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燕杰的头像

燕杰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7/07
分享
《大生》连载

第一十五章 机遇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1918中国民族工商业迎来黄金时期。

张謇辞去所有官职,并不代表他不再关心政治,相反,他更铁了心的推动地方自治。没想到在张謇惆怅不已的时候,江导岷递给他一封辞职信,信中之意委婉如下:垦事一有余年,远离桑梓,家乡之事多置不理,谨请辞职,以息仔肩。张謇知道,江导岷请辞绝不是因为此,而是另有隐情。

通海垦牧公司正式成立以来,因公司用地为滨海荒滩,常受狂风巨潮侵袭,特别是第五年上遭遇特大风暴潮,刚刚建成的堤坝均被冲毁,牧场羊群几乎全被冲散,几年的努力前功尽弃。但受此重大挫折后张謇毫不气馁,下定决心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次年张謇聘请了荷兰水利专家奈克、特莱克父子,不惜成本赴上海采购优质水泥、钢材,建成了一个个坚固的直立式钢筋水泥桩柱,内加水泥板后即成一条威力巨大降服海潮的挡浪墙。后又雇工将原来修筑的捍海大堤进一步培修牢固,加长加宽,并加建石驳,从而有效地捍御了海潮的侵袭,使已经开垦的良田不至重新坍入海中,有力地保障了垦牧事业的不断发展。直到是年,已成规模,收益颇丰。江导岷一直追随张謇步伐,逐步实施自治的村落主义,但各股东各怀心事,不能同心,让江导岷非常失望。张謇知道垦牧是江导岷心血缩成,不能前功尽弃,就回信道:为人作事,辛苦如此,着效如此,而当不为人所谅,拂袖引去,亦固其宜。就今日股东会现状,论主张分地之人,志在速获厚利,不知获利之前后左右犹有事。股东中大有斥自治之事不当办者。也就是江导岷不为人所谅,信而见疑,忠而获谤,确实太委屈了。股东主张分地,志在速获厚利,使江导岷对为股东再尽责十分灰心。还有,江导岷对股东反对在垦牧公司实现自治大失所望。这次辞职被张謇劝阻道:以垦事论,尚有未竟之工、未堤之地,方期吾弟于二三年内,为吾终成之。谈到自治,张謇说:鄙人守此志,当愿吾弟为吾终之也。江导岷敬奉师命,忍辱负重,又继续挑起了重担。

江导岷按照张謇的意思召开董事会,在会上他言婉意深地说:“各位董事,现在有两种声音,一种是愿意垦牧公司建成模范村落,另一种是仅保一己产业。四先生的理想是无论如何做成模范村落,这是本。希望大家不要舍本逐末,顾私而废公。”

董事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但有个声音是一致的就是土地差异太大,有生有熟,很难分配。江导岷见有转机,就以守为攻道:“如若分地,我自明年始,解除职权,解职之后得以安居海滨,耕百亩之田,治一家之事,宽闲岁月,自在优游”大多董事对以后的土地管理,以及是否分到可耕之地,多有疑虑。最后达成一致,就是等三年后看情形再做决定。又以百分之百的选票推举江导岷为董事长。接着江导岷又提出:即使分了地,要对公产的收入支出有所规定,要妥为保藏图册案卷。提前为各位股东打了预防针。

张謇听了江导岷对垦牧的汇报,很是赞扬。为了平息不同的声音,减轻江导岷的压力,次年召开的第三次股东会议上决定将四万多亩土地分给股东。

这些年张謇一直在外忙碌,很少回家。回到海门,吴夫人非常心疼,嘟囔道:“先生常年奔波,挣得诺大产业,我却不能随时照顾,能不能在南通建一别宅,也好全家相聚,为您分担一些。”

“夫人想得周到,这些年来离多聚少,都是我思虑不周,早该在南通置一处别业,常常见到你和儿子。”

吴夫人非常高兴,就道:“先生忙碌,选好宅址后,我可督办此事,不用先生操心。”

“是啊,想当初牡丹在世,这些事自然交给她。唉!”

