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艾波涛的头像

艾波涛

网站用户

其他
202004/13
分享
《辙碾呼伦贝尔 梦断额尔古纳》连载

第一章 环骑华夏北出关中,纵横中国穿越陕北

 

 

环骑华夏北出关中,纵横中国穿越陕北

环骑华夏、纵横中国 第一站之骑行纪实及随想录(1)

 

 

经过一个甲子年的生命历程,2014马年的到来,笔者人生的轨迹就要进入退休人员的行列了;为此特为自己制定了一个五年骑行规划:准备以渭南这个关中平原上的中等城市为圆心环骑华夏、纵横中国——这一带是中华国土和中国地理位置的物理中心和几何中心,中国的大地原点和国家授时中心就在渭南境内方圆百里的地域之内。

 

位于东经108°50′-110°38′和北纬34°13′-35°52′之间的渭南,地处陕西关中渭河平原——八百里秦川的东部,是陕西省的“东大门”;这里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中原地区通往陕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重要地段。

 

渭南不仅是中国地理位置的物理中心和几何中心,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中心,还是中华民族、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发源地——这里孕育出了灿烂的文明,这里不仅有中华文明的太素元精,而且还是还是中华文明的太华独尊;《诗经》开篇之作《关关雎鸠》即产生在这里,因其卓著已被延伸为后世中华民族之经典。

 

中华民族还有一个更具魅力的称谓——“华夏”民族,其渊源即与渭南相关联——“华”者即华山也,“夏”者乃夏阳矣,用来特指横亘于关中区间的狭长地域,由于秦人的努力和作为,这里后来也被称作八百里秦川,渭南作为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因此华夏之根亦非渭南莫属矣;因“华夏文明”就产生在这里,并深深地植根于此,所以渭南也就又有了“华夏之根”的殊荣,溯本追源渭南亦是理所当然的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

 

在渭南地域内,曾经有距今约8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繁衍生息;还有距今约2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化石——“大荔人”头骨化石出土;而像“禹门口洞穴堆积”、沙苑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等,则都是旧石器时代遗址,亦都影响深远。

 

而区域内的沙苑文化,龙山文化,以及西岳庙,太史祠,仓颉庙、桥陵等名胜古迹,就如同绝本的经典,记载着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富平、蒲城以桥陵为代表的数十座唐朝帝王陵墓,如遥远的星座,闪烁着神奇的光芒,展示着盛唐的古韵、盛世帝国雄风和迷人的大唐历史文化风采。

 

如今渭南依然是青春焕发,不仅一跃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而且由于矿产(其中钼矿储量位居中国第二)资源丰富,以电力、煤矿、木材为支柱的工业以发展迅猛,这里现在已经成为中国航天测控事业的发祥地,神舟系列飞船在这里得到全程摇感遥测,成就了新时代、新世纪人类发展的科学技术摇篮和尖端技术创新的新地位。

 

由于笔者学习、生活和工作、居住的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使得笔者退休后“纵横中国、环骑华夏”的骑行,能够在中国的地理中心和几何中心之内,以渭南为原点规划自己的骑行路线;能够在“夏阳”之地、华岳之下——华夏之根、文化底蕴丰厚的的渭南出发,真是太幸运了。

 

环骑华夏、纵横中国 之第一站大东北环线的骑行,将从中国大地中心地带关中平原上的渭南开始,向北经铜川、延安、榆林、鄂尔多斯、包头进入蒙古高原;早在6月中旬就向 骑过白水——雷源——五里镇——黄陵的车友们咨询过这条路线的路况和骑行感受,由于自游風骑行部落提供了详细路况资料——这次北上 首先北出关中。

 

越过渭河后,沿渭青路一路向北,首先经蒲城到达白水——拜会了文字的祖先仓颉;随后在越过雁门山垭口断层地带后进入铜川市宜君县地界,并进入雁门山纵深处的雷塬乡;在雷源乡住了一晚上,第二天经五里镇骑上了210国道,然后一路顺风,经黄陵、洛川、富县、延安进入陕北。

 

由于已经有过亲密的接触,可谓是轻车熟路,当然还是那样的经历了坡上坡下的颠簸后,于第三天绕延安城北上后到达甘谷驿;这一段路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人文景点,因为笔者在2007年国庆节期间“黄土高坡陕北情 红色之旅延安行”(参见http://bbs.biketo.com/thread-44040-7-1.html)骑行中,已经有过较为详细的描述和较为恰当的纪事和随想,就不在这里再另行篇幅加以描述了。

 

 

 

 

环骑华夏北出关中,纵横中国穿越陕北

环骑华夏、纵横中国 第一站之骑行纪实及随想录(1)

 

 

经过一个甲子年的生命历程,2014马年的到来,笔者人生的轨迹就要进入退休人员的行列了;为此特为自己制定了一个五年骑行规划:准备以渭南这个关中平原上的中等城市为圆心环骑华夏、纵横中国——这一带是中华国土和中国地理位置的物理中心和几何中心,中国的大地原点和国家授时中心就在渭南境内方圆百里的地域之内。

 

位于东经108°50′-110°38′和北纬34°13′-35°52′之间的渭南,地处陕西关中渭河平原——八百里秦川的东部,是陕西省的“东大门”;这里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中原地区通往陕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重要地段。

 

渭南不仅是中国地理位置的物理中心和几何中心,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中心,还是中华民族、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发源地——这里孕育出了灿烂的文明,这里不仅有中华文明的太素元精,而且还是还是中华文明的太华独尊;《诗经》开篇之作《关关雎鸠》即产生在这里,因其卓著已被延伸为后世中华民族之经典。

 

中华民族还有一个更具魅力的称谓——“华夏”民族,其渊源即与渭南相关联——“华”者即华山也,“夏”者乃夏阳矣,用来特指横亘于关中区间的狭长地域,由于秦人的努力和作为,这里后来也被称作八百里秦川,渭南作为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因此华夏之根亦非渭南莫属矣;因“华夏文明”就产生在这里,并深深地植根于此,所以渭南也就又有了“华夏之根”的殊荣,溯本追源渭南亦是理所当然的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

 

在渭南地域内,曾经有距今约8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繁衍生息;还有距今约2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化石——“大荔人”头骨化石出土;而像“禹门口洞穴堆积”、沙苑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等,则都是旧石器时代遗址,亦都影响深远。

