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农民来说,他把农田看得比命还重要。
南方的农田,主要种水稻,产稻谷。
没有农田,我们就会饿肚子。
东湖李家村,现在是2700多人,一人也就分到1亩多地,也就是4000多亩农田。
这些农田,自古以来,东湖李家人靠天吃饭,他们上半年水漫金山,农田被淹,稻谷减产。
下半年过火焰山,干旱得很,稻谷甚至绝收。
一代代村民守望着这片农田,只是为了填饱肚子。
但也有特别闹饥荒的年月,东湖李家人硬是在与大自然恶劣环境斗争中挺了过来。
据《李氏族谱》记载,清道光年间,东湖李家大旱,稻田绝收,有些村民只得外出乞讨为生。
好在村里有个叫李丰收的商人,在浙江做丝绸生意,发了一些财。
闻讯后,李丰收立即从浙江调运了五百石粮食,运回自己老家,发给村民,让村民度过难关。
后来,李丰收还捐赠了一千五百石粮食给附近的灾民,此善行被朝廷表彰为“义民”,并在东湖李家建义坊牌楼,供后人学习。
如今,义坊牌楼早已被损坏,消逝在历史长河,但李丰收的故事,却一代代传颂下来。
李逗对粮食短缺也有深刻的记忆。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李逗经历过几年自然灾害,吃不上米饭,他跟着父母啃树皮,吃糠团等。
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农业一年比一年大丰收,中国人民再也不会饿肚子了。
如今,虽然粮食丰盈,填饱肚子不是问题,可是,18亿耕地红线始终没有放松。
农田是我们的命根子,什么时候都不能抛弃。
东湖李家的4000亩农田,有旱田和水田。
全村只有50人种田,他们年纪大的有70多岁,年龄最小的也有45岁。
李逗也是忧心忡忡,这4000亩农田中,有大概200亩是抛荒的,因为这50人种不了那么多田。
为什么?
原因呢,一个是他们体力有限,种田也需要强劳动力。
第二个呢,他们有些人实现了半机械化,但是,这些农田不平整,难以推行全机械化种田。
李量是村里的种田大户,他种了300亩稻田。
虽然他买了收割机和打田机等,可是,一些农田这些机器去不了,只能用耕牛耕田。
李逗问李量:“你觉得我们村的农田进行整治可行吗?”
“当然行啊,我们求之不得,种田这样下去,我体力吃不消,我都准备以后减少田亩数。”李量说出自己的难处。
“我们村庄跟全国的农村差不多,都是这种状况,种田的几乎是年纪大的人,走机械化道路,是未来的选择,所以,我们有及时对农田进行整治。”李逗对形势把握很透彻,毕竟他一直对农业很关注。
看样子,东湖李家村的农田不整治,将来会出大问题,种田的人会越来越少,积极性越来越不高。
李逗自己在村里种了多年的田,对农业很有感情,原来他在家里种田的时候,那什么东西都靠肩膀挑起来。
村里的农田不平,没有路走,只能靠两条腿,靠一根扁担挑。
李逗下决心把农田全部平整,原则就是顺其自然,不推不砍,水流车转,表土不乱。
水流是什么?农田能放得到水,能抗旱。
车要转,那就说不光是靠扁担,手扶拖拉机和农用车能走得转,这样就减轻了劳动力。
因为现在年青人基本上在外面,在家里种田的基本上是老人。
收割稻谷靠什么?靠车子,靠机械化来搞。
另外,表土不乱,就是把所有的好土全部把它堆起来,然后这块农田搞平以后,把这个好土重新散回去,这样就不会破坏地。
李逗把这些种田放村民召集起来开会,他深情地说道:“你们是我们东湖李家村的功臣,没有你们,我们吃什么,另外,你们还为国家贡献了很多优质粮,可是,形势逼人,我们不能因为吃饱饭了,就不精耕细作,粮食是我们国家安稳的基础,无粮不稳嘛,今后,我们还要提高粮食产量,为国家交更多的粮食。”
大家抽着烟,似乎默默地思考李逗说过的话。
现在农民不但是以前封闭落后的农民,他们也玩微信、抖音,看新闻,了解国际国内大事。
“可是,整治以后,小面积的农田,合并成了大面积的农田,我这几年种的田,可是花了本钱,投了很多尿素等肥料,要是我种了别农田,又要重新投入肥料。”村里的种田大户李勤用提出疑问。
“你这个问题不用担心,大家种田人,基本上都会投入肥料,当然,如果你投入很多肥料,我们村里也会据实给予你一定的经济放补助。”李逗打消了李勤用的疑惑。
李逗接着说道:“我们村必须进行农田整治,也就是高标准农田整治,我听说有政策支持,国家有项目资金补助,我们应该对此表示欢迎和支持。”
大家掌声不断,这些种田的人当然希望今后实行机械化,提高粮食产量,多卖粮挣钱。
几天后,李逗到了县农业局,递交了东湖李家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申请报告。
报告很快通过了,过了一段时间,几台挖掘机在4000亩农田作业。
那些水田和旱田合并在一块,今后再也不用担心农田灌溉了。
那些不平的农田,经过整理,全部成了平坦的大面积耕田,适合大型农机耕作。
可是,那200亩抛荒农田却无人耕作,让李逗很是难受。
一望无垠的耕田,被切割成70多块,绝大部分由50多个村民耕作。
他们准备大干一场,买了无人机、耕田机、收割机,他们基本上不用肩挑背驮。
你看,科技的力量无穷,这些被科技武装起来的农民,也用上了无人机抛秧、打药、施肥。
劳动力被解放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农业充满了希望。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李逗哼着歌曲,飞快地走回家吃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