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城南黎阳津市古黄河上至关重要的渡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官方名渡,更是古代中原一处军事要塞,1300多年中战火不断!
浚县是古黄河流淌的地方,在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八月黄河大决堤,河道南徙数十里,河水在浚县断流之前,古黄河在这里一直住了几千年。始建于战国时期的历史名渡黎阳津遗址就在浚县城南伾山街道角场营村。
既然黎阳津建于战国时期,为什么称它为秦汉名渡呢?那是因为,黎阳津在秦汉时期已经不仅仅是一处供人们渡河的渡口,而升级为一处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自此之后至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南徙的1300多年中,这里战乱纷争不断,黎阳津因此而闻名于世。
由于朝代更迭,黎阳津有多种叫法,北齐政权在这里设关,称之为白马关。北周时期改为黎阳关。唐代又称作白马关。五代时期叫做黎阳口,另外还有“天桥津”、“白马津”的叫法。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任命武臣做将军,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率领3000军士从黎阳津渡河攻打赵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军渡黎阳津进入项羽的地盘儿,烧掉了楚国的粮草,使得项羽军心大乱。东汉末年,曹操跟袁绍争霸天下,两军多次开战争夺黎阳津。
黎阳津到底有什么魅力,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呢?
古时的河南、河北是以故黄河为界的,地处中原的河南和华北平原的河北隔河相望,黎阳津自然成为咽喉要地,无论是立足中原进军华北,还是占据华北问鼎中原,都绕不开黎阳津这个必经之路。何况古时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占领黎阳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正因为这样,秦汉之后历朝历代,在黎阳津战火频仍:
晋永兴三年(306年),成都王颍的老部下公师藩在赵魏起兵反叛,从黎阳津渡河时,被兖州刺史荀晞打败。
永嘉二年(308年),前赵刘渊攻打晋国。晋东海王越命令豫州刺史裴宪屯兵坚守黎阳津。第二年,前赵将军刘景攻克黎阳津。
永嘉四年(310年),前赵石勒攻占黎阳津之后渡河北进,攻打冀州各郡。
晋隆安二年(398年)冬天,后燕慕容德被拓跋魏率兵追赶,从邺城向滑台(今滑县)迁徙,行至黎阳津的时候,正好遇到黄河结冰,军民踏冰过河。等到拓跋魏的追兵赶到,河面上的冰已经融化,滔滔黄河水挡住了追兵的去路。慕容德逃过一劫大喜过望,以为是上天在帮助自己,就把黎阳津改为“天桥津”了。
还有,北周大象三年 (581年),相州(今河南安阳、河北临漳一带)总管尉迟迥因不满大丞相杨坚专政,于是举兵发动叛乱,派大将军宇文胄从黎阳津渡河攻打东郡(今濮阳)。
隋仁寿四年(604年),汉王杨谅在并州发兵,派遣大将綦良出滏口攻打黎州(今浚县),占据黎阳津。唐文德元年(888年),朱温、魏博军渡黎阳津攻下黎阳。
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攻占了河北多个地方,然后在黎阳大败南宋守军逼近黄河。宋将韩世忠放火烧毁了大伾山与紫金山、凤凰山之间的天成、圣功两座浮桥溃败而退。于是金兵乘小舟渡河,直捣南宋京师。
曾经烽烟四起的黎阳津在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南徙后便废置了,由于古时黎阳县(今浚县)和白马县(今滑县)以黄河为界,人们习惯把这个渡口的北岸叫做黎阳津,而把对面的南岸渡口叫做白马津。
古时黎阳津战事虽多,但最著名的便是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白马之战,这便引出了河北名将颜良围攻白马城,在三国争霸中崭露头角的关羽白马坡斩颜良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