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陕西于国良的头像

陕西于国良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104/01
分享
《守土灞上》连载

第一十一章 孩子,回家吧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

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这是2004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主持人给青年教师徐本禹的颁奖词,电视机前,亿万观众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一年6月,已经来庆华厂工作八年的李国栋重返教坛,在厂办秘书岗位成绩突出的他被庆华厂领导研究任命为庆华小学副校长,协助孙琦校长工作。这位比自己还小的青年教师感动了中国,也触动了他的灵魂,十多年来,徐本禹的身影一直在他的脑海里激荡,挥之不去。

1982年,徐本禹出生在山东聊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亲是一名小学民办教师。1999年,徐本禹考入华中农业大学。他得到过许多好心人的帮助,心怀感恩,徐本禹用自己的奖学金和生活补助资助了5名贫困学生。大三暑假,他和4名志愿者来到当时没有通水、没有通电、没有通路的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为民小学支教。2003年7月,徐本禹以高分考上母校公费研究生,但他一直牵挂着贵州的孩子们,决定放弃读研究生的机会,重返贵州继续支教。重返贵州后,徐本禹先到为民小学支教一年,接着又来到条件更加艰苦的大水乡大石小学支教一年。狗吊岩是一个几乎封闭的“孤岛”,这里不通公路、没有电,更别说电话通讯了,寄一封信要跑18公里崎岖的山路。在狗吊岩,徐本禹一周要上六天课,一天上课时间达到了8小时。徐本禹负责五年级一个班,除了教语文、数学外,还要教英语、体育、音乐等。这所岩洞中的小学因为徐本禹的坚持,原来只有140名,现在超过了250人,唤起了大山村民对知识的重视。2004年,徐本禹作为大学生志愿者的典型,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2005年9月,徐本禹结束贵州支教,返回华中农业大学完成研究生学业,参加工作后,他一直致力于推动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发展,成立了“本禹志愿服务队”,十多年来,“本禹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人数超过45000名,公益项目涵盖支教、扶贫、环保、关爱特殊群体等,志愿服务遍及鄂、黔、滇、闽、冀五个省份。

2013年,“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给习总书记写了一封信,汇报了他们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成果及他们的认识体会。同年12月5日,他们收到了总书记的回信。总书记肯定了他们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勉励他们弘扬志愿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并向这支志愿服务队和全国广大青年志愿者致以诚挚问候和崇高敬意。

2012年12月,第三届感动陕西教育人物推介评选活动,李国栋校长光荣入选,组委会授予他“最具改革创新力校长”殊荣。有志不在年高,徐本禹一直是他的榜样,李国栋校长想,位于灞水之滨的庆华小学要比贵州山区学校条件好多了,自己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有什么理由不能把庆华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呢?责任文化教育不仅是精神上的高度,更是日常教学中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全校师生耳闻目睹,潜移默化,将责任文化付诸了行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庆华小学不断通过校园基础文化建设,营造具有浓厚文化气息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师生情操,净化师生心灵,激发师生灵感,启迪师生智慧。

走进庆华小学,令人耳目一新,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景观展现在人们眼前。学校大门以庆华厂研制、开发和生产火工品和学校办学理念“责任伴我成长”为创意源泉,通过火炬的变形和柱子线条的曲直组叠,形成了一个类似火炬的校门形象。大门上方有校徽,校徽的设计构图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面以“火炬”、“星星”等元素突显学校源于庆华厂点火装置的厂史校情,下面以跑道象征师生的成长之路和学校的发展之路。一进校园是长达50多米的“行为墙”、寓意深刻的“责任园”和展示自我的“成长园”。楼道精心设计有12块文化牌和24块名言牌,通过“责任小故事”、名人名言以及爱心情景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庆华小学的每一寸土地都成为生长责任的沃土,每一块墙壁都成为承载责任的平台,每一个教室都成为生产责任的空间。通过责任文化建设,让每一个走出庆华小学的人都能够深深打上责任的烙印,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让每一个走出庆华小学的人,在生活中承担更多的责任,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祖国的未来。庆华小学的优美环境和特色教学吸引了众多家长,甚至学区以外的家长也想方设法要子女来庆华小学读书,这无疑给庆华小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教育部要求营造良好的教育公平氛围。就在庆华小学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李国栋校长发现,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城乡学校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学校的孩子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一个班级只有几个孩子的现象,而城市的学校却是孩子越来越多。一是进城务工的家长越来越多,二来也是人们争相寻求优质的教育资源。社会上择校热、校中校现象非常普遍。这真是一个两难抉择,不能让一个孩子失学,但也不能承载过多的重压啊。

