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沧海观山的头像

沧海观山

网站用户

小说
202105/28
分享
《2079》连载

第四十五章 第一次捕捉

夸父行动中,移星换月必须同步进行。

第一个黑核捕捉推进器,已经从装备测试线下线。

根据谷神星登陆后的行星引擎建设进展情况,谷神星有可能近期完成引擎启动,按最快的预估,两个半月后会到达地月轨道,如果捕捉成功,按照捕捉器磁约束核能源的一年持续供能能力,可以先以捕捉状态持续锁定,等待谷神星的到来。

相对于谷神星目前的情况,黑核的捕捉行动不确定性更大,需要提前进行捕捉行动。HRASOC中心决定将于12天后先进行捕捉推进器的发射。

对即将开始的第一次捕捉行动,吴天明、罗刚和卡德罗夫等都感到非常紧张。他们再次对黑核捕捉器进行最后的一次测试。

咸阳附近的数字工厂里,数百人在纷纷忙碌,接入各种感应器,调试仪器和感应磁场的强度。工厂平台上,是一架通体银白色的飞行器,这是第一架黑核捕捉推进器。

捕捉推进器前端是捕捉舱,捕捉舱主要由洋葱头状的主体机壳、旋转盘和6个超导体叶片组成。

后端是推进引擎和能量环,前后端一体衔接,内部区域有一个2人操纵的载人舱。

捕捉推进器总体的体积并不大,与一辆中型的电舵大巴车尺度相仿。

捕捉推进器通体结构,只用一种铱钡镧合金超导金属制造,包括每一个螺丝,总体质量仅3.75吨。

但建造如此规模的通体超导金属,耗资巨大,据卡德罗夫的换算,制造的成本超过相同质量的铂金。

捕捉器尾部是一圈圈的能量环,也是谐振能量接收器,天镜反射的伽马射线束将汇聚于此。

测试结果是圆满的,捕捉器很灵敏,对模拟黑核的捕捉仅用了0.0012秒,超导体的避磁效果也很理想,在瞬间磁场1亿高斯,持续磁场1.1千万高斯的人工磁场下,载人舱内测不到磁场,内部核能源维持磁约束可达一年,当然,这只是地球环境下的试验模拟而已。

捕捉器12天后将面对的是高达20亿高斯的黑核磁场,以及瞬息万变的太空环境,月球质量的黑核,也不是模拟黑核能真正比拟的。

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万事俱备,但罗刚的心里仍然感到七上八下。

时间飞逝,咸阳太空发射基地,迎来了捕捉器发射的时点。

航天员梁赞若夫和张志坚,都是有着十年以上经验的隐形战机特级驾驶员,他们正接受着最后一次献花,即将进入机舱。

吴天明、罗刚和卡德罗夫走上前,与他们一一握手,从捕捉器研制者的角度,做最后的一些技术上的嘱咐,并祝愿他们完成伟大的壮举。

捕捉推进器不可能返航,梁赞若夫和张志坚的遗书和遗言早已留存,他们表现的神情自若,从那两双勇敢无畏的目光中,罗刚感受到一些振奋,也许捕捉行动能一次成功。

长征EU-079H-03开始升空,加速很顺利,一级火箭顺利脱离,火箭被加速到第一宇宙速度,二级火箭也顺利脱离,在距地球273600公里时,第三级脱离,巨大的推力将捕捉器推向地月轨道。

捕捉推进器的离子推进引擎发动,在地面控制中心和天基系统的指挥下,在距离黑核600公里时,关闭发动引擎。

此距离黑核辐射的磁场已经高达1.8千万高斯,强大的引力也开始施加作用,关闭离子推进引擎的捕捉推进器被黑核慢慢吸引过去。

推进器靠近黑核的速度越来越快,地面控制中心,系统显示,距离黑核还有6070米,3550米,2720米,1530米,870米,230米......

在即将接近黑核时,捕捉器前端洋葱头上六片超导合金叶片,快速张开,露出一个圆形洞口,依靠惯性,洞口应将把黑核吞没。

但此时推进器相对黑核的速度,已经高达2万米/秒,捕捉器上的前端的洞口比黑核的尺寸仅大出300毫米,与黑核磁场相反,捕捉舱内的磁场也在旋转,两个磁场对撞,产生剧烈震荡,推进器也开始剧烈震动,推进器摇摆起来,黑核瞬间与舱体壁接触。

随后,从天基系统摄定的影像上,显示了毁灭的过程,通体银白色的捕捉推进器,开始围绕着黑色圈体迅速地旋转,在几秒钟内陆续被吸引进入光圈,并发生剧烈的爆炸,爆炸扩展的冲击波极快就倒缩回来,在几微秒内捕捉器就塌缩为银粉般的粉尘,接着粉尘像被吸尘器吸走一般,被吸入一个黑圈的引力范围,消失不见。

