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西桥,始建何年,拱改平、重建何时,均无查考。寺西桥,因附近曾经建有混堂(江南“澡堂”的称谓),本地人称“混堂桥”,通向石假山的小路,也称为“混堂弄”。说到混堂弄,就不能忘记范昌妈妈,一个住在弄堂口的孤寡老妪。范昌妈妈,无子嗣,却是生命的使者。小镇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许多孩子,都由她老人家接生。
从混堂桥到塔汇桥这段的上塘街,本地人称“桥梓湾”。桥梓湾,是小镇的商业中心,鱼行、肉庄、布店、药房、饭店、茶馆、百货、南北货,应有尽有。特别是早市,这里人声鼎沸、摩肩擦背,附近河浜,停满农民赶集的小船。混堂桥北堍,有“玉壶春”茶馆,儿时唯一的一次逃学,就是为了到它楼上,听评书“火烧红莲寺”。玉壶春对门,是宫家药房,店主的女儿宫义容、儿子宫义谦,是我小学的同学。最有名气的,是“万昌生”南北货店,它生产的“金泽状元糕”,远近闻名。金泽状元糕的作坊,在塔汇桥北堍,近百年了,使用至今。如今的金泽状元糕,依然色泽金黄、香甜松脆。
新的商业街、金溪路建成后,桥梓湾就冷落了。如今,那里还有一些小商店,保留原来的样子,依旧让人感到倍加的亲切。旧时商店的门,叫“排门”。每到下午商店打烊,满街是上排门板的劈啪声。开排门板,上排门板,是学徒们的活。岁月流逝,排门,正离我们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