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个不断延续的过程。
从探索起步、搭建平台、冲破阻力,到释放才智、实现梦想,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以创新引领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按照医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龙头”“纽带”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始终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依托,兼顾拓高原、筑高峰和补短板、强弱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多措并举,不断提升医联体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无疑就是一个巨大的“磁场”,有了这个“磁场效应”,不但区域内患者蜂拥而至,区域外患者同样慕名而来。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时间缩短着从现实到理想的距离。
6年,看到一家医院的发展壮大;6年,见证一个领军人物的核心作用。在郑州大学2018年度医院管理论坛上,郑州市中心医院再次引起广泛关注,连鸿凯以《深化协同融合创新》为题,从学科现状、学科建设方向、学科发展思路3个维度,详细阐述了郑州市中心医院学科建设的发展定位、成效建设方向和具体措施及整体思路,从郑州大学9所附属医院之中脱颖而出。
“在这个新的起点上,时代赋予了我们更高的标准和更大的责任。”连鸿凯说,郑州市中心医院通过大力实施平台战略,凝练专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培养创新团队,构筑学科基地,扩增科研总量,着力构建质量安全可持续发展体系,塑造学科影响力。
一秒,关乎生死;一瞬,担负生命。郑州市中心医院把医疗质量作为事关兴衰的“生命工程”加以推进,秉承求精之心,让医术不负所托;从技术、流程、品牌、体验、协同等5个维度入手,抓好学科建设和重点部门管理,以高效快速的急诊救治体系满足患者的刚性需求,实现了从“高效率、功能化”,向“多维度、智能化”管理转型;用以人为本的门诊服务,满足亚急性患者的选择性需求;以精准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满足群众的互动式需求。
郑州市中心医院围绕“竞争、合作、精细化”准则发展学科,打造医疗技术品牌,评选“十大品牌技术”和“十大创新技术”,进行重点扶持,实施动态管理,打造领先技术,进一步明确各学科亚专科及特色技术,突出与学科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各项诊疗技术。
一心向着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为他让路;为了梦想锐意进取的集体,时代不会吝惜自己的掌声。
郑州市中心医院一个个闪光的瞬间被永恒镌刻在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版图上。
就院内而言,郑州市中心医院综合实力位居河南省第三,部分专科享誉全国,2018年实现诊疗达274万人次、出院12.78万人次、手术量4.70万台。
就院外而言,郑州市中心医院围绕临床前评价研究、信息化建设等与医药企业、信息化企业、金融机构建立起密切合作关系,已形成了成熟的管理及运营模式。
就医联体而言,信息化建设持续做大做强,成员单位达到92家,远程会诊、专家巡讲、管理培训,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优势进一步凸显,各医院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医联体建设趟出新路子、走在全国前列!
互联网医院正当时
过去奠定现在,历史也在描绘未来。
走一条路,要经历多少艰辛,穿越多少岁月,才能抵达目的地?
走一条路,是要追随领路人、寻找同路人,还是为了引领更多人?
走一条路,归根到底是为了利益,还是为了超越利益?
