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伟强的头像

李伟强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1912/12
分享
《长篇报告文学:《分级诊疗探索》连载之一》连载

第六章 双向转诊,互联互通的生命“桥梁”

盛夏的郑州,骄阳似火,午后3时,气温直逼40摄氏度。

郑州市中心医院96595健康服务中心,10多部热线电话的铃声此起彼伏。

6号座席上,工作人员小刘习惯性地接起电话,顺势用脸颊和肩膀的力量夹起听筒,同时双手飞快地敲击着键盘,将患者的信息归类保存。

电话的另一端是一个焦急的声音,这让小刘下意识地将听筒又重新拿回手里。

“我们这里是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患者突发急性心梗!已出现心源性休克!请求转诊……”

由于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不具备急诊介入条件,虽然医生已经紧急为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但因病情太严重,急需转院。

就这样,一场同时间赛跑、与死神博弈的生命救援在郑州和汝州同时展开。

为了争取时间,两家医院同时派出了120急救车,一个送,一个接。

40分钟后,双方急救人员几乎同时抵达登封东高速公路口,完成患者交接,郑州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师顾晓霞随即联系院前一键启动导管室。

17时许,患者到达郑州市中心医院,绕行急诊直接进入导管室,副院长赵智琛、副主任医师李海洲、住院医师韩庆早已在导管室准备就绪。

从完成造影、导丝通过,到球囊扩张、植入支架,仅用时22分钟,患者得救了!

相隔117公里的两地,因一场转诊而连在一起。而这样的生命接力,自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加入郑州市中心医院协同发展战略联盟起便开始了。

赵智琛说:“将院前急救打造成移动ICU,将医院的重症病房‘搬’到急救车上,让患者在急救车上就可以得到专业医师的诊断,从而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这是医院一直以来的急救体系建设方向。”

郑州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救治中心三大中心的建设整合了院内优势资源,通过现代通信手段实施沟通联系,除免去挂号、候诊、缴费、等待检查等环节,为救治争取时间外,还注重打好提前战,做到“人未到,信息先到”,极大地提高了诊断及治疗效率,实现了院内各科室之间、院内与院外的无缝对接,最终缩短整体救治时间。三大中心建设,又一次彰显了郑州市中心医院发展路上的担当意识。

无缝对接的转诊通道

一场飘飘扬扬的细雨悄然而至,给新翻的泥土带来了春天的气息,也让久违的东风弥漫出青草的味道。仰望雨后初霁的天空,透过清疏的枝条,阳光照射着复苏的大地,这是无数寻常日子中最为普通的一天,没想到,却成了一次最不寻常的医患记忆。

2018年3月的一天,河南省新密市的王女士突然感到烦躁不安、头痛难忍,立即前往新密市中医院神经内科就诊,查头颅CT,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情况紧急,咱们这儿治疗条件有限,建议迅速转诊到郑州市中心医院!”

几乎没有半点犹豫,新密市中医院神经内科医生和患者家属便达成了一致意见。

紧接着,一份电子转诊申请单被传输到了郑州市中心医院96595健康服务平台,依据王女士的病情,工作人员立即通知神经内科六病区做好接诊准备。

郑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六病区副主任刘喜灿迅速到位,同时启动卒中救治绿色通道。

患者经头颈64排CTA(CT血管造影)检查,明确病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

“需要介入科前来协助!”

于是,郑州市中心医院介入科主任王海波火速赶来,与手术团队一同为患者进行了动脉造影+动脉瘤填塞术;术后,经过几天的重症监护治疗,转入神经内科普通病房;又经过3次脑脊液置换术,王女士烦躁、头痛的症状基本消失,再次通过96595健康服务平台转回新密市中医院。

“绿色通道全程无缝对接,快捷、高效,方便患者,也最大限度地确保了医疗安全,有这样高水准的上级医院作后盾,是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成员单位的幸运,更是患者的福气!”新密市中医院脑病五科主任陈根柱说道。

高效快速的急诊救治体系满足患者的刚性需求;以人为本的门诊服务满足亚急性患者的选择性需求;精准化的健康管理服务为群众提供互动式服务,该机制的建立得益于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发展模式中的“八大战略”,即提升人才培养战略、突出学科品牌战略、倡导创新实干战略、着力打造升级发展战略、建设服务保障战略、强化基层战斗堡垒战略、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战略、锻造一支作风优良、廉洁自律团队战略。