这一切,不借助天基系统的高速摄像,普通光学系统根本无法看清。

第一次捕捉任务惨烈的失败了,在几秒内,捕捉器和两位航天员都化为了灰烬。

HRASOC中心,余大维、叶维克茨基看着操控光幕上的一切,默默地没有说一句话。

第一次捕捉行动的失败,在大多数科学家的预计中并不意外,因为黑核引力区不可知因素太多,难以控制的因素更多,失败概率很大。

总设计师赫尔佐特发表了措辞沉痛的哀悼词,并声称绝不放弃捕捉行动计划,将从这次失败的挫折中奋起......

控制中心现场2千多人都陷入沉默,首次捕捉失败的消息,在全球光媒上以光速传播着,全球各地的光幕上,航天员梁赞若夫和张志坚的生平,被反复介绍着,西安HRASOC中心的画面上,37万名HRASOC中心以及欧洲分中心的工程师,也陷入沉默,许多人跟随着悲痛的悼念音乐,痛哭不已......

行动的失败对HRASOC中心的打击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天,黑核捕捉推进器的设计改进研讨会就在HRASOC中心召开了。

这几乎是一个批判大会, HRASOC中心以及欧洲分中心的工程师、各方专家,对首个捕捉器设计的质疑和捕捉操控方式的质疑,劈头盖脸的袭来,让黑核捕捉推进器项目,领导组的主要负责人吴天明、罗刚和卡德罗夫三人几乎抬不起头。

吴天明首先作了自我批评,接着罗刚根据天基系统的影像观察,列出了对失败分析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1.捕捉洞口的设计尺度可能过于保守,存在着先天不足。

2.舱内磁约束与黑核磁场对撞,引发磁场巨震,造成捕捉器失稳,导致碰壁。

3.模拟黑核磁场的条件,在地球上不具备,无法进行捕捉实验近似检测,地面试验场最高1千万高斯的磁场,被证实,此量级的模拟毫无意义。

磁共振专家许子龙,航天器设计专家山本洋次,磁屏蔽专家马雅可夫斯基,是专家评议组的主要组成。

磁共振权威专家许子龙,首先质疑舱体磁约束磁场与黑核磁场反向的设计,他尖锐地说,这就是让一个1岁孩子去和30岁的壮汉掰手腕,一定会粉身碎骨,简直是胡来。

著名航天器设计专家山田洋次,直言此捕捉器的捕捉设计,是一种静态思维的产物,这种捕捉动作,不应该模拟相机快门,而是应该模拟生物形态的模型,比如鱼吞饵的动作。

著名磁屏蔽专家马雅可夫斯基,则质疑为何不采用无人设计,那两个驾驶员除了按一下按钮,几乎没有反应的时间。为何不采用电控系统,无人操控?人的反应不可能比机器更快。

这样蔽磁舱也可以设计得更小,也更经济,载人舱设计造价高昂,在失败率极高的高风险探索领域,这是在拿人命开玩笑。

作为捕捉器的主设计师,吴天明脸上一阵白一阵红,对于权威专家的诘问和批评,他频频点着头,认真地做着笔记。

但同时心里也在疑问。这些专家现在说得都很有道理,但为何在研发设计初期没有人进行这样的质疑?那时的专家组成员比眼前的还多,他们都集体更趋向于保守的方案,对系统通过的方案表示支持。

HRASOC中心副总设计师赫尔佐特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捕捉器设计存在着一定问题,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上没有相应的仿真模拟条件,这是最主要的原因,黑核几乎无法被探测,没有仿真模拟数据,这就使得各种设计方案无法被真实测试,预先检验,也就无从判断设计的优劣和技术的真实可靠度。

而地面检测只是能证明电路是否通顺,磁屏蔽是否奏效,而对极高速度,极高磁场下,关键的捕捉效果,则无从检测,无从判断,这就极易造成失败。

这个观点,让在座的专家也频频点头认可。

“从某方面来讲,对于这样一个几乎全部未知的黑核,没有人是神仙,也不存在着先知先觉,失败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我们对它仍然一无所知,不知道为何会失败。”赫尔佐特看着几位专家说道。

“到目前为止,人类对于那个黑色的环状物,依然知之甚少,黑核无法被中微子探测,没有光反射现象,距离黑核600公里范围内就已经是生命的禁区,无法靠近。如果不是这次捕捉,我们还不相信连超导体与黑核碰触后也会立刻被化为粉齑。”赫尔佐特继续说着。

