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沧海观山的头像

沧海观山

网站用户

小说
202104/27
分享
《2079》连载

第五章 共振

按照上次分手时的约定,三天后,罗刚整理了自己的思路,再次与胡夫见面。

空旷的大厅里,胡夫正在对胡基金会宇宙能量模型进行讲解。

“这就是宇宙的能量模型”胡夫指着有如一团乱麻的网络状数字光团模型,大声地对大约十几个高中模样的中学生说。

话音刚落,在空间中央,全息图像运动了起来,光线越来越亮,所有的人都刹那间被光斑包围,上下左右都是光线形成的网络,让人目不暇接。

所有的光,来自一个最为明亮的亮点,这个极小的标示为奇点的点,向两侧对称的发散出亿万束深色的细线,然后这些线,颜色逐渐减弱,并且直径突然扩展粗壮,同时交织成盘根错节的“藤蔓”。

从这些粗壮的藤蔓上,不断细分出枝杈,枝杈又细分出枝梢,枝梢又细分成更细的纤维,这些纤维上有突触和光点般节点,并向四面八方延伸交织,构成一个犹如神经网般的网络。

生物触须般的藤蔓不是静态的,这个数字光团模型模拟了“无处不在的旋转”,每一束“枝杈”,每一支“藤蔓”都在独自旋转,并在旋转中向前延伸生长。

“宇宙能量无处不在,但我们却无法直接看到,它深入到每一种物质之中,从微观粒子到宏观天体”。

看着一头雾水,懵懂的中学生,胡夫开始解说道。

“这些能量的联系就是宇宙万物之间的能量关系,从最初的奇点对称的发射,形成两个互反的宇宙,正宇宙和反宇宙,我们只是处在其中一个宇宙的微小存在,并且目前只能感知我们所在的宇宙,但所有的能量,它们是互相紧密地联系,这种联系是无形的,甚至大多数的能量联系可以被人类感知而无法被探测。”

“当然,这些标示能量分枝的光线实际并不存在。”

“地球在宇宙中,只是一个极其微小的存在,但我们这个星球上的重大事件,也许是受到总体能量影响的结果”胡夫指着一个角落里微弱的一束光线上的一个突触说道。

一个光媒画面被放大,太阳系的九个行星正呈螺旋状的,簇拥着中心的太阳向前运动。画面被继续放大,地球呈蓝色光斑状和月球组成双星形式,不停地旋转着,沿一个螺旋状的“能量通道”,不停向前。

“这些宇宙能量的细分趋势是无限的,它们同时构成微观的各种粒子。”

一个C原子核的模型出现,电子云围绕着原子核旋转着,似乎和太阳系的行星运转方式并无不同。

接着电子云被放大,电子内部似乎是能量波构成的几何图形。

然后原子核被放大,质子和中子出现,然后能量继续以分形的方式,在构建更为精巧的呈几何形态的分支,出现了夸克和胶子。

“能量可以构成物质的形态和质量,使之符合宏观物理规律,也可以把物质直接以能量的方式分解,表现得更像能量波。这就是光为什么体现出波粒二象性的本质原因。”

“一百年前就已经通过实验证实的湮灭现象,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一个三维实验视频播放出来,正电子和电子的静止质量和动能全部转变成电磁辐射能———两个γ光子。

“湮灭一旦发生,正反物质的质量将全部转化为能量,按照质能方程E=mc²,将释放巨大的能量,就人类已知的所有物理反应而言,这是效率最高的燃料。”

看到不少学生似懂非懂地点头,胡夫的兴致更高了。

“所以物质就是能量的一种状态,这个世界的本质是能量,而不是物质。”

“而宏观上,能量是一切现象的根源,比如神秘的引力......”

随着胡夫的话音,一个旋转的巨大锥形曲面出现在空间,中心是一个深深陷落的深洞,曲面上有一些圆球,在曲面上围绕着深洞在一同旋转。

“这个中心的深洞是大质量天体的巨大能量对周围时空造成扭曲形成的,而那些小球就是绕恒星旋转的行星,按照20世纪爱因斯坦的说法,是超大的质量形成了时间和空间的扭曲。”

“现在看,并不完全是这样,实际上是以光速扩展的能量,造成了这种漩涡,并形成了质量,所有的能量分枝就是一个能量漩涡,扭曲的时空正是这种能量存在的表象,就像水面的涟漪。”

“引力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东西,或者说引力就是能量本身造成的现象,就是宇宙能量的附着表现。”

“同学们要学会思考,教科书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我们可以尝试用能量而不是物质的思维,去重新看待这个世界,这样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中学生们稀稀拉拉的鼓起掌来,虽然只有十几个人,但是空间气氛显然热烈起来。

