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拍案惊奇
——读赫拉巴尔《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
在中国,谁都知道米兰·昆德拉,但有多少人听过博胡来米尔·赫拉巴尔?他是20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家。这位法学博士为自己设计的一生是这样的:大学毕业后服兵役,做推销员、仓库管理员、炼钢工、废纸回收站打包工、舞台布景工……
他万万没想到,自己“无意识”地成为作家,并且直到自己快五十岁时,人生中的第一部作品才得以出版,此后一举斩获三十多个国内、国际奖项。除此之外,大家更想象不到的是,赫拉巴尔创作长篇小说《我曾服侍过英国国王》只用了十八天时间,竟还是在“一种轻盈的无意识状态”下完成的,从完稿到出版,他只字未动。
古人云,文章千古事,妙手偶得之!神乎奇哉,真可谓天人之作。读赫拉巴尔《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仿佛也随着他的“轻盈”无意识地游走,游走在捷克布拉格式的幽默、揶揄和调侃里,漫步在金色布拉格旅馆门口,看见老板揪着主人公的左耳朵说:“你是当学徒的,记住!你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重复一遍!”主人公谨遵嘱诺,然后,老板又揪着学徒的右耳朵说:“可你还要记住,你必须看见一切,必须听见一切!重复一遍!”在这戏谑荒诞、近似“虚构的回忆”中,赫拉巴尔如弗洛伊德一般畅所欲言,读者可以抽丝剥茧般发现那股被压抑的冲动情愫。
读这样神奇、跌宕、怪诞的小说,不禁让人油然而生一种“鬼马”的感觉,故事情节起伏犹如“过山车”一样,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暗暗尖叫,惊叹无比。
小说中的主人公,这个涉世甚浅的小个子餐厅服务员,曾伺候过形形色色的资本家、地方官、艳楼小姐、法国女郎、将军、风流总统乃至外国皇帝……在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里,尽管他竭力拼搏、跋涉、攀登,以求熬到“伺候国王”那类精明能干的餐厅服务员领班位置,并进而当上大饭店老板、跻身于百万富豪之列,但人生旅途艰辛,他走的每一步几乎都没能逃过“拍案惊奇”。
在我所读不多的外国小说里,确实很少遇见这样的“味道”,文风怪诞又酣畅,语言大胆又滑稽,情节跌宕起伏,思维肆意任性。这部长篇作品中,赫拉巴尔似乎要刻意打破一些东西,然后像堆儿童积木或者盖房子那样,将散碎的灵感和完整的故事揉捏成一团,捏成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王国”。
有一次,赫拉巴尔意味深长地感慨道,无论是《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还是《过于喧嚣的孤独》,他都害怕再去读,甚至连一行字也不敢看,“好比一辆客车在白天渐渐开进一条极其漫长的隧道,开进一个漆黑的夜幕之中。”
他的小说始终保持着滔滔不绝的叙述节奏,有点儿类似于中国古代的说书人,脉络清晰、娓娓道出一个个故事,故事串联起来又是一部完整的小说,这里随处可见作者的独特视角和思维,内在情绪虽显放任肆意,却也不是随意一瞥就能够一窥到底。小说名字其实跟英国国王没什么关系,这典故是总有人问饭店领班为何精通各项待客之道,他总是说:“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这部小说便是以一个餐厅服务员的打拼经历,展示了捷克斯洛伐克近半个世纪的社会生活画面。它又是一部作家回忆录式的传记,通篇描绘了旅馆、饭店、食堂、酒家和餐厅的生活。
“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在小说中,不断闪烁着格言式的金句,让我们在离奇怪诞的节奏和对话里,感受到赫拉巴尔内心世界不同凡响。
在书中后记里,他提到自己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夏日,坐在林间小屋的打字机前,一字一句地开始创作。据说当时,他一连打出的十张书稿,引得他脑海里储存已久的无数个小故事像洪水决堤般地倾泻出来,简直让他应接不暇……他说当时“仿佛有人在我体内口授而我的作用只是听写而已”。各位看官,古今中外,我们也许见闻过许多创作奇谈,但像赫拉巴尔这样用十八天一气呵成的、涵盖五个互为关联的篇章、十三万字的《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实在叫人拍案叫绝、掩卷长思、叹为观止,这个鬼马怪诞的名叫赫拉巴尔的家伙,让你忍不住反复咀嚼,细细品味,久久挂心,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