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黎阳红哥的头像

黎阳红哥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9/24
分享
《大河故事》连载

第二十五章 我国历史上有位奴隶皇帝,他的大将逯明在黎阳津东岸建了一座城

在浚县城南黎阳津东岸,白马山下古金堤旁的白马坡上,有一座东晋时期的故城,这座故城周长20里,比明代初期修建的周长9里的浚县古城规模大的多。

无独有偶,黎阳津北面的翟辽城是一座以大魏天王翟辽的名字命名的帝王之城,黎阳津东岸这座故城也是以修建城池的后赵大将军逯明的名字命名的,名字叫逯明垒,也叫逯明城。

逯明垒是一座军事防御性质的城池,《水经注》中这样描述:“黎阳津东岸有故城,险带长河,戴延之(东晋参军)谓之逯明垒,周二十里。言逯明,石勒十八骑中,城因名焉。”

《河南省古今地名词典》记载:逯明垒在今浚县城东7公里酸枣庙与马村间,后赵石勒大将军逯明所筑,与黎阳津隔河相望,为南北朝初期军事要冲。今有遗址,已支离破碎。

浚县善堂镇酸枣庙和马村地处的位置是古时白马山遗址,逯明垒紧靠白马山下古金堤,城池就在关羽斩颜良的白马坡上。

那么,后赵明帝石勒的大将逯明为什么要在这里修筑一座军城呢?这就跟南北朝时期五胡十六国之间互相征战争夺地盘有关了。

众所周知,后赵石勒是我国历史上的马上皇帝,却很少人知道他出身奴隶,还是我国唯一的一位从奴隶奋斗到皇帝的帝王。

石勒能够登上帝位,得益于死忠效力于他的18名如狼似虎、能征惯战的嫡系部队,史称后赵十八骑。石勒的这18位大将跟他一样都是出身卑微的奴隶,但个个武艺高强能征善战,打起仗来更是不怕死敢玩儿命,在战场上令敌军闻风丧胆。后世在小说《隋唐英雄传》中塑造了罗艺的特种部队燕云十八骑,其实就是后赵石勒十八骑的影子。

相传后赵石勒率领大军征伐前赵刘耀,在大年三十儿那天夜里,大部队走到黄河渡口黎阳津的时候,由于兵火战乱百姓跑的跑逃的逃,渡口没有一只摆渡的船,滔滔黄河水挡住了石勒兵马前行的道路。

就在石勒无计可施愁眉苦脸的当口,天气陡然气温下降,冻的人们瑟瑟发抖,没过多久河面上便结了一层厚厚的冰,石勒大军得以踏冰过河。

大喜过望的石勒以为是老天爷在助他消灭前赵,于是把黎阳津改名为“灵昌津”,并让十八骑中的大将军逯明在黎阳津东岸修筑防御工事据守黄河天险黎阳津,于是便有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军城逯明垒。

石勒还命令手下到白马山上砍伐木材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庙宇,由于当时白马山上荆棘丛生,能做木料的只有酸枣树,这座庙的大梁就是用非常坚实的酸枣树做成的,后人便取名为酸枣庙。现在的酸枣庙村名便是由石勒建的酸枣庙而来。

庙修好后,石勒又命军士们在庙四周的路边点上一堆堆篝火取暖,同时用这种形式祭祀上天给予的帮助。从那儿以后,酸枣庙村的民众便形成了每年大年三十夜在房前屋后、大街路边散路灯的习俗,这个习俗经过世代传承,一直流传到现在。

不过,如今酸枣庙散路灯已经不再用柴禾点篝火,而是事先用蓖麻、棉纸等东西制作好路灯,然后在棉清油中浸泡三天放在大锅内封存。到了大年三十夜,村民们早早吃过饺子,敲锣打鼓点炮仗,全村人热热闹闹沿街沿路散路灯,一直把路灯散到庙前。

村里的大会首点燃第一盏灯后,宣布路灯会开始,再由小会首沿街把火种传下去,将所有的路灯点燃,大家用这种喜庆的方式祈福纳祥,欢天喜地辞旧岁迎新年。

不过,关于酸枣庙村得名的那座石勒修建的庙,由于时间太久远,距今已有1700余年,早已见不到原来的样子。村中上了年纪的老人讲起传说中的酸枣庙,说法也不尽相同。有人说石勒修的那座庙就是村东大金堤上保存了北齐造像碑的佛时寺,因寺院中长着几棵粗壮的酸枣树,所以人们称之为酸枣庙。这种说法与建庙时大梁用酸枣树而得名的说法不同,至于那个是正确的,目前尚无定论。

现在的酸枣庙村里有几座规模不大的小庙,可是,酸枣庙村的酸枣庙究竟是哪一座呢?很多到酸枣庙村找酸枣庙的朋友要么弄不清要么没找到!

酸枣庙村因庙而得名,这座被当地人称作酸枣庙的庙不管多么难找肯定是有的,那么它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