 

而区域内的沙苑文化,龙山文化,以及西岳庙,太史祠,仓颉庙、桥陵等名胜古迹,就如同绝本的经典,记载着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富平、蒲城以桥陵为代表的数十座唐朝帝王陵墓,如遥远的星座,闪烁着神奇的光芒,展示着盛唐的古韵、盛世帝国雄风和迷人的大唐历史文化风采。

 

如今渭南依然是青春焕发,不仅一跃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而且由于矿产(其中钼矿储量位居中国第二)资源丰富,以电力、煤矿、木材为支柱的工业以发展迅猛,这里现在已经成为中国航天测控事业的发祥地,神舟系列飞船在这里得到全程摇感遥测,成就了新时代、新世纪人类发展的科学技术摇篮和尖端技术创新的新地位。

 

由于笔者学习、生活和工作、居住的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使得笔者退休后“纵横中国、环骑华夏”的骑行,能够在中国的地理中心和几何中心之内,以渭南为原点规划自己的骑行路线;能够在“夏阳”之地、华岳之下——华夏之根、文化底蕴丰厚的的渭南出发,真是太幸运了。

 

环骑华夏、纵横中国 之第一站大东北环线的骑行,将从中国大地中心地带关中平原上的渭南开始,向北经铜川、延安、榆林、鄂尔多斯、包头进入蒙古高原;早在6月中旬就向 骑过白水——雷源——五里镇——黄陵的车友们咨询过这条路线的路况和骑行感受,由于自游風骑行部落提供了详细路况资料——这次北上 首先北出关中。

 

越过渭河后,沿渭青路一路向北,首先经蒲城到达白水——拜会了文字的祖先仓颉;随后在越过雁门山垭口断层地带后进入铜川市宜君县地界,并进入雁门山纵深处的雷塬乡;在雷源乡住了一晚上,第二天经五里镇骑上了210国道,然后一路顺风,经黄陵、洛川、富县、延安进入陕北。

 

由于已经有过亲密的接触,可谓是轻车熟路,当然还是那样的经历了坡上坡下的颠簸后,于第三天绕延安城北上后到达甘谷驿;这一段路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人文景点,因为笔者在2007年国庆节期间“黄土高坡陕北情 红色之旅延安行”(参见http://bbs.biketo.com/thread-44040-7-1.html)骑行中,已经有过较为详细的描述和较为恰当的纪事和随想,就不在这里再另行篇幅加以描述了。

 

 

 

纵横中国穿越陕北 魅力清涧人文之乡

环骑华夏、纵横中国 第一站之骑行纪实及随想录(2)

 

第三天中午时分就到达延安宝塔区界,在附近大坡前的草坪里午休了近一个小时,于两时许穿越湫沿山隧道——正式进入宝塔区,到达延安城区已是15:30分了,由于不准备在市区内留连,便骑上了绕城的过境路,绕延安城北上,过了三个隧道后到达延安北;16:30分到达延安经济开发区,17;00时许到达姚店镇,稍事休息后继续骑行,于18;30分到达甘谷驿,住在了甘谷驿镇的康妮招待所,正碰上了甘谷驿全镇都停电,故早早就安顿好,成为整个骑行历程中最早休息的一天,或者说是休息时间、睡眠时间最长的一天。

从第四天开始,路途虽然依旧,却已都是陌路了;这次长途之旅第一次亲密接触的骑行历程从延安北开始,就从甘谷驿开始——经陕北的延川、清涧、绥德、米脂、榆林、神木、大柳塔,用了一周时间穿越陕西中部和北部,进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伊金霍洛、西(准噶尔)召地界;为此笔者将从第四天开始、从甘谷驿开始详细记述北出关中、穿越陕北的历程。

甘谷驿镇位于延安宝塔区以东偏北处40公里的地方,210国道穿镇而过——6月27日早上6:00时整就从甘谷驿出发,一个多小时后就到达延川县地界,在延安市东北部的延川县,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9°36′20″~110°26′44″,北纬36°3715~37°5'55″。全县东西长74.25千米,南北宽51.5千米。东临黄河与山西省永和县隔河相望,北与本省榆林市清涧县接壤,西北与子长县毗邻,西接宝塔区,南靠延长县。是陕西省主要红枣、蚕茧、酸枣仁产区之一。名胜古迹有乾坤湾、贾桂墓、赫连勃勃墓等;但骑行者沿着210国道向北骑行,与这些名胜古迹自然是无缘亲密接触了。

追溯远古延川县也算是历史悠久,夏代为雍州属地,商代有鬼方部族居住,商代后期至西周初期属翟国范围,春秋时期由白翟族占据。隋代开皇三年(583)始置延川县,县治迁建于今延川县城,隶属延州;十三年(617)二月,朔方郡大豪族、鹰杨郎将梁师都举兵反隋,占据甘泉以北地区,随后自立梁国,自称皇帝,本境归梁国辖。梁国在今延川县城设立文州。梁国存在12年,文州存在不足1年。唐代复置延川县,清代,全国设省、道、府、县。顺治元年(1644)十二月,清军入据延川县。延川县隶属陕西省延榆绥道延安府。年辛亥革命后,废除府和直隶州建制,全国设省、道、县。民国二年(1913),延川县改属榆林道辖。二十二年(1933),废除道建制,延川县直属陕西省辖。

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陕北特别委员会在革命根据地延川县西部置赤光县。2月,在延川县东部设置延水县,同月将赤光县改称延川县,延川、延水县隶属陕北省苏维埃政府辖。5月,永坪解放,延川县苏维埃政府迁驻永坪镇;6月,延川县城解放,延水县苏维埃政府迁驻县城。1937年9月,延水县并入延川县,县府设在延川县城,归属陕甘宁边区政府直辖;1943年1月,改归陕甘宁边区延属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1949年5月,撤销延属分区,改归陕北行政公署辖;1950年5月,改归绥德专区辖;1955年10月,改归延安专区辖。1958年12月,延川县并入延长县。1961年8月恢复延川县,隶属延安地区行政公署,后归属延安市。

