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实干——河南儿科医疗联盟分级诊疗体系战略》连载之二
这是一张中原腹地的靓丽“名片”!
从天空俯瞰河南郑州的郑东新区,26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四通八达的放射状宽广道路,随处可见的广场艺术雕塑,风格不一的特色建筑。商务核心区CBD,60幢高楼组成壮观的楼群巨阵,勾勒出一座柔美无比的环状城市曲线。
当鸟儿展翅飞过CBD的“大玉米”,这是百姓对郑州280米高的会展宾馆的形象称呼。当风儿轻轻拂过如意湖,倒映出的是伞形建筑——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和“五个金蛋”组成的河南艺术中心,这三大标志性建筑形成了郑州独特的城市景观。
被誉为“水域靓城”的郑东新区,恰似水城威尼斯,道路交错,桥梁纵横。已建成的50多座桥梁,风格迥异,桥桥不同,桥桥皆景,既有“一桥一景一主题”的意境,又有“水在路中、桥在景中”的绝妙。
建设投资7.22亿元,占地296亩,设计床位1100张,集“流程优化、医患分离、人文绿色、特色凸显、智慧医院”为一体,郑州市跨越式发展新三年行动计划重大发展项目之一——河南省(郑州)儿童医院东区医院、中原儿童医疗集团就坐落在这美景绿意之中。别致的半扇形医院病房大楼,犹如一艘气势磅礴的绿色方舟,风帆正扬。
郑东新区:崛起亚洲最大儿童医疗旗舰
一场春雨过后,位于郑州郑东新区龙湖外环东路33号的河南省(郑州)儿童医院东区医院一派生机,在开诊后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她见证着河南省(郑州)儿童医院同心筑梦的磅礴力量,也书写下了河南儿科医疗联盟开拓奋进蝶变的一个个崭新篇章。
“作为承载着郑州、河南,乃至中国中部地区患病儿童恢复健康和快乐梦想的东区医院。其独具特色的‘儿童健康长廊’,在国内儿童医院设计中,更是实现了多个之‘最’。”河南省(郑州)儿童医院副院长、郑州市医院协会后勤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徐宏伟介绍说。
儿童健康长廊长168米,宽32米,高19米,形成了整个医院建筑的一条中轴线。
有别与传统医院粗放式“归大堆”“大杂烩”的医疗布局,围绕着这一轴线,把内、外科等多个专业科室,错落有致地立体分布在儿童健康长廊两侧,实现挂号、诊断、生化检查、收费、取药“一条龙”服务。
——就诊流程最优。通过儿童健康长廊、18个钢构连廊以及68部电梯,可直达门诊、医技、病房,甚至餐厅及下沉式广场,门诊楼与病房楼层层道路四通八达,互通互联,避免就医跑冤枉路,节约看病时间。
——医疗理念最新。实现门诊分类筛查、专科分诊、亚专科三级分诊,避免了就医的忙乱,设立了医生、患者双通道。
——四季温度最适宜。辐射地暖和中央空调保证了儿童健康长廊四季如春。在地下负二层有将近1000平方米的直燃机组。作为中央空调运转的核心,它犹如人体的心脏,门诊、病房、医技楼就像是它的动脉分支,担负着全院空调的正常运行。
——童趣打造最美。5个圆形采光井洒下的阳光、立体造型的绿色盆景、五彩斑斓的装饰球、天花板星光灯、美泰游乐厅及各种灵动的标识,给患儿就诊带来了欢乐。让患儿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是河南省(郑州)儿童医院的一大特色。
“走进儿童健康长廊,你会感觉像进入了一个现代化的大型超市,这里花店、游乐区一应俱全,这是医院考察欧洲等国外先进的医院并经过多方论证而设置的,为的是给患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温馨的健康服务。”徐宏伟说。
看儿医今朝激情澎湃,忆儿医往昔感慨满怀。
回顾河南省(郑州)儿童医院发展史,每一个转折都会带来希望,但无疑,挑战未知的过程同样也扩展了管理的边界,为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永不褪色的记忆
郑州市西里路南侧的市民新村1号附1号院,仅有一幢楼房和24间平房的郑州市儿童保健所就静静地坐落于此。
1960年4月18日,随着郑州市儿童医院(现河南省儿童医院)筹委会的成立,郑州市儿童保健所告别旧名,迎来新生。
一幢楼房加上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小儿科为基础,从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公交医院等其他医院抽调的28名医务人员,以及兄弟医院支援而来的药品、器械、家具、被褥等全部家当。
涂油漆、刷门窗、搬物品、分科室……所有干部职工齐上阵,10天时间,一家内科只有1名主任医师、1名住院医师、2名医士,外科只有1名医士,病房也只开设了内科且仅有30张床位的河南省首家儿童专科医院——正式开门迎诊了。
就这样,1960年4月28日,被深深印刻在了儿童医院的历史记忆中。
凭借当时的医疗条件,要想走得长远,是件不可能的事。
因此,搬迁一直与郑州市儿童医院的发展如影随形。
一年后的一个春天,郑州市儿童医院如愿迁到了岗杜街,即现在的河南省(郑州)儿童医院东三街医院。
相比于在西里路时的简陋,搬迁后的郑州市儿童医院有了独立的门诊楼和附楼,各类用房达到了296间。主体门诊楼两层各24间。同年7月1日,外科病房设立。
“十年建医院,百年立学科”,医院业务发展的重点是学科建设,关键是人才培养。
一切向内看。“内挖潜力”“自我完善”“自我提升”成为了郑州市儿童医院那段时间“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有力武器。
这是一次历练责任意识的进军。
从来就没有过一蹴而就的变革,永远都不会有一劳永逸的进步。完善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学科体系和技术能力提升,在全新时代背景下的郑州市儿童医院正在展开一场伟大的革命。
面对激流险滩,迎难而上、背水一战,这是高葆谦、战立功、虞婕、吴文乾等几任老院长及院党委班子躲不开也不应躲的责任、推不掉也不容推的使命。
只有置身于那段时空坐标,才能真正体会不平凡的历史份量。随着医院的发展,患儿的就医需求逐渐被释放,但是规模限制的问题依旧如影随行。
1963-1984年,一个新的时间窗口开启。
郑州市儿童医院开始进入密集的楼房建设期,先后建设楼房建筑面积累计8098.84平方米。
1963年,筹建了中药房、挂号室、食堂。
1964-1965年,筹建职工住宅用房。
1967年,筹建供应室。
1972-1979年,筹建医院病房楼。
1981年,筹建放射科、托儿所、锅炉房。
1982年,筹建制剂室。
1985年,门诊楼落成开诊。
至此,医院的基础设施、科室布局逐步完善,医院发展开始起步了!
