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一直挂在嘴角,眼睛里闪烁着希望之光,他的状态让在场的人万分欣慰。
2018年8月14日,这个曾经命悬一线与死神擦肩而过,备受社会和媒体关注的少年小辛终于迎来了“出院回家”的好消息……
距离小辛入院那天,已经整整71天了。
从盛夏到初秋,病房窗外的景色已经渐渐地有了变化。两个多月来,小辛亲历了一场与死神殊死博弈的惊心旅程。
71个日夜,郑州市中心医院医护团队全力抢救小辛,从离开重症监护室到撤除ECMO(体外膜肺氧合)转入普通病房,直到完全康复,小辛终于摆脱病痛闯过难关,迎来新生。
“谢谢高新区医院ICU的医护人员、谢谢院总部心血管内科四病区、谢谢心脏康复科、谢谢医院和郑州慈善总会的领导们……谢谢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在儿子住院期间,医护团队不仅全力精心救治,还为我们捐款,为我们送来可口的饭菜。孩子刚开始抢救的时候,希望渺茫,我们甚至想到了放弃。是你们,是医院领导和慈善总会的领导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了我们最无私的帮助,大家为小辛所做的一切,我们会永远记在心里……”
这是眼含热泪的小辛妈妈递到郑州市中心医院纪委书记靳凤梅手中的感谢信,字里行间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时间回溯到2018年6月4日23时34分,17岁的小辛被同事送到了郑州市中心医院高新区医院急诊科(37号急救站),刚进入急诊科,面色苍白、满身虚汗的小辛就出现了休克症状。
小辛被确诊为暴发性心肌炎,转入郑州市中心医院高新区医院重症监护室。
得知消息的小辛父母几近崩溃。
幸运的是,郑州市中心医院高新区医院医护团队运用ECMO技术全力为小辛保驾护航,经过15天的救治与监护,小辛的病情逐渐好转,顺利转入郑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四病区进行康复治疗。
“当我们齐心协力,从鬼门关将小辛抢救回来的时候,医务人员丝毫不敢懈怠,因为大家都知道,当时仅仅是暂时保住了命。”郑州市中心医院副院长赵智琛回忆,小辛从离开重症监护室到撤除ECMO转入普通病房,从心肺功能严重衰竭、人工心肺循环替代、衰竭心脏恢复,直到量身定制运动和康复方案,最后完全康复,每一步都是那么倾心竭力、小心翼翼……
“小辛的故事”背后,彰显的是郑州市中心医院崇德尚医精神的信仰和力量,浸透的是医院职工风雨兼程的辛勤与汗水,凝结的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与豪情。
“医院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最大的受益者是患者,要让患者充分享受到我们优质的医疗资源。”谈及郑州市中心医院高新区医院有目共睹的巨大变化,连鸿凯感慨万千。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连鸿凯说,7年时间,郑州市中心医院高新区医院发展平台、空间迅速扩大,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确立了以发展和培育特色学科建设为目标的“出精品、占高地、重内涵、重科研”学科建设规划,将医院文化融入学科人才梯队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学科建设,促进了临床科室服务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高新区医院拥有郑州市创伤救治中心、郑州市紧急医学救援中心37号急救站、胸痛分中心、卒中分中心,开设19个专科门诊,14个病房,开放床位430张。培育出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微创治疗、显微外科的断肢(指)再植及创面修复等一批特色学科。
高新区医院率先在医联体内创新建立“医院+互联网”发展模式,开展精准医疗同质化服务 ,实现了与医院总部的远程诊疗,通过心电诊断、影像诊断、检验诊断、病理诊断远程会诊中心构建同质化网络, 满足了群众的多层次就医需要;逐步建立起了精准医疗同质化服务体系,实现了双向转诊的快速对接,打造出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同质化服务的新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6年来,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成员单位已从最初的43家扩大至目前的92家,服务范围涵盖郑州五区五县市800多万人口;业务收入由2013年的15.79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82.28亿元,年均增长39.11%;门诊人次由2013年的306余万人次,增长至2018年的1190余万人次,年均增长29.8%;出院人次由2013年的13.2万人次,增长到2018年的62.3万人次。
同心同质
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经过6年的发展,再次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从试水推广到星火燎原,其经验总是醍醐灌顶、引人深思。
翻开其成长史册,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通过以技术、疾病治疗和机构视角为导向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和全科医生制度,建立了医联体内的基层医疗服务网及规范有效的首诊转诊管理机制,科学严格的转诊监管机制,科学的医疗保健体系。从而将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的工作重心从“一切围着医院改”变为“一切为了健康改”;率先将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与分级诊疗制度深度融合、统筹安排、创新探索、协同推进;形成了以郑州市中心医院医疗集团和医联体为依托,以患者为中心,“理事会+医联体、在线+在位、学科+运营”的模式,带动医联体服务体系布局调整……
“当你老了,走不动了……”衰老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如何让老年人的身心得到全方位的呵护,让衰老不再是一件可悲的事?
