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过得真快,时光的脚步已经踏上七月,总听到有人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各地的高温炎热,可君却不敢轻易使用,那种近乡情更怯的感觉在很早读到《诗经.七月》时就产生了。
《七月》属于十五国风中的《豳风》。豳,又写作邠,是周朝的祖先公刘迁居开发的地方,在今天的陕西栒邑、邠县一带,也就是君的故乡所在地。小时候常听长辈讲,那里留存周人旧俗多一些。后来读到《汉书·地理志》发现“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这样的评述,心里感觉特别舒服。
我国古代有夏历、商历、周历之分。在汉代实行太初历以后,历法才基本固定下来。《诗经》中出现了两种历法并存的现象。如《小雅•四月》用夏历,《豳风•七月》是周历和夏月并用。在诗中,两种历法的表述是有区别的。“七月流火”之“七月”指夏历的七月(相当于公历八月),“一之日”其实是“一月的日子”中的“一月”是指周历的一月,也就相当于夏历的冬月,即十一月。“二之日”、“三之日”可依此类推。 七月流火”中的“火”是星名,也称大火,是二十八宿中的心宿。夏历七月黄昏的时候,它出现在偏西的天空上,随着夜深,逐渐下沉,“流”就是形容逐渐下沉的样子。因此,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天气炎热,不知道合适不合适?
君多次研读《七月》,才知道它是《国风》中最长的一首。以淳朴的诗风,平实的叙事手法,广泛而真实地展示了西周初年农耕奴隶们的生活图景。春夏蚕桑耕作,秋天收获入仓,冬季打猎服杂役,一年到头永无休止的辛劳和饥寒的威胁等等,读来真切感人。如第二章写女奴采桑,通过季节背景的衬托和人物行动的具体描写,形成一幅画面,似乎看到在黄鹂歌唱的阳春佳节,女奴挎着深深的篮子,沿着一条小路向桑林走去的生动情景。“春日迟迟,采蘩祁祁”,春天的白昼长而又长,采集的白蒿多而又多,不言劳苦,其辛劳的感慨充溢于字里行间。再加上末句对贵族凌辱的忧心,女奴悲惨的生活地位便充分揭示出来了。又如第三章的后半写纺绩织作,先说“载玄载黄,我朱孔阳”,又是黑里透红的,又是黄色的,又是鲜艳的大红色的,好不热闹,然后陡然一结:“为公子裳。”都是给贵族做衣裳用的。这种前后的倒置和猛然转折,色彩更为强烈地显示出奴隶的辛勤劳作不过是为他人做嫁的极端不合理性。诗中也兼有写景抒情之笔,如“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反衬出农家女子担心被蹂躏的忧愁;又如在铺叙事实的同时,又为无衣无食、辛苦不已的悲惨生活不时发出“嗟我农夫”的慨叹。另外,还写了众多的草木昆虫,如写蟋蟀随着气候趋冷而内移,由野而宇,由宇而户,由户而床,虫且知寒,人向何往?读来津津有味,却让我对先民御寒的忧愁,他们的寒冬到底是怎么过呢?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周朝的历法以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一之日”指周历的正月,也就是夏历的十一月。“二之日” 和”三之日”顺此下推。寒风猛烈,冷气逼人,“无衣无褐”,怎么过冬呢?“三之日于耜”,开始修治农具。“四之日举趾”,也就是在夏历二月开春了便下田耕作,女人、孩子一起,临时到田里做饭吃。古时奴隶大约到了耕田时便全家到田里野居,一年快到头了,才回房子里居住。男奴隶从年初便整治农具下田,在田官监督下劳动。到了粮食归仓,一年农事完了,还要为奴隶主做家内劳务,白天打草,夜里搓绳子,给奴隶主修缮房屋。冬季还要打猎,为奴隶主提供毛皮与肉食,此外还有酿酒、凿冰等等。总之,奴隶主生活所需的一切,都由奴隶劳动承担。女奴隶春天采桑养蚕,秋天纺绩织作,还随时有被贵族胁迫去糟蹋的危险。奴隶们承担了全部劳务,生活却困苦异常。寒冬腊月没有衣穿,吃的是苦菜,烧的是臭椿,住的是不蔽风寒的破陋房屋,要用泥巴涂上门窗才能勉强过冬。奴隶主贵族则完全是另一种景象。他们一切坐享其成,奢华异常。夏衣是鲜丽的织物,冬衣是狐貉等皮毛,住的是整治得防风耐寒的房屋。他们饮酒食肉,祭祀宴享,祈求多福和长寿,还随意蹂躏女奴,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君理解,这首诗主要是用朴实的语言叙写实际情事,靠事物本身的素朴的真实性打动读者。
常见不少同学文友用“豳风悠悠”来描写故乡的深厚文化,大抵也是由于《国风.七月》的缘故吧?在《诗经》的天空下,君想受益的不只是豳风故地的我们,它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将随日月之新,时空交错,焕发新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