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珠尔草原佛教宝地 宝格德乌拉蒙古圣山
环骑华夏、纵横中国 第一站之骑行纪实及随想录(42)
7月16日早上7:00时许从顺风旅店出发,沿着在阿木古郎路走马观花地游览和观赏了甘珠尔广场和座落在阿木古郎大街两侧的旗委、旗政府行政机关大楼及其街景,一路骑过来十几分钟就到达了阿木古郎路和阿尔山路交叉的路口——路口的标识牌上指明了前往新巴尔虎右旗和满洲里的方向,于是便右拐骑上了阿尔山路后向北骑出了城区,骑上了S203省道。
此时此地的S203省道空旷寂寥,路上见不到一个人影或车影,只有上下行两个车道的公路变窄了很多,像条飘带笔直地延伸到了草原深处,尽头处除了紧紧包裹着飘带的草原外,就剩下了与其相连着的蓝天白云,早上的草原纵深地带,可真是寂兮寥兮、空旷无垠啊!草原上孤旅的骑行者,竟然成了这片天地间的草原上唯一的客人了——还是个过客,匆匆忙忙地来又匆匆忙忙地去,甚至连辙痕也没有能很清晰地留下来,更别说人影了。
8:15分到达甘珠尔庙与满洲里、阿拉坦额莫勒的交叉路口,岔道分叉处中间得空地上建有一座三层楼阁,底座汉白玉白色的栏杆上绑满了蒙式(天蓝色)的哈达;整个建筑虽然看上去是一座挑檐重栈、绿瓦金顶、雕梁画栋式的仿古建筑,但楼内那个盘旋而上黑黢黢的水泥结构楼梯,一下子就告诉了人们其钢筋水泥骨架真实身份。
甘珠尔庙作为呼伦贝尔地区最大的喇嘛庙,不仅是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最大的喇嘛寺庙,而且在整个蒙古草原上,也是较大的庙宇之一(排名在前十六位);甘珠尔景区的牌楼式大门老远就映入眼帘(这里距新巴尔虎左旗所在地阿木古郎镇20公里),视野里远处高高的白塔与其交相辉映,越过景区的牌楼式大门后,继续骑行大约三、四公里的路程,很快就到达被白色围墙维护起来的 甘珠尔庙。
8:30分到达甘珠尔庙景区时——寺庙门前的大广场上已经停了不少旅游大巴,前来游玩的游客也不算少,看来这里已经是旅行团必来之地了,现在所有的佛教场地,其礼佛修佛的功用已经全都让位给了旅游业,佛教场所已经完全成了游客的福地,没有几个是真正来礼佛、拜佛的香客或佛教的善知识,拜佛其实也是一块遮羞布而已,佛教在民间早已沦落了。
该庙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御批并由清廷拨银修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破土动工——乾隆五十年乾隆帝赐庙号并题写“寿宁寺”匾额,寿宁寺庙中主供释迦牟尼、官布、扎木苏伦等佛像,由于寿宁寺曾收藏过藏蒙文《甘珠尔经》,故而又得名为甘珠尔庙——甘珠尔庙建筑风格融中原、蒙古、西藏三种风格为一体,巧妙地反映了三种文化融合的中华文化精髓。
该庙前后建11座庙宇、4座庙仓、100多间伽蓝,总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庙中喇嘛最多时达4000余名,其中常住庙者400余名;从乾隆五十年(1785年)甘珠尔庙举办第一次庙会开始,此后180余年共举办了160余次庙会,由于每次庙会日都商贾云集,也成就了著名的“甘珠尔集市”红火热闹的景象,近者来自海拉尔、满洲里、齐齐哈尔、哈尔滨、天津、北京等地,远者来自外蒙古、俄罗斯、日本及欧美商人。