10:00时许到达延川县城,穿城而过后一路向北,12:00时整到达榆林市(清涧县)地界,进入清涧县城已是中午13:00时分了——清涧县古名宽州,位于黄河陕晋峡谷西岸,榆林东南部与延安交界处及无定河、黄河交汇处。地处东经109°55′27"~110°38′50",北纬36°57′30"~37°25′,是扼守延安、关中之要地。清涧县不仅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中国红枣之乡,而且还是享誉全国的“红枣之乡”、“道情之乡”、“石板之乡”、“粉条之乡”。

清涧地形地貌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清涧县除有小面积川台地和残塬地外,绝大部分是峁梁沟壑;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从古至今都是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早在东周(襄王十七年前635)猃狁被晋文公攘居西河圁(秃尾河)洛间,史称白狄, 因此清涧一直由白狄族居住,汉时(建安二十年215)曾被羌族和匈奴占据,后来又经魏晋、隋唐的多次变迁,民族间杂居和朝代争夺的事态始终未有所缓解或终结;到了北宋初期,范仲俺推行修固边城、精练士卒、招抚部属等相应的措施——在当时北宋和西夏交界的前沿阵地修筑寨堡,建立军事据点;他派部下种世衡在地处要冲(右可屏障延州,左可得到山西的粮食,北可以进图银、夏二州的)延州东北二百里古宽州的故垒上筑城;种世衡率兵前去修筑,当时的西夏亦兵临城下来干扰和争夺,种世衡就只好一边作战一边抢修;由于当时城内缺乏水源,他出重金奖励凿井,终于从地下150尺处冒出了清泉,于是将此城堡取名为青涧城。

青涧城在金代(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格为青涧县,到了明代青涧归属延安府;当年李自成的起义军占领陕西(崇祯十六年1643)后,曾改清涧县为天波府;清朝(顺治二年1645)复称清涧县,仍属延安府。民国间,清涧县隶属曾几度变化,1935年11月,大部地域属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陕北省所辖。1937年12月,为统一战线区所辖。1940年3月,属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1949年5月,隶属陕北行署绥德分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也曾历经多次归属变化和撤并,1950年1月,属陕西省绥德分区所辖;1956年10月隶榆林专区;1958年12月,清涧降格成为中心乡并入绥德县,隶属于榆林专区绥德县;1961年恢复清涧县,2002年,榆林地区改为榆林市,清涧县自然仍隶属榆林市。

清涧的历史虽没有延川那么悠久,但其重要地位却一点都不比延川差,甚至更重要得多;多年的民族融合、历朝历代的争夺,给这里留下了众多的遗址和墓群——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石刻遍布全境,清涧县陶器、铜器和汉画像石时有出土,商城遗址与商代青铜器闻名遐迩,宋元瓷器颇具特色;清涧拥有诸如:李家崖鬼方都城遗址、刘家川仰韶文化遗址、老庄里龙山文化遗址、王家崖古将台、各个朝代墓群,石台寺魁星楼、大佛寺、白草寺、东山寺等古寺观建筑,盘石岔万佛洞、倒吊柳白乃贞故居、笔架山生态公园、河口风光、王宿里民俗文化村、桃岭山古文冠果以及县文管所商代青铜器、汉画像石等众多的文物、古迹、名胜;现代的清涧起义、土地革命及党中央、毛泽东在此的生活战斗,也留下丰富的革命文物——清涧县共发现古迹328处,存有革命旧址22处

 

 

 

 

纵横中国穿越陕北 魅力清涧人文之乡

环骑华夏、纵横中国 第一站之骑行纪实及随想录(2)-续

 

进入清涧县城后,一路向前骑过了秀水河大桥,最先吸引骑行者驻足的是210省道对岸的石台寺魁星楼——站在河边远远望过去,一个两层的基台上,三层赫红色的小楼高高耸立其上,非常气派引人瞩目,问了一下当地人才知这就是著名的石台寺魁星楼。

石台壁立:魁星楼高高在上,砥临双水,实为清涧为城南的一大盛景;据说石台寺原为北宋名僧王嵩寓所,相传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村民为降镇园则坪一带千年鱼精兴风作浪而增建观音阁,清代筑第三层——魁星庙,故称魁星楼;楼为正方形,座南向北,砖、木、石结构,塔式形状,每层四壁各有一个门洞,上有明崇祯年间阁臣惠世扬和无名氏题联,是清涧县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古建筑,魁星楼已被清涧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越过城区后到达县城北面的岔口时,坐落在沿秀延河畔依山傍水的清涧公园,那一排排镶嵌在山脚下干净而整洁的石板、石刻、浮雕,不仅牢牢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令人流连忘返,而且也非常精彩地集中展示了清涧独特的石刻文化和悠久历史——这里是闻名遐迩的红色之乡、特色产业之乡、历史文化之乡;有素来崇文尚学,沿边诸邑首推清涧之说;这里曾经文豪大家亘古云集,并纷纷留下墨迹、吟就绝唱;这里人文景观浩瀚而壮观;这里清涧人民甄搜字句,勒石以纪,旨在弘扬本土文化展示枣乡精神。

其间既有“清涧石板 誉满天下”(黄静波——解放后清涧第一任县长),也有“金秦北户 关中咽喉”(范仲淹)等广而告之之词,还有“雄魂”、“千秋光照”、“传奇县”、“红色土地英才辈出”等赞誉之词,更有“泽被一方 -师百世”、“崇儒仰俗 洁己为先 规圆矩方 博文约礼”等颂扬圣贤,教人崇文尚学、洁身自好、循规蹈矩、知书达礼的劝善、劝学篇章;整个石刻长廊上全都是古今名人名言,甚至还有蒋中正为清涧籍抗日英雄的题词石刻;公园两侧这些最显眼的石刻文化,无论是河岸边还是山脚下的石刻,全都是清涧县清涧石板公司制作,石板主题自然是“绿色清涧、活力清涧、人文清涧、魅力清涧”,这四种模式、四条路径,已成为了清涧人民发展社会经济的路径和目标。

公园的另一个主题就是枣乡文化——红枣之乡的绿色雕塑给人以诸多的遐想空间,再加上公园两侧迎风招展的枣形灯笼,红彤彤地增添了些许欢乐;河岸边红绿相间的棵棵枣树,点点深青的簇簇松柏,不仅使得公园多了一份喜庆的色彩,而且还能给人一种亲近、一种回归自然的清爽和愉快。

