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武有侯君集,文有范仲淹。就在近当代,关中道都知道旬邑出文人。
君对这些话苟同但保留历史的冷静,这几年利用周末和业余时间,经常浏览查阅一些历史文献,这个雨天周六,他梳理自己关注的历史人物——范仲淹。
据《宋史·范仲淹传》和《邠州志》记载,经有关专家、学者考证(见《旬邑人物春秋》),北宋名臣范仲淹系唐代宰相范履冰之后,世居邠州,祖籍为邠州三水县范家山,即今之旬邑县土桥镇太慈村。范仲淹高祖范隋在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今苏州市)。
这一点他在庆阳一个旅游点的介绍中看到过,也亲自查阅了旬邑县志和彬县县志,又咨询过在家乡工作的多名人士,这才相信了。
让他更感兴趣的是郴州建学的事。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范仲淹以资政殿学士兼陕西四路沿边安抚使的身份赴邠州担任知州。上任三天后视察庙学,做出改建庙学的决策。庙学建成时,范仲淹已调任河南邓州。庆历六年(1046年)应邠州博士王稷之约,为邠州建学写下了教育名文《邠州建学记》。开篇就说:“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其中有言:“士人洋洋,其来如归,咸曰:‘吾党居后稷、公刘之区,被二帝三王之风,其吾君之大赐,吾道之盛节欤?敢不拳拳服膺,以树其德业哉!’……”文章以人才引出兴学,以庆历兴学引出邠州建学,文脉通畅,惜墨如金,表达了邠州士人在新建学堂学习的莫大喜悦之情。
君查阅了有关史料,庆历六年范仲淹在邓州任上还写了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只是《岳阳楼记》是他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滕子京在《求记信》中夹附的《洞庭秋晚图》,并结合幼年在湖南澧县、安乡附近生活的经历而写。而《邠州建学记》则是他亲自考察、决策修建的,凝聚了他的辛劳和现场实际感受。因此,他借记为论,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胸襟和兴学育才的政治理想。这两篇名记极富政治抱负,文辞秀美,气度豁达,都是他在离开邠州在邓州任上应好友之约而作,很有可能《邠州建学记》的成文时间还要早于《岳阳楼记》。若有闲暇,你不妨将两篇名记重新阅读,仔细玩味,不难看出范仲淹在庆历新政后的复杂思绪和政治远见,对世代读书人、为官从政者都有言传身教、教化育人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