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居悌的头像

居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1/02
分享
《童年的故乡》连载

第二十七章 颐浩禅寺

放生桥下清澈的河水,静静地向东流去,消失在远处村落的后面。放生河,本地人称“寺浜”,在小镇东边的田野里,绕了一个大圈,从混堂桥下流回市河。放生河与市河所围之小岛,宋代时称“坐字圩”,是颐浩禅寺的所在地。

颐浩禅寺,本地人称“大寺”,始建于宋,盛于元明,曾有殿宇房舍5048间,合“一藏”之数。据《松江府志》称:金泽颐浩寺,“虽杭之灵隐,苏之承天,莫匹其伟”,其规模,远超过杭州的灵隐寺和苏州的承天寺,是江南最大的寺院。颐浩禅寺,是我国唯一一所、以宰相名字命名的寺院。佛教界,素有“天下三大概,金泽为一”的传说,即包括金泽在内,全国仅有三处有“大概签”。最为可贵的是,大概签和观世音签,各五千余块木刻原版,均藏于颐浩禅寺。大概签,使明太祖、元成宗和清乾隆三朝皇帝,多次光顾颐浩禅寺,进香求签。

颐浩禅寺的前身“草庵”,又名“永安庵”,建于北宋。有史书记载,因金兵入侵,宋高宗赵构,随宰相吕颐浩南渡时,曾两次驻跸坐字圩的永安庵,并易庵为寺,御书赐额“永安寺”。宰相吕颐浩,山东济南乐陵人,北归无望 ,在高宗恩准下,选此风水宝地,永安寺旁,建造宅第,以备安度晚年。因宅第过于豪华,为避谋反嫌疑,后改为经堂。景定元年(1260年),经堂奉旨升寺,更名“颐浩寺”,命僧人道崇主持。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奉旨将永安寺和颐浩寺合并,并建大雄宝殿和两庑,使颐浩禅寺的前身初具规模。元元贞元年(1295年),元成宗御赐寺名“颐浩禅寺”,由大书画家赵孟頫题匾。颐浩禅寺,分别于元贞元年(1295年)和至大元年(1308年),两次得到大规模的扩建,扩建的有:大山门、弥耳殿(由观音殿和无梁殿组成,故又称鸳鸯殿)、天王殿(四金刚殿)、弥勒殿(殿中南庑为火神庙,北庑为朱天庙)、祖师殿、方丈室、藏经楼、功课室、香乳堂、文昌祠、凌云阁、微笑堂、天香亭、贝多林、薝蔔室、圆通殿、梅雪轩、宜静院、金鲫池、不断云石、石假山、五老峰、枯树峰和桃源洞等二十余处殿阁景区。

扩建后的颐浩禅寺,规模宏大,殿宇凌空,居僧近千。明洪武十四到十六年(1381至1383年),由大渊法师主持,寺院得到大规模修缮。明中后期,特别是嘉靖年间,兵燹频及,屡遭倭寇破坏,屡毁屡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又重修,但规模已不及当初。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农历正月初三和四月十四日,颐浩禅寺再度被焚,大火达两昼夜始熄。仅存的大山门、四金刚殿、观音殿、朱天庙、石假山和五老峰等遗迹,亦于1966年“文革”前,陆续被拆除干净。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