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飞翔吧小石头的头像

飞翔吧小石头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06/10
分享
《少冲与少文》连载

第六章 盐民

在解放前后的南山岛,家庭中生三五个小孩都比较普遍,一些家庭就会送一两个孩子去参军当兵,对当家人来说,这样做能给家庭中马上减少一个争着吃饭的碗,孩子去当兵了,在部队中也能吃上一口饱饭。正所谓一人参军,全家光荣,说不定哪天立功归来,还能给家庭带来荣耀。由此,参军的人逐渐多了,军属之家就遍布在南山岛上,你能看到很多民房大门口上都会挂着一个“光荣之家”的牌子,而这些家庭的窗台上,往往会晒着一双草绿色的布军鞋,彰显着这家人的军属成分。当时,在征兵的动员大会上,宣讲人员说得最多,也最有效果的动员口号就是“一人参军,全家军鞋”。因此,多年来南山岛参军当兵的比较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里,陆续返乡的退伍军人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

余爱国是少冲的父亲,青年时参军在部队当了一名工程兵,跟随着部队转战全国各地修铁路,建基地,退伍后回家乡时,少冲已经是初中生,弟弟少文也上了小学。当余爱国背着一个大行李布包,手里提着一个工具箱踏进家门时,少冲都有点陌生,弟弟少文甚至有点胆怯,他们并没有主动围上去叫“爸爸”,自有记忆开始,父子之间都是一些短暂的相处,每次父亲从部队返乡探亲时,在家里都只停留几天,然后又匆匆离开。只有每次父亲回家时,随手放在桌子上的那几小袋油炸零食,存在他们的记忆中,父子之间的感情,甚至父亲的样貌,都很模糊。

余爱国是个中等身材的中年人,多年的部队生活,塑造了他健康的体魄,也固化了他对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坚定信念和感情。小学文化的他,退伍后回到家乡,没有其他的合适工作,就当上了一名盐民,做着头顶烈日脚泡海水的劳动,辛苦劳作着,靠着每个月海盐的收成,拿到几个可怜的钱。

南山岛历来有着晒海水产盐的传统产业,成片的盐场临着海边建设,盐碱土地像农田一样分成四四方方的小格子,从海岸边上修起的海水引渠,呈树状分布向盐场扩散,像神经网络一样通往每一个小格子,将大海的海水和每个小格子连接起来,解决了每一格盐场的生产原材料。类似分田到户,每个盐民有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盐地,可以在上面头顶烈日,脚踩盐巴耕作。盐民们用笨重的石磙子,人力拖动着在每一格盐碱泥地上来回滚动,像是压路机一样,硬是将一个个的四方格盐场泥地,碾压成硬实的地面,堪似水泥地,再从通往大海的小引渠中引来海水进盐场,利用每天烈日的暴晒,让海水蒸发,不断提高海水的含盐浓度,再在合适的时间中点上卤水,就顺利结晶出一颗颗白花花的海盐了,用木耙子收割堆成盐堆,装到编织袋里,专卖给政府。

虽然干着苦活,但与其他退伍军人相比,余爱国又是幸运的。经过妻子多年的打拼,家庭中已经有了一些积蓄,且有固定的收入,家中几口人的吃饭问题是可以维持的,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这比其它一些更为艰难的农村家庭,日子稍微好一些。

军人由于多年在部队特殊环境中过着无需操心一日三餐的规律生活,对于现实社会的接触较少,没有经过社会的磨炼,缺乏解决现实生活困难的经验,他们既没有专业特长发挥,也没有殷实家底做本经商,退伍之后大多回到家乡,骤然踏进需要个人去勇敢打拼的社会,这些经常会让一名意志坚强的军人措手不及,茫然间被现实中的困难撞得头破血流。

幸好这些在海岛淳朴民风中长大的青年,又经历过部队纪律磨炼出来的军人,总是能用自己的方式,用最原始的能力,在这片亲切又偏僻的土地上,重新拾起生存的技能,做一份合适的劳动。他们或是当木工,或是出海打鱼,或是当小商贩,来养活自己,甚至养活一家几口,并且对命运无怨无悔,就像海浪一样,周而复始循环着每日的节奏,对着周围的沧桑变化,漠然视之,或者是因无力改变而麻木以对。

余爱国退伍回乡已经过了一年,这一年的时间里,南山岛带给余爱国的冲击和感触太多了,让这个中年男人,像个外来的陌生人一样,重新认识这个生他养他的海岛,重新认识他在部队里日思夜想的家庭。

余爱国回乡,政府对这些退伍普通军人并没有安排工作,他自主择业当了南山岛的一名盐民,硬生生的打了贾先生一记耳光。贾先生自上次来后,继续操着他的专业各地走串表演,再也没有在这个家庭露过面,但贾先生当年播下的希望种子,已经在母亲希望的田野上野蛮生长,留给母亲一望无垠的金色海洋,支撑着母亲在多少个艰苦的日子里,咬紧牙光,熬住了生活的痛,挺了过来。

如今,父亲归来后的现实,给了母亲不小的打击。每月中盐场产盐的收入,父亲自己留下十块零花钱,其余的当天都悉数转手给了母亲,但也只是可怜的几十块钱。虽然家庭与以前相比一个月收入多了几十块钱,但对比的是外面飞涨的物价,何况家里吃饭又添了一张中年男人的口。所以父亲的归来,并没有给这个家庭生活上带来相应的物质提升,倒是给这个原本简单平凡的家庭,产生了因梦想破灭,且内部跟不上外部的发展速度,这些不如意、不平衡的变化,导致家庭生活基础也产生了不稳定。

家里两个孩子却完全没有注意到外界的窘迫,继续呼呼的往上成长,恰好都在长身体的年龄,他们饭量大增,就像两头饥饿的小野兽,每天都在扑哧扑哧的进食。陆续上学后,虽说是义务教育阶段,但各种学杂费,以及学生的其他费用还是逐渐增加。不经意间,各项快速增加的家庭开支,逐年在加深这个家庭的经济负担。

乡里邻里各家各户都逐步过上更好的日子,村里不断的冒出拔尖户,农村人嘴上不说,但心里都在暗暗的较着劲,谁都想过得有出息,活得有面子。但父亲只是继续按部就班的早出晚归劳作,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只好和父亲明着暗着动员着、催促着,希望积极寻找办法增加家庭的收入,解决家里的困境。

“盐场里每天的事已经够多,活再累,我都没有喊苦,其他的我也不会,我没有办法。”这是退伍军人余爱国一贯以来的说法。可能是多年在部队中养成了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惯性,缺乏主动思考创新的能力,或是面对周围环境变化的挑战,个人思想上不去准备,能力上不足去应对,现在的余爱国,与其说是沉默在自己的思维圈中,更多的是面对圈子、生活、爱人的陌生环境,茫然间无所适从。

父亲和母亲之间,就家庭经济的难题,从暗里的商量、讨论,慢慢地演变成公开的争论、吵架。

柴米油盐酱茶醋,家庭里和“钱”关联的事物确实太多了,比如看到弟弟穿着哥哥淘汰下来的宽松裤子,晚餐桌上大人不忍心和孩子争抢那少得可怜的几片肉,哥哥喊着要买其他同学新买的那种自行车,这些,都可以让人敏感地联想到“钱”上面,都可以是父母间争吵的导火线。

从此,贫贱夫妻百事哀,在这个悲伤的家庭里,一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打架、摔东西,更让孩子们提心吊胆的,是每天都要看着父母的脸色,在家中的日子过得小心翼翼。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