“先生又思念姐姐了。姐姐已离开接近七个年头,我也时时想她的好,但人死不能复生,还希望先生多多保重啊。”

张謇叹了口气道:“如今要建一住处,从选址到竣工是相当周密的事,我怕你久居家中,少有社会活动,这样的担子会很辛苦啊。”

“现今,欧风渐盛,很多妇女都在外工作,我虽没读过书,但在先生身边多年,耳渲目染,也懂得一些礼数及营生,很想为先生分担一些。”

“也好,宅子我们住,建造得让你称心,由你监造也是应该的。我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建一别院,辟一倩影室,安排牡丹生前的物件,也好让我静静心。”

“先生对姐姐的情谊刻骨铭心,我一定用心安排。”

“这样吧,房屋的设计,就找孙支厦吧,他是南通师范培养的最优秀的设计师,设计的房屋很有格调。”

“好,学生得好好培养,我一定让他放手去做。放心吧。”

天空牵着几丝云,点缀着瓦蓝,树叶在微风中略有晃动,好像玉唇吹动少女的留海。吴夫人找来孙支厦,说明了张謇的意思。孙支厦说:“以先生的地位,早就应该有所别院,而且应该融有现代元素,彰显先生的开放包容。濠南通州博物苑附近还有块地皮,很合适建造宅院。”

“今天天气很好,你带我去看看,如果合适就定下来。”

日子一天天过去,一座欧式的宅院就落成了,大门旁两棵紫藤格外扎眼,四层砖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红色铁皮屋面,南北两侧共有五扇西式老虎窗,东西共有四个细高的烟道伸出屋面,整个屋顶呈现出西方巴洛克建筑风格。这让张謇也眼前一亮,内心深处对吴夫人更敬一分。也对自己的学生孙支厦设计的内涵惊讶不已,感叹他不仅有技能还有思想。

南通的地方自治虽已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成效,而张謇却除了海门的住所外,在南通并没有自己的住宅,不是住在博物苑就是住在大生纱厂,别业落成,张謇的朋友和学生都来祝贺,其中,江谦撰写的贺联最为抢眼:

有庇人广厦万间,最后乃营五亩。

非举国蒸民饱食,先生何暇安居?

其实,这幅对联不仅写的是恩师,更是自己内心所向。恩师张謇以大生纱厂所得息酬供给校用,以实业、教育、慈善相互灌输为宗旨,以坚苦自立,忠实不欺为校训,故南通师范声誉远闻,山西、甘肃皆由省费选派诸生来学,江谦亦动员自己家乡的学生来通师学习。由于一些学生家境贫寒,生活拮据,江谦总是拿出自己的薪水来资助他们,造成家用不给,而江谦夫人汪含章则利用织巾收入,补贴家用。这师生二人真是只为梦想,很少想到自己。

是时苏皖两省教育当局争相延聘江谦,清政府国语统一局欲聘江谦主其事,江谦以与张謇师生之谊,婉谢各方延请。江谦还将张謇当年创办通师时写给王晋藩、马锡吾、江谦等人的手札编印成《张殿撰教育手牒》刊行于世,同年被任命为江苏省教育司司长;在张謇的极力举荐下,江谦成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首任校长。江谦是张謇的得意弟子,此前负责着通州师范学校的校务,积有一定的办学经验。张謇的举荐,显然是希望自己的教育思想能藉此得以更为广泛的推行。

江谦担任校长期间,不负众望,躬身下问,他倡导训育、智育、体育,三育并举。与张謇的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的教育方针不谋而合。江谦以为训育的目的是要养成国民的模范人格,与张謇教育应为诸生养成人格,他日为良教师,成我一国国民之资格的理想追求同样是一脉相承的。江谦以诚为校训,勉励师生为师、为学、为人都要以诚为训,培养学生以知、仁、勇为目标,携手奋进,形成尊师爱生风气。

今见恩师终于住进了自己的洋房,心下感慨万分,也万分欣慰,也为自己的学生孙支厦感到自豪,设计出如此精致的宅院,在南通还是第一家。

“忙活了几天了,七十大寿也过了。您在想什么呢?”徐姮问张詧。

张詧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一直在那儿愣神。他猛然感觉到像梦一样存在,八年前,四弟六十大寿的场面仍在眼前,那时张謇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祝寿的各路官员熙熙攘攘。那年四弟建立大聪电话公司,创办南通城乡邮政和电话业务,自此让南通快速连接了全国各地。所收贺金五千两,四弟分文未取,全部用于建成第一养老院,养老院每年花销从自己的薪金中扣除。今年,自己七十大寿,几乎没有官员到场,就工商界的朋友居多,却收礼金两万两还多,可见大生这八年名声上涨了多少。

“心里想什么呢?愣这么长时间了。”徐姮有些不安地问。

“我在想四弟办的养老院。”

“是啊,老有所养是四弟的一个梦想。可天下那么多老人,有多少养老院能够收容呢?”