郑州市中心医院豫欣医院给出了答案。
92岁高龄的胡奶奶,身患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经常头晕、下肢无力,生活无法自理,近些日子更是因为右小腿疼痛而苦恼不已。
家属经询问得知,郑州市中心医院豫欣医院成立了ACE(老年急性期快速恢复病房),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老人送到了豫欣医院。
豫欣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汪桂青接待了胡奶奶,发现老人右下肢胫前皮肤局部红肿,皮温较高,考虑丹毒感染所致,遂收入ACE病房。
随后,多学科诊疗团队(老年科医生、临床药师、营养师、康复师、护士)对胡奶奶进行了全方位综合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为老人量身制定了一套治疗及康复计划。
很快,胡奶奶能扶着床边站站了;接着,能推着轮椅在走廊里散步了;到了第8天,竟完全能独立行走了。
ACE的核心理念是通过老年综合评估、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团队照护、合理及时的出院计划及适宜的病房环境等关键技术,帮助受急性疾病打击的老年患者尽快恢复、重返家庭。
这只是豫欣医院专业特色的一个缩影。
2013年,豫欣医院被全面托管后,与郑州市中心医院进行了全方位融合。
开诊后的郑州市中心医院豫欣医院,致力于探索医养结合的专业化老年病管理模式。
在此基础上,豫欣医院结合老年医学的特点分别设立了综合医疗病区、医养病区、康欣舒缓病区、呼吸支持病区,实现了诊治分区的精细化。
一般性的老年疾病诊治由综合医疗病区承担;卧床、行动不便及无行为能力需要医疗照护的患者由医养病区承担;临终关怀及癌症终末期患者的医疗照护由康欣舒缓病区承担;需要呼吸机及循环支持患者的专业监护由老年呼吸监护病区承担。
老年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现代老年医学已从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的亚专科单纯疾病诊疗模式转向以老年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综合性照护服务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新型医学模式。
因此,豫欣医院从起步之初就引进了目前国际通用的老年疾病诊治标准——CGA(老年综合评估),以求对入院治疗的每一位老年患者都形成个体化的治疗及服务体系。
同时,豫欣医院的老年医学团队涵盖了老年科医生、营养师、临床药师、临床心理师、康复师、老年疾病专科护士、临床照护社工等多学科的医疗人才。
从托管豫欣医院开始,郑州市中心医院不仅向这里派驻老年疾病治疗和护理的专家,还对原有的医护人员进行系统、专业的老年医学技术培训。
几年来,豫欣医院已成为一所以发展老年医学、老年医养结合为主,同时开展临终关怀和呼吸循环支持等医疗服务的特色专科医院。
和豫欣医院一样拥有过硬实力的,还有郑州市妇女健康管理中心,河南省首家专业的妇女健康管理中心——郑州市中心医院分院中的杰出代表,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的新生力量。
温馨的装饰、舒适的休憩空间、面带微笑的医护人员……走进郑州市妇女健康管理中心,人性化关怀无处不在。
始于患者需求,终于患者满意。如果说“以人为本”的服务是郑州市妇女健康管理中心传承于郑州市中心医院医疗集团的灵魂,那么臻于至善的同质化的医、教、研、信、管等全方位发展理念就是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的品牌核心。
郑州市中心医院院长助理、郑州市妇女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夏炜介绍,郑州市妇女健康管理中心可根据受检女性的年龄、职业、家族史、既往史、既往体检危险因素等量身定做“体检套餐”,根据生理期特点增加特色套餐,满足不同层次群体的需要,为其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
郑州市妇女健康管理中心应用当前最先进的健康体检管理软件系统,为受检女性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给出个性化健康指导;可提供跟踪健康管理服务,实现跟踪回访、从检到治的全面保障,实现由健康体检向健康管理的转变。
就如3楼的盆底康复部,每天都会有不少女性正在进行盆底评估和康复。2017年2月26日开业至2018年底,治疗20146人次,产后盆底筛查率56%以上,有效率达97%,治愈率达91%,满意度达98%。
由于女性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健康状况的特点不同,各阶段疾病防控和健康管理的重点自然也有不同。