公园地面的石板给人一种安稳的感觉,公园里那个紧紧握着的大手,更是给人带来了安静和和谐,与公园一同向前延伸的秀延河在这里也也显得非常安静,河的中央相对清澈,太阳的余晖筛下来一缕缕的金光,轻轻的照在河面上,好像怕惊扰了秀延河一样,金光在河边的冰上折射出五彩的颜色,像一盆闪闪发光的彩珠翠贝;河水蜿蜒地伸向远方,站在高处望去,秀延河就像一条柔软的玉带,轻轻地绕在公园的旁边,给整个公园平添了些许静谧和清新,令人流连忘返。

 

离开公园继续沿着210国道向北骑行,17:00时许到达石嘴驿,再往前骑没多远就到了清涧县王家堡村,这里是著名作家路遥的出生地,路旁一侧是路遥的故居,高大的石砌墙垛和石砌台阶的宽阔墙面上,伟岸高大的黑漆色阴刻画像和路遥故居几个大字赫然其上,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

 

诞生在清涧这片热土上的路遥,用他短暂的42年人生,成就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头衔;与路遥故居毗邻相望的另一旁,则建有路遥纪念馆,路遥纪念馆虽然大门紧闭,但从门外看过去,还是被其主体建筑的庄严肃穆所深深震撼——朴素的建筑风格、朴素的色调和朴素的装饰,冯骥才题写的“路遥纪念馆”五个大字,端庄地横铺在展馆的主体建筑之上,下侧“LUYAO1949-1992”的字样,镌刻的是路遥的生卒年份,两侧的墙体做成了凸凹结构,上面布满了诸如“在这样雨雪交加的日子里,如果没什么要紧事,人们宁愿一整天足不出户……”这样的名句。门前雕塑是一座一头昂首奋进的耕牛,拖曳着《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路遥的两部代表作,默默耕耘在苍茫的黄土地上,呼应着路遥的那句名言——“像牛一样劳动,像黄土一样奉献”。

在路遥逝去二十多年后,路遥纪念馆呈现在了骑行者的眼前,据说场馆总占地面积5332平方米,建筑面积1006平方米。馆内展厅分为“困难的日子”、“山花时代”、“大学生活”、“辉煌人生”、“平凡的世界”、“永远的怀念”六个部分,共展出和收藏路遥生前生活用品、手稿、信函、照片、影像视频等珍贵实物及资料600余件(张),真实诠释了路遥的创作历程,路遥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各类文学作品荟萃其间,使人直观地领略到路遥一生的创作成就,真切地感受到作家“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创作精神及其作品史诗般品格的艺术魅力,路遥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亦曾为自己生活过的这片热土而骄傲;因此修建路遥纪念馆是对路遥的最好纪念,表达了世人对这位人民艺术家的深切缅怀之情,也是弘扬路遥精神、激励后人奋发进取的人文主旨所在。

 

但此时的路遥纪念馆却大门紧闭,馆内外都没一个人的踪影,询问路旁的孩童们说不开门不能进去,自然是无缘亲密接触与路遥先生一叙衷情了——此时此刻突然想起了(一个与路遥同时代成就其著名作家头衔的)贾平凹先生,所说的几句话:“路遥虽然英年早逝,但是他的死却获得了长生。他除了留下他的著作,更留下了一种精神,那就是无论生活如何贫困,环境如何艰辛,灵魂却一定要高尚,志存高远,坚韧不拔,闷头奋进,奉献一切。”他进一步所说的话亦又在耳边回响:“路遥终于有了自己的纪念馆,过去,民间有个规矩,一个伟人去世了,后人就会为其修座庙;路遥纪念馆就是一座庙堂,路遥配得上这座庙堂,而路遥就是庙里的那尊神。”骑行者到此才觉出这位先生的先知先觉和精光灵验了,这里已不仅仅是一座庙了,而且变成了一座无人朝拜,或有人想朝拜却无法朝拜的庙了;路遥离开人世二十多年(诞辰65周年)后,一位只比他年轻五岁的骑行者有幸路过他的故乡,却无缘参观浏览他的纪念馆真是遗憾之至啊。

 

18:00时到达田庄镇——田庄镇位于绥德县城南18公里处,“210”国道贯穿东西,本镇交通便利、具有独特的区位优越,历来被称为绥德的“南大门”;这里物华天宝,水美山秀,乡风淳朴,是文化之乡,更是红色之地——这里还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决策东渡黄河的地方;骑行到达这样一个地方,本已是流连忘返;再看看天色,已近徬晚时分,要是再往前赶到前边的绥德县城,恐怕须要骑夜路,为了安全起见便决定早早驻足停下,在田庄镇上唯一的一家旅店里打尖住下了。

 

 

 

 

 

纵横中国穿越陕北 绥德石刻名扬天下

环骑华夏、纵横中国 第一站之骑行纪实及随想录(3)

 

 

绥德县地处陕北腹地,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东南部,历为陕北交通枢纽;南可达延安、西安,北通榆林、内蒙,东抵吴堡、山西,西到定边、宁夏;横穿晋、秦、宁的307国道与纵贯陕、蒙的210国道在绥德县城相交;绥德县夏、商时为雍州之地,周代为荒服之地;春秋为赤翟、白翟之地;战国则属魏上郡(后归秦),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仍设为上郡辖肤施等县;项羽改上郡为翟国,汉高祖刘邦二年(前205),翟国地归汉后仍置上郡,治所肤施县,辖肤施等23县;新莽时改上郡为增山,增山领上陵畴、广信、积粟、卑顺等14城;东汉实行州、郡、县制,增山复为上郡,隶并州,治所肤施。

 

后经三国、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的几千年不断变迁,今县境已演变为绥德州;1913年民国废州设绥德县,隶榆林道,1933年撤销道制,绥德县直属陕西省;1935年8月在绥德县城设陕西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0年2月29日绥德县解放,在县城设立绥德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隶属陕甘宁边区政府,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5县;1944年元月,绥德分区增辖新成立的子洲县,1948年7月绥德分区又增辖横山县、镇川县;1949年5月,绥德分区改属陕北行政公署(驻地延安);1950年5月绥德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为绥德分区专员公署(绥德专区),隶属陕西省,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子长、延川等8县;1956年10月撤销绥德专区,绥德县划属榆林专区(1958年12月清涧、子洲、吴堡3县并归绥德县,1961年8月又划出);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区改为地级榆林市,绥德县属之,一直至今。

