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明的头像

张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2/18
分享
《我的青春我的歌(第一部)》连载

第一章 电话通知

晚饭后,我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突然间电话铃声响起,原来是战友赵英红[注]打来的电话,说她们几位上世纪六十年代入伍的老兵,想集体回云南昆明郊区当年的部队营房看看,并准备自费到云南的几个旅游景点玩玩。她问我们男兵去不去?

赵英红是1969年入伍的北京兵,与我们在同一个连队。她个子很高,待人热情,曾经是我们连队电传收发报的教员。那时,我们还是新兵,除了手键发报,还不会用电传机发报。赵英红当年在一连,用电传机收发报是她们的强项。为了培养我们,上级领导指派一连的技术骨干赵英红、钱玉英、吴云晴等几位女兵,调到我们二连指导培训。

钱玉英也是1969年入伍的北京兵,后来回北京。

吴云晴1970年底从云南昆明入伍,后来提干,转业后留在昆明,现在云南省某国家机关工作。

我回答赵英红说,我肯定去,至于其他战友能不能去,我马上与他们联系。联系的结果,战友白崇礼、李志文、刘江平、沈林坤都能去。我和李志文还准备带自己的家属一同去。

白崇礼,北京兵,人缘极好,爱好摄影而且有一定的成绩,他在互联网的博客点击量已超过二百万次。在部队炊事班时,我俩曾在一起。白崇礼喜欢看书也喜欢写格律诗,而且写了不少,尤其擅长五律。记得我探家时,从我父亲那里带回一本《诗词格律》,该书为北京大学教授王力先生所著,白崇礼从头到尾把整本书抄写了一遍,可见用功之深。因为受毛主席诗词的影响,我也喜欢学习和练笔格律诗,还经常与白崇礼交流。至今,我还记得白崇礼写的一首五律诗中的一句:“知己在云霄!”嚯,这不是孙悟空么?气势很大,也很自信。这次回昆明,我和白崇礼有个约定,要续写一个三十六年的梦。

李志文,北京兵,出身军人家庭,为人老实直爽。记得入伍四年后,他探家回北京时,从家里带回一套竖版的古典小说《红楼梦》,偷偷地在我们几个男兵中间借阅。那时候部队不允许战士阅读这类书籍。李志文的这套《红楼梦》,让我第一次接触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我还听李志文给我讲了一个有关《红楼梦》的“政治小段子”,是说当时的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拿着《红楼梦》去找毛泽东,想探讨其中的有关问题。毛泽东问他看了几遍《红楼梦》?许世友回答,从头到尾看了两遍。毛泽东说,你还要从头到尾再看三遍,然后与我讨论。许世友愕然。当然,这只是民间传闻并无凭据,但却暗示了一个道理,既然一个军区司令员都要看五遍《红楼梦》,那么我们这些小战士多看几遍《红楼梦》就更没得可说了。李志文观察事物很细致。记得当年我分不清楚麻雀和其它小鸟的区别,李志文就对我说,麻雀只会蹦,而鸟的两条腿是可以行走的。后来,我也仔细观察,果然与李志文说的一样。

刘江平,北京兵,有幽默感,个性很强。当兵时,他是一个身高一米八三的大个子,瘦高条。在我印象里,他穿上军装,再系上武装带,穿上高腰雨靴,显得挺拔而又有精气神儿。记得那时刘江平在炊事班,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耐劳,而且不讲情面。后来,刘江平复员回北京,还写信抄下大量菜谱,寄给连队。指导员主持连队集合点名时,当着全体战士的面宣读这些信件,表扬刘江平离开连队还关心连队的建设。

沈林坤,北京兵,和我一样是个淘气包。记得当新兵时,中队长在自家的地里种了黄瓜,晚上我和沈林坤偷偷摸到黄瓜地里偷黄瓜吃,吃得我俩直拉肚子。

[注] 本文所涉及的人物多为化名。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