“可至少南通的孤寡老人有去处,所以,应该再建第二养老院。”

“先生的意思是——”

“效仿四弟,用贺礼再建一所养老院,一切费用我们来出。”

“这样的事,四弟做的不止是一处,民国四年,以他任两淮盐政使的俸金,在台城南门口河南创办了泰属贫民工场一所,建房八十余间,占地三十亩,雇工进行毛巾、藤器、缝纫等的生产。民国五年,建立第一所民办气象台……”

“你还不明白我的意思,很多事四弟是借助于大生和社会力量办成的,但有些事全靠他个人。”张詧又陷入了沉思。

光绪二十年,张謇年考中状元,弃官还乡,从事实业教育救国。光绪二十七年,大生正厂日趋兴旺,正筹划大生副厂、大生二厂。通海垦牧公司成立,大规模围垦在即。通州师范学校即将开学……事业扩拓,人才奇缺。张謇急需一名真心实意得心应手的助手支撑。想到干才三兄,通晓官场、善理难事,办事干练,如若回乡发力助业,那将事半功倍。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张謇乘江西巡抚李勉林调广东升任粤督之机,促成张詧引退回乡获允。从此,张謇主外,张詧主内,如虎添翼。

“三哥,您要挑重担了,我打算放手大生,让您全权执掌。”张謇望着窗外的紫藤,语气坚定地说。

“四弟,您又有新的想法?大生正在蒸蒸日上呢。”

“三哥,大生这盘棋之所以盘活,离不开上海公所。虽然印章没有得到官府的认同,其他方面的要求都得到批准了。涉及物资的采购和转运、成品的销售、银两的汇兑、与上海道和江海关的沟通等都有上海公所承办。这些事务的办理,均在上海,凸出了上海对于大生纱厂的重要作用。”张謇仍没收回紫藤上的目光,而是更加深入地看向紫藤,上海公所就是一棵紫藤,大生是紫藤上开出的花朵,无论花朵多么艳丽,都离不开藤的滋养。

“四弟是想腾出身来坐镇上海公所操控全局?”

“是啊,上海公所看似无足轻重,只是大生驻上海的办事机构,为大生筹集资金、发放股息、添购物料、接待来人等。其实,许多大生的股东,由于地理原因,甚至没有见过所投资的大生纱厂,他们与大生的联系,仅仅通过沪所发生,因此沪所成为大生企业的代表和脸面。我要把它做大做强!”

“四弟目光远大,瞅准上海,放眼世界。三哥支持您。”

光绪二十三年,大生上海公所迁出暂寓的广丰洋行,搬入天主堂街,并改称沪账房,一直到光绪三十五年。这时期是大生纱厂筹建的关键阶段,一纸蓝图终于变为现实,通过大生沪账房,来自上海或者通过上海转运的物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南通,资金和技术也由上海注入南通,大生沪账房成为大生纱厂启动的重要引擎。光绪三十三年大生纱厂召开第一次股东大会,决议将大生沪账房改名为驻沪事务所,并取得与会计、考工、营业、庶务等四所同等的地位。入驻南通大厦是大生驻沪事务所的高光时间,也是大生企业鼎盛的标志。

“三哥,在生意上您也应有自己的产业,不要光拘泥在大生上。”张謇一直觉得三哥跟在身后做公益,挣得的薪金和分红所剩无几,心下有些过不去。

“四弟啊,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我们的目标必需保持一致,我若有所分心岂不害了大生。”张詧言语之间,坚定而无悔。

“三哥,辛苦您了!我的理想是把南通建成一所现代城,一所模范样板城,在全国推而广之。”张謇的眼眸里射出梦一样的光芒。

“四弟心中装着大华夏,为民富国强呕心沥血,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您放心,我会无怨无悔的协助您。”

“三哥……”