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答案。
对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而言,赶路的目的只有一个:印证信仰。
“信仰”在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里不是一个只为宗教而存在的词汇,而是一个扎根内心、指引自己与他人行为的引擎。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关头常常只有几步……”这句话出自柳青的《创业史》。企业家孙正义面对人生转折时也说过:“生命如此短暂,我不能等待。”
英雄所见略同,连鸿凯说:“我相信任何一个人在他的一生当中,都必须随时准备在特定时间节点作出他的关键决定。”
“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医院有医院的使命,个人有个人的责任。习总书记说过‘时间不等人,我们必须走在时间前面!’身处大时代,我们必须付出更艰辛的努力,拥有更博大的胸怀,才能担当起医院发展的使命,实现未来的愿景。”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连鸿凯深刻地认识到,医院领导者正面临着群众多元化、个性化、智能化医疗保健需求,与医疗技术、服务模式转型升级不充分、不均衡之间的矛盾,以及“走在前列、由大到强”,实现由规模发展向质量提升、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精益管理的转型升级,构筑人才高地、创新高地,建设高水平、创新型、智能化区域医疗中心的发展需求。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
继2015年12月全国首个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成立掀起一阵浪潮之后;时隔两年多,2018年4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意见,再一次把互联网医院推向了风口浪尖。
以医联体为载体,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深化服务内涵;树立人文服务新理念,提升患者就医获得感;以患者为中心、在门诊和住院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推行“一站式”会诊服务;以重大疾病为重点,着力提升医疗基础质量,提升急诊急救能力;以“互联网+”为手段,大力推行“智能化医疗”服务模式。
全面分析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化技术对医疗健康行业的影响,洞悉先进技术对医疗行业的颠覆与重构,探索医疗健康的新常态,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在建设“互联网+医疗”的征途中,已先于时代书写了自己的璀璨华章。
近年来,郑州市中心医院已经在互联网医疗、移动医疗等智慧医疗领域有了飞速进展,在创新医疗服务举措上,在将日常工作向线上迁移的同时,积累了大量的医患数据,在此基础上加大了医联体成员智慧医疗建设力度。郑州市中心医院大隗互联网医院正是在医疗变革“差异化”发展战略中突破重围,实现开疆拓土的。
轻点鼠标,通过视频给郑州市中心医院的医生描述病情,听取专业诊断……在郑州市中心医院大隗互联网医院里,坐在电脑前的80岁村民张国喜连连感叹:“真没想到还能这么看病。”
不仅是乡镇卫生院,互联网医院的触角还延伸到了村卫生室。在新密市大隗镇纸坊村,不少村民表示,之前他们一有病就只能往省城的大医院跑,现在好了,有哪里不舒服的,在家门口的卫生室就能和专家对上话,省时又省钱。
大隗互联网医院,是郑州市中心医院创办的首家互联网医院。它的诞生,是郑州市中心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有力成果,是将医疗资源向线上聚集,保持开放性、整合性、共享性,进而方便分级诊疗战略实施的有益探索。
特别是近年来,国务院关于“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新政,让行业再次迎来了繁荣的机会,“互联网+医疗”将告别此前的互联网企业和医院“一头热一头冷”的局面,开启一场互联网与传统医疗的“热恋”。
从2015年开始,国务院先后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倡导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倡导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实现医疗健康数据共享、改善就医体验、发展远程医疗、提供多元化医疗健康服务等。
目前,互联网医院主要应用,有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远程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管家服务。
在业界,互联网医院主要有4种主流模式:医院为主体的B2C(医院对患者的电子商务模式),以乌镇互联网医院和广东省网络医院为代表;药企自营的B2C(企业对用户的电子商务模式),以康美医院为代表;科技公司为主体的B2C(企业对用户的电子商务模式),以中卫莱康为代表;医院为主体的B2B(医院对医院的电子商务模式),以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中日友好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为代表。
“互联网+”应该如何助推医疗行业飞上“云端”?
郑州市中心医院的互联网医院模式,即借助医联体的平台,将合作医院通过远程医疗的方式连在一起,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它打破了普通医院的执业平台限制,对于医生执业及患者就医有了更多的选择,可实现三级医院的患者筛选与专科化专家化发展;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单病种诊疗,慢性病管理;可以为医生研究课题、发表论文等提供条件;可以远程视频教学,医疗业务学习,提高基层医疗业务水平。
在郑州市中心医院信息科科长沈四新看来,互联网医院,本质是医院,互联网只是载体。
不管是网络医院、线下实体互联网医院、移动互联网医院或者云医院,要注意的是“互联网+医院”不是要替代医院,而是把医院的服务延伸到移动端,使得患者和医院快速的交互。
“这是一个多方互利的有效渠道。”沈四新感慨,对医院来说,它可以提高区域影响力,技术能力的积累,强医强院;对患者来说,它能提供便利的、优质的医疗服务,无边界的健康服务,缩短就医距离;对互联网医疗从业者来说,它是新业态、新趋势。
然而,新事物的产生,总是或多或少地伴随着阻力。
如今我国医疗行业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不高,因此医疗资源的效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何通过机器、人工智能以及互联网的优势来帮助医生解决难题,成了如今智慧医疗的建设难点。
首先,目前医疗领域还缺乏对疾病进展的动态分析。在这一方面,数据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支撑,在对医疗数据进行分析时,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数据的发现、来源、维度、计算、共享,都存在很大的欠缺。
瓶颈之惑,曾经让郑州市中心医院人有着切肤之痛。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一个可扩展的大数据平台,容纳各类疾病特征、病例、指标数据。在这一数据平台之上,才能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智能化医疗方式,完成更多、更智能的医疗服务供给。
以高效快速的急诊救治体系满足患者的刚性需求;用以人为本的门诊服务满足亚急性患者的选择性需求;以精准化的健康管理服务为群众提供互动式需求。围绕“竞争、合作、精细化”准则发展学科,打造医疗技术品牌,发挥“十大品牌技术”和“十大创新技术”优势,进行重点扶持,实施动态管理;进一步明确各学科亚专科及特色技术,突出与学科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各项诊疗技术。
何以平复焦灼,毅勇前行?