 

6月28日早上7:00时整从田庄镇出发,8:00时许就到达绥德县城——绥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旧称“上郡古邑”,素有“天下名州”、“秦汉名邦”、陕北“旱码头”之美誉;这里物华天宝,水美山秀,乡风淳朴,是文化之乡,更是红色之地;进入县城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位于绥德县城南五里的学子大道与210国道丁字交汇处的天下名州石牌楼,石牌楼为五门六柱十九楼,双面单式结构,长36.9米,高16.9米,由一千一百六十八块雕石、六十六幅人物典故浮雕。石牌楼的五门取意中兴之门,走向世界之门 ;石牌楼大楼小楼互帮互衬,左楼右楼比肩并列、映带;前楼后楼有呼有应,上楼下楼先领风光、基础沉稳;天下名州石牌楼正上方,有书法名家钟明善的雅题“天下名州”四个大字。

 

石牌坊是石雕的综合艺术,是石雕艺术的集大成者,一座石牌坊就是一篇史书—— 其上上铭刻了虞姑、扶苏、蒙恬、李广、昭委、文姬、韩世忠、马汝骥等与绥德相关联着的人物以及在这里发生的不凡事例;石牌坊还是一件复杂的艺术品,浮雕中刻有碧霄祥云、辉日明月,天女散,龙飞凤舞;三羊开泰,马到成功,鹤翔九霄,莺歌燕舞,莲花古松,牡丹寒梅,这些人物与故事的结合,雕刻技法的传承与荟翠,充分裸露了“绥德汉”的神韵和胸怀;石牌坊离不开丰富的内容和精巧的艺术构思,石狮等雕刻都是单题单件的艺术品,石牌坊却要把千百件零散的艺术品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件大型的美轮美奂的艺术品,明确的主题,严密的结构,亲和的艺术风格三结合是石牌坊必备的条件;各件艺术品必须精确到分分厘厘,才能卯套锲合,和谐统一。

 

古时的石牌坊,今人叫石牌楼,但石牌坊的历史年代却并不很长,不过在明代出现后,各地石牌坊艺术就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令人十分遗憾的是,很多宝贵的石牌坊艺术,因时过境迁,均已被拆毁了;从明代开始以来,石牌楼一般都是三门四柱,2002年绥德兴建的天下名州石牌楼,则为当代的五门六柱,过去所有的石牌楼同她相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众小山与泰山相比罢了;天下名州石牌楼气势之宏伟、布局之巧、雕技之精、寓意之深,不仅在绥德数千年的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在十三朝古都的三秦大地上,在广阔的神州大地上也极为罕见,堪称是天下第一石牌楼,所以我们在石牌楼的石阶平台上还可以看到一个“天下第一楼”的横幅标志碑。

 

绥德县城的南大门及其广场园区所处的地方, 正是两千多年前秦国扶苏太子挥泪卢家湾(呜咽泉)的地方,其上耸立着的石牌楼更是一座气吞山河的石雕艺术品——石牌楼的五门取意中兴之门,走向世界之门;六柱蕴含大顺之意;十九楼中——十其实是一,乃一元复始,气象万新,独开锦绣前程;九为多多益善,欣欣向荣;石牌楼大楼小楼互帮互衬,左楼右楼比肩并列;前楼后楼互有呼有应,上楼下楼,下者基础沉稳,上者先领风光;整座石牌楼庄严肃穆、相互辉映、和谐统一。

 

雄风霸气、文化横溢的天下第一楼作为绥德县城的南大门, 是步入了新世纪之际,绥德人民所做的一件敢为天下先的大事,当然要号称天下第一门虽不知是否名副其实,但这份气派和这份豪情自然已经十分可亲、可敬、亦可嘉;骑行者到此后自然是要请当地人给留下一个影像——立此存照,也可以为今后验证其第一与否做个见证;天下名州石牌楼正上方那个书法名家钟明善题写的“天下名州”四个大字以及前后几副楹联内容充实、格调向上、书法飘逸流畅、韵味十足,也足见其跻身第一的雄心和壮志,是有多么的自命不凡和当仁不让——特别是是主门联格外醒目:

 

两河不息 记载着千古风流人物 河侧青山 山侧白云 此处曾是汉关秦月。

四路无阻 贯通了万里锦绣神州 路边长堤 堤边缘树 这时已为舜日尧天。

 

这副楹联绘景、妆物、抒情都恰到好处,大气而不适委婉,实属润笔添彩之佳作;石牌楼的其他几副楹联也确有画龙点睛之功,不仅大大地升华了石牌楼的工艺精湛和雄风神韵,而且也彰显了绥德人民崇文尚学、融汇华夏精神的艺术品位。当今的石牌楼文化艺术,自然亦有为文化搭台,替经济唱戏的功能和效果,其全新的主题: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英雄,彰显了绥德人民的胸怀;这是一种赞美祖国和民族的不朽雕刻,乃是华夏民族历史性的觉悟,更是时代的进步、艺术良知的回归。

 

说起石牌楼还不得不提一下,座落在城南七里山势险要的一步岩上那座永寿寺,以及寺旁所建的纪念抗金民族英雄韩世忠的石牌坊——上刻“中兴佐命”、“宋韩蕲王故里”的石牌坊造型虽略显粗拙古朴,但其上的楹联亦是充满了历史的沧桑和民族回音——

 

石牌坊上的一副对联:

“恢复中原志同诸葛,再扶汉室功迈汾阳。”

 

另一副对联是:

西北一天崇血食 抚此山川蔚蔚隐获风雷

东南半壁仗孤撑 至今江水滔滔如闻鼙鼓

 

 

这两副对联颂扬了与岳飞齐名的抗金民族英雄韩世忠的不朽功业,虽然诸如:诸葛、武穆、世忠之辈,并没有建树或成就出子仪力挽狂澜的中兴功勋,但民族融合中还是有着他们的艰辛卓绝的劳迹;石牌坊虽为清乾隆三十年所建,亦因韩世忠已是绥德人民心中的一座圣像,所以至今石牌坊保存完整,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一个传统的民族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圣地。

 

