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背张婆,黄河淹临河”的故事,说的是临河县摊上个贪婪的县官,跟城中乡绅豪门坑瀣一气鱼肉乡里欺压良善,百姓们敢怒而不敢言,因为普通百姓即便是受到有钱人的欺负,去县衙伸冤也打不赢官司,县官为了从有钱人那里得到好处,往往颠倒是非,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说来说去都是有钱有势才有理,平民百姓就是吃亏的命。
受了欺负的人们没地方说理儿,只能在家里跪在老天爷的神位前倾诉冤屈,久而久之,向上天诉冤的人多了,引起了老天爷的高度重视,于是指派黄河河神到临河城微服私访查个究竟。
河神化身一位穿着破烂的卖油郎,挑着卖油的担子进了城,他吆喝着走遍了城中的大街小巷,发现普通百姓买油都规规矩矩给了油钱,可是碰见城里有钱有势的人家,不但打了油不给钱,还个个蛮横霸道不讲理,轻则出言不逊骂骂咧咧,重则还要动手打人,卖油郎在城里转了一圈儿,担子挑的两罐子油被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们抢了个精光,身上还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的。
于是卖油郎便来到县衙门前击鼓喊冤,希望县太爷能伸张正义为他做主惩治城里的那些恶人,哪知道县官看到破衣烂衫的卖油郎,听了他要告的那些人家之后,竟勃然大怒,他不但斥责卖油郎胡乱诬告,毁坏了自己治理清明的声誉,还让衙役们用棍棒把卖油郎打出了县衙。
围观的群众中有位姓张的老者,老者心地善良乐善好施,城中百姓都尊称他为张公,张公的儿女们都在几十里外的黎阳城做生意安了家,家中只有老伴儿张婆,他们家就住在县衙旁边,老两口儿家境虽然并不富裕,却经常热心帮助日子更不好过的乡邻,因此他们在临河城威望极高。
当下张公看到从县衙被打出来的卖油郎便又起了恻隐之心,他把卖油郎拉到自己家里,先让老伴儿给卖油郎做了一大碗热乎乎的手擀面,又把自己家的棉籽找出来送给卖油郎,好心地嘱咐道:“小伙子,看你身上衣衫就知道生活不易,老汉帮不了你什么大忙,这些棉籽你拿回去榨油补贴家用吧,记住以后不要再到这个是非之地做生意了,临河城就没有咱老百姓说理儿的地方!”
卖油郎对张公张婆两口子千恩万谢,临走时他告诉他们说,近期会天有异象,一旦看到扁担开花、石狮红眼,你们就马上通知乡亲们出城向西北方向跑,告诉大家只管向前跑,能跑多远就跑多远,千万不要回头就行了。说完,卖油郎倏地没了踪影。
张公张婆立马儿意识到,这是上天的神灵来点化他们,临河城近期要有非常重大的事情发生。两口子赶忙跪在地上向上天磕了几个响头,然后挨家挨户告诉那些善良的人们,早早收拾好家里贵重的东西做好准备,看到“扁担开花、石狮红眼”的异象就出城往西北方向跑。
这些话也传到了城中那些为富不仁的乡绅和县官的耳朵里,这些人不屑一顾地耻笑道:“这帮穷鬼们是想把咱们骗出城抢东西了吧,可惜他们的智商也太差劲儿了,要是扁担会开花,石头狮子会红眼,那太阳不也从西边出来了吗!”
城里有钱有势的人不信,可张公和那些穷苦百姓们却上了心,他们成天留意着“扁担开花、石狮红眼”这个事儿。
这一天,临河城里来了个挑着担子卖柴的汉子,他把柴禾卖完后,想起自家的女儿特别喜欢花,便掏了两文钱买了一支鲜花,卖柴的又怕鲜花拿在手里碰坏了,就把鲜花绑在了扁担头儿上,正好被刚买了柴准备回家的张公看到了,他心头一惊,这不就是“扁担开花”了嘛。
张公抱着柴禾一溜小跑往家跑,经过县衙门口时,看到几个孩子围着大门口前的石狮子开心地玩耍,一个孩子偷拿了妈妈涂口红的胭脂,把石狮子的嘴巴和眼睛抹的鲜红鲜红的,张公这下子更紧张了,卖油郎所说的“石狮红眼”也出现了!
情急之下,张公连柴禾也不要了,他一边往家跑一边大喊:“乡亲们,扁担开花了,石狮红眼啦,大家赶紧出城往西北方向跑吧!”
穷苦百姓们相信张公,个个拖家带口出了城向西北方向可劲儿跑。张公到家拉起张婆也出了城,他心里记着卖油郎交代的话,只顾拼了命地往前跑不敢回头。
两口子不知道跑出多远,张婆不小心崴了脚跑不动了,张公便背上张婆继续往前跑。张婆被张公背着,不用再看前面的路,她的好奇心就上来了,忍不住扭头向身后望了一眼。这一瞅不打紧,只见身后黑压压一片,耳边伴随着轰隆隆的巨响,好端端的一座临河城突然不见了,瞬间变成了一片汪洋。原来是城东南的黄河决了堤,把临河城冲毁了。那些平日里作威作福、为祸一方的土豪劣绅和贪婪成性的县太爷全都葬身城中了。
老百姓们都说是上天惩罚城中的恶人,派河神用大水淹没了临河城。乡野间的文化人就编成了“张公背张婆,黄河淹临河”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
当然了,这个民间故事所讲临河城消失的原因不能全信,红哥翻阅《浚县志》找到了更为可信的答案,里面是这样说的:北魏永安元年(公元528年)分黎阳县(浚县古称)置东黎县,属司州黎阳郡。北齐年间(公元550—577年)废。隋开皇六年(公元596年)于原东黎县置临河县,属卫州。唐至宋后先后属黎州、澶州、相州。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没入黄河水患,城废。
古黄河是在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八月大决堤,河道南徙数十里,在这之前的百余年中,黄河经常泛滥成灾,浚县城东的黎阳故城就是在那个时期被黄河冲毁导致县城不断搬迁的,民间传说不只是个传说,临河城没入黄河水患的说法是可信的!
临河城没了,城里的人跑哪儿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