胡夫这时注意到坐在角落一隅的罗刚,便和带队老师打了个招呼,让助理小刘继续替代自己讲解,然后领着罗刚走出了演示空间。

月球事件之后,在地球也将毁灭的普遍担忧中,大部分城市社会陷入莫名的混乱,为了保障安全,大多数的学校都停了课,孩子们无法上学,家长们惶惶不可终日。

胡夫应邀及时举办了一些科学探索活动,目的是安慰社会,同时也是促使传统教育得到转变,对另类的理论和学说给予关注。

“您的宇宙能量模型和演示很有意思啊”罗刚也是第一次如此完整听胡夫论述,也有些好奇。

“哪里,哪里,目前模型制作和理论都太粗糙,就是先照顾照顾孩子们,否则全都快失学了,我们都是科普级的探索,也没有深入实验研究的条件”胡夫难得的谦虚起来。

“如果以能量的角度重新考虑问题,也许能把许多不可能,变成可能......”罗刚若有所思。

“具体的工作,我帮不到您,但是可以在思路上提供一些想法,也算是尽点薄力吧” 胡夫一脸的诚恳。

“就在我办公室谈谈吧”胡夫把罗刚领到他的工作室。

工作室凌乱不堪,地上的烟头散落,好像很久没有打扫过的样子。胡夫沏了一杯茶,双手端给罗刚。

他知道罗刚重担在身,也钦佩这个科班出身的科学家,能如此谦和的多次聆听自己离经叛道的高谈阔论和所谓思路。

胡夫从抽屉里拿出六个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摆表,间距很近的摆放在一个榉木台面上,木台面悬空的搁在一个铁架上。

每个摆表的摆针方向都不相同,各自摆动,显得比胡夫的办公室更凌乱,表盘上是胡夫的公仔头像和卡通造型,这些都是胡夫论宇宙活动的赠品。

“我已经有五个了?哈哈。”罗刚摆摆手。

“不是给你的喔,是个小实验,我昨天刚做过的。”

胡夫开始拿个小木棍,有节律的敲击着木盘,然后表情淡然地看着罗刚。

一句话不说,胡夫就这样敲击了约十五分钟。

然后他停止了敲击,一只手掌指示罗刚,看向木台。

木台上,六个摆表的摆针已经变得整齐划一,并且以相同的节奏,一起左右摆动着。

“是共振。”

“是的,是共振。”

“如果摆表的摆长都一样,按照周期的公式,摆长不变,T就不变,只要足够长时间,统一频率是必然的。”

“其实你敲不敲,都可以达到这个效果。”罗刚笑了笑,清晰的做了解释。

“博士就是博士啊,这点小把戏,你一看就明白”胡夫挠了挠已经没多少头发的脑壳。

“其实,我想说的是,对于德波罗意的物质波,到今天人们还无法进行利用,就是因为宏观物质的振动频率极高,波长极短,但特殊条件下能不能利用共振或者什么条件,放大这种波长......,当然不是我这种敲击了。”

这个简单的实验,让他们也似乎感到了共同的思维共振,就相关的线索和设想,他们讨论了整整一个下午。

与胡夫的深谈,似乎慢慢让罗刚眼前道路露出一丝微光。

但前方还有着太多的迷茫,从模糊的设想到技术突破,还需要更加清晰的路径。

作为乘客,坐着自动舵车,在回家的路上,罗刚看着没有月亮的天空,一些回忆逐渐清晰起来。

多年前,曾有一个年轻的俄罗斯物理学家,在AZ脑联网上上传了一个脑联网的研究板块,发布了巨型锶原子团瞬间移动的制作程序模块。

他对这个超级“穿墙术”工艺设计模块记忆深刻,当时十分关注,但因为后来忙于兼职打工, 下载后一直没有启动深入研究,仔细琢磨。

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进行联脑网操作了,罗刚已想不起密码来,翻了半天笔记本,他才找到初级入口密码。

他重新下载了这些模块,为了充分解读研究论文原意,还单独在脑部语言区提前下载了俄语模块。

现在的脑联网要比以前稳定安全的多。

在数千条的浏览纪录里,是一个激光控制能量共振的课题,罗刚找到了那个人的路径标记,那个俄罗斯人,列夫·卡德罗夫。

卡德罗夫的研究实际是基于20世纪美国科学家拉比的理论研究成果。拉比发明了一种被称为磁共振的技术,依靠这项技术,他便能够测量出原子的自然共振频率,为此他获得了1944年诺贝尔奖。

拉比最早提出利用原子的“超精细跃迁”频率进行共振。

这种超精细跃迁指的是随原子核和电子之间不同的磁作用变化,而引起的两种具有细微能量差别状态之间的跃迁。

一束处于某一特定“超精细状态”的原子束,穿过一个振荡电磁场。

当原子的超精细跃迁频率,越接近磁场的振荡频率,原子从磁场中吸收的能量就越多,从而产生从原始超精细状态,到另一状态的跃迁。

通过一个回路反馈,人们能够调整振荡场的频率直到所有的原子完成跃迁。

而卡德罗夫更进一步,可以将激光控制区域扩大到比原子大千万亿倍的宏观物质,可以让一个微小的10克锶原子团(相对于原子核这已经是天体般的巨大质量)在500万高斯磁场下的巨型屏蔽室里,以10倍音速,高速绕一个引力核心物旋转。

