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李逗也是一个收藏家。
没退休前,李逗就是一个在江南省小有名气的书法家,虽然他谦虚地称自己为“法书家”。
因此,李逗很喜欢收藏跟书法有关的毛笔、书法纸和书法作品等。
李逗前不久接触了一个收藏木匾的朋友,他叫何平,为了收藏木匾,他把家当全部变卖了,穷得只剩下一仓库的木匾。
何平从地区师专美术专业毕业后,分在了县一中教美术课。
课余时间,何平爱上了收藏木匾,他认为,木匾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好的载体。
有一次,何平听说一个古村有一块“进士第”的木匾遭到了破坏。
出于对木匾的保护,也是为了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何平立即请假骑摩托车到这个古村去。
到了那里,何平看见那块“进士第”被锯成两段,一段只有“进士”两字,另一段是“第”字。
这一段有“进士”两字的木匾,被当作挡风板,钉在了门窗上。
“师傅,你不知道这块木匾很有价值,不是说它值钱,而是他显是了你老祖宗的荣耀,要知道,全县自从隋朝开科取士以来,总共才有不到300名进士,古代社会,只要考中进士,那最少可以当县令了。”何平跟这个叫邓宝仔的村民解释道。
哪知,这个邓宝仔没有文化,直接说:“老板,管他什么进士不进士的,反正老祖宗能让我吃饱饭就行,既然你觉得这块木匾值钱,那我就卖给你,等换到钱,我就把这个窗户装修好一些。”
“我实在不想购买,我听说你们村是中国传统村落,正在建造一个村史馆,到时候把这块木匾放到村史馆,可以教育更多的人,让他们学习这位进士的先进事迹,更有意义。”何平耐心地劝说,因为他不是那种见到木匾就想买下的人。
“你不要是吧,那我过两天把它取下来劈了当柴火烧,还可以做顿好菜吃,到时候你不要后悔就是。”邓宝仔故意这样刺激何平。
何平心想:“如果这样下去,这块木匾要是被人偷了,或者经历风吹雨打,肯定会损坏,不如还是把它买下来,以后要是村史馆需要,再平价卖出去,这样的话,这块木匾就能保存下来。”
最后讨价还价,何平以600元买下了这块木匾。
回到家,何平请木匠师傅,把这块木匾修复好了。
何平现在买了一个大仓库,里面堆满了20多年从各地收藏来的木匾。
何平也不羡慕别人住新房,依旧住在学校分配的破旧宿舍里。
李逗接触何平后,觉得他身上有传统文化因子,把自己的身家全部放在木匾收藏上。
李逗也在考虑,以后要是东湖李家搞农博馆和红博馆,想从何平那里购买或者租赁一批木匾,也可以增加他的收入,解决当前燃眉之急。
“老市长,你如果有空跟我一起去收藏一些老物件,那一定会有收获的。”何平很想李逗跟他一起学收藏。
李逗现在当然没有时间跟何平去收藏老物件,不过,以后要是何平有农具方面的好线索,倒是可以跟何平去。
李逗开始带着李旺、黄华,开始收取农博馆需要的老物件。
农博馆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老物件也要加快进度去收取。
村民的支持,这是最重要的。
“老市长,我家有一套磨豆腐的老物件,愿意捐献出来,给农博馆用。”李有方老人第一个站出来。
“老叔,你看值多少钱,我们村里也给你一点补助。”李逗很诚恳地对李有方老人说。
“这不是钱的问题,我活了80多岁,那里见过什么世面,今天,你在村里建了农博馆,这是我们村的骄傲啊,捐献这套磨豆腐的工具算什么啊,再说,我年纪大了,也用不到,放到农博馆,能继续发挥它的观赏价值,这不挺好吗?我以后去世了,还有这套农具在,睹物思人,不是会让村里人怀念我的好吗?这也是我的一点私心。”
还有村民李明辉,捐献出自家的风车,那是用来剥离稻谷的农具。
“你看,我的名字写在了风车上,农博馆将是我‘永垂不朽’的地方,将来子孙后代看到它,也就会记住我,多有意义啊。”李明辉开起了玩笑。
“这个老物件好,哇瑟,还是1983年制作的,这上面有你的名字和制作日期,真是有年代感,我们农博馆就是需要这样的老物件,镇村之宝,哈哈哈。”李逗很喜欢这风车,毕竟它承载了一段历史。
李明辉说道:“这个风车有故事,当年我是种田大户,乡政府给我我一笔奖金奖励我,我呢,舍不得花,就叫工匠制作了这风车,希望以后多打粮食,为国家做贡献,哪想到,科技太发达了,现如今,都是机器一体会,稻谷放入机器,不一会儿就变成白花花的稻米。”
李逗当然要把这个故事写出来,让游客细细品味。
犁耙、打谷机、扁担、箩筐、锄头、蒸饭的甑、铁锅等,一件件开始摆放在农博馆的不同区域。
李逗把它们一一编号,将来还要进入电脑,管理起来可方便了。
当农业遇到科技,真是沧海桑田,变化巨大,谁想到这些吃饭的农具,几十年后成了游客参观的物品啊。
李逗还到全县一些农村,收集那些有年代特色的老物件,比如,不爱红装爱武装,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服装;知青用过的搪瓷缸、锄头等;水车、纺布机、洋油灯、马灯等。
这些老物件,总是能勾起一代人的回忆。
它们似乎穿越了时空,来到了新时代,以另一种功能展现在世人面前。
李逗看到这些东西,就会想起曾经艰苦创业和奋斗的那些岁月,怎能不让人万分感慨。
2000多件老物件,终于全部集中在东湖李家的农博馆,那个规模,全县最大,全省和全市少有。
李逗为农博馆题字,增加了文化内涵,让游客很期待早日开馆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