国家要求各地政府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定,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按照“学校划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学”的总体目标,根据区域内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为每所义务教育学校科学划定服务片区范围,确保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全覆盖。国家的政策是好的,但没有考虑到城乡生源差别现象,划片招生入学的条条框框太多了!回想小时候读书上学,哪有现在这样难,李国栋校长想,城乡教育差别是改革开放带来的难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不让每一个孩子上学难,尤其是坚决不能让农民工子弟的孩子辍学,推动教育公平,在基础教育上就要显现出来。

国家要求各级政府统筹公办学位由教育局根据各校学位空余情况统筹安排符合条件的学生就近入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信息审核通过后,按照积分高低,必须携带“四证”、父母双方身份证、儿童预防接种证和积分入学相关材料及其复印件,统筹安排入学。

好多进城农民工一头雾水,非常迷茫。“四证”是啥?特别复杂!

居住证明是指随迁子女父母双方的居住证或在当地合法稳定居住的证明。户籍证明是指随迁子女与父母同一户籍的户口簿及父母的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务工证明是指随迁子女父母双方在务工地有合法、真实、有效的劳动务工合同或营业执照等相关材料。流出证明是指适龄儿童少年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开具的务工人员子女在户籍地无监护条件,同意学生流出接受义务教育的证明。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的孩子有了“四证”才有入学资格。

孩子不就是要上学吗?怎么就这么难呢?“大家都想让孩子到庆华小学来读书,这是对李国栋校长办学理念的认可,更是对庆华小学教学质量的认可。”庆华厂劳动服务公司经理齐庆林说,“学校划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学。要真正做到教育公平,真的不容易,但庆华小学做到了,这也是李国栋校长长期推行教育公平理念的结果。”

有好多次,庆华厂的职工向齐庆林经理经理诉苦,孩子毕业后并没有在庆华厂工作,孙子的户口也并不在厂区。孩子工作忙,照顾孙子上学的任务就落在爷爷奶奶身上,但是学区划分就如一道墙,把孩子隔在了庆华小学的大门之外。

还有的家长来诉苦,女儿嫁出去了,难道就不在是庆华人了吗?为了孙辈上学,求爷爷告奶奶,来回奔波,要是能没有那些条条框框,就近上学多好,老了也为子女减轻一点负担,发挥一些余热啊。

还有的家庭是军工企业改制,部分车间、分厂转岗的职工,他们的孩子上学也成了难题,一边是要养家糊口的工作推辞不掉,一边是孩子的前程耽误不得,左右为难。虽然移交地方社会管理了,庆华小学就不是庆华人的学校了吗?

还有近年来进入庆华厂工作的年轻人,因各种原因,户籍还没有迁来庆华厂,可是孩子上学怎么办?送回老家去读书吗?父母年龄大了,也力不从心。孩子上学难题成为年轻人工作上最大的困惑,这是一件影响庆华厂发展的大事,庆华厂劳动服务公司经理齐庆林也忧心忡忡起来。

虽然这种现象不是很多,但齐庆林经理理解,大家言下之意,就是庆华人的孩子上不了庆华厂办的学校,心里都是有情绪的。其实,他也能知道,这么多年,庆华小学超越发展,优质的教育资源有口皆碑,大家都争先恐后想让孩子上家门口最好的学校。

李国栋校长是他的同事和朋友,齐庆林经理毫不讳言,把这种社会现象原原本本告诉了李校长。真的是太忙了,李国栋校长还真的没有顾及考虑到这些事。虽然庆华小学移交到社会,但老师没有变,教学宗旨没有变,几十年来,教师和庆华厂的感情很深,那种丹心报国智慧奉献的精神还深藏在心底,怎么能忍心看到庆华厂的孩子求学无门呢?