或许是探索中阻力有多大、困难有多沉,对今天的守望就有多深、明天的期许就有多重!这一切在连鸿凯看来,通过上述医院建立起的优势扩大试点范围、优化工作流程、对接可穿戴设备、对接公卫平台(家庭健康档案)、扩大使用范围(视频教学、药品配送、移动查房、单病种管理等)将成为破解这些难题的“钥匙”。
从医院信息化,到网络医院,再到互联网医院,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医疗领域已然在不断更迭,或许互联网医院并不是未来医院的最终形态,却在无形中预示着医疗体系的发展方向。
试水“家庭医生”
6年时光转瞬而逝,留下沉淀与积累。
而今,郑州市中心医院步入了高速增长时期,这于医院而言,挑战与机遇同在,竞争和压力并存。在新医改的攻坚阶段,在大型公立医院改革的热点时期,如何让医疗更安全?如何让患者更满意?在促进健康服务业大发展的新浪潮冲击下,他们该如何改变观念、抓住机遇?面对大数据时代信息化引发的医疗服务新变革,区域医疗资源快速布局带来的新机遇和新冲击,他们又该如何应对?
风起云涌的时代,注定了我们要以新思维来开创新格局。新,意味着不同以往,不走常路;新,意味着转变观念,更新思维;新,意味着弃旧图新,势在必行;而常,则意味着传承与延续。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激烈竞争中,面对更高的目标,放下曾经取得的业绩,拿出敢为人先的勇气,在医疗行业的新浪潮中再度扬帆启航,开拓进取,成为郑州市中心医院不二的选择。
2016年5月,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 ,并在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2017年年初,郑州市全面推行家庭医生进社区签约居民服务,二七区、金水区、中原区等成为试点。
当机遇未到时,积极进行着量的积累;当机遇到来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抓牢机遇,不错失一分一秒。但真正的机遇大多是以困难的面目而出现,只有像连鸿凯这样有着超前眼光的人才能分辨出来。
所有的成功都是始于行动,而不是始于想象。
让全科医生从临床一线走进千家万户,将贴心服务送到了老百姓的心坎儿里。自2016年开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这一全新的医疗服务模式被郑州市中心医院提上了日程,并率先在医联体成员单位间启动。
坚守“医”线,不忘初心。
郑州市中心医院从质量、服务和软硬件建设3个维度入手,强化绿色通道、多学科会诊、危急值跟踪、危重症管理、医患沟通和潜在风险掌控等六大保障措施,推出向高品质服务要未来的六大“动力节拍”。
郑州市中心医院成立重症监护拓展团队,并配备专用抢救设备及专线,建立多学科参与的读片制度和多个重症医学科的协作机制,成立一系列专家委员会,践行“病人的需要是第一位的”服务理念,只要患者需要,来自各学科的医生都会组成专家团队,综合其医疗技术和经验,解决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绿色通道贯穿患者救治的全过程,实现高效、快捷诊疗。
人老了就怕生病,即便不差钱,没有亲人扶持和照顾也一样艰难。尤其是遇到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时,往往一个患者就能拖垮一个家庭。
一天,棉纺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到了三棉西一社区一位独居老太太的一个求助电话。
老太太突然发病生活无法自理。
家庭医生小李赶到后,二话没说就背起老太太下楼,正值“三伏天”,老人可能有些中暑,不小心吐了小李一身;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小李顾不上换衣服,第一时间抢救老人。
有了这次“接触”后,老太太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成了老朋友,有事没事就找医生们拉拉家常。
“在没接触家庭医生之前,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是自己跑到医院看病,或周末等孩子有时间了再看;自从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之后,一切都方便多了。”
老太太告诉笔者,从自己生病之后,基本没怎么出过门,望着小区熟悉的环境,看着花草树木生机盎然的样子,却不能亲近它们,虽然院子里仍充满欢声笑语,熟悉的邻居们见面还会客套地打个招呼,可是一切都越来越程式化,渐渐变得陌生起来。
“是家庭医生的出现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让我又回到了老邻居们中间。”短暂的交流中,老人娓娓道来,难掩内心的欢喜。
家庭医生的建立,作为郑州市“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惠民重点项目,是以社区医生签约及服务为主体,实现“一键呼医”“家庭—社区医院—大型医疗机构”多级响应、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型医疗健康服务模式。
傍晚霞光散去,道路两旁火树银花的景观树像群星样眨着魅惑的眼睛,延伸到远处。已经过了下班时间,而棉纺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然灯火通明。
“你好,我怀孕6个月了,现在觉得胎儿动得很厉害,需要去做个检查吗?”
