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书就的头像

书就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9/15
分享
《救贫地仙记》连载

第十章

民以食为天,不解决粮食作物问题,那抗旱也仅是治标不治本。

恰巧此时被当朝敕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大学士刘宗臣逝世。其家属请求杨筠松为其堪舆一地安葬,事后许予重金酬谢。

筠松正愁没钱购买粮食救济灾民,如今有人自愿送来买卖,岂不是好比人欲睡时有人递给枕头一般舒爽。

筠松接单后,就不遗余力为其堪得喝形“仙人仰睡”的风水宝地。

此处来龙辞楼下殿,重重护卫。右有阳河峰,左有石子峰,乐山有情,鬼星不显,看似后有三台势如金交椅,实则跌断为奇,脉断气连,妙不可言。

明堂宽广,一字横案于前,朝山峰峦秀丽。

穴居咽喉,立壬山丙向兼子午分金,天乙太乙相迎,龙真穴的,实属佳品。

大学士刘宗臣安葬后,刘家给的数百万两黄金,筠松全数购买成粮食,无偿发放给灾民。

到这时,才基本上缓解了河北一代的灾情。

接着筠松以西汉《汜胜之书》“后雪复蔺之,则立春保泽,冻虫死,来年宜稼。”为指导,让百姓在冬季的闲田里尽量蓄积冬雪,为应对春旱问题做好准备。

冬灌春用,农作物也不再那么惧怕干旱了。

同时吩咐百姓做溪井。

溪井四壁以块石和松木叠砌、垒砌成井字形,用松木为梁柱,开口处用松木、条石覆盖,防止河沙淤积。利用来春冰雪融化后的雨水,储蓄备用。待干旱时架设水车,进行提水灌溉。

同时教百姓畎亩法种植农作物。

畎是沟,亩是垄。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低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

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抗旱能力。

在灾区,许多农民都是寅吃卯粮,等到第二年来春,播种用的种子就让大家犯了愁。

筠松了解到,管氏大家族物产丰富,存粮较多,就向其族长要求匀点粮食种子给灾区无谷之民。

族长正想建造祠堂,便应了杨筠松的请求,但要帮他们寻找一块建祠堂的风水宝地。

杨筠松在一个地名叫芒筒坝的河边,见其来龙长缓有力、过脉生巧、结穴有情。便告诉族长把管氏宗祠建在此处。

选好地基后,约定在起工那天定向。

开工那一天,筠松穿着破旧长杉,头戴斗笠,陀着青囊布袋,风尘仆仆来到管氏建祠的芒筒坝。

许多人正忙着平整地基,却不见理事族长。

干活的管氏族人大多数为年轻人,不认识筠松,见他衣着平常,所以没有人搭理他。

筠松自己找了一张板凳,目测调整好后靠和前朝,择定利向坐下。

等了良久,还是无人招呼,便起身走了。

筠松离开后没多久,理事族长气喘吁吁地赶来工地,问大家是否看到杨筠松。

大伙说没有,但见到一个长相打扮如此这般的人刚才拿了张板凳在那坐了一会便走了。

理事族长一听:“哎呀,刚才那个人肯定就是杨筠松,杨大人啊!”

立马派人追赶,要把筠松请回来指点迷津。

筠松告诉他们:“我已将祠堂位置定好了,按刚才我坐的那张板凳为祠堂建筑中轴线即可”。

管氏宗祠建好后,族人如约匀出上万担善好的粮食种子,作为杨筠松的堪舆酬金免费分给灾民,解决了来年春耕播种这一难题。

管氏宗祠建好后数百年内丁财大旺,祠内墙上现在还有一首这样的佚名诗:

板凳定向显神通,人丁兴旺在族中

管氏宗祠今犹在,芒筒坝人称杨公

慢慢的,在河北一代有首民谣这么为筠松歌功颂德。

河床干枯水无踪,喝水就找杨筠松;

上苍不悯田头汉,救贫济困好杨公。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