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沧海观山的头像

沧海观山

网站用户

小说
202105/28
分享
《2079》连载

第四十三章 登陆

飞船上的光屏上,谷神星越来越清晰,那个黯淡的圆形矮行星,覆盖着灰褐色的岩土,地表布满了陨石造成的撞击坑,那些大大小小的环形山里,星星点点的闪现着白色的亮点,像黑暗里闪亮的眸子,显得神秘莫测。

在谷神星上降落是困难的,这也是飞船最容易出现事故的阶段。

虽然这样的登陆降落场景已经模拟了很多遍,但真正降落的时候,气氛还是格外的紧张。

各飞船舰长早已打开了手动操控系统。降落程序虽然仍由系统操控,但应急时的操控只能由手动操控装置完成。

谷神星上不可能有降落跑道,着陆点必须选择较为平坦的地带。每艘飞船必须选择一个广阔的地带,依次分批按顺序进行降落,避免在地面冲撞在一起。

系统推荐的第一降落点,选择在谷神星上第五号斑点附近,那里离安装行星引擎的金字塔火山口距离相对较近,地势较为平整。谷神星自转周期很短,而此时这一区域正朝向太阳,地表气温在零下77度左右,很适合降落。

270艘飞船在空中早已分离开,呈现四个波次,像四排扑向海岸的海浪,飞船间相互间距在5000米。夸父HY- 01号,在最后一排,它必须看到前几批飞船安全降落后才能最后降落。

60艘飞船首先开始降落,在接近谷神星200公里外,它们先将速度降低到0.5km/s以下,同时完全关闭核动力引擎,同步开启离子推进器来进行进一步减速。在接近谷神星1000米时,最终关闭离子推进器,以小于10米/s的速度,借助谷神星的引力和自身惯性进行降落。

在接近地面时,离子发动机将再次点燃以抵消动能,飞船的姿态也从尾端朝下,进行倾斜变成腹部朝下,腹部起落架被放下,靠六排滚轮弹性着地,尽量平稳的降落后,开始在地面进行滑跑。

谷神星的地面土质比想象的疏松,似乎很滑,地表土壤里有大量的冰盐。

60艘飞船像一把梳子一样,在这片处女地上,深深地划出一排痕迹。

降落后的飞船被陆续弹起,而后再次跌落在地面,制动所需要的距离,比预计的距离要长,地面上被轮子划出的痕迹弯弯曲曲的。

显然地面的硬度不够,而摩擦力又小了一些。

由于间距的控制,没有发生飞船之间的碰撞,只有二艘飞船间的距离过于靠近,滑行停住时相互间距仅2米左右,算是有惊无险,首批飞船降落成功了。

王川指挥第一批已落地的飞船,继续向前行驶,以腾出足够的场地供后续飞船降落,已经被证实的场地,其安全性要远远大于新选场地。

接着,第二批飞船降落,80艘飞船再次像一把梳子,在这片土地上,划出另一排深深的痕迹。

程序的操控十分精准,第二批飞船降落也全部成功,它们着地后继续向前滑行。

接着,第三批,第四批,268艘飞船,均顺利地进行了着陆,过程比王川设想的要顺利得多,2个月星际飞行途中的反复操演,没有白费心血。

在地面停留了几个小时,对飞船作了全面地检测后,按照计划,所有飞船继续向前行驶67公里,向阿胡那山金字塔火山口集结。

在行驶中各个飞船分成了各个区域的组,尾随着前方的飞船的轮印,排成一列纵队,继续在地面向前行进,犹如一列探险的车队。

夜幕开始降临,黑暗的天空被闪亮的星辰缀满。

在没有道路的荒原,飞船被颠簸着,一天的紧张和颠簸,让每一个人疲惫不堪,他们在舱内集体吃了一次残存的太空速食品,补充能量。

大部分飞船里的水已经不多了,成员轮流着饮完水后,开始在摇摇晃晃的舱内,昏昏地睡去。所有飞船朝着一个方向前进,67公里,自动驾驶用了3.5个小时的时间。

谷神星上的一天只有9小时4分钟,而白昼只有4.5小时,在即将抵达的前方,遥远的大地边际又一次露出微明,凌晨的微光显露出来,透过飞船的前舷窗,远远的可以看见地面上火山的轮廓。

这是地球人踏上谷神星后,迎来的第一个黎明。

飞船舱门纷纷打开,当第一只脚踏上谷神星的土地,很多人不禁热泪盈眶。这一切都是真的,曾经遥远的那颗星球,现在就在脚下。

和地球上的早晨一样的是,遥远的太阳缓缓升起,发出耀眼的光辉。

和地球的早晨不一样,没有任何大气层,阳光直射地面,荒凉一片,地表除了大大小小的陨石坑,灰褐色的土壤和几处白色的盐渍,什么都没有,四周一片死寂。

远处的地平线明显是弯曲的,这让所有人都真实地体验到,这个小小的星球,体积并不大。

穿着舱外宇航服的每个人,十分的笨重,但却都变得身轻如燕,他们像企鹅一样试着滑动着双脚,像在冰面一样,脚不离地地向前移动。不敢用力踩踏地面,每一步落下,身体都有一种向上升腾的感觉。

