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荣斌的头像

徐荣斌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02/17
分享
《延生观传奇》连载

第二十五章 治蝗兴农 整饬吏治

李隆基匆匆忙忙地从延主观返回都城,稍做休整,便急忙上朝议事。

他安祥危坐在龙椅宝座上,笑盈盈地说:“刚才几封战报,大快人心,薛讷将军大败回鹘与土厥,边疆已经安定了许多。姚爱卿拜相后,佐理朝政,革故鼎新,大力推行社会改革,兴利除弊。他从整饬制度入手,罢去冗职,选用官吏,并抑制皇亲、国戚和功臣的权势,注意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众臣高呼道:“皇上英明,大唐之福!”

李隆基忧伤地说:“不过山东地区发生蝗灾。百姓只知设祭膜拜,却不敢捕杀蝗虫,任由蝗虫嚼食禾苗。不知众爱卿有何高见啊?”

姚崇上奏道:“《诗经》道:‘秉彼蟊贼,付畀炎火。’汉光武帝也曾下诏道:‘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贼。’这些都足以证明灭除蝗虫是应该的。蝗虫怕人,容易驱除。田地都有主人,让他们救护自己的庄稼,一定会很卖力。夜间焚火,在旁挖坑,边烧边埋,蝗虫才能灭尽。古代有除蝗而没能灭尽的,只是因为没有尽力。”

殿中监姜皎拱手道:“滥捕灭蝗,只能激神灵,引起更大的蝗灾,朝议鼎沸,都认为蝗虫不宜捕杀,请皇上明鉴!”

李隆基犹豫不定,望着众大臣,疑惑地说:“这,让朕不知如何是好?”

姚崇进言道:“庸儒拘泥不化,不知变通。事物的发展常有违反经典而切合潮流的,也有违反潮流而合乎权宜的。古时曾有蝗灾,只因不肯捕杀,以致发生饥荒,百姓相食。如今飞蝗遍地,反复繁殖,河南河北家无宿粮,若无收获则百姓流离,关乎国家安危。灭蝗即使不能尽灭,也比留下来形成灾患为好!”

众臣依然议论纷纷,争议不断。

李隆基被姚崇的凿凿言词所打动,看着嗡嗡不断的大臣的争议深感厌烦,摆摆手,说道:“众爱卿不必为此争议,姚相之言与朕想法一致,就依姚相吧!”

李隆基虽被说服,但百官仍疑惧不安。

黄门监卢怀慎道:“蝗虫乃是天灾,岂是人力所能除。况且杀虫太多,有伤天和。”

姚崇驳斥道:“楚惠王吞蛭治好痼疾,孙叔敖斩蛇得到福报。如今蝗虫可以驱除,若任其成灾,粮食将被食尽,到时百姓怎么办?灭蝗救人,如果天降灾殃,有我姚崇承担,绝不会推诿给您。”

卢怀慎无言以对,羞赧不已。

李隆基当即果断阻止大臣的辩论,继续说:“各位爱卿不必多言,御史赵彦昭听旨!”

赵彦昭当即跪地叩拜道:“臣赵彦昭听旨!”

李隆基严肃地说:“赵爱卿,山东蝗灾严重,朕命为捕蝗使,督促各地灭蝗,不得有误!”

赵彦昭拱手叩头道:“遵旨!”

赵彦昭领旨散朝而去,当即驭驾马车向河南汴梁而去。

辘辘马车,风尘仆仆地来到了汴梁,地方官员对灭蝗之举仍有反对意见。

汴州刺史倪若水进言道:“只有修德才能消除天灾,前赵刘聪除蝗不成反而招致更大的危害。”

赵彦昭勃然大怒,拍案而起,斥责道:“倪大人,你胆大包天,竟敢违抗圣命!”

汴州刺史倪若水大声哭泣,进言道:“苍天啊!圣命难违,灭蝗有违天意,为了黎民百姓,宁可死,蝗不可灭!为了不连累御史大人,我差人奏明姚相,收回承命!”