光绪三十年,张詧全力协助推进南通大生纱厂各项事业,在崇明久隆镇创办大生二厂,资本100万两,纱锭2.6万枚。

宣统元年,江苏巡抚瑞澄委任张詧为江苏农工商局总办,复兴面粉公司成立,张詧任总理,日产面粉1300余袋。1914年,张詧招集商股,一手筹办大生三厂,亲任总理,并负责建造与之配套的会云闸、大中公行、大储四栈等。1915年,大生织物公司在南通唐闸河东建成,占地10亩,张詧任总理。1920年,大生分厂改称大生第二纺织公司,经股东会推举,张謇首任总理,张詧负责协助,两年后改由张詧任总理。

在整个工商实业推进上,张詧可谓践行了张謇的实业报国思想,不遗余力,肝胆相照,从无二心。

天空瓦蓝,没有一丝云彩,闷热跑得没有一点踪影。

张謇站在海边,眺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感慨道:“想当初,盐垦业只有朝廷能做,盐道是个人人都知道的肥缺,牵连着多少黎民百姓和达官贵人。”

张詧道:“四弟为何发此感想?”

张謇收回目光,看向张詧道:“三哥,我一直想致力于盐垦事业,但朝廷一直不放手这块肥肉,如今清王朝已经成为过去,盐垦也允许私人操办,眼下正是盐垦的好机会。”

“现在,我们大生盈余颇多,名望节节攀升,成立盐垦公司费不了多大劲,只要四弟由此规划,我立马着手去做。”

“三余镇地跨余东、余中和余西,是天然的盐场,三哥就着手干吧,不要有啥顾虑。”

张詧心情激荡,他知道盐道是怎么回事,这块生意会和大生纱厂成犄角之势,补充大生的单一局面。

接下来,历时五年,张詧一口气创建了:大有晋盐垦公司,地跨余东、余中和余西三场,占地27.6万亩,共12区及1盐场,张詧任总办。大赉盐垦公司,地处南通、泰州交界处,张詧任总理,总面积20万亩,内分9区,资本总额80万元。在掘港创办大豫盐垦公司,总面积48万亩。张謇与张詧在东台县新丰集草埝场联合创办大丰盐垦公司,占地112万亩,是淮南最大的公司,公司最初集资200万元,后增到400万元。

张謇的盐垦事业蒸蒸日上,虽然离不开张謇的运筹帷幄,但更离不开张詧的兢兢业业、亲历亲为。

张謇的主要目光还是聚焦在教育上。

“先生,四弟在实业和教育两者上是否权衡过?”徐姮有些疑虑地问。

“我也开始担心这事,大大小小已建立370多所学校,让他的母体大生承受着太大的压力,应该好好合计合计了。不过,办学校是四弟的一个重要梦想,当然也是我的梦想。”

“就您办的学校也不少:总商会筹资设立商业初等小学校。私资创立通州公立女子师范学校,后又于城北珠媚园增生扩校。兄弟俩还一次捐银5000两筹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兄弟合资,借南通城南籍仙观建南通医科专门学校。您和姐姐在常乐建造了张邵高级小学。兄弟俩捐资创办通州第一公共体育场。还有您出资在东台建了母里师范。这还不算您资助过的担任校长、校董的南通河工学校、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甲种商业学校、通州劝学所等。”

“夫人真的好记性,如数家珍啊!”

“这有什么?你每次从家里拿钱又不背着我,我能不知道您干了啥?商业初等小学校和通州公立女子师范学校,我和徐端没少忙活。虽然您成了校长,我俩的功劳也不小。”

“我牢牢记在心里的是以私资创立通州公立女子师范学校和借南通城南籍仙观建南通医科专门学校,他真的让我记一辈子。”

光绪三十二年,是自然灾害严重的一年,两江地带水患不断,饥民从四面涌向通州,女子买卖盛行。粮食成了紧缺物资,女童更是惨遭歧视,一斗米就能换一女童。更有甚者,父母讨得来的一碗薄粥,全部供给男孩,女孩被活活饿死。

触目惊心的现实让张謇心情沉重,他决定去江宁找总督周馥理论一番,请求朝廷赈灾。

总督府:“江都,灾情如此严重,就通州城外,灾民几万人,饿死者每天十几人。如此下去,恐有灾民造反,酿成大祸。”张謇直言道。

“季直啊,如此境况,我已知悉,也上报朝廷。只能等待救灾粮,别无他法。”周馥满脸愁容。

“江都眼下不能坐以待毙啊!”

“你有良策?”

