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锁钥的头像

张锁钥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12/21
分享
《生存边缘》连载

第一十五章

李白甫不是一个容易失控的人,也就是说他不善于感情流露。正因如此,当得知妻子背叛了他时,他才能做到只是平静地拍了拍她的肩膀,就转身离开了。我们要明白,这一行为对一个女人来说是异常残酷无情的。女人是这样一种动物:她若爱一个人,在很多事情上,她非常在意她所爱之人对她的态度。女人看男人看的不是你满头的头发,而是你浑身的每根汗毛。是的,女人既是情绪动物,也是细节动物。即便在出轨这一可谓羞耻的事情上,女人依然注重男人的态度。可是,李白甫的态度是什么呢?漠然视之。

李白甫的妻子全名叫玛格丽特·米切尔,没错,她与《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同名同姓。玛格丽特出生在纽约,十一岁时,由于父亲生意上的缘故,他们全家搬到维也纳。十八岁那一年,玛格丽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维也纳大学,选择了考古学这一专业。玛格丽特之所以选择考古学,是因为她对古代文明十分着迷,尤其是古埃及文明。然而,虽然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专业,两年后,玛格丽特还是肄业了。后来,很多关心玛格丽特的人问玛格丽特为什么肄业了,她轻描淡写地回答:“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不想上学了,觉得没啥意思。”

从这一回答,我们不难看出玛格丽特的个性非常随性。事实上,玛格丽特的个性的确非常随性,但这只是一方面,也是极其微不足道的一方面。纵观一个人性格的全貌,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其复杂的程度简直难以用人间言辞描摹。人是极其复杂的物种,人之所以复杂不是身体构造的复杂,而是思想与性格的复杂。哲学家叔本华有言:性格遗传自父亲,智力遗传自母亲。玛格丽特·米切尔的母亲是一位犹太人,犹太人一直以智慧著称。玛格丽特从小就聪明过人,这一点也许的确遗传了她母亲的血统。而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父亲是一位法国人,法国人以浪漫著称。事实上,认识并了解玛格丽特的人都知道,玛格丽特不能说是一位浪漫主义者,但却是一位极度追求完美的完美主义者。而追求完美的人本身就是浪漫的。只有浪漫的人才会盲目地拔高对一切的要求,只有浪漫的人才会为稀松平常的一切蒙一层浪漫的色彩。基于此,玛格丽特在性格上也许的确遗传了她父亲的血统。

在一个人的智力与性格上追根溯源或者探个究竟,很难得到满意的答案。也就是说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智力与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环境、个人的生存环境、与之相交之人、每天所做之事等各种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共同作用的改变而改变的。当然基因遗传决定了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而且这一部分基本是稳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一出生,来自母亲的基因和来自父亲的基因基本决定了他个人的某些特质,这些特质只为他所有,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比如相貌。但另一部分的因素却不可控。而正是这不可控的一部分因素对一个人终其一生的影响也是悉数不尽且深不可测的。

于玛格丽特·米切尔而言便是如此。事实上,玛格丽特之所以求学中途肄业了,并不像她所说的不想读书了,觉得没意思,而是她的精神出现了问题。那一时期,玛格丽特没办法集中心思干任何事情。她整天心烦意乱,把自己泡在躁郁的染缸里。这一年,玛格丽特二十一岁。在一位校友的建议下,玛格丽特慕名找到了李白甫,显然她想求助于心理治疗。当时,只有二十八岁的李白甫已成为维也纳大学心理学学院非常出名的一位年轻讲师,被在校师生尊称为“心灵捕手”。

秋日的一个昏黄的傍晚时分,玛格丽特走进了李白甫的办公室。早在一周前,这次见面的时间就被提前预约好了。只有一个小时而已。玛格丽特推开门进来的时候,李白甫正在翻看一本书。听到推门声,李白甫抬起头,玛格丽特·米切尔青春靓丽的形象映入眼帘:玛格丽特是一位非常高挑的女性,大约有一米七五。她披着一头略微过肩的金黄色头发,如牛眼般的大眼睛闪闪发亮,又厚又大的嘴唇非常醒目。这张大嘴既是玛格丽特整张五官的亮点,也是败笔。某时这张大嘴看起来非常性感而诱人;某时它又看起来非常丑陋而难看。玛格丽特穿着一身英姿飒爽的黑色竖条纹西装,右肩上斜跨着一个深灰色帆布包,迈着异常潇洒的步伐走了进来。她不仅带进来一股风,更带进来一种女性的乳香般的气息。

“玛格丽特·米切尔?”李白甫合上书,问道。在异国,当然要用异国的语言了。李白甫用的是英语。

“是的。”玛格丽特用淡漠的口气回答,与此同时坐在了摆在办公室地面上的一张靠背沙发上。一坐下就翘起了二郎腿,并随手把帆布包扔在了一边。是的,不是放,而是扔。

李白甫只是默默地看着玛格丽特的一系列动作。等玛格丽特坐安稳了,李白甫这才从办公桌后面站起身,来到沙发跟前,坐在玛格丽特对面的一张单独的扶手椅上。

“你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李白甫一本正经地说道。他坐在那里,面无表情,就像一尊雕像。“有什么想说的,你现在可以讲述了。”

玛格丽特盯着李白甫看了半天,然后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可以抽烟吗?”

