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 年 12 月 13 日,西安事变的第二天,山城重庆沉寂在恐怖的气息中,大街上时有布防的部队匆匆而过,军用汽车发出焦灼的鸣笛声,听起来十分刺耳。一向嘈杂的市曹,行人寥寥,已经没有了叫卖的小贩,没有了揽活的蹲街汉。各家各户关门上锁,几乎所有的窗口,都晃动着眼睛,惊恐地张望着外面,不知道外边会发生什么重大事件。
各种小道消息,就像长了翅膀,在南岸中学的同学间流传——
“张学良兵谏蒋介石,已经登报了!”
“在西安,蒋介石被张、杨二将军活捉了!”
“张学良、杨虎城提出‘停止内战,实行民主,一致抗日’的主张!”
何理立问 :“蒋介石不抗日、打内战,杀了他,是不是抗日的队伍就会壮大,被逮捕的丁老师就会放出来,重见天日?”
江竹筠回答 :“走,我们去看个究竟!”
江竹筠不相信事情会那么简单,拉着何理立,跑到大街,穿过几条胡同,然后来到储奇门路口。这里刀枪密布,铁丝网拦断了道路,一排排沙包堆积成掩体。不但架起机枪,还有迫击炮阵地设在开阔地带。身穿土黄色军装的中央军躲避在沙包后面,头顶着铮亮的钢盔,偶尔露出眼睛朝对面窥视一下,赶紧把头缩回去。那样子似乎担心战斗随时发生,子弹会随时飞来。
一会儿,一只自制的潜望镜从沙包后伸出来,看上去十分滑稽。
远处与中央军对峙的,是穿着灰色军服的川军,这是长期军阀混战中练就的,被称之为烟枪和步枪并有的“双枪兵”。整箱的手榴弹摆在阵地上,还拉来了几门山炮。提着手枪的军官杀气腾腾,似乎战争一触即发。
江竹筠低声说 :“中央军和军阀双方都弄来这么多弹药,一旦开火,把重庆打个烂,老百姓可就遭殃了。”
何理立说 :“听说他们这些乱打滥杀的家伙,都是浑水摸鱼,在趁机给主子争抢地盘!”
江竹筠想起丁老师:“看来丁老师马上放出来是不可能了,那么,但愿他不会遭毒手。”
山城重庆已经变成了火药桶,让江竹筠一夜未眠。她在为母亲的安危、同学们的安危,深深担忧。
那段时间里,她心事重重,一直关注着局势的变化,心中盼着蒋介石和各路军阀不要挑起战火,盼着山城不会遭遇劫难,盼着一切都会慢慢地好起来。
很快有新的消息传来,各种议论,也跟着风传开来。
“已经把蒋介石放了……”
“西安事变已经和平解决……”
“据说共产党参与了谈判……”
在惶恐不安中度过的重庆,中央军和军阀的对峙结束,避免了大规模流血,剧社、烟馆、妓院、赌场又火爆了起来。打着政府旗号派捐派款、贩卖毒品、勒索钱财,勾结土匪杀人越货,更加嚣张。各派势力各怀心事,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心态,大肆庆祝。江竹筠和她的挚友们深为不解,相约拒不参加活动,以示抗议。
蒋介石在全国抗日怒潮的逼迫下,勉强接受共产党的要求,于7 月 31 日宣布释放了因 1936 年联名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呼应国共双方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要求国民党停止“剿共”而被捕的七君子沈钧儒、邹韬奋等,学校和社会团体的爱国活动得到一定发展。
忧国忧民的情绪在校园蔓延,校园的墙壁上出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佑我中华,抗击倭寇”的标语。一大早,同学们手挽手,一起向大街上涌去。
江竹筠和同学们组成歌咏队,演唱救亡歌曲,宣传抗日的道理。
要勇敢,
莫低头。
要战斗,
莫却步。
面对强敌不退后,
不怕热血流。
山河破,
身临生死的关头。
同胞被杀戮,
疆土被强占,
我们再也不低头……
江竹筠拥有良好的天赋,15 岁时,曾为广播电台演唱过歌曲,声音甜美,歌喉动人,情真意切。她的旋律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聆听。
正是国难当头,家园破碎,联想起我们命运多舛的民族,从鸦片战争到七七事变,不足百年,内忧外患,饿殍遍野,百姓何曾过过一天的好日子……令多少人唏嘘不已,多少人眼中挂满泪花,多少人泣然而去。
9 月,《新蜀报》套红刊登了“陕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正副总司令朱德、彭德怀就职”的消息。事实是 8 月 25 日,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副主席朱德、周恩来向全军颁布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改编后,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部,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
通电中说 :“日寇进攻,民族危急,敝军请缨杀敌,义无反顾……”
9 月 12 日,报上刊登出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为国共合作抗日发表的《国共合作宣言》。《国共合作宣言》提出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基本要求,重申中共为实现国共合作的四项保证。这个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这些消息令江竹筠十分激动,这是第一次在国民党收编的报刊上公开报道红军的讯息,她赶紧把内容抄写到壁报上,还特意画上群鹰在天空中飞翔的插图,表达自己的祝愿。同时带领同学们踊跃参加募捐寒衣运动中。在母亲的支持下,江竹筠一个人为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们制作了五件新衣。在学校领导这一活动的中共地下党员曾丝竹汇报时说 :“江竹筠并不是个出风头的学生。她深沉稳重,做事扎实,对国家和民族充满了感情,在爱国青年中表现突出……”
江竹筠的热情表现,已经引起了党组织的关注。
抗日的战火,给山城的政治、文化生活带来了飞跃的变化,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对重庆抗日文化运动领导权上进行着日益激烈的斗争。1938 年,左翼文化大军陆续抵达重庆。新华日报社、全国“剧协”“作协”等大批文化机构、团体和郭沫若、阳翰笙、老舍、曹禺等文化名人,都先后随国民政府行政院和军委会迁到重庆。各抗日团体、机关、学校,到处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0 月,在重庆举行了以宣传抗战为主题的中国第一届戏剧节,公演《保卫卢沟桥》《八百壮士》《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还有街头演出队,如怒吼剧社、国立剧校、华北宣传队等,进行了大规模街头剧演出,盛况空前。已故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已经成为旗帜鲜明的运动。抗战文化的洪流,击穿了国民党散布的重重迷雾,照耀着无数爱国、爱真理的同胞前行的道路。
这时,江竹筠已经能直接听到中国共产党的声音,她家里订阅了《新华日报》,热心关注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时刻关心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武装的动向和发展。她深知,中国共产党的壮大,与炎黄子孙每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与国家的未来已经紧密联系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