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丹江水亲的头像

丹江水亲

网站用户

小说
202112/08
分享
《双河镇》连载

第四章 采访

光阴就是一副功力怪异的研磨剂,对在日新月异变幻中的青年人作用尤为奇特,那种摇曳不宁的怀念和伤感随着身边一波一波的现实冲刷,就会沉淀到大脑沟回深处。云卷云舒,看来这件事似乎也在双河的言行中自行消失了。

一年过去了,双河转为省委机关报《陕东日报》的正式记者。春节前去了趟顺阳县搞采访,县委宣传部的田科长是有着十多年新闻报道经验的女同志,三十来岁,对来自省城的记者非常热情,要了一部车就领着她到有搬迁任务的乡镇采访,田科长歉意地自嘲,“今天县委的车好一点儿都去服务省委领导了,咱们就将就点儿。”

看到丹江边地势平坦的移民村,人们都忙忙碌碌地从多是破旧的土坯房屋里进进出出,往外搬着一件件用了好多年的家具,凡是屋前有空余的地方,几乎堆满了大小不等油漆斑驳的物件,到处停放着货车和大巴车,在车头车尾和侧面挂有本地和迁入地的红底白字标志。那些陪伴家人多年的树木,有价值的或卖掉或送给别人,各种电力线、通讯线和杆子正在被陆续的拆除。如果你再仔细点儿观察,可以发现上了年纪的人们多是沉默不语,盯着自己的院房呐呐的翕动着嘴唇,脸上的皱褶,花白的头发,飘动的胡须,包藏了说不尽的故事和留恋。她被这种凝重的气氛深深地感染了,走近农户拍了好多照片记录了不少的片段。突然她问田科长,“双河镇在什么地方?”

“双河镇的人早已搬走了,只剩下一堆被水淹过的土堆,就在附近水库边上,要不要去看看那个地方?”田科长仿佛明白了什么随即提出建议,双河正有此意。他们驱车走了一段山路,眼前的道路狭窄陡峭,山石嶙峋,只好把车停在山坡下,他们顺着越来越窄的石径爬到山顶。这座山叫岵山,虽然海拔不足五百米,但自古就有名气,放眼望去,西边是看不到边的平原,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由远而近,那就是老县城遗址。背后也有一条河由远而近从山脚流过,两岸尽是平川,两条河在山脚下一大片平地东边汇合,然后从狭窄的山谷里流向远方。“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双河触景生情,不由得吟起了李白的诗句。

望着双河好奇的眼神,田科长主动当起了解说员。“这就是两千多年前楚秦丹阳大战之处。战国后期,秦军由大将白起率军与楚军大战于此,这里原为楚国始都,楚王很重视,加上秦王背信弃义,就派大将屈匄在此地迎敌,结果兵败,弃尸八万。爱国诗人屈原多次在这一带生活和居住过,后因得罪权贵被流放在汉江的这条最大支流附近。他满怀仇怨登临岵山,愤笔写下流传千古的诗篇《国殇》,以哀悼阵亡的爱国将士,追念和赞颂为国捐躯的亡灵。”田科长讲起了先期楚国在这里的历史,如数家珍,“这几年从我们这里发掘的古墓和他本人的诗作看,屈原确实在以岵山为中心辐射到汉水、丹江及东北方有过活动。还有人考证说他是丹阳人,而最早的丹阳就是我们这个地方。”她又指着山下一个四面环山、两条河汇流处的巨大低洼盆地说,那个地方就是双河镇。搬迁前是一个很大的、连屋成片的村落,如果说是镇,那么说在很早以前这里肯定发生过不少的动人故事,在某个时期内比较繁荣,几经沧桑,留下的史料很少,搬迁前有很多的古墓和古寺庙。解放前水路通畅有不少的商埠集结,它的地貌是山水、平原、交通均为上乘。东北角那块高台子原来有个寺庙,很有名气,叫龙巢寺,早在公元477年至499年间为僧德皎创建,因有龙巢于此,故名。你们老祖先欧阳修自幼从四川绵州随母至湖北随州,路过丹江,曾在龙巢寺滞留短住了一段时日,常常和母亲在沙滩上画荻学字,发奋读书以博取功名,只可惜现在仅剩下一堆土丘啦。眼下是枯水期,所以都裸露在地面上。

双河取下相机,左扭右歪爬高蹲低,从不同角度拍了好多张照片。她不解的问,这里的人们都搬迁到什么地方了?

先是去青海省,第二次是邻省,其间也有少数人在外生活不习惯又返迁回来的,这次会统统搬移出去。田科长说罢,开起了玩笑,“你的名字和它相同,是不是有啥缘由?”

双河摇摇头,我是青海人,对不上号。

回家后双河做了一个怪梦,梦见和那个男孩儿一起在河边玩耍,挽起裤子弯着腰相互攉水逗乐,男孩儿抓了条小鱼放在她捧着的双手里,被她不小心从手指缝隙里溜掉了。走到两条河交汇处时,忽然前面有一群人挡道要欺负他们,男孩儿拉起她回头便跑。跑啊跑的俩人跑散了,她已经跑不动了,被这伙人拦住,他们一会儿面目狰狞,一会儿嘿嘿坏笑,慢慢逼近自己,好瘆人。她刚想大声呼叫,极力躲避,却听到男孩儿在远处清晰地呼喊,姐,姐姐!像是在向自己求救。随后刮起一阵大雾漫漫将自己笼罩,什么都看不见了。她惊出一身汗,倏然坐起来,苦苦回味了半天。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