谷神星表面重力加速度只有0.27m/s2,等于地球的1/35,每一艘夸父飞船在地球起飞时的总重量是478吨,其中货运舱内的载重占到252吨,而到谷神星上其总重量将只有13.5吨左右。一个80公斤的宇航员在谷神星上所受的重力只相当于地球上2.24公斤的物体,一用力就可能跃上十几米的空中。有几个宇航员试着轻轻地一跃,便飞起四米高度,然后缓缓落下。

所有人在模拟场景中,已看过几百次的神秘山峰,阿胡那山(AHUNA MONS),就在前方。和虚拟工程游戏里的场景几乎一样,泛着灰白色的光辉。

当他们极力上扬的头,仰视着这座4200米高,20公里宽的山峰时,那巨大的体积还是深深震撼了每个人。

这座地表上唯一的高峰,是那么卓尔不群。巍巍的山顶像人工修建而成的金字塔,更像是被上天的神,用刀拦腰削去的一般,平整如台。

“我们就在这里,安营扎寨”,王川发出命令,他知道4个半小时后,又将是黑夜来临,谷神星白昼的时间十分宝贵。

在一处较为平整的荒地上,一个折叠的巨大的充气膜,在迅速鼓胀起来,那是透明的三层充气气囊,从附近飞船舱内伸出的充气管,迅速将固体二氧化碳转化为高压气体,充入气囊中。占地2000平米的富勒球结构在两个小时后,出现在地面之上。

这是谷神星上的第一个人造建筑,最简易的仓库和多功能空间。

60个飞船内,开启后,为谷神星研制的特种工程履带车辆,缓缓地从货运飞船舱门,驶出来,在地面压出几道新鲜的车辙印,履带车后面,灰白色的尘土飘扬起来,在地面附近悬浮,长久不落。

履带车以小型核电池作为动力,满载着机械设备,一辆接一辆自动开进,刚刚搭建完成的富勒球仓库。

飞船再次开始移动,60个飞船开始卸载发动引擎,每个飞船舱尾的挂钩装置被从飞船移开,尾部变成一个开放的舱筒和中转仓,两个舱体尾部对接可以重新组合成一体,构成30个封闭的新舱体,所有的人都将转移进去,天黑前,一个新的星际生活营地在谷神星地面基本形成了。

登陆谷神星的画面早已传回地面,HRASOC中心陷入节日般的气氛,谷神星上的登陆场景,那几个宇航员在谷神星上一跃而起的画面,同步在全球光媒上发布,如同人类第一次登陆月球时一样,这个划时代的画面成为人类征服月球、火星以外的第三个太空星球的象征。

每个夜晚,只有4个多小时,谷神星的昼夜泾渭分明,黑夜总是迅速降临,而黎明也是迅速来临。

所有人的作息开始按照谷神星作息进行调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除了留10个人值守夜间,其他人在褪黑素药物及催眠脑波作用下,迅速地进入休眠。日间的高强度工作,需要极高效率的休眠才能得以保证。

一切节奏都将以谷神星周期为准。

夜间的谷神星,地表气温将下降到零下187度,而阿胡那山火山周围的地壤,温度则可以保持在零下37度以上。

谷神星是地质处于非活跃状态的天体,但地下的水冰和盐呈泥流状,并没有冻结。

张洪发出舱后,第一件事,就是在谷神星地表进行土样取样,测定阿胡那火山口附近岩层土壤里的碳酸钠、硅酸盐物质和氨盐物质的含量,然后把取样土壤与他在地面配置的硫铝硅酸反应物进行混合,加水搅拌后进行反应。

反应是在室外进行,零下37度的温度下,反应形成的块体,有一定强度,只是氨盐的含量比预想的略高,但基本可以通过比例调解来解决,张洪发长出了一口气,这些日子,那颗提起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

对阿胡那山的探测和踏勘,需要马上开展。

第二天一早,太阳还没有完全出现,王川、陈远、德波洛伊、张洪发等10人,就开始纷纷穿上离子喷射背装动力系统,稍做调试准备,便双脚滑动着,排着一队,走向阿胡那山下。准备待日出后,飞上山顶,进行实地踏勘。

离子喷射背装动力系统可以很精准的调节推力,调整到2.4万N左右的推力下,他们纷纷拔地而起,缓缓地飞向峰顶,20分钟后,在接近顶部时,垂直推力减弱,水平推进喷口开始喷射,他们呈一个弧线,纷纷降落在山顶。