“有三点是我们能做的:一是取消驰禁,严谨粮食外流,特别是流向海外;二是打通四川、两湖、江西等地的粮食供应渠道,让粮道公平畅通;三是严厉打击恶意囤粮。像唯亭镇沈某,所开米行,私行囤积至两万四千石,拒不投向市场,官府应介入。”

“好,季直的建议对缓解粮荒是当务之急,我这就责令下去。”

“江都,还有一事,我想办几所女子学校,眼下没有女教师,所以,想先开一所女子师范学校,让女人也能出来工作,开欧美之风。”

“这个?只是经费问题——”

“这个请江都放心,全部私资,不用官府投入一文钱,只是江都批准就行。”

“开化民风,岂有不批准之理,你就大胆办就是了。”

“我替全天下的女子谢江都成全!”

这样女子师范学校才顺利成章。

借南通城南籍仙观建南通医科专门学校,后迁入由昭武院旧址改建新校舍,更是一波三折。

连续一周了,雨淅淅沥沥不停的下。张謇和张詧走进通州的一家面馆,点了两碗面,好久没有吃面了。海碗居的炸酱面劲道好吃,特别是配料丰富,酱汁配得足,咸淡自己调制。

刚刚坐定,就听见旁边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喘气像拉风箱一样,声音特大。

“面来喽,客官您的面。”

“小二,这两个孩子是谁家的?”

“客官,是不是影响您吃饭了,我这就让他们走。”

“不,孩子是怎么了?怎么喘气这么粗?”

“客官,这是我的两个孩子,前几年闹饥荒的时候害了痨病。”

“没给他们治疗?”

“听说上海能治,可也带他俩去过,人家说治晚了,很难恢复了,我们还得忙于生计,要钱没钱、要时间没时间,来来回回耗不起啊!”

张謇一时陷于沉思,多年来就想开办一家医院,解除通州人的病痛,一直苦于没有医生,招洋医太费钱,也不是长久之策。张謇一下子拿定主意,没有医生就自己培养,开办一所医科专门学校还是行得通的,再依附学校办一所医院,一下子心情激动起来。

这件事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拖延,直到民国元年,张謇觉得不能再拖,大生已初具规模,没有一处像样的医院,是很大的缺憾。

“三哥,开办医院的事不能再拖了,这也是实现地方自治的重要一环。”

其实这件事,张詧一直上心,心里也有了眉目。

“四弟,我早已考察过了,籍仙观是当地最大的道观,建于宋朝,清朝以来就荒废了,修葺一番,先把医科学校办起来,再做谋划。”

“是啊,我怎么没想到。您这一说,我忽然想起来昭武院也闲置,似乎更适合办学校。”

“选昭武院的话需要大修,而籍仙观是现成的。我们先在籍仙观把学校办起来,等昭武院改造好再迁过去。”

“那就辛苦三哥了,钱的事我来想办法。”

“四弟,这些年我也有些积蓄,不如我兄弟俩共同出资办成此事。”

“三哥,这么多年,您捐助办学和办公益的钱不少了,怎么能再让您破费呢!”

“四弟这就见外了,南通建成现代城不只是您的梦想,也是我的梦想。”

张詧还陷在回忆中,游离的眼神透露出些许的满足。自己在其他方面也紧跟张謇的步伐,建商会谋公益,哪一出他都冲在前面,不遗余力的为张謇现代城建设呕心沥血。

光绪三十年八月,张謇禀请在通州城成立通崇海花布总商会获准,下设三县分会,由张詧任总商会总理。光绪三十二年冬改为通崇海商务总会,张詧续任总理。其职责:协助管理工商业户,负责调解商人之间纠纷,为工商企业代办开业、登记、领照及变更、歇业等手续,兴办商业教育及公共事业,代为地方当局收捐税款。光绪三十三年五月,张詧及张謇捐资赞助成立商品陈列所。同年,通崇海商务总会奉饬办农会,张詧被选为会长。农会择地城南建造会所,在所南购地30余亩增辟农场,并督促下属各区组建农务分所。宣统二年七月,扩展为通崇海泰(泰兴、泰县)五县总商会,公举张詧为会长,办理潮灾救济会及保坍会。

民国五年,张謇和张詧捐资,在通州城西门外建立栖流所,收留乞丐并培养其习艺能力,学成后分遣各地谋生。另辟专室收容精神病患者,使其不扰碍社会。今年,自己要用七十寿辰所得亲友馈赠,在常乐镇南创办了养老院,也是支持和效仿四弟。