“医联体的组建,无论是探索新型城市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尝试,还是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探索,最终都要通过打破无序就医、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来实现。”连鸿凯一言道出医联体要畅通双向转诊、助推分级诊疗体系建立的关键。

根据《郑州市中心医院区域医疗联合体双向转诊工作管理规定》,双向转诊的原则如下:

就近就医,逐级转诊。根据患者病情和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专业优势,鼓励就近就医,逐级转诊。

统一调配,转诊优先。根据患者的病情,医联体双向转诊综合服务平台根据成员单位技术水平、专业优势和患者需求,选择转诊单位。各接诊单位对转诊患者实行优先诊疗,保证诊疗服务的有效性、安全性。

信息互联,结果互认。在实现信息系统对接、实施统一质控标准、确保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实行检查、检验单据互通,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减少重复检查,降低患者诊疗费用。

服务病患,免费接送。医联体患者转诊接送免出车费,急危重症由急诊车辆接送,一般转诊检查就诊患者由医联体患者转诊专用车接送。

医联体内,政策优惠。医联体内执行双向转诊单位,按照省市医保、新农合关于支持区域医疗联合体发展意见,享有相关优惠减免政策。

流程的优化,权责的明确,让转诊工作运行起来更加顺畅。具体如下:

上转流程

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首诊医师将符合转诊指征的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初步诊断、基本病情、联系方式、转诊目的等信息经医联体专线电话或短信平台通知郑州市中心医院96595健康服务平台。

96595健康服务平台工作人员根据患者情况、转诊目的,通知郑州市中心医院相关科室或医联体内救治条件优于郑州市中心医院的医疗机构做好接诊准备;随后将接诊科室或医疗机构名称、院内位置、注意事项等信息反馈给首诊医师及转诊患者。

首诊医师开具双向转诊(转出)单并加盖公章,指导患者持双向转诊单直接前往郑州市中心医院接诊科室就诊检查或办理住院。

病情危重者首诊医师应跟车前往,与接诊医师做好交接。

接诊科室接96595健康服务平台电话通知后,做好接诊准备,热情接待转诊患者,核对转诊单后妥善保存,协助患者办理住院等手续,严格遵照“三合理”原则为患者进行诊疗。

首诊医师可于患者入院后参加转入科室业务查房,随时了解患者诊疗进展情况。

下转流程

住院患者病情好转,遵照患者意愿,经主管医师评定可以转出的,由主管医师发出下转通知至医联体诊前服务办公室,诊前服务办公室做好患者转回信息处理。

医联体诊前服务办公室通知医联体内下转接收医院,做好接诊准备,调派车辆将患者送回。

特殊病患由主管医师跟车护送患者转回基层医疗机构,与接收医院医师交接患者病情,并定期前往下转医院回访患者,对患者后续治疗进行指导。

附:

日间手术

提到手术,很多人都会联想到这样的画面:预约挂号、办理入院、排队等待手术,最后还得专人陪护。这一套下来,估计没有几天时间是不够的。

同样的情况,在郑州市中心医院从入院、检查、手术、出院,全程最多只需48小时,这种用药少、费用低、极大减少患者住院时间的日间手术新型诊疗模式,正在该院积极推广。

2018年,郑州市中心医院作为国家日间手术试点单位,先后成立日间手术领导小组、日间手术专家委员会,完善组织管理架构,制订日间手术发展规划。

为全面提升日间手术医疗服务效率,同年4月,由郑州市中心医院门诊部牵头组建日间手术管理中心,细化升级服务范畴,确定涵盖32个专业的126种手术术式,设置日间专用手术室,筛选39个病区设立专用病房,初步形成“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和“一站式服务”模式,全年开展日间手术4235例 。

同时,在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92家成员单位支持下,整合区域优势资源,积极探索区域协同下的日间手术发展模式,并获得国家卫生健康委领导和中国日间手术联盟专家组的一致认可。

“我以为至少也得住上十天半个月的,没想到,仅两天就完成了手术,转回家康复治疗也方便,还不耽误工作……”