由于甘珠尔庙毁坏严重,新巴尔虎左旗旗政府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开发和利用人文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于2001年初决定重建甘珠尔庙,以期让这座曾经享誉中外的民族宗教圣地,重新矗立在美丽富饶的巴尔虎草原上;2001年8月30日在甘珠尔庙原址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历时3年、施工11个月、基本完成了甘珠尔庙主体工程建设,其中院落面积11330平方米、庙殿2218.7平方米的主庙业已竣工——新修建的大、小白塔更是洁白如玉、纯洁如雪、气象万千。
2003年7月18日举行了甘珠尔庙开光仪式,同时举行了呼伦贝尔市人民那达慕大会;来自国内各大知名寺庙的活佛、住持等著名的宗教界人士莅临甘珠尔庙,进行主持、礼佛、颂经等法事活动,迎来众多的国内外嘉宾朋友欢聚盛会。
现在的主庙——索克钦庙面积为646平方米,高17.5米,庙内有明柱46根,柱表刻绘金龙盘绕,前有高檐包厦,顶部有象征佛教的铜制镀金经轮,经轮边上镶嵌着珊瑚、翡翠之物,一派珠光宝气;经轮两侧各有一只镀金卧犬,象征佛教昌隆;主殿顶端中间装饰着一个金属制作的金尖宝塔,各角陪衬着所姆散,远远望去金光耀眼,各角下吊挂着青铜钟铃,不时发出悦耳的鸣声。前包厦的梁楣上,绘有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彩色图画,还有描金蒙文“六字真言”。
甘珠尔庙不仅由于是乾隆皇帝拨款颁建、赐庙号、题写匾额——寿宁寺而与众不同,而且还曾因珍藏甘珠尔经而闻名于世、享誉国内外;如今的甘珠尔庙已经重建修复,成为矗立在美丽富饶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AAA级旅游景区,这里每年还要举办春会、秋会以及安民会、千灯会、金布大法会等等众多的庙会和那达慕盛会——
景区内的跑马场就建在离庙宇不远处绿草茵茵的草原上,骑行者在其旁边与其擦肩而过,并为其留下了影像,只可惜没有机会看一看赛马的盛况,亦或在其间骑着悍马(自行车名)跑上几圈,让骑行者过过瘾。
9:00时许原路返回到S203省道继续向北进发,甘珠尔景区再往北,便是慢慢地进入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纵深地带,10:49分到达前往贝301以及扎赉诺尔的十字路口,从这里继续往北到阿拉坦额莫勒还有80km,从这里向西到贝301只有73km,向东到扎赉诺尔则还有127km——
由于骑行者要环骑华夏,故须要尽可能地沿着边境线骑行,所以不能偏离规划路线,不顺路的景点或景区一般都不去绕路光顾;此时在S203省道上行色匆匆,况且又并不顺路,骑行者就只有与贝尔湖插肩而过了。
11:00时许越过路旁的伊和呼热游牧部落旅游园区后,从11:00——12;00时之间骑行时,在路旁看到的草原一直都是呼伦贝尔大草原最美丽的草原区域,一路上用于开发旅游的蒙古包群落比比皆是,草原上的牛羊马群也多了起来,且羊群、牛群、马群的规模也很大,看来好草场的载畜量就是不一样,呼伦贝尔草原就是不一样啊!