比如,妊娠期和新生儿期,特别是生命早期1000天是决定人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期卫生保健服务的重点应当放在营养保障、避免意外伤害等方面;学龄前期和学龄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也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时期,应当以托幼机构和学校为重点,加强对儿童常见病和伤害的预防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上;进入青春期和青少年期,则要更关注青春期特殊的心理健康问题;到了中年期,女性开始步入慢性病高发年龄段;而老年期因为生理退行性变和免疫力降低,更应注意对各种慢性病,以及老年痴呆、抑郁、意外伤害的防控。
针对女性不同时期出现的健康问题及困惑,郑州市妇女健康管理中心按照三级预防的理念,为妇女提供从新生儿、婴幼儿、青春期到孕产期、更年期、老年期,对女性全生命周期进行健康管理,打造个体化健康方案,及时提供相应的健康管理服务,是郑州市妇女健康管理中心成立的初衷。
“我叫小丽,今年35岁,刚刚产下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可惜还没来得及享受这种快乐,就遇到了另一种无法言喻的痛苦……很不幸,从怀孕后期到生产完,我连最简单的抬腿、翻身等动作都无法自行完成,疼痛感让我寝食难安,严重地影响了我的生活。家人为我准备了轮椅,难道,我的下半生都要在轮椅上度过吗?抱着仅存的一点点希望,家人送我来到了郑州市妇女健康管理中心,等待我的不知道是福还是……”
这是一位产后妈妈的内心独白。
原来,这位轮椅上的妈妈是因为孕期腹部增大使腰椎过度前凸,导致周围部分肌肉力量减弱,肌肉关节失去平衡,在活动或分娩过程中出现骨盆周围关节错位而导致腰骨盆部位疼痛。
郑州市妇女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医师崔晓黎详细询问了患者病史,确诊患者为耻骨联合分离、骶髂关节错位,这正是导致患者下身活动困难的原因。
崔晓黎决定利用呼吸放松训练、MET(肌肉能量技术)、关节松动等技术,加上心理疏导为患者诊疗。
采用骨盆手法矫正,可以让患者在几乎无痛的情况下,促使错位的关节得以复位,并能激活力量不足的肌肉;再辅以低频电刺激和生物反馈减轻肌肉和韧带损伤性疼痛,同时配合适当的心理疏导,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减少产后抑郁。
一天、两天……治疗7天后,小丽竟奇迹般地康复了,不但能够进行抬腿、翻身等简单动作,而且已经能像正常人一样行走了,连她自己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在“实”字上下真功
精准识别、因需施策、有的放矢,给百姓健康更多“切之体肤”的获得感,是促进医联体“联动、联心”的前提,同时也是衡量医联体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
从简陋的几间平房到如今的现代化门诊楼和病房楼,从最初管理精神病人到发展成为郑州市精神卫生中心,从传统的单一药物治疗到如今多样化的身心综合防治,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郑州市精神卫生中心)经历了风雨,实现了华丽转身。
在加入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之初,积极探索精神卫生发展新路子的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院长霍顺利就意识到,加入医联体“搭船出海”,依托郑州市中心医院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资源优势,可以弥补专科医院的“短板”。
同时,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利用自身的专科优势,可为医联体成员单位提供精神心理疾病诊疗、培训等多方面的支持,形成优势互补局面。
每一位患者都希望得到高品质的医疗服务,而高品质可通过环境、服务、技术水平来体现。
霍顺利对此深有体会。对专科医院来说,突出的专科优势和专家优势,就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但在加入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之前,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的管理、服务、人才等方面一直是瓶颈所在。
加入医联体后,在郑州市中心医院的扶持引领下,成员单位通过在医联体内推行精神心理疾病诊疗规范、服务规范,开展会诊、坐诊及双向转诊等一系列工作,迅速提升了核心竞争力。
那么,联合之后能否真正融合,整合之后能否真正优化,让优质医疗资源广辐射呢?