围保医生:“你先保持左侧卧位休息一会儿,看看有没有好一点儿,如果没有改善的话,就要过来做个检查。”
“我家孩子该打预防针了,但她今天有点儿感冒,流鼻涕,不发热,我们要不要去打呢?”
儿保医生:“建议先不打,接种时间过了也没关系,等孩子好了再来补种就行。”
…………
三棉西一社区、方圆经纬社区约4万人口,基本都是棉纺厂的退休职工,且大多是没有和子女同住的老年人。为了保障这些居民的健康,棉纺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决定做好延伸服务。
根据《关于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有签约意愿和服务需求的居民,可到附近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选择一个家庭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协议涵盖签约服务内容、方式、期限和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及其他事项。
在棉纺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韩淑玲拿给笔者一份《中原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甲方是棉纺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面是家庭医生的姓名和联系电话,服务范围是三棉西一社区、方圆经纬社区,服务团队成员包括儿保医师、计免医师、中医医师、康复医师、妇保医师各1名,全科护士3名。
乙方是服务的对象,详细记录着某户人家所有家庭成员的姓名、年龄、身份证号、联系电话等个人信息。
“居民跟我们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其实就像是得到一个‘私人医生’的服务。以签约的形式可以使双方建立起稳定的关系,以便随时咨询、随时沟通。”
除此之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更有政策上的优惠,即从棉纺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至郑州市中心医院的患者免收“住院门槛费”(基层住院费用报销起伏线);康复期转回棉纺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患者,也不再收取“住院门槛费”。
别看就是这几百元钱,对于家庭贫困的患者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花销。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2017年7月4日,河南省医改办发布消息,到2017年年底,全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通过家庭医生向上转诊的患者,可以连续计算起付线,向下转诊患者不再另设基层住院起付线。
好的做法受到了医联体成员单位的纷纷效仿。
魏柳星是新密市平陌镇崔沟村卫生所一名村医,也是平陌镇崔沟村的家庭医生和保健员,自从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以来,每天到自己负责的住户家走访成了她一年到头雷打不动的工作。
崔沟村常住人口有2500多人,全部都是魏柳星的服务对象,她要为大家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居民健康档康;为298名高血压病患者、98名糖尿病患者、5名重症精神病患者进行随访;对6岁以下儿童、孕产妇、老年人进行中医体质辨识、预防接种、传染病预防、健康教育、结核病防治等。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短时间内取得群众的信任并不容易。
就拿产后访视和新生儿入户访视来说,因为农村风俗,产妇在坐月子期间是不允许外人到家里探访的。为了帮助大家扭转这种不科学的观念,魏柳星就一家一家地讲解入户访视的内容、好处和意义。经过她不厌其烦的解释,终于得到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如今,她每次到产妇家里访视,都会收获满满的谢意和称赞。
翟梅和张亭琴都是村里的贫困户,都己经80多岁了,一位是高血压病患者,另一位患有眼疾,她们是魏柳星的重点服务对象。张亭琴老人虽然视力不好,但每次只要一听脚步声,就能辨认出是魏柳星来了。“妞,让你一趟趟地跑,真是辛苦了!现在,国家的政策真好,我在家就能看上病……”说这话时,魏柳星分明看到了老人眼里的泪花。
在基层,老百姓劳动强度较大,很容易出现颈肩腰腿痛,因此,魏柳星经常运用中医疗法为患者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并为村民们讲解中医保健知识。
70多岁的徐老先生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且压迫神经,导致不能走路,甚至上厕所都很困难。医生建议其做手术,他拒绝了。魏柳星在走访时,得知了这一情况,于是定期上门给老人做治疗。经过1个月的针灸、拔罐,徐老先生病情明显好转了,随后他给魏柳星送去锦旗,直夸他是自己的“救星”。
九层之台,始于垒土。魏柳星的故事是中国众多家庭医生的一个缩影。而这样的故事,正时时刻刻发生在中国医改的最前线。
2017年5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十三五”全国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规划》出台,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每万城乡居民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的目标。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了数量上的不足,还有质量上的欠缺,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居民提供的签约服务针对性不强,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签约服务不足,居民获得感不强。另外,部分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支持性政策还不到位,家庭医生团队的激励机制不足,激励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签约服务的宣传力度还不够,与居民的高预期存在一定差距。
对此,2018年,国家通过完善政策、提升服务能力、分类指导、人才培养等途径,进一步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步提高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满意度。
追梦的情怀
大海无风三尺浪,在波澜壮阔、宏大叙事的年代,做大事如攀越高山,不经历“一山放过一山拦”的千锤百炼,何以迎来走出“万山圈子”后的别开生面?