1985年,门诊楼落成剪彩仪式合影。
艰难起步特色定位
1984年到2001年的17年间,我国医疗机构迎来了市场化的初期阶段。今天,作者以史为镜,重温那段过往,以期描摹出当时正值“年少”的郑州市儿童医院,如何从原始起步,历经40多年打磨,走向旷世美玉的过程!
在社会大背景下,医改政策释放的“红利”,给医院的发展带来了机遇,那是老一代儿医人的成长岁月。那段岁月给了他们做事的巨大动力与责任感。
接力棒传到第二任院长战立功手中,他首先就将目光投向了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上。同时,伴随着试水“医改”的脚步,医院相继开设了护理部、中医科、传染科、眼科、口腔科以及新生儿病区、药检室、无菌制剂室等近20个科室;医院药事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成立,进一步规范了药品、学术管理;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出台,极大地扭转了医院管理的不完善状况。
“体制给予的能量是巨大的,因为在某种层面上体制代表国家,代表了要在系统内和全院的层面去做事、担负起自己的责任。站在这样的高度和平台上,能让你看到更远、更宏阔的东西。”
周崇臣说,几代儿医人在强院之路上拼搏不息、奋斗不止,始终传递着追求卓越、勇于攀登的“接力棒”,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地接近梦想。
“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式办院方针,定项目、重科研的激励措施,让郑州市儿童医院的诊疗技术有了全面提升。其中,他们自主研发的“红、白、黑、黄”配方药水曾风靡一时,成为儿童医院的“招牌药”。
新开展的肾盂输尿管成形术、颌骨肿瘤摘除术、食管狭窄扩张术和气管异物取出术,以及腹腔造影技术等项目,宣告了该院“一人操刀”时代的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一支分工明确、各领风骚的“专家团队”。
郑州市儿童医院开始渐渐进入更多民众的视线。
时间到了2001年,世界经济严重下滑、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
伴随着一系列“大事件”的发生,郑州市儿童医院也在这一年开始,进入了管理细化、发展思路突破,整体框架拉大的9年探索期。
首次提出“零缺陷”管理思路,推行全员聘用制、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制、职称评聘双轨制,正式明确了“一切以患儿为中心”的办院理念,通过在全院开展“一切为了患儿”岗前教育活动、学习井冈山精神活动等,医院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综合实力、服务水平、经济收入也开始稳步提高。
同时,随着医院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提升,院区空间狭小、设施陈旧等问题也开始显现。
于是,郑州市儿童医院在每个病房增设卫生间、调整科室用房、行政为临床用房让路、外租房屋、扩增病区……一系列措施的落实,给医院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张金哲,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州市儿童医院特聘的名誉院长。
2000年获英国皇家学会“丹尼斯·布朗金奖”(国际小儿外科界最高成就奖)。
张金哲的治学之道是团结国内同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针对国内现实加以改造,目标是向全国推广,扶持各地专职或非专职小儿外科同道提高技术标准。
这位小儿外科创始人,出任郑州市儿童医院新职位后,活跃在儿童医院的学术讲台上,站在手术台前言传身教带弟子,给郑州市儿童医院的青年人解惑授业,帮助他们完成科研课题,孜孜不倦地传播学科前沿技术信息,引导儿童医院的医务人员在临床科研上比肩国内、国际领先水平。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
2008年9月,郑州市卫生系统首个院士工作站在郑州市儿童医院成立,聘请了北京阜外医院朱晓东院士为院士工作站特聘院士。此后,小儿外科、小儿呼吸以及小儿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临床科研优势进一步凸显,大大缩短了新项目在医院的开展和应用时间。
历史将铭记那些或伟大或平凡的推动者与制度变革者,铭记一个时代如何于细微处渐渐脱胎换骨。
如诗人说,小小流萤,宇宙间所有的光亮都是它的亲人;它冲破了黑暗的束缚,仅仅因为服从了内在的力量。而这股内在力量,就是每个人都在期待的郑州市儿童医院更美好的明天。
②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