互派专家显然是更好的融合方式。
从2014年2月开始,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就派出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专家,每周四上午到郑州市中心医院开设的精神心理门诊坐诊;期间,专家们不但充分发挥了专业特长,也领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真正实现了医联体内部从“联体”到“联心”的升级。
综合医院收治的一些颅脑损伤、脑卒中等急危重症患者,度过危险期后,有时会出现一些意识障碍等精神疾病。这就需要精神科专科医生的会诊。
袁成勇,曾去郑州市中心医院参加过多次会诊的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精神科医生之一。
有一次,他去郑州市中心医院高新区医院会诊70岁的脑外伤患者刘大爷。刘大爷在医院救治2个月后出现失语、拒食、哭闹、暴躁等认知改变的症状。经会诊后,袁成勇为其制定治疗方案。半个月后,袁成勇再次到高新区医院会诊另一位患者的时候,恰好碰见刘大爷。刘大爷的精神状态让他大吃一惊,远出他意料之外。
这件事让袁成勇很是感慨:“这就是精神科医生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就是这样,优势互补、互相帮扶,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发展坚持在“实”字上下真功,身体力行,形成“头雁效应”。
如今,在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内部,对对口领办的医疗机构,重点采取派驻专家、支援设备、共建专科等方式加强合作,提升其诊疗水平;对契约合作和功能互补联合的医疗机构,着力于构建远程诊疗、技术帮扶等为主的资源共享体系。
作为国家执业医师临床技能考试基地暨考官培训基地、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和河南省医学学术交流基地,郑州市中心医院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成立人才成长中心,加强人才培训,建立双向交流机制;开展住院医师规培、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培训等技术人才定向培养,开办包含天使村医培训、慢性病管理、专项技术在内的各类专题培训;并且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家庭医学系签订合作协议,积极开展专业领域的特色教学合作项目,为区域内全科医师提供国际水准培训平台。近年来,郑州市中心医院共接收医联体成员单位医务人员免费进修学习612人次,组织召开国际性学术会议、国家级学术会议、省市级学术会议100余场。
在“扶”字上做文章
52岁的贾金凤,两年前因脑出血致使左侧肢体偏瘫,生活不能自理。她渴望得到专业的诊疗,但苦于经济拮据,一直没有进行康复治疗。
2018年5月24日,郑州市中心医院“红会送医”专家团队来到她的家中,给予专业的诊治,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并为她启动了慈善救助项目。
这是郑州市中心医院2018年“红会送医”服务百姓健康行活动走进新密市米村镇中心卫生院的帮扶场景。
2015年,为了贯彻落实河南省“369人才工程”,郑州市红十字会、郑州市卫生计生委启动实施了“红会送医”计划。郑州市中心医院成为“红会送医”的参与者。
“红会送医”专家等各类志愿者到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所产生的交通费、餐费等,均由省红十字会负责,乡镇卫生院不需要负担任何开支。
郑州市中心医院副院长马超表示,“红会送医”活动基于医联体的发展平台,郑州市中心医院结合医院自身的优势和卫生院的需求进行有目的、有效果的帮扶,确保“红会送医”送得出、接得住,使更多的基层百姓受益。
他们下定决心:帮就要帮到底、帮到位。怎么才算是帮到位?即医联体成员单位能够自主“造血”。