山顶和想象的一样平整,是一个巨大的冰岩平台,如同一个标准的机场停机坪,只是中间略有下凹,那是重力下陷的结果。

站在山顶,远望四周,在黑漆漆的天空下,谷神星上的一切尽收眼底。

冰岩平台下是冰盐和土混合的岩层,地表以上高达4200米的厚度,里面有许多泥浆流道形成的管路,那是还在流动的泥浆,像无数血管一样蜿蜒的通向地幔。

由白洞记录破解的第四层谷神星数据,与现实的谷神星完全一致,这是通过实地踏勘和土壤取样后,得出的基本结论。

飞下山顶后,王川检查着所有运抵到谷神星的设备及设施。除了因为夸父HY- 117号的失事,夸父HY- 139号的延迟,原载的制氧设备较为紧缺外,其他设备设施,基本可以保障一阶段的工程实施需要,

8140名宇航员忙碌起来,各个专业的人员开始继续进行探测取样,化验及观测,生成各种数据回传到地球。接下来,需要根据探测和观测结果,决定最终确定工程方案的实施。

王川召集几个空间工程技术管理负责人,一道再次观看白洞记录曾出现的已经看过百遍的谷神星片段影像:

谷神星缓缓地旋转,沿着地平线望去,巨大的金字塔形的阿胡那山,慢慢隆起......,在阿胡那山的山顶,赫然喷出蓝色的火焰,一个洞口里,排列着密集的巨大金属喷口,在微弱的日光下反射着银色的光芒。

王川心中的一个疑问,慢慢升起,为什么要把行星引擎安装在阿胡那山顶?

仅仅是因为火山土壤的温度足够高吗?

那么直接安装在火山脚下,似乎更为便捷,土壤温度也较高。

要把以百吨计的行星引擎及配套设备全部运送到4200米高的山顶,这需要极大的工程量,并且有些得不偿失。

作为谷神星工程的第一方案,这个设计理由只是来自白洞影像的启示,而为什么这样做,却无人能回答。

会议没有开多久,夜幕又再次降临。王川只好作罢,让大家尽快休息。

第二天清晨再次来临后,张洪发一早就叫住他,问了他一个同样的问题。

“我突然觉得,把行星引擎安装在金字塔山上,是个有问题的方式,不知道你怎么看?”张洪发的眼睛布满血丝,显然他可能想了一夜这个问题。

“如果技术上不能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绝不能盲目地轻举妄动。”张洪发显然是个较真的人。

“我和你想的一样,也感到很奇怪,以前有怀疑,现在到了实地,这种怀疑的感觉就更为强烈了......”王川认同地说。

“白洞记录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也不可能错误,但那个场景可能是未来某个时刻的真实场景,但......”张洪发欲言又止。

“是啊,这个问题越想越觉得很奇怪,你有什么想法可以说出来”王川鼓励他说。

“也许......那个未来并不是现在呢?”张洪发说道。

“不是现在?,是啊,没有准确的时间标示,那个场景可能是未来的任何一个时刻,也许是一千年后人类作的改造?”王川觉得有道理,但又无法确定这种判断的对错。

“相比在火山脚下,如果把行星引擎安装在金字塔山上,我们需要耗费的时间,要长得多”这显然是很容易就可获得的答案。

“虽然白洞记录中是这样做的,但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洪发又问道。

王川显然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他寄希望于地球控制中心HRASOC中心的总体建议报告。

很快,谷神星中微子通信系统收到回复,HRASOC中心的EDC-001系统通过模拟,形成了总体建议报告。

报告建议侧重于对谷神星被行星引擎推出轨道后的操控能力,来解释为何在阿胡那山顶安装行星引擎,比在山脚下安装,将具备更好的操控性能。

首先系统数据显示,这样的安装可使谷神星,这个新的人工控制小行星,具备更灵活的驾驭方式。

并且建议宇航组在太空低重力真空环境进行实验验证,操控性能方面,方案一明显优于方案二,但工程施工进度要长3个月,相比第二方案成本需增加4.7倍。

王川迅速安排实验人员,对飞船携带的模型进行实验。

舱外低重力的真空环境,两个悬浮的轻质3D打印谷神星模型,分别安装推进行星引擎模型,施加等比例推力,摇控旋转操控引擎喷口,可以明显看到,安装在火山上的行星引擎,具有更大的操控优势和较快的响应速度。

但如果综合时间成本和工程成本来看,方案一并不具备很大的优势,只是在操控性能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而已,而为何系统如此重视操控性能,甚至为此忽略了时间和工程成本,这同样又成为一个疑问。

对于这个问题,EDC-001系统也没有答案,只是提供一个模糊的判断:这样做,可能会提高夸父行动成功的概率,也可能不会。

方案一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选择,这意味着8140人将在高风险的星球延长驻留时间三个多月,工程的复杂度成几倍的增加。

系统地思考,应该远胜于个体人类的思考,这已经是不需要证实的规律了,王川咬了咬牙,决定听从系统的指挥。

领导组成员经过表决,确定了实施方案,方案一的实施即将开始。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