李白甫也盯着玛格丽特看了半天,然后回答:

“可以,但你得出去抽。”

玛格丽特从帆布包里拿出烟盒和打火机,起身走出办公室。十分钟后,她回来了。

“已经过去十五分钟了。”李白甫提醒道。

“我知道。”这是玛格丽特的回话。紧接着,她面朝天躺了下来,头枕在长沙发的一头,脚放在另一头,双臂环抱,轻轻闭上眼睛。接下来的时间,玛格丽特没再说一个字,都用来睡觉了。

当李白甫提醒玛格丽特时间到了,玛格丽特立马坐起身,简单整了整衣装,拿起帆布包便走了。玛格丽特一周见一次李白甫,每次的见面时间是一个小时。接下来的三个月,玛格丽特以同样的方式度过了这样的会面时间。他们所有的交谈就是我们上面看到的。字数都是可以数清的。也就是说,在这三个月时间,李白甫和玛格丽特根本就没有交谈。就好像玛格丽特把李白甫办公室的那张长沙发当成了她的休息室,她一周来睡一觉。我们都知道,心理咨询是很昂贵的,玛格丽特当然也知道,所以她为这一个小时的睡眠付了昂贵的代价。但她愿意,这就是我们目前看到并了解到的玛格丽特·米切尔。

人生是很微妙的,也是难以预料的。二十一岁的玛格丽特在李白甫的办公室睡觉的这一年,也许她做梦都没有想到她最后会嫁给这个男人,更不会想到在二十八岁那一年她会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们总是喜欢为未来做打算,我们总是习惯为还没有到来的未来焦虑。十八岁的时候,我们担心考不上一个好大学会怎么样;二十四岁的时候,我们又开始担心找不到一份好工作会怎么样;二十八岁的时候,我们又开始担心嫁不了一个好老公或者娶不到一位好妻子又会怎么样;终于,在某一年,我们有了好老公或者好妻子,并且有了非常可爱的孩子,但我们又开始担心孩子不能健康成长该怎么办?孩子得不到很好的教育该怎么办?终于孩子茁壮成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为一位顶天立地的成年人了,我们又开始担心接近老年的我们该如何度过晚年生活?我亲爱的读者,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的一生似乎都是在担心和忧虑中度过的,这似乎已经成为人生常态了。然而,通过玛格丽特·米切尔短暂的一生,我们将会发现,人生的要义不是为了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担忧,而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人生千万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去预设障碍,创造焦虑,人生需要的是无所畏惧地勇往直前,即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这三个月对这对男女来说是非常微妙的一段时间。每次这一个小时他们都是这样度过的:玛格丽特会在约好的时间准时出现在李白甫的办公室,她来了以后,依旧是把帆布包随意地往旁边一扔,然后直接躺在沙发上就睡觉。而李白甫早就习惯了玛格丽特的行为,他任由玛格丽特自行其是。玛格丽特睡觉的时候,李白甫则一动不动地坐在扶手椅上看书。他偶尔会抬起头看一眼玛格丽特。玛格丽特看起来睡得特别沉,呼吸均匀,身体纹丝不动。但李白甫深信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玛格丽特究竟有没有睡着,只有玛格丽特自己知道。李白甫不知道玛格丽特来做心理咨询的动机是什么,与这个姑娘接触了几次后,李白甫甚至于连猜测玛格丽特的动机的欲望都没有了。这个姑娘的行为在某一瞬间让李白甫对她失去了所有的兴趣,哪怕是作为心理咨询师对患者心理的探索的那种最起码的职业动机上的基本兴趣。这种事情也是很少有的,至少在李白甫的人生中以前从未有过。

李白甫一个月见玛格丽特四次,三个月一共见了玛格丽特十二次。李白甫虽然见了玛格丽特十二次,但就仿佛只见了她一次似的。因为玛格丽特每次来都是相同的发型、相同的着装、相同的背包,甚至于连她的眼神、表情和睡姿都是相同的。在一般人这是很难做到的,但玛格丽特做得相当自然。她出现在别人面前十二次,就好像她只出现过一次似的。

