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书就的头像

书就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9/11
分享
《救贫地仙记》连载

第一章

唐太和八年的三月初八日。家住窦州八坊村的杨淑贤一大早起来,就发现数十只丹顶鹤在自家屋顶及四周翩翩起舞,见人也不高飞,也不嬉戏喧闹,静静悠闲得如同家禽一般温顺。

一整日群鹤就这样和谐地与人相处着,人们的惊讶那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毕竟谁也没有见过这么奇特的一幕。

当夜幕徐徐降临神州大地时,杨淑贤夫妇和俩幼子筠翌、筠殡吃过晚餐后,正打着灯笼准备就寝。

大腹便便的杨淑贤妻子唐氏突然觉得腹部阵阵疼痛,知道该是临盘了,立即带着嘶哑的呻吟声,叫丈夫“快请刘嬷嬷!”

杨淑贤三步并作两步朝村东头跑去。

大约过了一盏茶的功夫,上气不接下气的刘嬷嬷,一脚刚跨进杨家,就吩咐两个幼童帮忙点火烧汤。

紧接着,屋里就传出唐氏的哭叫声和刘嬷嬷的“使劲”声,随后“哇”的一声婴儿啼哭打破宁静的山村夜空。

说来也很神奇,就在婴儿啼哭的当头,群鹤开始齐声共鸣,有规律地开始展翅飞向夜空,其声悠长,划过天际,优雅的宛若天籁之音。

屋里啼哭的男婴,他就是日后取名益、字筠松的人。

杨筠松长到三岁时,就能使唤停在树稍上的野鹤为他送茶递水,村里的人见了无不啧啧称奇。

在杨筠松五岁时,母亲唐氏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病,离开了三个未成年的孩子撒手人寰。

为了照顾三个幼子,淑贤又续了弦。

刚进杨家的杜氏,对筠翌、筠殡、筠松三兄弟还是悉心照料的,也很少打骂他们。

到了她生下儿子筠明后,就变得判若两人了,对三兄弟不是打,就是骂。

正如俗话所说,夏日‘云里的日头,后妈的法头’,一点都没错!

伴随着后娘的打骂和苛责声,不知不觉杨筠松已是七岁的孩童。

一日,正在村口路边玩耍,被一个匆匆赶路的和尚撞见。

这个和尚看上去两耳垂长,眉毛弯弯地长到眼角边,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似可通天透地,虽已耄耋之龄,但走起路来却健步如飞。

再看看他的行头,身上除了驮着一个陈旧褪色的青布囊外,再无其他长物。

可能也是因为这和尚常年驮着青布囊的缘故,远近村镇的人们都叫他青囊僧,只知道大约一年前云游到于都的黄禅寺,至于他的来历一概不知。

青囊僧仔仔细细端详着面前这位少年。只见他天庭饱满,眉清目秀,目光犀利,身上虽然穿着破衣烂衫,却掩盖不住善好的骨架。

杨筠松被这位僧人看了好一阵子,心里不断嘀咕着这个和尚有点怪!

和尚看够筠松后,非要筠松领他见其父不可。

筠松强扭不过,只好带和尚到他父亲跟前。

和尚便开口要了筠松的生辰,随后便屈指似乎在算起什么来。

嘴里念叨着“甲寅、丁卯、己未、甲戌,己阴土善耕,坐木库,寅戌化合助阴丁火,善好!善好!”

“三月春花开满庭,江河日月交相映,莫道高山芳气散,一枝独秀醒人心。”

呷了一口筠松大哥筠翌泡给的热茶后,对淑贤说道:“贫僧有意想收此儿为徒,不知在下是否舍得?”

杨淑贤暗忖,自安史之乱后,八方节度使各自为政,窦州也常有战事发生,再加上近年收成不好,守着祖上留下的几亩薄田养育这一家子确实有些困难。

淑贤虽有些不舍,为了一家子的生计,也就应了和尚之愿,让孩子剃度为僧人。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