不管是医联体建设的探路,还是互联网医院的摸索,亦还是试水“家庭医生”……每一次尝试都透着郑州市中心医院人的担当。
众所周知,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医改、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能够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不出县、康复在社区的基本模式,逐步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近年来,郑州市中心医院以建设现代化区域医疗中心为目标,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推行分级诊疗,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明显成效,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上下联动,构建了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协同发展的服务体系。
2014年4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来郑州市中心医院调研,对双向转诊、医疗信息化、医疗联合体、片医和患者进行签约服务等方面的工作给予了肯定。
梦想有时候只是一瞬间的闪念,有时候却是一辈子的执念。
对于郑州市中心医院人来说,葆有向上的力量,坚守追梦的情怀,显然是至关重要的。在全国医联体建设如火如荼开展之时,郑州市中心医院没有故步自封,而是更加奋力奔跑。
2016年,郑州市中心医院医疗集团正式宣告成立。
连鸿凯直言,医院涅槃的过程也是从心惶到心安、从心怯到心强的过程;因为责任而向前,因为信念而坚守,因为信仰而收获。
信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强。至此,郑州市中心医院医疗集团在拥有皮肤病医院、康复医院、高新区医院、豫欣医院、马寨医院的基础上,在中原区、高新区与政府共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集团优势,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步伐,优化集团内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建立并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推进集团各成员单位的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实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社会满意度和降低医疗服务成本费用的目标,让群众更好地获得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在三医联动方面进行一些探索,在当排头兵方面做出努力,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过去的年轮与进步,是传承,是积淀,更是新起点;而未来的漫漫长路,有机遇,有挑战,更有无限的可能。
郑州市卫生健康委主任付桂荣曾寄语,郑州市中心医院医疗集团成立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肩负起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责任,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推动分级诊疗工作顺利开展,为郑州市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积累经验。
有人言:“实现分级诊疗,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医生流动,二是医疗机构整合。第一种是主动下沉,第二种是被动下沉。”
在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内,这两种方式都有,义诊帮扶、质量巡查、培训学习等不同的方式,让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之间的医务人员流动起来。而医联体建设、医疗集团的成立,对区域内优质医疗资源进行了整合。这两种方式都成为积极推动分级诊疗工作的重要措施,致力于解决医疗机构发展难题,合理利用区域内医疗资源,最终形成合理有序的就医格局。
不管是哪种医疗改革形式,其服务于患者的医疗本质不能变。
回头看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2018年十件实事:深化双向转诊,打造利益共同体;开展日间手术,建立责任共同体;打造“一小时急救圈”,建设医联体急危重症救治体系;依托慢性病管理中心,加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整合优质资源,实现远程医疗全覆盖;开展“5个10”系列培训,实现基层首诊;科研服务下基层,提升医联体内科研能力及专科建设;开展“五个一活动”,实现文化同质;以“四化”为引领,加强医疗集团建设;持续在医联体内开展慈善救助,每一件、每一项都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真正实现“联体又联心”。
就“打造一小时急救圈,建设医联体急危重症救治体系”来讲,2018年全年共计双向转诊 24546人,增长12.45%,其中急危重症患者增加1576例,增长188.12%,下转12373例,增长30.45%。
