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戈帆的头像

戈帆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7/25
分享
《星期六(二)》连载

第一十八章 陕公四区队

 3

接总校编队,分校从第二十八队开始,编到五十四队。在组织上新建了区队一级机构,每四至五个队组成一个区队,相当于部队的营。区队有区队长、军事副区队长、协助员。分校共设四个区队:一区队在坪房,二区队在门家,三区队在看花宫,这个区队全部是女学员,也是分校校部;四区队在照庄,区队长孙力余,协理员方波。

分校的教学方针、教学制度、教学组织、课程设置等等,都与原来的总校差不多。总校不少有名的教员何干之、李凡夫、李培之等也来分校任教。但由于学生增加快,教员总是不够,因此,除一些区队长同时兼任教员外,学校还成立高级队和几个研究室培训师资,充实教员队伍。高级队的学员是从普通班选拔的优秀生,学习期限一年,所学的课程较多较深。分校前后共办了五个高级队,廖盖隆、田家英、霍遇吾、张腾霄、胡华等就是分校高级队的学员。校部所设立了中国问题研究室、政治经济教研室、哲学研究室。研究室也有教员上课,以老带新,一边研究、一边教学。

4

李维汉曾经回忆:"分校还是刚刚坠地的婴儿,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女却已对我们抱着莫大的希望,历尽千辛万苦跑到分校来"。他特别注意以自身的优良作风影响学员,呵护这个"婴儿"健康成长。

陕甘边界处有个何家山,离分校约七十里地,学校在那里建立了一个"陕公新村",师生轮流到那里边劳动、边学习、边作群众工作。李维汉带领师生一边唱着劳动号子,一边在2100多亩的荒地上种起了土豆、谷子、糜子、麻子、蔬菜,另外学校的合作社还试验自制肥皂,生产草鞋,实现了自给自足。

5

在君孩提时代,常去村里的台庄门(现在的照庄小学所在地)大伯家玩,发现他家墙上挂好几个相框,其中多一半是西装革履的陌生人照片。问伯父这些是什么人啊,伯父说是陕北公学的学生,他们念书吃住都在咱家这儿,这是他们走的时候留下的,也把他们来时带的皮箱送给了我们几家人。

台庄门是照庄村的中心区域,街道相对宽阔,瓦房依此栉比,在当时窑洞为主的年代,那就是难得的办学条件。大伯家的门楼让我印象深刻,爬上窄而偏陡的楼梯,上边是厚厚的木板,能睡觉更能登高望远。据堂兄回忆,成仿吾还给他家写了一副中堂对联,由于几次搬家,不知道何时丢失了。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