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陕西马萌的头像

陕西马萌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010/26
分享
《大漠上的勘探尖兵》连载

第一十一章 陕北六十年: 跃动在红色记忆中的新色彩

从“黑三角”到“绿三角”:

能源化工基地化蛹成蝶的嬗变

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以来,陕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曲线由僵直迅速上升,进入了一个快速的增长期,但她的发展也是惊心动魄的。我们无法回避这样一个普遍的质疑:基于能源开发之上的经济成就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吗?陕北的明天究竟会怎样?

这样的质疑是有理由的。

在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之初,陕北以高耗能为主的“五小工业”遍地开花,就像一个饥饿了很久的人忽然看到饭食后变得不择手段一样,绝大多数企业急功近利,无视国家管理规定,有的甚至不办理任何审批手续。它们起点低、规模小、工艺落后、设备简陋,几乎没有任何污染防治能力,给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特别是与山西、内蒙古接壤的府谷县,几乎是“村村点火,处处冒烟”,污染极其严重,被冠以“黑三角”的称谓,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和监察部等六部委对此挂牌督办。

榆林市一名多年从事环保执法的工作人员感慨:“那几年几乎天天围着案件转,不是府谷、神木等地的厂矿污染环境了,就是定边、靖边的油井排污了,往往是这边报纸刚曝光,那边又有排污单位上了镜头”。

陕北,特别是榆林的环境,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创痛。环境污染带来的负效应,不仅严重影响了榆林的对外形象,更直接影响到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再不加快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榆林市分管副市长井剑萍说,从2007年开始,榆林市关闭全市所有生产规模60万吨以下的兰炭企业272户,关闭炭化炉595台、规模2093万吨,仅此一项减排二氧化硫2.4万吨。并通过实施火电企业脱硫、污水处理工程,推进工程减排。榆林市要求所有新建电厂必须同步建设脱硫设施,对老电厂分批下达限期治理,控制二氧化硫排放,全市电力行业累计减排二氧化硫3.008万吨,全市所有县区污水处理厂将全部建成投运。

在严格准入“门槛”的同时,陕北做足能源经济文章,走多元化的路子,借助能源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游发展装备制造业,下游发展精细化工业,打造能源化工产业集群,改善人居环境,创建环保、卫生城市,实现了由“黑三角”到“绿三角”的角色转换。

陕北山青了,水绿了,天也更蓝了。榆林、延安和周边省份的吕梁、庆阳四市共同发表宣言,宣布要继续扩大经济文化往来,加强区域合作,形成发展联盟,共同打造黄河中上游经济文化圈,大力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实现四市共同发展。

凭借丰富的矿产资源,陕北一小部分人迅速地富裕起来,但绝大多数老百姓依然过着清贫的日子,资源大县出现 “富财政穷百姓”的窘境,而破解之道就是发展特色农业,因为陕北的农业资源量,在全省来说,也是首屈一指的。

特色农业产业——亟待开发的资源

陕北不光有引以自傲、让人艳羡的矿产资源,农业资源量也是首屈一指的,有20多项农业优势资源居全省第一。我们只需掀开其中的一角,看一看最先利用独特的农业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的洛川县和清涧县,便可略知其中的价值。

洛川县没有地下资源,但却是全国最佳苹果优生区之一。围绕建设优质苹果基地县、苹果大县、苹果强县的目标,洛川持之以恒抓苹果产业,使苹果产业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2008年,全县苹果栽植面积达到50万亩,人均3.1亩,居全国之首,总产量60万吨,总收入14亿元,果农人均纯收入4228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4%。财政困顿的洛川县,靠苹果产业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延安市十三个县区之首。

在黄河岸边的清涧,全县种植红枣63万亩,正常年景可产红枣10万吨,产值3亿多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2%,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8%,对GDP贡献率达44%,撑起了清涧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于是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资源大县普遍财政富、百姓穷,而一些财政穷县却百姓生活富裕,有人将这种现象嘲讽为“有肉不吃豆腐”——靠资源来钱很容易,因此没有把主要精力用在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从而造成了财政富裕、本应更容易以工哺农的陕北,在农业产业的发展上,处于全省末位的尴尬。

省农业厅副厅长白宜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陕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还是具有优势的。仅就榆林来说,发展特色农业就有四大优势:1、土地资源广阔。全市农业人均耕地5.6亩,居全省第一,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2、光热资源充足。年均光照时间2900小时,有利于秋季作物高质高产;3、地方财力丰厚,具备了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基本条件,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成熟。2008年,榆林财政收入220多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突破70亿元。近7年来,财政收入平均增速在47%以上,这是别的地市不具备的;4、农业特色产业明显。东枣、西薯、北菜、南豆,各具特色,有榆林羊子、马铃薯、红枣、大明绿豆、大漠蔬菜、三边荞麦、杂粮等诸多知名品牌,绿豆、小米、羊子等18项特色产业面积、产量居全省第一。

可以说,陕西现代农业的希望在陕北。据了解,近年,省上投入1亿元,地方配套2亿元,在榆林启动了现代农业项目。同时,在子洲建成全市唯一的子洲旱作农业示范县,为旱作农业增产增效探路。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占到榆林总土地面积的58%,榆林南六县就在这一区域内。这一区域人口众多,土地干旱贫瘠,又无地下资源,如何致富?所以一定要在旱作农业上下功夫。”榆林市农业局局长张耘说,通过子洲的旱作农业示范,一要总结旱作农业技术,提高单产;二要探索农业集约化经营的模式和机制;三要探索投资政策,即资金应该投放到哪个核心方面;四要摸清旱作农业的单产究竟是多少,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业现代化做出样板和示范,以带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旱作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