甘珠尔草原佛教宝地 宝格德乌拉蒙古圣山
环骑华夏、纵横中国 第一站之骑行纪实及随想录(42)续
12:07分越过乌尔逊大桥、12;15分越过乌尔逊中桥后不久,视野里就出现了路旁的大标识牌,其上用汉蒙两种文字书写着“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兰诺尔核心区”字样——
这一区域作为乌兰诺尔核心区,其草原草场上绿草如茵、无边无际,茂密草原里常常都有牛羊马群出现,再加上阳光灿烂的日子和蓝天白云的衬托,这一带犹如一幅铺展开来的巨大的彩色画卷;乌尔逊河流域内孕育了广阔的湿地和草原,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荒漠化等方面都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国家级达赉湖自然保护区内主要植被类型有典型草原植被、沙生植被、盐生草甸、沼泽植被、草甸植被;保护区由达赉湖水域、贝尔湖(中国部分)、乌尔逊河、克鲁伦河入湖口、乌兰诺尔、新达赉湖及其附近草原组成;保护区功能区划分为乌兰诺尔核心区、嘎拉达白辛核心区、呼伦沟核心区、贝尔湖核心区、小河口旅游区和成吉思汗拴马桩旅游区。达赉湖是亚洲中部干旱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湖中水生生物资源极其丰富。
达赉湖有一亿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经过无数次地形地貌变化,发展成为今日水面积达2000多平方公里,蓄水量为130亿立方米的大湖。达赉湖是中国第五大湖泊(第四大淡水湖),保护区内湖泊、河流与草原相间分布,大面积的芦苇沼泽为许多珍稀鸟类提供优良的栖息、繁殖场所——达赉湖及其湿地、草原生态系统有着在中国是十分少见的生态体系。
国家级达赉湖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兴安岭西麓、蒙古高原东侧,海拔550~650米,气候属海洋性与大陆性气候的交错带,自然景观具有典型草原向草甸草原过渡的特点,具有极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境内,跨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满洲里市行政区域,面积74万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生态系统和以鸟类为主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该保护区的建立对中国草原地区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越过国家级达赉湖自然保护区乌兰诺尔核心区域大标志牌后不久,就到达了新巴尔虎右旗地界(12;24分)——仿木制的新巴尔虎右旗欢饮您的地标及地图标识就屹立在路旁——
在新巴尔虎右旗地界,看到的是骑行内蒙草原以来看到的最好的草原,水草丰美,美丽、富饶、神奇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一片没有任何污染的绿色净土,在这里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蓝天、白云、风吹草低",感受到"广袤无垠的人间净土"上的那份清新和宁静.
进入新巴尔虎右旗地界后又向前骑行了两个小时,感觉到了草原的炎热和午后的乏困,便于14:30许停了下来,在路边上稍事休憩,此时此刻路上的车辆不是很多,偶尔过一辆也是呼啸而过,骑行者也早已司空见贯了;可此时在前面突然停下来一辆车,还从车上下来一大一小两个人,并向骑行者这边走来,还真有些奇怪,到了近前一交流才知来者也是一位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在这旷野中看到了骑行的人,感到很亲切就想过来合个影,得知来意骑行者大受感动,自然很乐意也很痛快地与这位来自北京的自驾游车友合影留念。