家住河南省许昌市的王先生讲述了这样一段就诊经历,他惊讶于手术的短、平、快,更重要的是,疗效和质量也丝毫没打折扣。

日间手术的出现,刷新了人们对传统手术模式的刻板印象,让患者从过去的“被动配合”到如今的“主动参与”。

而此举也促进了郑州市中心医院对双向转诊工作的进一步探索,实现了对医联体内患者进行分段管理、急慢分治。

前文提到的王先生是一名警察,在一次体检中,肺部发现阴影,当地医院怀疑是肺结核,需要做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穿刺活检术进行确诊。

王先生一听焦虑不已,因为按照一般的流程,如果需要手术,至少要住院半个月,这样一来,工作全耽搁了。经多方打听得知,郑州市中心医院推出了日间手术,于是他准备试一试。

由当地医院转诊到郑州市中心医院后,呼吸内科一病区主任张华经过综合评估,王先生的病符合日间手术指征。而且,因为他此前已在当地医院进行了常规检查,因此当天就安排了手术。

第二天上午,王先生便转回了当地医院进行后期的康复。

洞悉日间手术,免不了翻翻历史。

顾名思义,即患者在一个工作日内入院、手术和出院的一种手术模式,不包括在诊所或医院开展的门诊手术。目前,许多国家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比例已达到60%以上,英国和美国甚至高达70%~80%。

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有一些医院开始自发进行日间手术,但在当时还不是很普遍,大众也没有广泛接受这样一种服务模式和理念。

2015年发布的《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中,日间手术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正式出现,日间手术中心建设首次上升为一项国家政策。

同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国家要在规范日间手术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纳入医保支付的日间手术诊疗技术范围,这标志着日间手术已从国家层面纳入医改的重点内容。

2016年10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文件,决定在全国选择一部分三级医院开展日间手术的试点。“这是出于分级诊疗的考虑”,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亚辉曾表示,日间手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能有效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提升医疗服务效率,节约医疗成本,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日间手术试点医院名单的通知》,公布了全国25个省份共129家日间手术试点医院名单。其中,河南省有5家医院入围,郑州市中心医院榜上有名。

政策只有落到实处,才没有辜负制定者的初衷。而务实,向来是郑州市中心医院人一贯的做事风格。

据郑州市中心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展翔介绍,在郑州市中心医院日间手术管理(服务)中心,专门开设了绿色通道,可优先检查、优先出结果,为方便外地患者,病理及化验结果还可以邮寄;针对医联体内部双向转诊患者,经双向转诊到郑州市中心医院后,可享受医联体单位的绿色通道,从门诊检查、排期,到手术、术后观察、康复出院,仅需24~48小时,并可享受优先安排相关化验及日间手术的术后随访服务;医院对医保起付费用差额实行减免优惠;最重要的,郑州市中心医院还免费为日间手术患者购买医疗健康险种,患者可享双重保障。

目前郑州市中心医院在日间手术的基础上推行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实践与探索:细化升级了“周末(假日)手术模式”——周六手术、周日回家;简化医保预住院流程;为日间手术患者购买医疗健康险种;检查费用提前纳入费用报销范围;为基层上转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并减免医保起付线差额,有效使用医保统筹资金;为了保证手术质量,日间手术必须由指定高级别医生实施等,一系列人性化举措引领医疗技术服务不断攀升。

别样的就医体验

医学泰斗裘法祖老先生曾说过:“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一语道出了医生这个职业的本真。

方便、安全、高效,日间手术不但刷新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更成了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 “以病人为中心,抓质量、拓市场、建机制、变环境、促文化、强队伍”的全新工作思路。

67岁的马老师一直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家门口的卫生院完成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后,2018年7月2日拨打郑州市中心医院96595服务热线进行电话转诊、预约手术时间;第二天上午入院,下午3点完成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手术; 2018年7月4日一早,就顺利转回卫生院继续康复治疗。

无独有偶,受益于日间手术的还有13岁的扬扬。

扬扬因右侧腹股沟疝需要手术,家属通过96595服务平台预约郑州市中心医院日间手术;第二天8点转入胃肠疝外科,进行小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前检查均已在扬扬家附近卫生院完成);第三天上午便转回当地卫生院继续康复治疗。