郑州市中心医院正在把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质控标准和管理标准“复制”到医联体成员单位中,而这只是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建设成效的冰山一角。
诚如中南大学湘雅三院党委书记何庆南、浙江医科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陈正英在郑州大学2018年度医院管理论坛的评价:“郑州市中心医院的发展非常务实,专科和技术特点鲜明,拳头产品和亮点工作非常突出——比如在腔镜、皮肤、创伤、急救、心血管等方面培养出了独具特色的技术和专科;建议在MDT(多学科诊疗模式)打造方面,深入探讨如何更好地使内科、外科融合发展,以期寻求新的跨界。”
我们相信,“以医联体之‘通’,破解群众看病之‘痛’。”这样的未来已然起航。
走下医院管理论坛的讲台,站在郑州大学空阔的草地上,迎着风,放纵着思绪……
连鸿凯回望来路,审视着自己踩出的每一个脚印;他又放眼去路,前路关山万重。他深知,这是向没路的方向走去,要闯出一条路来,就要靠自己的双脚,靠自己的精神,靠自己的能力。
世上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也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自信、机智、勇敢是成功的秘诀,自己的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连鸿凯相信,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的未来,只要把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只要把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充分地调动起来,崭新的局面就不难开创,一条新路就会在脚下延伸。
2019年春天已来,阳光明媚,万物复苏,玉兰花再次香飘四溢。6株一字排开的银杏树泛起阵阵涛声,沿院区连廊摆放的绿植花卉喷芳吐香,灿烂的笑脸绽放着甜美的韵味,就像一个个小喇叭在吹奏着一首动人心弦的迎春曲。
生活总是充满着希望,成功总是属于积极进取、不懈追求的人们。
这种斗志昂扬、永葆激情的精神状态,不正如郑州市中心医院院内那朵朵向上的白玉兰?冬去春来,她一次次积蓄着能量,芬芳怡人,清远而悠长。
后 记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开创性的人和事,在推动着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时光交错,郑州市中心医院医联体已走过了6年历程。
文字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作为一名医疗卫生行业的媒体人,记录行业典范,引领时代航向,是我们不变的初心,更是职业赋予的使命。于是,便有了《分级诊疗探索》一书的面世。
从构思、探讨、实地走访……300多个日夜,创作的细节历历在目。在此期间,我们数次往返郑州市中心医院,并深入到该院医联体多家成员单位中,先后访问近百人。为保证稿件质量,我们经过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凝结成最精华的文字,只期为读者奉上真实而鲜活的故事。
医改澎湃,步履匆匆。每一次前行,都是医疗界一次掷地有声的响动。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到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到抗癌药纳入国家医保报销目录,从公立医院改革继续深化到签约家庭医生基层首诊,从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铺展到医联体遍地开花,从允许医生多点执业到医生集团的诞生……中国医改正在一步步走向深入。
而始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医联体,更是以开山破土之势,第一次打破了不同层级医疗机构间的壁垒,实现了医疗资源的自由流动,建立起从三级医院到乡镇卫生院的分级诊疗新秩序。发展到今天,4种成熟的医联体模式已尘埃落定。但是,探索绝不会就此停止,正如郑州市中心医院那善于挑战、拼搏向前的精神。
能够被时代铭记的,必定是不平凡的作为。郑州市中心医院的变革与创新莫不如此。它是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缩影,更是对健康中国战略的最好践行。
翻开书稿,我们看到了郑州市中心医院领导班子运筹帷幄、力挽狂澜的英姿与魄力;看到了郑州市中心医院医务人员为谋划前程而奋进不停的脚步;掩卷深思,我们听到了医联体参与者的小小困惑与丝丝感悟;更听到了成员单位间发自肺腑的肯定与热切心声……
书籍作为信息记载和传播的重要介质,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相比网络上读秒更新的电子版读物,它似乎更有一份实实在在的温度与灵魂。或许本书不一定能成为医院管理领域中可复制的模板,但只要您从中获取信息、有所思考,就已经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与馈赠。
最后,要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感谢郑州市中心医院所有参与医联体工作的专家,感谢医联体成员单位的每一位受访人员,是你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分享,让本书变得丰满而厚重。但因采访时间跨度较长,个别受访专家岗位和职务存在变动。虽经数番校订,仍不免有遗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