14:40许到达S203省道160km里程碑处,宝格德乌拉苏木就在前面视野之内的路旁,前面不远处还有一大片蓝色屋顶的平房簇拥着一栋仿佛是鹤立鸡群的紫红色高楼,连同旁边高高的电讯、电力高塔,都使得这栋高楼看上去是那么的不同凡响;而横跨在公路上的大幅标志牌也非常醒目:其上满伊铁路构筑呼伦贝尔能源新通道的字样,或许能告诉人们一些什么,以及这一片建筑物的来龙去脉,但骑行者却象昨天在署秋农牧场看到的高塔一样还是不敢妄自猜测。
路旁还有距宝格德乌拉圣山27km、距贝尔湖75km的岔路口和标志牌,位于新巴尔虎右旗阿拉坦额莫勒镇正南45公里处,海拔922.3米的宝格德乌拉山是蒙古族的又一座圣山(蒙古语“乌拉”是“山”或“圣山”的意思)——相传当年成吉思汗西征时,遭到敌军袭击后,曾躲进了宝格德乌拉山,当时云雾缭绕,山上山下一片云海,敌军害怕有埋伏,等了三天三夜都不敢进兵; 后来由于没有发现成吉思汗的踪影,只好退兵撤走。成吉思汗下山后抚胸告天“我得以免灾,我之区区性命,被宝格德乌拉山所搭救,日后我必常常祭祀此山,我的子子孙孙当与我一般祭祀”;说完他向着太阳把腰带挂在脖子上,将帽子挂在手上,屈身拜了九拜,撒马奶酒以祭;从此以后,每当绿草如茵,鸿雁北归时,草原上的牧民就进行祭山祭敖包活动。
祭山祭敖包形成于元代,是图腾崇拜和祭拜天地的祭礼,祭敖包原本是萨满教的一项图腾祭祀活动,后来喇嘛教取代萨满教后,这一祭祀活动也被纳入到喇嘛教,同时也增加了更多的宗教色彩;为了祭天在高山平坦的地方,用石头堆成敖包,将柳条之类植物捆成大捆树在中间,上面挂上红、黄、蓝、白色布条,以示草原的吉祥。
祭祀活动由高僧主持诵经,人们席地坐在两边,并分享祭祀的肉食,人们分享这一口福,被称之为“敖包贺喜格”(敖包的福禄);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和七月初三,草原上的牧民都要在宝格德乌拉圣山举办隆重的民间祭山盛会,数百年来方圆几百里的千万牧民如期而至,不仅有高僧主祭、为凡黎祈福,而且随后还会进行摔跤、赛马、射箭等传统的“男儿三艺”比赛。
相传明成祖亦祭过宝格德乌拉山——明成祖朱棣率50万大军御驾亲征瓦刺时进入了漠北,他命令部队所有经过敖包的地方必须进行祭祀;在此之前,明成祖曾派他的大将邱福率10万大军北征至克鲁伦河畔,官军边走边打,不分青红皂白,见着蒙古人就杀,但是由于瓦剌军队早有准备,设计好了圈套,使得邱福的军队在一次战争中全军覆没;明成祖听到邱福全军覆没的消息后,非常惊讶,详细询问了挫败的经过,当得知邱福乱杀无辜百姓时,感叹到:"得民心者,鬼神相助,胜也,失民心者,天怒人怨,败也!" 于是明成祖亲率50万大军讨伐盘距在克鲁伦河畔的叛军首领,进入漠北草原后,凡见到牧人都会进行安抚,他想得到当地人们的心;当得知蒙古人将石头堆成敖包祭拜,并且有路标和界碑的作用时,命令自己的军队每到一处都要用石头堆成敖包祭拜。
明成祖率大军来到了呼伦湖西南的宝格德乌拉山前,但见山势险峻,山上一座硕大的敖包笼罩在雾气中,云雾缭绕的宝格德乌拉山有着一种神秘和灵气;便立即下马登临宝格德乌拉山,登上山顶时看到山顶上用石头堆成的敖包上插满了柳条,上面挂着红、黄、蓝、白色的哈达,敖包中间的木杆上有一顶鎏金头盔,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神秘神圣。
明成祖很虔诚地站立敖包前双手合掌,祈祷大山保佑草原兴旺平安、祈祷自己打败叛军取得胜利; 草原上的牧民见到明成祖这样尊敬蒙古族,并以蒙古族的礼节向敖包祈祷非常感动,他们向明成祖跪下赞扬:明成祖是大救星,并请他赶快赶走叛军,让呼伦贝尔草原上牧民安生;明成祖赢得当地牧民的心,得到了牧民的支持和帮助,很快就打败了叛军。
每逢祭祀时节,祥云缭绕,细雨霏霏,令人称奇——在新巴尔虎蒙古族牧民心中,宝格德乌拉占有极其崇高的地位,体现着游牧民族自古以来追求“天地人合一”的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对于生活在呼伦贝尔地区的蒙古民族来说,922.3米的宝格德乌拉圣山是他们神圣的海拔高度,是他们以一颗虔诚的心对神灵顶礼膜拜高度; 在这里当地人们还将其叫做宝东山,朝拜或祭祀时都怀着敬畏之心、低下头颅、许下心愿、虔诚的祈祷,高高的敖包神圣、静谧,敖包就是草原上的至高点,在草原深处的地平线上,圣山与天地相连,它在高山之巅向苍天传递牧人的祈祷……。