石牌坊本身是歌功颂德的标志,绥德天下第一楼的宏大气“势”,铸就了绥德人民自命不凡、当仁不让的第一情怀, 210国道虽从其广场边上匆匆而过 ,但每一个人路过学子大道与210国道丁字交汇处,都会深受其感染,都会由衷地停下来驻足观赏、合影留念,进而品味其天下第一是否真实可信,诚然每一个人得出的结论可能不会一致, 但这却无妨天下名州依然如初、居高临下、站立起势的豪迈以及君临临天下的气概,骑行者已被这种气势深深地吸引,并禁不住要为其喝彩不已。

 

从天下第一楼再往前骑,便进入绥德城区——绥德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势东北部最高,东南部最低,总的趋势是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步降低;绥德县在海拔607.8米至1,287米之间,平均海拔920米。黄河在县东南界弯曲向南奔流;无定河由县北向东南纵贯,大理河由县西北向东南流淌,淮宁河由县西南向东北流,最终都于县城东北汇入无定河,并一起汇入南下的黄河;绥德县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附区,是典型的峁梁状黄土丘陵沟壑区,以峁状为主;由于黄河与无定河的切割和冲积,形成无定河河川地和黄河峪谷区.

 

绥德城区就座落在大理河畔,骑行者一直沿着滨河大道骑行,一路向北穿越城区、越过绥德大理河大桥,与屹立在街心花园里的韩世忠雕像道别后,便继续沿210国道向北骑去,这一路上众多的石刻工厂和作坊又一次地让骑行者见证了绥德石刻艺术的博大精深和兴旺发达。

 

无论是绥德县汉雕艺术雕塑有限公司、绥德县武文石业有限公司这些规模化的石雕石刻企业,还是无名无型的民间石刻作坊,一路上都在视觉上冲击着骑行者的眼球——不管是正规企业所竖立的“绥德石刻名扬天下”的广而告之大幅标志牌,以及院落里摆放着的成品半或成品石雕艺术作品,还是民间作坊里的石刻作品,都在昭示着绥德石刻艺术的出类拔萃.

 

无论是古今人物、中外名人的雕像,还是佛像观音、大肚弥勒,都雕刻的栩栩如生,不是形似神似,就是形神兼备,既有豪气常在的伟人,又有谦恭睿智豁达的圣贤,更有颔首低眉慈悲为怀的世外高人,即便是那些无生命的蟠龙石柱或生命卑微的凡夫俗子、亦或十二生肖,都是雕刻的不仅有板有眼,而且又都能出神入化,骑行者在这里可谓是大开眼界了。

 

今天早上7:00是正从田庄出发,一开始就见识到了绥德地界上的山石层叠、崖壁堆垒;7:45目睹了天下第一楼后,就与绥德的石刻艺术结缘.

 

穿越城区时又在滨河大道上、大理河大桥上、街心花园里见识了到了诸如:蟠龙灯柱、桥头大蹲狮、桥栏小石狮和街心花园里的韩世忠高大伟岸的雕像;出城后一路上又经受了随之而来的石雕艺术工场和作坊的视觉冲击,如此这般地一路骑行、一路观赏,还真是大饱眼福。

 

近10:00时许到达四十里铺附近,在一家民间石刻工厂和作坊的装配组合工地上,有幸观赏到了一个三门四柱石牌楼的组装过程,又一次地享受到了石刻艺术的视觉冲击,这个组装过程可以说是把绥德石刻艺术的组合程序展示了个淋漓尽致。

 

这个双面单式结构,三门四柱石牌楼由众多的立柱、雕石、门墩、门楼、门幅以及二龙戏珠、花草树木、鸟兽鱼虫、人物典故等浮雕石块组成,由于顶楼还未组合装配,其上的许多装饰性的雕刻还未就位,但已颇具规模,气势不凡了。

 

笔者私下里问过这个工场里的一个员工,这个是牌楼价值几何?回答是少说也得二十万吧——这个价值二十多万,正在组装的石牌楼,不知要屹立在何方,但可以预见的是它将承载着绥德石刻艺术的传统工艺传播和弘扬的重任,在笔者看来这个半成品已是一件传世之作了。

 

 

 

 

纵横中国穿越陕北 人杰地灵米汁如脂

环骑华夏、纵横中国 第一站之骑行纪实及随想录(4)

 

11:00时整到达米脂县城——米脂县古称“银州”,米脂县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势总体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1252米(李家站乡张西畔村西北山顶),最低海拔843.2米(十里铺乡高二沟村南无定河出境处),绝对高差408.8米。平均海拔1049米。县城海拔872米。从稍大范围来看,米脂县位于横山山脉以东,黄河支流与无定河分水岭以西——东西两头高中间低,横剖面呈“凹”形,从横山山脉向东派生的几条梁峁带构成米脂县无定河西侧溪谷分水岭;“以其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210国道与无定河平行南北穿境而过;境内有李自成行宫、貂蝉山庄、姜氏庄园、李鼎铭陵园等名胜;素有“美人县”、“文化之乡”、“小戏之乡”、“梯田之乡”等美誉。

 

商周今陕北一带属翟(同狄),米脂在翟国范围内(周初翟人很强盛,周人被挤到岐山一带。周强大以后,翟人活动范围向北缩小);秦汉时设上郡,匈奴人赫连勃勃建大夏国,筑都统万城(今靖边白城子),撤销上郡,米脂归入大夏;南北朝时期,拓跋焘率军破大夏后设夏州(州治统万城);北周保定三年(563)正月,在乞银城设置银州,米脂长期隶属银州,故后人又称米脂为古银州;隋唐天宝元年(742),银州改银川郡,乾元元年(758)复称银州;宋代,宋与西夏议和将银州割让西夏;后在今县城所在地出现米脂寨,元符元年(1098)宋收复米脂寨,金天会六年(1128),金兵占领米脂寨。

 

金末蒙古人兴起,太祖十六年(金兴定五年·1221),蒙古将领木华黎率军渡黄河驱逐金人,占领了葭州、米脂寨等地,元太祖二十一年(金正大三年·1226)正式设立米脂县——米脂县登上历史舞台后,又历经元明清几个朝代——期间李自成(1643年)在西安建大顺朝时,曾改延安府为天保府,米脂县为天保县;顺治元年(1644)十二月,清军进占天保县,将它恢复为米脂县;民国时期,1937年7月15日国共两党代表经庐山会议协商,并经国民中央政府10月批准,承认由陕甘宁苏区改建的陕甘宁边区;当年12月,米脂县划属陕甘宁边区;新中国成立后,米脂县先后曾隶属陕西省绥德专区、榆林专区、榆林地区榆林市至今。