知识改变命运,无论社会怎样发展,孩子入学都是天大的事。齐庆林经理发现的,庆华厂副总经理石明也发现了。有一位家长,甚至找到他的办公室,诉说为孩子上学四处奔波的苦衷,他能理解孩子家长的心情,他们虽然不在庆华厂工作了,但根还在庆华厂,情还在庆华厂,谁不想让孩子上一个理想的好学校呢。

为了让庆华人的孩子也能到庆华小学上学,石明副总经理和李国栋校长还有一个深入的交流。

“国栋,国家教育改革,学校转交地方政府管理了,我知道你的担子很重,工作也很忙。学校划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学,国家的政策是对的。但是无论怎么说,也要考虑庆华子弟的心情,庆华小学有六十多年的历史,这是庆华厂几代庆华人的希望啊。”石明副总经理意味深长地对李国栋校长说。

“石总,有什么话,您就直说吧!从第一天进庆华厂的大门起,我就把自己当做庆华人了。庆华厂交给我的任务,无论如何我都会克服困难保质保量完成的。”李国栋校长推心置腹地对石明副总经理说。

“不管怎么难,我想,不能让任何一个庆华人的孩子上学作难。半个多世纪以来,庆华人的老一辈都是从出生入死的革命战争中走过来的,即使从农村招来的普通工人,在和平年代里,也为军工事业发展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庆华人为保家卫国做出相当大的贡献,这是很危险的行业,有的甚至献出年轻的生命。从感情上,我们不能让庆华人失望,庆华人孩子上学的事,一定要多想办法妥当解决。”石明副总经理不容置否地说。

“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石总,您放心,我一定会让庆华人的孩子回家,让孩子放心上学,一个都不会少。”李国栋校长肯定地说。

同石明副总经理交流后,李国栋校长彻夜难眠,什么是教育公平?什么是均衡教育?城乡发展带来的教育困境是该到解决的时候了。读书改变命运!那位“我要读书”的大眼睛女孩,感动了无数人,也在李国栋校长的脑海中印象深刻。那个女孩叫苏明娟,在社会的关爱下,考入安徽大学,毕业后进入银行工作,每个月都会把一部分工资捐给希望工程。苏明娟被评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当选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始终热衷希望工程,把爱传递给更多孩子。想到徐本禹,一个年轻人都能放弃更好的发展机遇,以感恩之心,去贵州大山支教,难道我们作为庆华人,就不能合情合理解决庆华子弟上学读书的难题吗?

教育是民生之基,是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石,但是由于发展中的种种社会原因,有的地方教育水平还相对落后,寒门难出贵子、择师择校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等问题屡见不鲜,整体来看城乡教育差距明显加大,乡村薄弱城市拥挤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有的农村学校一个班不到20名学生,而城市学校甚至出现100人以上的大班级,农村学生争着往城市学校拥挤。老师好代表学校好,学生选择的关键在于选择老师,城乡差距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城镇学校拥有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拥有更多优秀的教师。如何均衡城乡间的教育资源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核心。

李国栋校长考虑到,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除了进一步改善校园硬件设施外,更要在均衡配置优质教师资源上下功夫。完善教师培训新机制,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培训项目重点也应向相对薄弱学校教师倾斜。

一定要打破条条框框,让庆华厂的孩子回家,庆华小学的大门永远向庆华子弟敞开着,这是一种责任。李国栋校长立即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庆华厂子弟在外上学情况排查,需要爷爷奶奶照顾上学的,一律登记在册,除电话询问外,必要的情况下还要上门家访,了解家长的真实意愿,给孩子一个温馨舒适的读书学习环境。通过摸底调查,十多名孩子很快简化手续回到庆华小学,在爷爷奶奶的照看下,健康快乐地上学读书了。

李国栋校长让庆华厂的孩子回家读书的举措,成为庆华人争相传颂的佳话。孩子就住在离学校非常近的家属区,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孩子不但能上到理想的学校,父母又能安心工作了。好多退休了的老庆华人,带着孙辈,逢人便夸:“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但庆华小学没有变,还是咱们庆华人的学校!”

今年10岁的相如奕辰已经是庆华小学五年级四班的学生了,她的家住在庆华厂家属院南区四街坊,但妈妈却在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任教,爸爸的工作也很忙。多年前,这可急坏了爷爷奶奶,小孙女到了上学的年龄,是跟妈妈一块上学呢?还是由爷爷奶奶照顾,就近在庆华厂的庆华小学上学?学区划分挡住了小奕辰的求学之路。

“肯定是希望孙女在家门口上学啊!”相如奕辰的爷爷说,奕辰的爸爸妈妈工作都忙,而他又退休了,身体还硬朗,照顾孙女在庆华小学上学是最好不过了。

经过多次诉求,庆华小学终于打破壁垒,腾出学位,让小奕辰进入了庆华小学读书。庆华人的孩子回家啦,小奕辰的爷爷奶奶非常高兴,和孩子吃住在一起,早晚看着孩子上学,心里乐开了花。