以患者满意推动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目前,在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内,河南电力医院、郑州华山医院、郑州一棉有限责任公司医院、郑州凯安医院、郑州市桐柏路郑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郑州市秦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郑州市棉纺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郑州市建设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21家市区医联体成员单位(基层医院)与郑州市中心医院开通了日间手术双向转诊绿色通道,进一步改善患者看病就医体验,让患者切实感受到日间手术的好处。

如果说医疗技术是体现服务能力的“金刚钻”,那么良好的就诊环境,暖心的护理服务,以及详细、周密、精准、全面的术前治疗方案等,则是印证一家医院是否具备优良服务能力的软实力。

“良言一句三冬暖”,更何况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郑州市中心医院管理者深谙此道,于是,他们从患者角度出发,想患者所想,思患者所思,时刻把患者的需求“存于心”,对各项工作“臻于行”,不断改善医疗服务措施。

在郑州市中心医院日间手术推行的过程中将“服务关口”前移,医联体成员单位指导协助患者在基层医院完成术前检查和术前准备,经专家评估符合日间手术标准,通过郑州市中心医院96595健康服务平台预约手术时间,手术当天患者转院手术,术后评估合格,转回基层医院继续康复治疗。

郑州市中心医院日间手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克服了以往基层医疗机构因技术薄弱而无法留住患者的实际问题,实现了与专家面对面、零距离探讨与交流,切实解决患者诊治过程中的困难,患者既可以预约到自己信赖的著名专家,又可以保证及时性,免去了患者及家属四处奔波的不便,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切实与各成员单位联出了实效、联出了特色、联出了水平,带动了医联体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附:

“下得去”是关键

落实分级诊疗制度,脚踏实地为患者谋福利,不但要能“转上来”,更要能“转回去”。

“尚阿姨,回去之后一定按时吃药啊,饮食上也要多加注意,记得定期复查……”伴随着主管医生的亲切叮嘱,66岁的尚老太太在郑州市中心医院转诊医师李菲菲陪同下,办理手续,准备回到当地新华医院继续康复治疗。

尚老太太患糖尿病17年,伴有肾脏并发症、心力衰竭,在新华医院住院治疗期间,又多次心衰发作。为寻求更权威的治疗方案,主管医生向郑州市中心医院老年心内科主任陈晖寻求帮助,将老人转至郑州市中心医院老年心内科。

经过两周的系统治疗,老人病情稳定,转回新华医院进行康复治疗;而伴随着老人一同转回去的,还有一份来自郑州市中心医院老年心内科出具的康复治疗指导意见。这样一来,尚老太太回家之后同样可以保证三甲医院的诊疗服务不打折。

尚老太太的儿子说,他们之所以能安心下转,主要原因在于了解到新华医院的医生经常到郑州市中心医院参加培训、学习,两家医院也开通了远程会诊平台,另外,转回当地治疗,还能节省费用。

患者的肯定,使得双向转诊工作更加顺风顺水。

追本溯源,可知其所以然,之后方可知不足。关于我国双向转诊的历史,早在医联体这一模式出现之前就开始了。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建立双向转诊制度”。1999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卫生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2000年中央八部委《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及2009年新医改方案,都将双向转诊制度作为区域卫生规划,作为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医疗服务体系之一。

2008年以后,我国双向转诊制度的发展比较迅速,转诊人数增加,转诊服务质量有所提高,医联体对提升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也有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双向转诊中疾病首诊和上下转诊的重要承接机构,《2015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从2011年以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比例达到了9%,较2005年的3%有了相当大的提高。

但近几年,其社区诊疗人次的增长似乎进入了一个“瓶颈”期。

目前,双向转诊的现状是,行政号召多,转诊标准缺乏,监督机制、政策支持少;协议签得多,兑现得少;上级医院实惠多,基层医疗机构受益少;患者自转得多,规范化、流程化转诊少;上转的患者多,下转的患者少。

要想解决这些难题,不但要“务实重干”更需要“鼎新求进”。

在郑州市中心医院管理层看来,世上本无移山之术,唯一能移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即换一种思路解决下转难题。

首先,根据《郑州市中心医院区域医疗联合体双向转诊工作管理规定》:

