼之分。只是既然称帝,那就应按历代传下的、长幼有序的老规矩来,拥立德才兼备的忽必烈为帝!”
与会的王公贵族及大臣们也觉得廉希宪、穆格这些人的话有理,何况忽必烈本是蒙哥之弟,又手握重兵,屡建功勋,便也顺水推舟地一致拥护忽必烈。于是,在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四月,忽必烈在开平登基称帝,成为大元帝国的开国皇帝,史称元世祖。
几乎与忽必烈称帝的同时,阿里不哥也通知东西道诸王和自己的追随者到和林召开传统的选举大汗的忽里台大会。在鄂尔浑河畔的草原上,彩旗招展,鼓角相闻,忽里台大会隆重举行,选举阿里不哥为新大汗。
至此,同胞兄弟南北对峙的格局已成定局。接下来就是蒙古分裂、手足相残的大规模厮杀火并了。
却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孙子、拖雷的第四子。二十岁时,便与其兄蒙哥一起,参加了以拔都为统帅的“长子西征”。其胸怀大志,博学多才,且景仰中原文化,向往汉族文明。当蒙哥继承汗位后,其被委以主管漠南汉地的重任,开府京兆,则更加注意起用汉人,身边逐渐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汉族知识分子,胸中也就自然形成了一套模仿汉法治国理政的思路与方略。
忽必烈的这次登基,抛开了蒙古传统的忽里台大会对继承大汗的选举和确认,而是直接登上皇帝宝座。即由马背上的蒙古大汗变为以农耕为主、牧猎为辅的中原皇帝,完成了蒙古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变革,开创了一个历史上地域空前辽阔的、多民族的大帝国。至于国号,则是在十多年后的1272年,即宋度宗咸淳八年,才根据刘秉忠的建议,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义,确定为“大元”的,并以“中统”为年号,就以即位的1260年为中统元年。
忽必烈一即位立国,便在思想观念上来了个大变革,全面接受汉传统文化,加强皇帝权威,并重用汉人。在深思熟虑之后,即采取一系列建政措施,其最主要的,就是确定了中央和地方上的行政、军事和监察机构。中书省为中央的政务中枢,其派出到地方的机构,即称行中书省;枢密院为管理全国军事的机构,地方上按战事需要设行枢密院;御史台为中央监察机构,地方上设行御史台。
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
参照汉官制度,制定各级官员的品级和职位,确定俸禄;整理财政,规范赋税的征收。使国家体制逐步完善并能有序运转,从而安定了人心,发展了生产,为一统天下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此时的蒙古,除了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兄弟俩南北对峙外,川陕这个广大区域的态势,是既复杂不明,又举足轻重。
本来这里原是窝阔台大汗第三子阔端的领地,随着窝阔台的逝世,蒙哥继承汗位后,对诸多异己势力进行了打击,窝阔台的子孙和拖雷后裔,便世代为仇。后来虽然阔端去世了,但秦陇地区仍是其几个儿子的领地;特别是雄据巩昌的汪氏,仍是其家臣,而且汪良臣还是阔端女儿阿思带公主的驸马。当蒙哥将关中地区划归忽必烈管辖后,又怕忽必烈势力过大,乃派阿兰答儿和刘太平去京兆,主持川陕事务。二人以稽核财政、整饬官吏为名,对原任官员,大加查撤,弄得忽必烈敢怒不敢言,只得韬光养晦,委曲求全。虽然忽必烈后来又重掌兵权,率军南下,但对关中仍是鞭长莫及。而如今,驻守在六盘山的大将浑都海,拥兵四万,其与掌握京兆大权的刘太平、霍鲁海,都是阿里不哥的心腹。因此,现在控制川陕地区,便成为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两大政治集团事业成败的关键。谁掌控了,便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离胜利也就不远了。
忽必烈深知控制和清除关陇及京兆的阿里不哥势力至关重要,乃召众谋士商议对策。廉希宪道:“关中本陛下属地。自去年刘太平、霍鲁海执掌京兆大权后,其以钩考钱谷为名,大肆排斥异己,弄得人人自危,可见早已与陛下作对。故而其眼下就必然会投靠和林。当今之势,犹如楚汉相争之时,川陕即是那时的齐地韩信也。谁得之,谁就能稳操胜券。所以现在必须先发制人,尽快拿下刘、霍,控制京兆,是为关键;其次重用巩昌汪氏;第三尽量安抚好六盘山的浑都海,至少让其暂时不乱动。”商挺、郝经等均谓:“廉大夫言之有理。”
李德辉心中稍一盘算,便道:“眼下情势紧急,事不宜迟,易者先办。巩昌汪氏手握重兵,素来忠勇,且世袭巩昌总帅。汪德臣歿后,其兄汪忠臣便有意举荐德臣之子汪惟正袭任。只因阔端王归天,后王只必帖木儿初当政,尚未无暇顾及此事。陛下现在何不顺水推舟,诏令汪惟正继任巩昌便宜都总帅,以示恩宠?汪氏来归,川中便有镇守之将,秦陇就有可调之兵,何惧浑都海等为患!”忽必烈连连点头道:“爱卿此言最当。”
廉希宪等也认为巩昌汪氏一门忠心耿耿,可以大用。于是忽必烈果断传诏,以六百里加急星夜发往四川。任命年仅十八岁的汪惟正承袭父职,为巩昌便宜都总帅,并委以东川主将的重任,蒙将乞台不花、钦察为副,共戍青居,稳定蜀地。
忽必烈接下来又问道:“京兆重任,谁敢担当?”沉默了片刻,廉希宪站起来,缓慢而坚定地道:“微臣愿往!”忽必烈欣喜道:“先生足智多谋,必不辱使命!不知要带多少人马?”廉希宪道:“人马不必多带,有一两百骑足矣。多了,路上动静太大,刘太平等必然惊慌而戒备,反会弄巧成拙;况且这里还要防备和林方面有所动作。”忽必烈问道:“仅一两百骑如何能制服刘、霍,控制京兆?”廉希宪道:“微臣知万户刘黑马忠勇无双,其现在正好屯兵京兆,可为我所用。”忽必烈闻言大喜:“爱卿所见极是!”于是委任廉希宪为京兆宣抚大使,全权处置川陕事务,而以
商挺、刘黑马为副,赵良弼为参政;同时赐廉希宪虎符,授权号令川、陕诸军,便宜行事。
欲知兄弟俩在这场大火并中谁胜谁负,请看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