倪大人拒绝御史的指挥,不肯灭蝗,赵彦昭只好让倪大人亲笔写了一封信,奏明姚崇。

赵彦昭差人拿着倪大人的书信,骑上快马,日夜兼程,把信送到了宰相府,姚崇接过书信一看,气得须髯抖动,七窍生烟,大骂道:“倪公简直一头僵驴!若奏明圣上,必然遭斩!”

姚崇看看书信,长叹道:“倪大人一生不易,还是写信劝劝他吧!”边说边踱着步子,沉思了一会儿,坐到了书桌前,提起笔来了,修书一封,递给那来使道:“这封信要当着赵御史的面,亲手交给倪大人!一定一定!”

那来使接过信,拱手道:“姚相放心,小人一定照办!”随后转出了相府大门,骑马消失在红尘之中……

第二天上午,信送到倪大人手中,倪大人打开信一看,见姚崇写信责备道:“刘聪篡逆之君,德不胜妖,陛下圣明之主,妖不胜德。古时州有良守,蝗虫不敢入境,如果说修德可以免除蝗灾,发生蝗灾就是无德造成的么?”

赵彦昭看着倪若水涨红的脸,面若焦土,抖着手,双腿站在地上像筛糠一般地抖动着,便笑着说:“刺史大人,灭蝗之事,不知大人意下如何?”

倪若水扑通一下跪倒在地,抹着眼泪道:“圣旨在上,臣不敢抗拒,只得配合捕杀蝗虫。”

赵彦昭扶起倪大人,拉着他的手,笑着说:“识时务者为俊杰,那就好,望大人与赵某齐心协力,共抗蝗灾!”

倪若水笑着说:“卑职愚钝,不解圣意,愿与大人齐心协力,灭蝗救灾!”

在姚崇的坚持下,蝗灾的危害被减小到最低限度,虽然连年蝗灾,也没造成大面积的饥荒。

蝗灾结束后,李隆基才上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在宫里觉得闷得慌,便换上便服带着两名近侍悄悄出了宫。

在大街上转到到正午,准备打道回宫时候,这时却见前边走来儒生手棒书法宣纸,展示在李隆基面前,躬下身道:“这位公子读书人,要不要买一幅字呀。”

李隆基打量此人约三十岁,他肤色白皙,五官清秀中带着一抹俊俏,帅气中又带着温柔!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气质好复杂,像是各种气质的混合,但在那些温柔与帅气中,又有着他自己独特的空灵与俊秀!但见那字结构松散,笔力稚幼。于是摇摇头就要走开。

那人见李隆基不理会他,于是跑上前去截住,不禁叹了一声:“看来皇城脚下都是些喝酒吃肉之徒,可惜我一身书艺无人能识,公子只会舞拳弄棒吧。”

两名近侍一听这人竟然对皇上如此说话,便开口骂道:“大胆狂徒竟敢如此说话,你知道我们主人是谁吗?”说着就要教训此人。

李隆基一摆手,近侍才没敢再动。

卖字人大笑道“我说得一点不错,公子家里果然是舞刀弄枪的,对不起!我卖字还是去找读书人吧!”

此人这话一激,李隆基禁不住来了兴趣,倒要看看他卖的字写得如何,于是哈哈一笑说:“我好歹也读过几天书,把字拿来让我看看。”

那人一听笑道:“公子就是爽快。”说罢把左手拿着的纸卷一抖,将那幅字展开了。

李隆基一看,冷笑念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心想:如此烂字,而皇城恐怕难找第二呀!竟然以此骗人,岂有此理?

李隆基刚要发怒,但转念一想,不如逗一逗他说:“这字写得还真不错,只不知卖多少钱一幅?”

那人笑道:“别人买要收五十两,公子只收三十两银子吧!”

李隆基吃了一惊,便逗趣地说:“可我不喜欢这几个字,请你再写一幅,让我看看。”

那人一听忙拿出纸墨砚笔,在一旁的小石桌上准备完毕,问道:“公子要写什么?”

李隆基笑道:“你就写'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吧!”