 

米脂县源于米脂寨,而米脂寨则是缘于当地“地有流金河水,沃土宜粟,米汁淅之如脂”——于是因米汁如脂而得名米脂;米脂谷粟的种植,从汉代起已有4000余年的栽培历史,经过历代培育,品种繁多、米质优良、营养丰富:含蛋白质15%,脂肪5%,且含有多种人体必须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米脂的小米久负盛名——米脂贡米以名扬天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汁之如脂自然又会滋养出这一方人的不同凡响——“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这句老俗话说得太好了、太恰如其分了,米脂的女子皮肤细腻、娇嫩、白里透红,自然是由于长期食用米脂小米而肤若凝脂貌若仙子。据说具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其中之一的貂蝉就是陕西米脂人。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人",不仅在我国妇孺皆知,在世界上也享有一定的美誉;千百年来,人们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形容西施、王昭君、貂蝉与杨贵妃四位女子的绝代芳姿,这种形容既生动又含蓄,给人们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仅仅这八个字,却包含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四个小故事,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四大美人有着倾国倾城之貌,在历史的大事件中她们曲折动人、救国救民的传奇故事,被古代民间广为传颂。

 

米脂的貂蝉却是四大美女中唯一一个没有正史记载的人物,除貂蝉外其余三大美女皆为有正史记载的人物,而貂蝉则多在民间传说中出现,或只见于后世的小说和戏剧而从未见于史料记载;这样就又生出了各种各样的的身世之谜、政治之谜——貂蝉生于何方?一说永年、一说临洮、一说米脂、一说忻州,后人自然无法厘得清楚,骑行者一路骑行到此,到了自称是貂蝉的故里——米脂,自然要相信这就是她的故乡,自然要在貂蝉的故里回顾一下这位美女的形象——

 

貂蝉作为《三国演义》小说故事中塑造的一位女性形象,可谓是能歌善舞、色伎俱佳,凭借自己的美貌智慧辗转于诸侯之间,在各诸侯争霸的战乱年代屡建奇功;罗贯中在著作中曾赞叹貂蝉的歌舞双绝,诗曰:“红牙摧拍燕飞忙,一片行云到画堂。眉黛促成游子恨,脸容初断故人肠。榆钱不买千金笑,柳带何须百宝妆。舞罢隔帘偷目送,不知谁是楚襄王。”她名列四大美女的第三位,但却有“闭月”之美,月中嫦娥以及月亮的光芒也不及她的美丽。

而《后汉演义》的作者蔡东藩则对貂蝉评价更有敬仰之韵味:“司徒王允累谋无成,乃遣一无拳无勇之貂蝉,以声色为戈矛,反能致元凶之死命,粉红英雄真可畏哉。”并在道义上给予其更高的评价:“庸讵知为一身计,则道在守贞,为一国计,则道在通变,普天下之忠臣义士,猛将勇夫不能除一董卓,而貂蝉独能除之,此岂尚得以迂拘之见,蔑视彼姝乎,貂蝉,貂蝉,吾爱之重之!”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虽然只是陕北的民谚俗语,但所有的人都会认同这一说法,绥德自然人杰地灵,绥德汉的粗狂豪放以及大气磅礴,骑行者在路过绥德县城及一路上所见识到的石刻雕塑,无不都在彰显显着绥德汉的胸怀,已经领略到了绥德汉的气势不凡。不过到了米脂,男子汉的气势依然是那么的不同凡响;穿越米脂县城时——米脂的李自成行宫以给人不小的震撼:李自成行宫位于米脂县城北盘龙山(原名马鞍山)南麓, 占地3996平方米,建筑面积174平方米,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米脂县记载,李自成曾两次返故里在此居住,行宫整个建筑依山而建、布局严谨、排列有序;其中尔楼的设计独具匠心,为了使音响效果达到最佳境界,建造时石匠将数十口瓷缸置于地下,具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奇效。

 

作为米脂人的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原名鸿基,是党项夏景宗直系后代,世居米脂李继迁寨;明朝末代皇帝崇祯采信大臣裁撤驿卒的建议,造成失业驿卒武夫起义,原是陕北驿卒的李自成就此参加了起义军;高迎祥被明朝处死后,李自成被推为闯王——称李闯王,很快成为明末起义重要领袖之一,他率农民起义军于河南歼灭了明军主力;并于1644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朝,后进攻下北京(崇祯帝自缢),进入北京后,李自成称帝,至此明朝在中国北方的统治结束;但威名赫赫的李自成却只在北京城维持了一个多月即迅速败亡,李自成最终成为悲剧人物:李自成的特殊性也许在于他本人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他并不是嗜杀成性的暴戾之徒,所以历史资料中多有他得到部下和人民拥戴的记载;《明史》也称赞李自成“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虽然李自成有并不亚于刘邦、朱元璋等帝王的个人品质,仍不免落得败亡之结局,或许他的失败就不完全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民族的悲剧,亦或是历史条件使然。传统历史观点:农民起义领袖都被看作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大英雄,况且李自成的农民军占领京城直接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所以李自成的“业绩”更得到了历史学家的推崇。

 

 

 

 

 

 

吴越西施 窈窕淑女沉鱼容

大唐玉环 体态丰腴羞花貌

 

 

西施浣纱鱼沉潭底

昭君出塞雁落大漠

 

 

貂蝉拜月月宫已闭

玉环赏花牡丹含羞

 

夏长仰赖春种 月圆奈何中秋日

秋收何须冬藏 迎春尚待飞雪时

 

 

 

 

纵横中国穿越陕北 万佛洞窟黑龙浅潭

环骑华夏、纵横中国 第一站之骑行纪实及随想录(5)

 