“当然,科学创造了探索未知的方法,对于未知,我们还是有探索的路径,那就是不断用失败去实验,一次不行就二次,二次不行就三次,总有办法会找出路径,谷神星引擎的探索不也是这样吗?”赫尔佐特在给工作团队打气,这个时候,比失败更可怕的是失去战胜失败的信念。

总负责人吴天明没有发言,他觉得此时,言多必失。

“我们对失败有心理准备,请总设计师放心,我们一定会听取专家的意见,马上改进设计。但作为研发团队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我认为通过这次失败,原有设计有些方面确实需要改进,但有些方面我们还是想坚持。”罗刚则代表工作团队直接说道。

“我想解释一下,比如为什么要设计成载人模式,虽然机械电子系统的反应会比人类要迅速,但黑核的捕捉情况是极其复杂的,要同时兼顾多种时机,人类操控虽然反应速度上不如机器,但综合智能判断却远胜于机器。”

“另外对于黑核目前的情况来看,由外部电子控制捕捉的被动形式,无法实现,因为在20亿高斯磁场的情况下,任何电磁信号都会被干扰屏蔽。”

“操控系统不可能在屏蔽黑核磁场的条件下,再去接受天基系统发来的外部控制信号。载人模式必然会付出高昂的代价,但这是无奈下的唯一选择。”

“另外如果行动成功,轨道跃迁后,也需要人工主动搜寻黑冥引力场,载人模式这也是处于完整行动计划的整体考虑。”罗刚有些固执地进行着解释,他知道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相信自己,只有一定的坚持,才能获得继续的动力。

会议后,捕捉推进器负责团队的原班人马被保留下来,按照HRASOC中心的评判,重大失败的责任,似乎并不主要在团队负责人身上。

罗刚长出了一口气,他内心十分感激总设计师赫尔佐特,这样对工作团队认同和理解的领导人,实属难得。

但他同时也知道,最高管理层、科技舆论和公众社会对捕捉行动失败的容忍度,会随着夸父行动最终时间的迫近,将越来越少。

结果,只有结果才是唯一有说服力的。

对于专家的意见,团队认为应该辩证地进行吸收和借鉴。罗刚和卡德罗夫专程再次与磁共振专家许子龙座谈,请教了他的想法。

他们也一致认为,让舱内磁场与黑核磁场自旋方向相同,这个思路值得借鉴。

团队内部,也开了会。吴天明主动推脱了主设计师的名头,他拍着罗刚的肩膀,对罗刚说,现在是该你挑大梁了时候了,我已经老了。

罗刚被推到研发设计的第一排,他必须咬牙接受。这时候的主设计师,没有什么荣誉可言,只有风险和责任。

原有设计需要总体调整,研发设计就像是重新开始。

这时候,罗刚怀念起在谷神星上死去的张洪发,这个野路子的“天师”,无意间指引地制造方法,让捕捉器的再制造规避了极大的麻烦。新的捕捉器,仍然可以直接用矿石粉筛选后的纳米材料,通过粉末喷射激光3D打印制造,进行超柔性制造。

无须变动制造节点和工艺,只需要修改数字设计模型,就可以重新制造一具捕捉器,而制造工艺、材料和成本可以基本保持不变。

还有那两个年轻的驾驶员,没有他们的牺牲,无法换来这些宝贵的观察数据和设计改进,那些死去的英雄,是用他们的命,推动着夸父行动,一步步向前。

然而,神秘莫测的黑核有太多的秘密,它无比强大,又随时变换,人类已知的一切技术,都很难短期挑战这种暗黑的力量。

罗刚和卡德罗夫主持设计,设计修改改进围绕着两个方面迅速展开:

1.舱内磁场与黑核磁场自旋方向相同,接触后磁场相容。

2.捕捉洞口的设计尺度进行扩大,采用突出结构。

HRASOC中心精选了数千名数字工业设计专家和各专业工程师,再一次启动设计调整。

第二批宇航员驾驶员已经开始适应性训练,他们是来自欧盟的宇航员斯瓦蒙特和东方联盟的李桦。

这些天,罗刚几乎每天只睡4个小时,每天都在HRASOC中心超负荷的设计论证和数字模拟试验中度过,每个计划的时间是以分钟计算的。

又一个会议完成后,罗刚坐在椅子上,小憩几分钟。这时,罗刚眼镜上一个光讯传来,“母亲病危,速来”。那是前妻郑萍发来的讯息。

这个时候,母亲病危,真是分身乏术啊,罗刚焦虑万分,在办公室踱来踱去。

“老罗,你去吧,这有我顶着呢”卡德罗夫看到罗刚的情况,主动让罗刚先去安顿家里的急事。

“好吧,我尽快回来”罗刚交代了一下工作重点,准备赶赴京城。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