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黎阳红哥的头像

黎阳红哥

网站用户

其他
202408/30
分享
《白马坡逸闻趣事之一:初秋采风白马坡》连载

第八章 ​黎阳王梵志开创“梵志体”,方言俚语皆入诗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

在唐代白话诗僧王梵志的家乡,浚县善堂镇沙西一带的村庄,不少熟悉王梵志传奇故事的人们都能吟诵几句他创作的白话诗。

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相打长伏弱,至死不入县。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王梵志写的诗,通俗易懂、语言风趣,时隔上千年不用注释翻译也能让人读懂含义。他的诗带着丝丝禅意,浅白的文字中富含着人生的哲理。

尤其是那首《吾富有钱时》,成为人们教育子女孝敬老人、传承美德的“反面教材”: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

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

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

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

我们从王梵志的出身和经历可以看出,他并不是生长在书香门第的书生,在没有出家当和尚之前不过是个穷困潦倒的乡野村夫。拿现在的话说,王梵志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是个文化水平并不高的草根诗人。也许,这就是他的诗句中常见方言俚语,文字浅白易懂、白话成诗的主要原因。越是如此,却愈加显得他难能可贵的创作才华。

王梵志靠着自己艰辛坎坷却又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通过自己聪慧大脑的思索,写出了诸多脍炙人口、大众喜爱、流传后世的诗作,开创了唐代白话诗的先河,他的“梵志体”不仅赢得了广大平民百姓的喜爱,也受到了很多文化层次高、科班出身的诗人大咖们的推崇和仿效。

唐代大诗人王维模仿王梵志的诗风创作了《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还特意注明“梵志体”。中唐诗人顾况也创作了不少梵志体的诗。

同为唐代诗僧的皎然在其所著诗歌理论专著《诗式》中,盛赞梵志诗“外示惊俗之貌,内藏达人之度”。著名诗僧寒山、拾得、丰干等佛门高僧更是深受王梵志诗风的影响,写下了许多梵志体的诗。

王梵志的白话诗没有华丽的词藻,更没有艰涩难懂的语句,他用劳动人民平时说的话,浅显直白地叙事说理,让平民大众听得懂,从而直观地看出诗中的道理。他的诗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与白居易主张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一致的。

唐代诗僧王梵志开创的白话诗经王维、顾况、元稹、白居易等正统派著名诗人的借鉴和发展,形成了唐代通俗诗派。通俗诗的批判作用得到了晚唐诗人皮日休、聂夷中、杜苟鹤、罗隐等人的进一步发挥。而白话诗人王梵志,无疑成为唐代通俗诗派的先驱。

到了宋代,梵志体仍相当流行。黄庭坚赞誉王梵志“是大修行人也”。王梵志诗中的“千年调”、“铁门限”和“土馒头”等经典白话被范成大巧妙引用到《重九日行营寿葬之地》诗中,留下了“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的传世名句。

时至今日,白话诗僧王梵志的许多“大白话”仍对人们为人处世起着警示教育作用。他在《一岁与百岁》诗中说:“鸟饥缘食亡,人能为财死。钱是害人物,智者常远离。”后世由此总结出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俗语。王梵志在《劝诫诗》中说:“恶人远相离,善者近相知。纵使天无雨,阴云自润衣。结交须择善,非识莫与心。若知管鲍志,还共不分金。”道出了交友择善、以诚相待的法则。而他在《题阙 其七十》诗中所说的“得他一束绢,还他一束罗”,是在告诉人们做人要懂得感恩,与“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是同一个道理。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