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哥的老家浚县善堂镇全境都是黄河故道沙区,说这里是黄河的老家一点儿也不夸张。
善堂镇的南边有黎阳津、古金堤、白马山、白马坡和白马驿,东北角有二帝陵和万亩桃花源,紧挨着桃花源的古黄河西北岸,大白毛村、郭家营、临河村、湾子村中间有一处周长约10余里的洼地叫临河坡。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红哥刚记事儿的时候,这块洼地是一个非常大的湖泊,有水的地方芦苇丛生形成一片片芦苇荡,露出水面的是青白相间的盐碱地,地上经常覆盖着一层白色的粉末,由于粉末含碱量很高,周边的人们边扫回家当碱面儿洗衣服用。
到了90年代,豫北地区普遍干旱少雨,临河坡里的水渐渐干涸了,周边几个村的村民们便开始在坡地里开荒种田,大家翻整土地时常常挖出一些破碎的罐子和烂砖瓦,于是引起了文物部门的注意,经过考古发现这里竟然是一座古县城遗址,这座古县城便是史料记载很少的临河故城。
临河城的东面紧邻古黄河,南边八九里处也是黄河故道,应该是这座古县城濒临黄河,才有了临河城这个名字。
然而,从有限的史料记载中可以发现,临河城最早还不叫临河城,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元和郡县志》记载:“临河县,东汉黎阳县地。隋开皇六年分置临河县,属卫州。其城本春秋时卫新筑城。”
《元和郡县志》著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年—820年),跟北宋时期的《太平寰宇记》都是我国现存较早较完整的地理总志,两部书中对临河县的前身是东黎县的记述是一致的。但更早的唐代《元和郡县志》说明了东黎县城是沿袭春秋时期卫国筑城而来,这样一来,临河城就成了一座春秋故城。这座城比西汉时期的黎阳故城还要早几百年,比现在的浚县古城更是早了2000年上下。
根据考古发现,临河城的具体位置就在今浚县城东北18公里临河村南,临河坡就是临河故城遗址。人们在临河坡挖出的瓦砾堆中发现了唐宋陶片、瓷片,还出土了唐代“开元通宝”和宋代玉雕佛像以及白瓷碗等遗物。
临河城起始于春秋时期,到金代以后史料再无记载。那么,它是在什么时候被埋于地下,又是怎么消失的呢?
在如今的善堂镇临河村、白毛村一带民间流传着一个古老而有趣的传说,人们一代一代口口相传了多少年说不清楚,但这个传说却交代了临河城是怎么消失的,这个有趣的故事就是“张公背张婆,黄河淹临河”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