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地处亚热带,进入7月份,烈日当头,火烧火燎,真的是“赤热炎炎似火烧”,天气热,三连的阵地上,战士们在凉棚中基本都只穿着裤衩,露出着或白或黑的皮肤,一到晚上,丛林中大蚊子飞来飞去,这大蚊子比国内的蚊子大出了好几倍,如空中的飞机一样“嗡嗡”直叫,肆无忌惮地直扑战士们的脸上、脚上、背上、肚子上,刘圣世的脸上起了很多的肿块,看上去,脸都肿肿的了,还有黄蚂蚁特多,从地上慢慢地爬上来,爬到战士们的脚上、腿上、身上,张圣德的背上爬上了蚂蚁,浑身感觉痒痒的,战士们都不堪其苦,彻夜难眠。
白天,干部战士在滚烫的炮位上战斗,汗如雨下。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战士们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的革命主义精神,这个月击落敌机16架,击伤12架,几乎达到了平均每天击落或击伤敌机1架的战绩。
其中7月18日这天的战斗,异常激烈。下午5点,美军出动了28架F-105、F-4飞机直扑独立六营而来,敌机离二连的阵地越来越近,已经到了万米以内,只见二连的测距机手,来自舟山六横的刘世益拿着一米测距机,临危不惧、不慌不忙地测量着敌机与阵地的距离,不停地报告着:6000米,5500米,5000米......。
五七高炮的最大射程6000米,有效射程5500米,对于五七高炮来说,手动跟踪瞄准射击时,必须配备58式1米十倍光学测距机,在实际战斗时,测距手从目标距离6000米开始,每500米报告一个目标距离数据,三炮手根据报告数据匀速转动瞄准具上的距离盘手柄,瞄准具自动生成距离射击诸元,供火炮精准射击。
刘世益为火炮的射击提供了精准的目标数据,在炮火的打击下,有几架敌机中弹,机尾冒出了滚滚的浓烟,这时其它的敌机对二连的阵地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投下了大量的炸弹,尤其是子母弹。二连的三炮手王银海被子母弹击穿钢盔,钢珠打进头颅,倒在了战位上,不幸牺牲,面对敌机凶猛的攻击,二连的指战员们并没有被敌人的气势所吓倒,此时只见战士曹月季向班长报告:“我上!”第二次勇敢地站到了三炮手的岗位上,继续配合一、二、四炮手对着空中的敌机愤怒地开火、开火。
来自舟山六横的曹月季,在5月26日战斗中,在原三炮手黄绍英牺牲的情况下,第一次接替三炮手的岗位后,由于个子高出掩体半个身子,子母弹落在阵地掩体边爆炸后而身负重伤,在住院一个多月伤还没全愈的情况,坚决要求出院回到部队参战,刚到部队,就赶上了这7月18日的战斗,这次又在三炮手牺牲的情况下,再次主动请缨。
此时的曹月季,在三炮手的岗位上,心里已经有了面对牺牲的思想准备,充分表现出了一个革命战士不怕牺牲、为祖国而战的崇高品格,充分展现了大海的儿女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而在距离刘世益身边六、七十公分的地方落下的一颗子母弹瞬间爆炸,子母弹发射出来的钢珠把刘世益手持的一米测距机洞穿了二个洞,身后的蚊帐和被子留下了几十个弹孔,万幸的是,刘世益身体安然无恙。
然而曹月季就没有那么的幸运了,他又一次身负重伤,又一次被送往了野战医院。
曹月季,被送往医院后,又是昏迷不醒,几天后,才从极度的昏迷中醒了过来,但是人好像全身瘫痪了似的,一丝不挂地躺在床上,只有绷带缠身,感觉全身像骨架都散了似的疼痛难忍。
战地医院,环境条件和医疗设备很差,但是医生护士们的态度极佳,他们日夜辛劳,毫无怨言,看着曹月季遭受如此的伤痛磨难,而又表现的如此坚强,都感动地流下了眼泪,全力抢救、精心治疗、热情护理。
当时医院没有电风扇之类的降温设备,在那样的高温天气,护士们日夜为曹月季打扇纳凉、驱赶蚊子,而自己却满头大汗,看着这一些,曹月季心里也很感动,暗暗下定决心,争取早日康复,重返战场,继续杀敌建功。
七月份独立六营的战果很大,损失较小,亡一人,负伤了几个,用战场上辉煌的胜利,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40周年的纪念日。
在8月1日这样的一个日子,祖国人民没有忘记这样一支英勇顽强在国外战斗的人民战士,送来了很多的富强粉、罐头主、副食品等等。如果是在国内,大家肯定会好好的庆祝一番,可是战场上敌情瞬息万变,就在8月1日建军节的这一天,上级决定调整作战部署,命令一连重返“钉子阵地”。
按照规定,8月底,独立六营可以轮战回国了,一连的战士们听说又要上“钉子阵地”了,士气旺盛,斗志高昂,准备在回国前狠狠地再揍美机几顿,向祖国和人民交上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全连的指战员在8月1日、2日二个晚上除留下战勤人员以外,其他的由连领导带队上“钉子阵地”确定各班的炮位,开始构筑工事,无暇过建军节的指战员们重任在身,只有把过节的热情投入到构筑工事的激情当中,经过两个通宵的构筑,一人深的炮位掩体雏形基体成形。
在这期间,一连炊事班的战士们,也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他们要为构筑工事的战士们提供可口的食品,这几天,战士们消耗了极大的体力,有的累得嘴巴起泡了,有的虽然饿了可是没了食欲,有的战士在首长的“多吃一只面包,可以多打一架美国飞机”的鼓动下,勉强的咽下了一些食品。包括舟山六横籍的李余剙在内的炊事班战士们看在眼里,心疼在心里,也急在心里,如果战士们吃不饱,吃不好,不就严重地影响了部队战斗力的发挥吗?那又怎样有效地打击敌机呢?
他们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地变着花样解决战士们的肚子问题,除供应日常的三餐外,还在每天上午的九时和下午四时左右进行加餐,尽量减少罐头食品的供给,多提供一些新鲜果蔬的供给,甚至还提供新鲜的猪肉。
对于现在来说,吃猪肉是何其简单的事情,然而对于那时没有冷冻设备的援越抗美的战士来说,那是多么的不容易。炊事班和连队首长商量以后,采用了在国内采购好生猪,拉到越南,由炊事员先圈养起来的办法,而李余剙也当了一段时间的“猪倌”。
经过炊事班战士们的努力和指挥员们的鼓动,一连的战士们填饱了肚子,又振作了精神,开始了艰难的阵地转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