这时将一束210亿伏高能的激光,以30毫秒的时间照射锶原子团,即能将锶原子团物质波达到共振,锶原子团物质发生围绕核心轨道的“神秘跃迁”。

锶原子团物质偏离原轨道达2米,这是当时世界上首次实现对重达10克物质的瞬时移动试验,这个纪录至今依然无人打破。

而10克以上更大重量的物质,由于增加了原子数和质量,物质原子的频率协同,变得复杂起来。

甚至频率过多,协同变的似乎不可能。

如果要将更大的物质进行瞬移,这种物质必须是紧密结合的原子核结构。

只有同时将千万亿亿原子的频率统一,这样才能实现大质量物质的原子频率共振。

而只有超强磁力场下才有可能将更大不同原子频率统一,这需要几亿高斯的极高磁场和极高的激发能量。

在地球上,对一般结构的大质量物质来讲,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条件。

所以在卡德罗夫10年前完成这个试验后,再无进一步的研究进展,国际上对此类研究也基本陷入停滞状态。

罗刚迅速查询了研究人卡德罗夫的目前基本信息:

6年前,俄罗斯国籍的卡德罗夫,从德国慕尼黑大学原子物理研究院博士生毕业,目前在一家欧洲国际原子能新技术投资公司任职,年龄39岁。

东方联盟国家有自己的技术情报网,一个俄罗斯人如果在东方联盟国家体系内定居工作,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联系。

但欧洲许多国家是东西方联盟以外的中立国,这种联络就立刻显得困难多了。

身在欧洲的卡德罗夫能不能与自己合作,对此,罗刚没有任何把握。

但基于卡德罗夫的研究,罗刚的一些设想开始逐渐清晰。

从物理理论来讲,既然10克的物质可以瞬移,那么瞬移一个星球也就存在着可能,只要达到所需的条件。

胡夫的想象力像一盏明灯,让罗刚觉得自己的思维范式被打开了。如果大质量的物质存在瞬移的理论可能,那么就可以利用宇宙一切特殊条件,尝试用更为强大的能量创造前所未有的奇迹。

月球消失二天后,中国科学院、国防部应国务院要求,联合正式成立月球事件真相调查机构——中国月球事件调查联合机构CAIEI,同时中国的地面月球探测站的数据报告也正式发布。

月球消失第三天,中国在海南文昌发射场海面平台进行了核动力火箭发射,被紧急发射的中国月球轨道观测站TH79-021,主要由低高度月球极轨道探测器组成,这颗探测器可以在太空与天宫九号太空站对接,探测器将与太空站光学舱一并协同工作,目的是迅速搜寻月球轨道上可疑物体的表面及内部特征。

TH79-021携带的科学仪器设备有效载荷的总重量达到120吨。将采用一系列先进技术设备完成其研究目标,其探测仪器有地质和结构学高分辨率立体彩色成像系统;紫外可见光成像系统——红外光谱仪、γ射线光谱仪;具辐射计能力的高度计;引力探测仪和测地磁场等设备。

相隔不到一天,由欧空局发射的阿里安—95火箭,也把一颗探测卫星欧洲MORO79,送入地球同步轨道。然后卫星转移到月球轨道,任务是搜寻失踪的月球。

MORO79卫星的极月轨道高度为100km、轨道周期2小时,其基本结构是从ESA"团星"(Cluster)卫星改进而来的自旋稳定方式,卫星干重636kg,燃料重570kg。星上仪器对ESA两座地面站的数据传输率约为20kT/s。

此时围绕原有地月轨道,已经有3颗以上的探测器在同时搜寻。

这是令人焦虑的两天,中国和欧洲地面站近千名科研人员,都在指挥中心闪烁的仪表屏幕前,一分钟一分钟的等待中捱过。

搜寻的第三天,中国观测器TH79-021以及欧洲卫星MORO79,均在原月球轨道上探测到一个神秘微小物体存在的强磁场,该物体无法反射可见光。

根据物体对周围空间弯曲的程度判断,有可能存在一个直径尺寸不超过0.5米的圆球状物体,此物体虽然体积微小,但根据引力探测器探测,质量却为7.349*10^22千克,与原来的月球质量几乎完全相同,磁场却高达20亿7千万高斯。

从接触该物体的激光探测现象来看,存在放射性能量,此物体并不是黑洞,而更像是极微小的磁星。

为了便于进一步研究,由中国航天局和欧空局共同提议国际天体组织,统一了对该物体的称谓,称之为M79-BO,中文简称为“黑核物体”或“黑核”。

由于黑核物体的质量与原月球几乎一样,地球受到的引力也几乎没有改变,这使得地球的倾角和地面海洋潮汐现象均未受到任何影响,地球上似乎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只是月球光学影像完全消失。

这个突如其来,引发巨大恐惧而又似乎神秘友好的暂时结果,令地球上各国民众的情绪略有平复,但也令各国科学家更加百思不得其解。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