于是,郑州市中心医院以专科单元精准对接,采取专家下沉基层坐诊、会诊、查房、手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医联体内的医疗质量安全巡查指导,促进医疗服务同质化。
6年来,郑州市中心医院共选派56个临床科室参与基层帮扶,选取了30多项适宜技术在医联体内进行推广,开展质量巡查500余次,出具质量巡查报告600份,有100余位专家参与了质量巡查工作,行程累计达3000多公里。
6年来,通过持续开展帮扶项目,实现了各级医疗机构间从竞争到协作,群众就医观念从无序到科学、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让医联体成为责任、利益、发展共同体,为患者提供连续服务,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是国家推行医联体建设的终极目标。
为了达成目标,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不仅在“扶”字上铆足劲,更是在“实”字上下真功,以“管理同质化、服务同质化、质量同质化、文化同质化”为引领,在医联体内探索质量安全可持续发展路径,实现医联体成员单位分层级管理。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利用信息化手段布局全科远程门诊,形成了从村卫生所到卫生院再到二级医院最后到三级医院的全科分级帮扶模式;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并对已签约的重点人群和重点疾病居民实行临床医师、护师、公共卫生医师、健康管理师的“四师管理”模式。
实实在在的帮扶,真正把医联体成员单位的心连在了一起。
“经过与郑州市中心医院的合作,新密市现已初步形成了‘市联县、县带乡、乡管村’的分级诊疗模式,有效促进了优质资源纵向流动,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新密市卫生计生委主任寇海荣感言。
把健康“装”进口袋
信息就是效率。
为了全力保障医联体业务的高效运作,2013年8月,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综合服务中心成立。
2017年,郑州市中心医院整合医联体服务资源,升级打造96595信息服务平台,并于2017年5月正式试运行,通过一个调度平台、一条急诊重症绿色通道、一项免费转诊服务、一键式预约服务热线、一小时急救圈“五个一”服务,让老百姓“把健康‘装’进口袋里”。依托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大数据,使现有资源更加有效利用、流程更加优化、信息更加畅通、服务更加及时。
无论任何时间,只要一个免费电话,就可以调动医院所有的资源,完成自己的健康需求。而作为捍卫生命健康的使者,郑州市中心医院人分秒必争!
一天,清晨的阳光照亮大地,郑州市中心医院门诊大楼前人头攒动,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大外科、肝胆胰外科主任李学民完成晨交班,就迅速开始查房、手术,投入一天的忙碌当中。
傍晚时分,一个电话打破了即将到来的宁静。
“喂,96595!这里是新华医院,有一位肝脏破裂患者,手术止血不成功,情况紧急,需转院救治,请紧急派车!”
“收到,我们立即派车!”
首先接到通知的是出身医学世家的“大外高手”李学民,从医36年来,从住院医师到主任医师,从普通员工到走上管理岗位,始终围着患者转的李学民从未放下过手术刀,在业内有口皆碑。
17时40分,郑州市中心医院急救车立即赶往郑州新华医院。同时,李学民紧急部署创伤救治小组做好急救准备。
17时55分,郑州新华医院事先准备的红细胞,所剩不多,如输注完毕后将无血可用;而急救车返回郑州市中心医院的路程需要1小时,正值下班高峰期,患者中途死亡的风险极大!
患者家属究竟会作何选择?转诊?等待?
急救车到达后,急救人员第一时间将这些问题反馈给郑州市中心医院创伤二线值班人员。
肝胆胰外科副主任医师段希斌表态:“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也要全力救治!”
