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黎阳红哥的头像

黎阳红哥

网站用户

其他
202408/26
分享
《白马坡逸闻趣事之一:初秋采风白马坡》连载

第六章 白话诗僧王梵志身世成谜

红哥到浚县城东16里处善堂镇酸枣庙和李村一带的黄河故道采风,除了探访白马山、白马坡、逯明垒和佛时寺等历史遗迹外,还要寻访一个人的身世。

这个人非比寻常,他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经历了亲人无情的抛弃,吃尽了人间的苦头。他在艰难困苦的磨砺下看破红尘游戏人生,用诙谐幽默的语气、浅显直白的文字开创了我国白话诗的先河,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就是土生土长的黎阳(今浚县)人,我国唐代白话诗僧王梵志。

关于王梵志的身世,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仍然是个谜。

据唐代严子休(冯翊子)所著的文言轶事小说集《桂苑丛谈》所述:王梵志,卫州黎阳人也。黎阳城东十五里,有王德祖者,当隋之时,家有林檎树,生瘿,大如斗。经三年,其瘿朽烂。德祖见之,乃撤其皮。遂见一孩,抱胎而出,因收养之,及七岁,能语。向曰:“谁人育我,复何姓名?”德祖具以实告:“因林木而生,曰梵天。后改曰梵喜。我家长育,可姓王也。”作诗讽人,甚有意旨,盖菩萨示化也。

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的中国第一部文言纪实小说总集《太平广记》也有类似描述。不过,说王梵志生于林木带有神话意味。

《桂苑丛谈》和《太平广记》对王梵志出生的神话之说,引起了后人人们对“王梵志”其人其事的诸多怀疑。那么,世间究竟有没有王梵志这个人,他的身世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回答是肯定的,王梵志确有其人,他留下的白话文诗作就是最好的证据。我国敦煌佛窟曾出土了一件“大唐开元二十七年,岁在癸丑二月,东朔方黎阳故通玄学士王梵志直下孙王道”奠祭其友杨筠的祭文,还出土了不少《王梵志诗》的残卷。胡适先生在巴黎法国图书馆见过《王梵志诗》三残卷的写本。王梵志的孙子王道的祭文再次确证了王梵志的存在,而且王梵志的籍贯就是古时黎阳当今之浚县。

王梵志一生作了许多感化世人的诗,其中蕴含着佛教劝人向善的思想,所以有人说他是菩萨的化身。王梵志的部分白话诗中还含有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出世思想,所以唐代诗人僧皎然以为他的诗是道情诗。

由于王梵志的诗作以非常接地气儿的方式道出了处在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的心里话,引发了广大民众思想的共鸣,人们因王梵志生平、家世不详才逐渐将他的身世神话。

据胡适、郑振铎、张锡厚等著名学者们考证,王梵志约生活在六世纪末至七世纪中下叶,享年80有余。他生于殷富之家。幼三时,家有奴婢,生活充裕闲适,读过儒家经典和诗书。隋末战乱,家道中衰,仅剩薄田10亩。为家计生活,他农忙种田,农闲外出经商。唐初,繁重赋税和天灾,迫使王梵志家产破败,以致穷愁潦倒,被迫做雇工、帮工。他曾做过监铸官,廉洁奉公,以孟尝自况,但任期未满即被革职。

根据文献记载和学者考证,王梵志又名“梵天”,隋唐时卫州黎阳县(今浚县)人,著名白话诗人。可这位唐代白话诗僧王梵志是当今浚县哪里人呢?

《桂苑丛谈》中说,隋代时,黎阳城东十五里,有个叫王德祖的人,这个王德祖就是王梵志的父亲。隋唐时期的黎阳城在现今浚县黎阳街道河道村东偏南,城东紧邻古黄河。河道村向东15里是善堂镇石佛铺、九股路两个村子,而石佛铺村年代久远且王姓居多。

石佛铺村古时曾有石佛寺,当地民众传言,李村南、酸枣庙东的佛时寺就是石佛铺的石佛寺搬过去的,寺院刚搬过去的时候仍叫石佛寺,只是后来被人误传为“佛时寺”。

现在的石佛铺村距离佛时寺遗址仅二里地,王梵志最初出家就是在佛时寺,为此红哥判断,王梵志极有可能是石佛铺村的人。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