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黎阳红哥的头像

黎阳红哥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8/10
分享
《大河故事》连载

第九章 二帝陵的前世今生:善堂内黄本一家,万人聚会敬高王

地处豫北黄河故道沙区的浚县善堂镇和紧邻的内黄县梁庄、井店、后河三镇,都是一脉相连的古黄河沿岸人家。

根据《山海经》中所述,上古时期的颛顼帝喾陵(当地百姓都称作高王庙)所在的地方叫做广阳里,数千年来,这一带的老百姓有着同一个非常重要的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到黄河岸边附禺山上万人聚会祭拜两位祖先。也就是说,现今的浚县善堂镇和内黄三镇在4000多年前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叫广阳里。

翻开浚县和内黄县的县志史料可以发现,西周初始的时候,两县之地就同属卫国,虽然自西汉高祖年间,分别置黎阳县(今浚县)和内黄县,但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浚县善堂镇东北部的村庄依然归属内黄县管辖,直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中共冀鲁豫区在井店镇设置高陵县,善堂镇才逐渐从内黄县脱离出来。然而,善堂镇和内黄三镇同为数千年一脉相连的古黄河人家,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同样的习俗和生活习惯。

在非常久远的古代,善堂镇与内黄一带的老百姓就把现今的二帝陵尊称为“高王庙”,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墓中埋葬的两位华夏祖先的名字,但他们世代相传,人们的心中一直敬着墓中的两位“高王”,这里的民众祭拜高王的习俗延续了数千年之久。

那么,祭拜“高王庙”的风俗又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呢?

颛顼和帝喾两位华夏祖先4000多年前埋葬于广阳里黄河岸边的附禺山,可附禺山是一座土山,历经上千年的沧桑变化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

秦汉之前的古黄河没有堤坝,更没有什么系统完善的防洪水利工程,古黄河顺自然地势而流,遇上雨水充足的年份就会泛滥成灾,古黄河也因此多次改道。

2600多年前,广阳里古黄河水位暴涨,滚滚的黄水汹涌而来,淹没了这片肥沃的土地,埋着颛顼和帝喾的土山几乎被荡平。

到了西汉末年,黄河再度改道后,这座埋着两位祖先的土山“浮出水面”,为怀念先祖,汉朝皇帝在这里修建了颛顼和帝喾的陵墓。在上千年的时间里,这里不但成为官方和老百姓祭祖的地方,即使历朝历代的皇帝,遇到国家有大事发生的时候也会前来祭祀,并刻碑颂扬祖先功德。

根据史料记载,二帝陵是汉代建陵,唐代立庙,宋代修缮,金代重修,以后又经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多次修葺,古时的颛顼帝喾陵建筑宏伟,陵前碑碣林立,四周松柏蓊郁,看上去非常肃穆壮观,只可惜清朝末年时局动荡,两位祖先的陵墓渐渐被多年积起的黄沙掩埋,直到1986年清沙之后才重见天日。

30多年来,内黄县政府投资重建了颛顼帝喾陵,这里现在已经成为国内外华夏子孙寻根问祖祭拜二帝的一方圣地。

然而,史料所载只是历朝历代官方活动记录,并不能说明民间祭祀活动的真实情况,所以不能依此断定高王庙的起源。

众所周知的是,中国的庙号起源于商朝,而在商朝之前的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有了祭祀上天神灵的活动。

颛顼和帝喾是备受老百姓尊崇的两位明帝,他们都是继五帝之首的人文初祖黄帝之后华夏民族最杰出的人文始祖,也是百姓心中的神灵。因此,人们对他们的祭祀活动应该是从两位祖先入土后便开始的,也就是说,老百姓祭拜“高王”的习俗已经有了4000多年!

至于民间所说的“高王庙”,在汉代官方没有给二帝建陵之前就已经以老百姓自己创造的形式存在了!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