符合下转标准的病种包括:急性期治疗后病情稳定,具有出院指征或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病例;诊断明确且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病例;各种恶性肿瘤患者的晚期非手术治疗和临终关怀;老年护理病例;心理障碍等精神疾病恢复期病例;由联合体内二级、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间共同商定的其他转诊患者。

其次,为了保障下转的顺利实施,郑州市中心医院在双向转诊方案中做出明确规定,在遵从患者意愿的前提下,让下转从被动执行转变为一种自觉行为。

同时,为推进患者下转,郑州市中心医院规定,科室的下转率直接与员工的绩效挂钩。

住院患者病情好转,遵照患者意愿,经主管医师评定可以转出的,由主管医师发出下转通知至医联体诊前服务办公室,诊前服务办公室做好患者转回信息处理。

医联体诊前服务办公室通知医联体内下转接收医院,做好接诊准备,调派车辆将患者送回。

特殊病患由主管医师跟车护送患者转回基层医疗机构,与接收医院医师交接患者病情,并定期前往下转医院回访患者,对患者后续治疗进行指导。

种种贴心措施,以极度负责任的态度追踪患者下转后的各项事宜,打消患者的一切顾虑。

而这些,还远远不够。

“患者不信任基层医院,诊疗技术是根本原因。只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水平,才能抓住主要矛盾。”连鸿凯一语道破问题的根源。

为此,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自成立之初,便同步对成员单位进行“十大帮扶”,通过培养基层人才、适宜技术推广会、疑难病例讨论、急救知识培训等十大措施,拉升基层医院医疗技术水平。

2014年7月25日,中牟县第二人民医院成为第二批加入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的 “新生力量” ,中牟县第二人民医院领导班子以此为契机,把“如何进行深入合作”作为关键的命题上升到关系医院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积极探索新的合作、帮扶形式,发挥集约优势,实现医疗资源的效能最大化和人才、技术、设备、市场品牌的共享。

这期间,双方构建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形成了以协同服务为核心、医疗技术为支撑、以基层能力提升为基础的多种形式的医疗服务模式。

郑州市中心医院分批接收中牟县第二人民医院中层干部进修培训,对中牟县、乡、村三级医师进行培训;并与中牟县第二人民医院临床科室开通远程心电、远程影像会诊,加速了当地医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实现了对疑难急重症患者的远程、异地、实时、动态会诊。

一家医院的成长绝不能仅限于规模的扩大,而应是“大医大爱”精神的凝结和升华。6年时间,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每一个昂首前进的脚步,都流露出医院管理者的良苦用心,传颂着一段段开拓创新、励精图治的经典佳话。

作为较早加入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的成员单位之一,荥阳市人民医院经过多年医联体内以医疗技术、人才培养为核心建设的持续合作,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逐渐摸索建立了一整套适合医院发展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为患者提供了常态化的高品质医疗服务,形成了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荥阳模式”。

“医联体对下解决基层医院看病问题,向上则肩负着学习和输送病人的责任。对下转回来的病人进行后续治疗,正好是我们向上级医院学习的机会。”“始于患者需求,终于患者满意”的双向转诊成功实践,让荥阳市人民医院肾脏风湿科主任王向伟感受颇深。

近年来,王向伟深深体会到,医联体内的合作对荥阳市人民医院的内涵建设是一次全方位的检阅和提升。通过学习培训,中层干部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科主任从纷繁的临床事务中抓主要矛盾,实现了从“业务型”向“管理型”职能的转变;各项诊疗常规、技能操作、核心制度的落实,使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责任感、荣誉感进一步增强,一批优秀的人才在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的帮扶下蝶变,他们被不断地补充到荥阳市人民医院的医护队伍中,奔走于服务患者的第一线。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

6年来,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用巨大的变化见证着自己的变与不变,变的是医联体成员单位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不变的是为人民健康服务这一义无反顾的使命。

大任在肩,初心不忘。从2013年至2018年,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上转分别为3106人次、8953人次、11675人次、11811人次、12343人次、12173人次,下转依次为3976人次、7081人次、8002人次、8508人次、9485人次、12373人次。这是一串双双攀升的数字,是向梦想进发的磅礴动力,是医联体内互联互通的生命“桥梁”,是实干者掷地有声的承诺,更是奋进者永不满足的目标。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