那人想了想,这才挥笔而就,可拿来一看,李隆基又乐了,这字写得更加难看,而且,还写了几个别字,那人竟然写成:“志于到,据于得,依于仁,游于艺”,十二个字中有两个是错的。李隆基无心再玩下去,只好说:“我看你写的字还没有我家五岁的孩子写得好,这字我不买了。”

那人见生意做不成,叹息一声道:“看来京城里识货的人确实不多,在我们小城里,那些富家都争着来买我的字画,说是世上的珍品呢。要不是因为在京城被盗,我哪能沦落到卖字的地步呢?”

李隆基一听,心里猛然一惊,突然说:“好,三十两就三十两,现在就跟我到家里去取钱。”

那人一听大喜,立即跟着他们走了。

不一会儿,来到了皇宫大门,门人见了李隆基,都立即都跪了下去。卖字人一看,吓得也忙跪下说:“小人这字画送给皇上好了,不敢要钱了。”

李隆基笑道:“君无戏言,我既然说跟你买,就不会白要你的。”

那人只好跟着皇上进了宫,来到大殿上,李隆基往龙椅上一坐,这才问道:“说吧,你是在哪里做官的,报上名来。”

那人跪下来说:“皇上真是英明,竟然一眼就看出小人是当官的,小人叫朱大志,是常乐县的县令,因到京城公干,没想到被人盗了,没有盘缠回去,这才想卖几幅字弄些路费回去。”

李隆基大笑:“就你这样的字,错字连篇,也竟敢卖五十两银子,我看你一定是个贪官。胸无点墨,不知你这县令是怎么当的!”

朱大志临危不惧,从容便说:“天下那么多县令,微臣虽不敢说是最好的,自认也不是最差的。如果皇上证明天下的县令都比微臣有学识的话,别说免官就算是死,微臣也无半点怨言。”

李隆基勃然大怒,声色俱厉地说:“朕没料到朱大志这么嘴硬,来人哪!将他押入天牢。”

几个侍卫将米大互押了下去。

朱大志在牢里待了两个月。这天牢门打开,将他带进宫里,来到宣政殿前,朱吓了一跳,只见这里已经坐了两百多人。

原来李隆基看到朱大志这样无学识的人竟然也当上县令,不禁为当今官员的无能而感到担忧,于是下令将吏部近年选录的县令全部召到京城进行考试,以此检测一下这些官员的水平,同时也让朱大志这样的人被罢免得心服口服。

李隆基亲自担任主考,考试的题目:“为治国之策”。

一个多时辰过去了,李隆基拿起朱大志的考卷一看,只见上面的字工工整整,文章谈古论今,说得头头是道,和当时卖字时的表现简直是天壤之别。再看其他考卷,这二百多名考生中,竟有45名县令连文章都不会写。

李隆基不禁勃然大怒,走到众人面前,叫卫士们将这45名县令全部赶出大殿,并叫吏部撤销了这些人的任命。

李隆基看到朱大志面带微笑站在殿中时,突然明白了,这是一出苦肉计,他将朱大志叫到面前,笑着道:“你施的好计策呀!”

朱大志这才告诉李隆基真相,他想:送上的奏折也很难到达皇上手中。那天他在京城办事,偶然间发现皇上微服出巡,他上任之前曾和其他官员被皇上接见过。朱大志不肯失去这个天赐良机,心生一计,这才装作卖字人,假装写错字,又暗示自己是当官的,知道皇上要是看到这样一个不学无术的官吏,一定会有所动的。

李隆基颔首笑道:“你让朕看到,天下竟然还有这么多不称职的县令,你当时就不怕惹上杀身之祸?”

朱大志说“微臣知道,皇上做事会让人心服口服的,现在微臣只求皇上赦免欺君之罪。”

李隆基大乐,说:“朕就罚你升官两级吧!”

唐开元四年(即公元716年),李隆基在宣政殿考试县令,45名落第者被赶出大殿,并被撤回任命。同时,还颁布了《整饬吏治诏》,每年十月委派各道按察使对刺史、县令的政绩进行考察,分为最、中间、殿三等,依次定为优劣,作为改转升降的依据。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