很少有女生像玛格丽特一样穿衣这么单一。女孩子都爱美,有时恨不得一天换三套衣服,但玛格丽特却不这样。我们如果有幸看一眼玛格丽特的衣柜,就会发现玛格丽特的衣柜里只有三种颜色,即黑、白、灰。而且玛格丽特只穿三个品牌的衣服,即香奈儿、路易威登、普拉达。玛格丽特是这样一种女性:她的衣柜里所挂的衣服屈指可数,但每一件衣服的价钱却是普通女性一整个衣柜里所有衣服价钱总和的好几倍。在此种意义上,我们不能说玛格丽特奢侈,当然更不能说她朴素,只能说她特别。的确,玛格丽特是一位非常特别的女性,特别到一般人无法理解她的所作所为。

李白甫对奢侈品没有概念,因此,他根本不知道玛格丽特每次去见他穿的那套衣服是香奈儿那一年的最新款。而被玛格丽特随手扔来扔去的那个帆布包其价格也昂贵得吓人。李白甫只是觉得玛格丽特不可理喻。由于他对她失去了兴趣,所以在他眼里她的这种不可理喻简直让人难以容忍。因此,三个月后,李白甫拒绝接见这位不可理喻的姑娘了。李白甫拒接的理由是:玛格丽特根本没病,她在无中生有。

站在常人的角度,李白甫的行为无可指摘,但站在心理学家的角度,李白甫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玛格丽特行为上的特立独行显然证明了她精神上的一种固执。这种固执任何人的精神世界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过分的固执就会导致精神的不协调。一个人常年处在精神的不协调中,他的精神世界必然紊乱或者倒错,各种精神上的问题就逐渐显现了。李白甫是明白这一点的,他怎么可能不明白呢?他就是研究这个东西的。可他为什么要故意忽略玛格丽特的问题呢?原因很简单:他讨厌这个姑娘。因为他讨厌她,所以他不想再看到她,于是他找了个理由试图把她拒之于千里之外,但是玛格丽特是不会成全他的。

李白甫给推荐玛格丽特来他这里的那位校友打了个电话,告诉他他不再当玛格丽特的心理咨询师了。原因有二:其一,他认为玛格丽特没什么精神上的毛病,她只是睡眠不足;其二,他最近很忙,没时间做心理咨询了。那位校友把李白甫的原话转达给了玛格丽特。玛格丽特只是简单地回了一句:“我知道了。”但是当天下午五点一刻,玛格丽特竟然大张旗鼓地出现在了李白甫讲课的教室,找了个空位置坐了下来。在李白甫讲课的中途,玛格丽特举起了手。李白甫看见了,但忽视了。不一会儿,玛格丽特又举了起来,显然李白甫又看见了,但他又忽视了。随后,玛格丽特索性直接站了起来。

“这位同学有什么话说?”为了尽快恢复课堂秩序,李白甫不得不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老师,您有女朋友吗?”玛格丽特旁若无人一般大声地问道。

李白甫尴尬地环顾了一圈教室里的学生,轻声回答:“没有。”

“我想当您的女朋友,您接受吗?”玛格丽特继续大声问。这时的玛格丽特与去李白甫办公室的玛格丽特判若两人。去李白甫办公室睡觉的那个玛格丽特像个会行走的木头桩子,似乎没有人的特征与性情,而站在教室里的玛格丽特就像法国电影《初吻》中苏菲·玛索扮演的薇卡一样,浑身洋溢着一种青春的悸动。这种悸动不仅感染了全班同学,也感染了讲台上的老师,只见,李白甫突然莫名地笑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一种很难诠释得清楚的存在,它有时发生得那么不合理,但却无可挑剔。像不可思议的童话故事一般,李白甫与玛格丽特·米切尔就这样坠入了爱河。玛格丽特一恋爱,似乎什么心理问题都没有了。她每天快乐得就像一只百灵鸟,幸福得就像一只刚吃饱喝足的懒猫。李白甫和玛格丽特在一起度过了两年甜蜜的时光,然后在玛格丽特的提议下结婚了。无论是婚前还是婚后,李白甫完全忽略了玛格丽特的精神现状,因为自从和李白甫恋爱并结婚后,玛格丽特再没有做过任何在别人看来特立独行的事情。她甚至连穿衣风格都改变了。她不再只穿黑、白、灰三个色系的衣服,而是各种颜色、各种款式的衣服都尝试。她也不再只穿奢侈品牌,而是学习李白甫的学院风,变得很简洁且朴实。

然而就是这样的玛格丽特,为了自己所爱的人而几乎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玛格丽特,结婚五年后却自杀了。我们不难判断这是绝望的最后呐喊。可是,我们不禁要问,玛格丽特为什么要自杀呢?一个人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自杀呢?难道死真的比活着更具有诱惑力吗?内疚真的有这么大的杀伤力吗?出轨真的能让一个人懊悔到如此程度吗?显然不是。如果内疚真的具有这么大的杀伤力,人就不会做有愧于他人的事情了;如果出轨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在婚姻存续期间,没有人会见异思迁,对自己的爱人不忠。

玛格丽特之所以自杀的本质原因是:她自始至终没有活出一个完善且完整的自我。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