过了米脂城,沿210国道继续向北骑行大约7公里左右,于中午12:00时整,到达米脂城北无定河右岸210国道旁悬崖峭壁上奇石突兀,草木扶疏,洞窟通联,妙境天成的万佛洞路口——万佛洞作为一个长约500余米的敞开式山洞,石窟在龙门西山中部,因洞窟内南北两壁分别刻有一万五千余尊佛像而得名;万佛洞始建于宋元年间,由伽蓝护法殿、九天圣母洞等22个石窟组成,南北横跨143米。伽蓝护法殿为最大石窟,进深12米,宽9米,高4.7米,后壁左右石壁和殿中两根巨形方柱上雕满石佛,加上藻井石佛和其他洞窟造像,共有石佛造像万余尊。它是陕北地区罕见的大型摩崖石窟、著名旅游景观,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米脂的石雕石刻工艺可上溯到东汉时期,通过线刻、浮雕两种手段来表现事物。雕刻方法主要是平面阳刻减地,其次还有阳刻加阴线、阴刻等。刀法凝练工巧,写意与写实融为一体。

 

万佛洞,是陕北著名的旅游景点,二零零七年被列为榆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佛洞位于千佛山北麓,集我国“莫高”、“龙门”、“麦积”、“云岗”著名四大石窟之精华,塑佛主、菩萨、弟子、天王、力士近三万尊,游人至此,可一瞻北魏、大唐、北宋造像之风采;此外景区还散落着唐槐亭、“齐烟九点”、“云径禅关”古坊等名胜。 万佛洞完成于唐代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正壁主尊阿弥陀佛高约4米,端坐于八角形束腰须弥莲花座上,神情安详肃穆。后壁刻着五十四枝莲花,每枝莲花上各坐一尊菩萨或供养人,构思新颖奇特。南北 两壁壁基雕有多尊伎乐人和舞者。伎乐人手持各种乐器,形象生动传神,似乎已陶醉在自己奏出的天籁中。舞者婀娜多姿,衣袂飘飘,仿佛正在精心演绎最曼妙的舞蹈。洞外南壁雕有观世音菩萨像,右手执麈尾,左手提净瓶,表现了“万法皆空归南海,一尘不染静禅心”的佛家至高境界。

 

根据史料记载石窟开凿于北宋末年年间,明清两代数次扩建,现存石窟22处且深浅不一,或独居耸壁或洞穴相通,是陕北罕见的一组摩崖石窟,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后来石窟被山林隐士所赏识,视为洞天仙境,称为“小林屋”;石壁上尚有“小林屋”三字篆刻,万佛洞石窟的大雄宝殿可谓是石窟中最大的殿堂了,高距离地30米,进深11.7米,宽10.24米,洞高4.62米,正中的如来佛像高3.7米,周围石壁和巨型方柱雕刻佛像近万;窟顶有浮雕神龙、仙狮、福麒、天马和八卦,花卉藻井图案,石壁佛像群雕刻始于明嘉靖年和万历年间。

 

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它说明了该洞窟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

 

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无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主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那奋力向上的雄姿与主佛的沉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更加衬托出主佛的安详。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群体像。在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舞伎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婀娜多姿。整个洞窟金碧辉煌,向人们展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国土,烘托出一种热烈欢快、万众成佛的气氛。

 

继续往北骑不远就进入榆林(榆阳区)地界,在距离万佛洞不远地方,就是陕北著名的黑龙潭旅游景区,210国道旁有1986年黑龙潭文管会在国道东路口所建的四柱三门七楼石牌楼一座——牌楼宽14.4米,高13.96米,重140多吨,浮雕52方上嵌用五、七斗结构,三、五、七举劈山封顶等传统工艺雕筑,其上雕刻有八仙过海、嫦娥奔月、童子拜佛等62幅精美雕刻和神话故事,看上去不仅具有陕北地区工艺精湛的精美图案、造型独特的绝佳韵味,而且也具有气势雄伟、大气磅礴之气概;石牌楼正中题写着“龙潭胜景”四个大字,旁边还立有榆林市政府所立的“黑龙潭重点保护文物 石牌楼”保护碑及其龙潭胜景石牌楼简介和“黑龙潭山地树木园”保护碑极其简介,也彰显出了榆林地区的文物保护和山川秀美的价值取向。

 

笔者在路口打听了一下黑龙潭的情况,听附近的人们叙说了一个类似于天人感应的传奇故事:很久以前,葛村里的姐妹们一起去小河畔洗衣服,突然从上游飘下来一个很大的桃子,正好飘在一个女孩的脚边,她看着桃子又大又红,便伸手捞了起来,随后就拿到鼻子边想闻一闻香味,谁知道只一闻,那个桃子就自己钻到她嘴里了,然后落入肚子,过了几天,他的肚子就大了,然后又过了一段时间,她就分娩了五条龙.老大是青龙,飞到镇川殷沟立了庙,老二黄龙,飞到了庙湾那立庙,(,老三好像红龙,飞到河西去了,老四不知道什么龙,自然也不道飞哪了;这老五就是黑龙了,飞到红柳滩村东一深山幽谷中也立了庙;传说这五个中老五本事最大,能呼风唤雨,还能保人平安...,所以他的庙烧香得人最多了.据说在葛村还有一个娘娘庙,也就是圣母.龙妈.后来老五还把其他弟兄和老娘都接到黑龙潭,立了牌位后烧香还愿的人就多了起来,慢慢地引来了卖小吃,耍杂技的,逐渐地就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庙会,到了现代就变成了现在的文化节。

 

为了作一番深度游览——便决定进去看看,这个同样位于210国道旁的黑龙潭景区,座落在红柳滩村东一深山幽谷中 ,谷中九潭连环,泉流活跃,俗称九龙潭;中午时分,到黑龙潭参观游览的人不太多,从路口的石牌楼右拐进入景区,越过黑龙潭中学的大门后不远,景区山门口的巨型龙门和汉白玉石狮就横桓在前面;视野里龙门、玉狮图案栩栩如生,浮雕规模宏大、精筑细刻,堪称传统雕刻之典范,据说在全国亦首屈一指——

 

龙门石碑坊长32.28米,宽7.7米,高18.32米,占地面积2488.5平方米,雕刻料石重1148吨,由366块石料彻成;龙门顶额正上方刻有“龙门”,背面为“育仙”共四字,两侧修百间“长廊”。 黑龙潭文管所历时三年,大兴土木,在山门口兴建巨型龙门和汉白玉石狮,据说现已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

<span style="font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