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黎阳红哥的头像

黎阳红哥

网站用户

其他
202408/26
分享
《白马坡逸闻趣事之一:初秋采风白马坡》连载

第四章 风雨飘摇佛时寺:从北魏兴佛到一个半和尚

甲辰龙年初秋,红哥采风汉代古战场白马坡,却被古黄河金堤上一座千年古刹带进了迷局。这座有着谜一样身世、谜一样名字的古寺遗址,还有着许许多多谜一样的精彩故事。

幸好随红哥一起赴白马坡采风的“黎阳三人行”中,既有热爱家乡文化、文采斐然的浚县作协秘书长田战旗兄弟,更有浚县史志专家、文坛老将朱光临大哥,为我探秘古寺的前世今生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红哥说的这座千年古刹自明清时期人们便称作“佛时寺”。其实这座寺院并不叫“佛时寺”,只是人们在看寺内雕凿于北魏时期的一座四面造像碑碑文时断错了句断章取义而来。由于文献记载古寺内供奉着如来佛祖和弥勒佛,加之当地民间传言该寺应为“石佛寺”,这座千年古刹的寺名本为“石佛寺”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毕竟“佛时寺”之名谬传已有数百年之久,在没有正名之前,红哥在文中仍旧使用“佛时寺”这个误称。

根据光临大哥提供的《重修滑县志·金石录》收录《□□□年白马坡佛时寺四面造像碑》碑文记载可知,佛时寺修建的年代最晚是在北魏时期,因为文献中所述的白马坡佛时寺四面造像碑并不是现在存放于河南省博物馆的北齐四面造像碑,而是雕凿于更早的北魏时期。结合历史记载和浚县大伾山东麓天宁寺始建时间推断,佛时寺修建于北魏时期的可能性非常大。

众所周知,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兴盛的阶段。唐代大诗人杜牧在《江南春》这首诗中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千古名句,反映出了南朝佛教盛行的境况。而北朝的第一个政权北魏兴佛的阵势更是不输南朝。

‌北魏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争和政治不稳定使得老百姓渴望美好生活和精神寄托。‌佛教作为宣扬慈悲、‌忍耐和来世信仰的宗教,恰好迎合了人们精神上的需求,‌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因此,‌北魏的统治者通过佛教的普及来教化民众,‌减少社会冲突,‌从而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

当时,‌佛教的传播和兴盛也受到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佛教‌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和文化表达方式。‌佛教的教义和仪式活动,‌不仅丰富了当时的文化生活,‌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大凡出名的古刹寺院,多建在名山大川之处,浚县最有名的大伾山天宁寺就是在北魏时期兴建的。天宁寺距离修建于古黄河岸边的佛时寺仅10余里地,而古佛时寺中又发现了北魏时期的四面造像碑,所以极有可能两座寺院始建于同一时期。

佛时寺在上世纪70年代初被拆毁之时规模宏大,寺院占地面积近十亩,建有主配殿房四十余间,殿堂建筑坐落有致辉煌大气,寺内翠柏挺拨,亭台碑塔林立,整座寺院气派非凡。

相传佛时寺兴盛时有僧人上百人,这些僧人大多习武且武艺高强。由于武僧众多方丈管理不严,常有僧众不守佛规惹事生非,与周边村庄的村民发生矛盾冲突。

据说佛时寺的僧人们出门办事时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往往仗着人多势众且有功夫在身横行霸道,从村里经过时撞到村民不管不问,村民们敢怒不敢言。村人为了免生是非,专门给佛时寺的僧人们开了一条道,可事与愿违,一些不守规矩的恶僧认为村民软弱可欺,竟然肆无忌惮地进村里制造事端,村民深受其害。

于是,佛时寺周边各村管事的人经过商议,决定找风水先生破了寺院的风水来压恶僧们的戾气。第一位风水先生说在马村南建一座砖窖可以压住寺院的戾气。结果砖窑建成之后非但没有让寺院衰败,佛时寺反而更加兴盛了。

大家又想方设法找到一位高人,高人说寺庙所处的地形是葫芦状,砖窖建在马村南正好在葫芦嘴处,只会给它增加气场,应该建在黄新庄南,那里才是这个葫芦的根,只有压住了它的根才能让其衰败。佛时寺衰落之时,寺院中仅能容下一个半和尚。

村民们不理解一个半和尚到底是啥意思,高人又不肯泄露天机。大家对佛时寺的恶僧们深恶痛绝,便按照高人指点,在指定地点又建了一座砖窖。说来神奇,自那以后佛时寺便内斗不止香火不旺日渐衰微,养活不了寺中那么多僧人了。于是,佛时寺的僧众作鸟兽散,走了一批又一批,最后只剩下一个老和尚带着一个十来岁的小徒弟守护寺院。小徒弟尚未成年只能算是半个和尚,还真就应了那位高人所说的话了。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