徐姮看着一直陷于沉思的张詧,悄悄地给他沏了一壶桂花茶。

“欧阳先生,您是南派的领袖,发展南通戏曲文化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我来南通不止一次了,现在的南通点亮了整个中国,实业日盛,学校遍地开花,更有铁厂、电厂,真真的一个超前的城市,就实力来讲不差的欧美大城市。”

“欧阳先生,我想现在的南通比任何时候更需要文化的滋养啊。”

欧阳予倩陷入沉思,他决定留下来,他理解张謇,认定自己在南通会大有作为。

“四先生,我愿意留下来,帮助您开办南通伶工学社,培养戏剧人才。”

“太好了,欧阳先生如果留下来,我们不但开办伶工学社,还要建一剧场,规模远超上海大剧院。”张謇激动地说。

“那可是大功德,对发扬戏剧、挖掘戏剧人才,都是难得的事。”

“南欧北梅,欧阳先生与梅兰芳先生齐名,到时候请二位同台演出,不失为梨园美谈。”

“啊,我怎么能跟梅先生相提并论呢,那可是相去甚远啊。”

“我还要在剧院中开设梅欧阁,作为南北合作的重要见证。”

欧阳予倩也不再客套,并且提议剧场的名字叫更俗剧场,旨在推陈出新,多多推出新潮的话剧。扩大南通人的视野,改变当地的许多陋俗。

很快伶工学社就建成了,校舍就在南通南门外望仙桥北,桥南面是一大片竹林,典雅中透着幽静,黑漆的大门气势恢宏,一进大门就有几棵五圣殿留下的千年银杏树,新建的房舍干净明亮,被高高的围墙圈住。

张謇在欧阳予倩的陪同下,一路走来,几个少男少女在银杏树下练功,戏装和头饰在咿咿呀呀的唱腔中格外显眼,有的唱京剧、有的唱昆曲,还有的就是新剧——话剧。

一边走着,欧阳予倩一边介绍:“四先生,我们伶工学社是中国第一所新型戏剧艺术学校,打破师傅带徒弟的框框,由老师给一批学生统一上课,做示范。完全按照您办新学的路子,学生不但学习功法,还要学习理论,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演员,而非没文化素养的戏子,让人轻贱。”

张謇很兴奋,赞同地说:“过去的伶人,都是生搬硬套,唱一辈子戏,还不识的戏词,完全是填鸭式教法。而您的想法培养的是有知识的一代新人,戏曲的熏陶会让他们走向艺术家的路上。戏剧改革就完全仰仗你这位早稻田大学的毕业生了。就从这里推向全国吧。”

“这完全依仗四先生的投入,才有这样的机会革新戏剧。走,去教室看看。”

教室里老师正在上课,张謇和欧阳予倩坐到了后排,没有打扰学员们。老师正在讲解《黛玉葬花》的戏曲词,见张謇和欧阳主任进来,停下来说:“同学们,我们欢迎免费让我们入学的张董事长。”学生们的眼光随着起立齐刷刷地投向张謇。张謇和蔼地说:“同学们,刚刚讲解的红楼戏《黛玉葬花》排练过吗?”

“排练过。”

“能不能现场为我演一出啊?”

几个学生稍做准备,把课桌移到墙边,套上水袖,边舞边唱。虽说稚嫩但也中规中矩,十分可爱。

张謇跟着节拍不停地晃动,身心一下子放松下来。这么多年了,在商场摸爬滚打,难得这样的场合。

“好,好,好啊!好好学习、练习,更俗剧场建成后,你们就登台演出,给全中国的人看,给世界上的人看。”

更俗剧场的设计,张謇还是交给了孙支厦,孙支厦想来想去,仿照上海新舞台设计,外观呈马蹄形,内设观众厅、舞台、演员宿舍和梅欧阁。舞台的图样由欧阳予倩亲自审定,欧阳予倩还亲手拟定剧场规则共12条,举凡旧时剧场的陈规陋习,都在革除之列,成为名副其实的“更俗”。

观众席上,1200个座位无一虚席。灯光随人影而动,舞台上,梅兰芳和欧阳予倩正在合演一出《贵妃醉酒》: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

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皓月当空,恰便似嫦娥离月宫

……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