此刻的家属,面对亲人生与死的抉择,坚定地表示愿意承担转运途中的风险,抓住任何一丝微小的希望。
18时30分,救护车从郑州新华医院出发,急救人员每3分钟为患者监测一次血压,每9分钟重新固定血压袖带,不断调整去甲肾上腺素用量,维持收缩压于85~95毫米汞柱,同时保证呼吸机管路通畅、氧饱和度正常、静脉通路通畅。
救护车上,急救人员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一边电话连线院内接诊,一边密切关注患者病情……
在创伤二线的协调下,急救人员在救护车上做好术前准备:抽取配血、填写输血申请单、通知手术室做好急诊手术准备、麻醉医师完善麻醉准备、血库充分备B型Rh(+)血,并在车上与家属沟通手术风险与获益。
19时23分,患者被推进手术室。李学民、段希斌联合心血管和普胸外科副主任王金龙,麻醉科主任褚勤军、医师冯玉、马艳玲等严阵以待。
“我们一定要把病人救过来!”李学民说。
19时38分,手术室内,快速麻醉、皮肤消毒、铺巾、开腹……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开始了!
李学民和段希斌快速拆除缝线进腹,发现患者肝脏右后叶粉碎性破裂,仍在活动性出血,于是快速进行肝门阻断、非规则性肝切除、创面缝合止血。
20分钟内,所有的操作一气呵成,出血止住了。
麻醉师快速补液、输血、调整升压药等,血压升上来了,心率由138次/分降了下去……
李学民长舒了一口气:“病人得救了,谢谢大家!”
患者随即转入重症监护病房观察治疗,第二天上午拔除气管插管,稳定后转入肝胆胰外科病房继续治疗。术后第五天,患者饮食良好,可以下床活动了!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通过96595健康服务平台,以最快的速度接到患者,为患者赢得了抢救的 “黄金1小时”。
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以患者的生命安全为目标。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没有救治能力的患者,按照分级诊疗的要求,通过96595健康服务平台及时上转至郑州市中心医院,整个上转过程按照“三大中心”对于创伤、胸痛、卒中患者的诊疗节点进行流程管理,使患者的整个转诊过程纳入医院的质控体系,让转诊更加科学、便捷,最大限度地缩短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时间,提升救治效果。
郑州市中心医院依托远程会诊中心,对下连接医联体和协同发展战略联盟成员单位,对上连接北京301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开展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影像分析、远程会诊业务,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解决基层患者的实际困难。
仅在2018年,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内远程心电诊断共上传187934例、远程影像诊断46118例、远程会诊614例。截至2018年,郑州市中心医院共与医联体37家基层医院签订临检合作协议,累计收检标本124000余例;承担18家基层医院消毒灭菌任务,消毒灭菌物品4000余件;与26家基层医院达成影像诊断合作协议,累计诊断131701例;开通远程心电诊断56家,累计诊断797966例。
共生共荣
“责重山岳,能者方可当之”。
自2012年成立至今,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成员单位逐渐扩增和优化,并日渐形成“紧密、松散相结合,直属与非直属相互借力”的成员网络,医联体成员单位已从起初的43家扩大至目前的92家(其中三级医院3家,二级医院23家,高等专科学校1家,一级医院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家,乡镇卫生院38家),服务范围涵盖郑州五区五县市800多万人口。
作为河南省首家区域医联体,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走出了一条合作、共赢、创新、发展之路。
一路走来,医联体以转诊、协作、帮扶及品牌提升机制为核心发展路径,实现了医疗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一路走来,通过医联体内医疗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公立医院到社会办医疗机构,各自发挥体制机制优势,相互吸收了有利资源,开创了一套合作多赢的全新模式。
但也不可否认,当前松散型医联体在人员调配、利益分配等方面还存在缺陷,如何发挥医联体成员单位在分级诊疗中的关键作用还是个待解的难题。
正视不足,方能走得更远。
“共生”“共荣”背后,是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奋发图强的决心和6年如一日的执着精神,是探索、创新到超越的过程。
我们相信,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围绕共生、共管的原则,必将实现标准化运行;在区域内互相支持、共享资源,从而实现共荣,使医联体工作得以持续发展。
谁持彩练当空舞?桐柏路畔铸辉煌。
未来,这里还有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