“首先是安全,孙女上学都不用接送。还有就是庆华小学教学质量好,别看孙女只有10岁,理想可大着呢。”提到小孙女,小奕辰的爷爷如数家珍,这位年轻时就从河南平顶山市招进庆华厂的老工人,看到小孙女的节节攀升的学习成绩,一脸的骄傲。

相如奕辰学习成绩好,还喜欢小制作,这一切都是庆华小学责任文化教育的结晶。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节,小奕辰是最活跃的一个,在历年的全省的科技创新大赛中,她先后荣获西安市第一名和陕西省第三名的好成绩。

最让爷爷高兴的是,小奕辰的科技小论文《多彩黑枸杞》还登上了报刊杂志,受到专家的好评。爷爷高兴地说:“这不是我们庆华人丹心报国智慧奉献精神的传承吗?”

哪个孩子不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呢?庆华小学六年级四班的刘奕彤也算是个准庆华人,她的老家在陕北延安延川县,老家里有奶奶和舅舅,她还多次和爸爸一块回老家去过,奶奶特别疼爱她,希望小孙女能够健康快乐成长。

但是爸爸妈妈太忙了,也不能照顾她上学和生活。爸爸是庆华厂的一名销售员,一年四季都在外跑业务,不论寒暑风雨无阻。妈妈在庆华厂幼儿园上班,工作也特别忙。

刘奕彤的爸爸曾有一度想把女儿送回老家读书的想法,但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他看到了庆华小学的希望,虽然户口还不在庆华厂,但已干了多年的销售,也算是准庆华人了。真的没想到,虽然好多证明不全,但说明了情况,刘奕彤最终还是被庆华小学录取了。

刘奕彤的爸爸把奶奶从陕北延川接来,照顾女儿上学。这和老家的环境大不相同,优秀的教学环境让刘奕彤很快变得品学兼优起来。班主任于凤英老师说:“这孩子,悟性高,是庆华小学培养出来的好苗子。”

在全省科技创新大赛中,刘奕彤的小论文《虹吸现象》荣获大赛论文组西安市第二名。在学而思培训机构举办的作文大赛中,刘奕彤的《战疫情》也获得了二等奖。刘奕彤还喜欢古筝、跳舞,这在老家是不可能的,她的成长和收获,令奶奶和父母欣慰不已。

让孩子回归庆华小学读书,让父母安心工作,这庆华小学六十多年前的办学宗旨依然坚守到现在,令庆华人感动不已。还有两个礼泉籍的孩子,都在六一班,一个叫白扬帆,一个叫杨雨欣,学习都很优秀,也是爸妈眼中最值得骄傲的孩子。

白扬帆的爸爸妈妈都在庆华厂计量理化中心工作,工作太忙了,是奶奶照顾着他上学。他喜欢绘画和摄影,这次科技大赛,他制作的手机支架很有实用价值,荣获了二等奖。杨雨欣的爸爸妈妈在庆华厂电池研究所工作,她喜欢绘画和书法,在连续两年的科技大赛上,杨雨欣的论文《硬币浮在水面上》《科学里的颜色》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

白扬帆的爸爸和杨雨欣的爸爸有一个共识,庆华小学的责任文化教育,让孩子有了责任意识,树立了远大理想,看到了孩子成才的希望。他们由衷地说:“感谢庆华小学,感谢庆华小学的老师们!”

让庆华厂的孩子回家,也要让在庆华社区打工的孩子能有学上,有家的感觉。李国栋校长克服重重困难,拥抱每一个求知若渴的孩子,这种爱心情结感动了好多家长,感动了好多庆华人。

这是一种大爱,社会上择校热、上学难的普遍问题,在庆华小学解决了。温战强副校长回忆多年前帮助同学田忠强孩子读书的事,至今还为庆华小学的果断决策感动。老同学田忠强夫妻俩在广东东莞做生意经营不善,年已古稀的父母身体又不好,照顾不了两个孙子,知道情况后,温战强心中也很着急,总不能让两个孩子失学吧?同学的爱人来到庆华社区打工,两个孩子终于进了庆华小学读书。

如今,老同学田忠强经济终于好转,还在老家盖了房子。两个儿子已经上了中学,学习成绩很好,温战强副校长无论多忙,也要抽空看看两个孩子,鼓励他们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教育就是爱的事业,感动中国的徐本禹点燃了贵州大山孩子的梦想。这种奉献担当精神激励李国栋校长果断决策,打破阻碍教育均衡发展的藩篱,让庆华厂的孩子回到庆华小学的怀抱,让进城打工子女有学上,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在爱的校园里扬帆远航。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