宝格德乌拉(圣山)静卧在这富饶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之上,无论在这片草原的哪个位置,都会在遥望或近看中找到圣山的所在,无论在哪个角度,它都直指灵魄深处,洞悉世事,无所不在,成为降福与庇护这方水土这群族人的神圣领地。在这辽阔的草原上,傲然挺立着9根神圣的图腾柱,映衬在蓝天白云下,诉说的是草原牧民对圣山的敬仰,似乎在把人们美好的祈愿传至天宇。
阿拉坦额莫勒西旗驻地 贝伦旅店相对蒙医医院
环骑华夏、纵横中国 第一站之骑行纪实及随想录(43)
16:25到达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牧草最丰盛茂密的地段,路边的草场全部用铁丝网圈了起来,呼伦贝尔大草原本就是一片几乎没有任何污染的绿色净土,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草原,其间有碱草、针茅、苜蓿、冰草等等120多种营养丰富的牧草,千百年来丰美的水草使呼伦贝尔大草原有了"牧草王国"之称——
近些年又通过采取常年禁牧、季节性休牧、划区轮牧、牧草补播、沙地治理等措施,遏制草原退化、沙化现象,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使本就保存完好的草原,水草更加丰美、牧草王国之称名副其实。
在这样的草原上骑行,真可谓是一种很惬意地享受,一路上羊群总是在茂密的高草丛中出没,为你展示着蓝天白云下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胜景,骑行的路上还不时地出现一些牧户游的符号式标志性的装置,很吸引人的眼球哦,在牧户游标志的纵深处往往还会发现一些隐秘在草原里的其他符号或建筑——
只要稍稍地将镜头拉近,就会发现隐藏在草原深处的画面还有高高的塔吊、以及和高高的塔吊相连着的在建的高楼和高塔,已经都初具规模或正在蓬勃地发展壮大,草原下面的宝藏使得人们不惜破坏草原的生态也必须将其挖掘出来,自然是利在当代,可否知道也是罪在当代,更是会祸及子孙后代,不过人们好像都并不怎么过多地去考量以后会如何,都在追求功在当代或利在当代,草原上的矿产资源和工业开发一路上可以说是见多就不怪了。
正在为草原的生态忧患时,在骑行者的前路百十米处,突然一辆自驾游的轿车停了下来,下来好几个人站在那里和骑行者招手致意,到了近前方知是从内蒙古最西边的阿拉善开过来的游客,其中一位年轻人是铁杆的自行车爱好者,在这荒芜人烟、寂兮寥兮的大草原上,看到骑行者一个人的孤旅,就专门停下来要与骑行者合个影,盛情难却天下车友是一家,能在这里有从未谋面的车友等着与骑行者合影,岂不是天大的盛情吗?
经过一番简约的交流,骑行者大受感动,17:30分许骑行者与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自驾游车主——蒙古族车友包尔斯开始合影,在他的同伴或家人的帮组下,骑行者与包尔斯一气照了七八张合影照,分别存在了骑行者和包尔斯的相册里了,如今笔者自然要在骑行游记中大大地表达一番展示一番了,当然也要向一路上与骑行者合过影的朋友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了。
与包尔斯合影后,继续骑行没用半个小时就看到了路旁树立着的 阿拉坦额莫勒高大的路牌了,由于此时的夕阳正在一片白色的祥云中打盹,再加上路牌的方向正好背光,留下了一张一边夕阳煞白、一边路牌暗黑的影像,画面上在S203省道的两侧,或者说一公路为界,仿佛一边是白昼、一边却是暗夜,在骑行大草原的历程中,已经见识过东边下雨西边晴的天象,这回又见识到了西边白昼东边夜的天象,更是长了见识,说是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看来是一点都不玄乎,确实如此啊!
过了这个标识牌,路边的草原更加得美轮美奂,草场中夹杂着众多的水潭水泡子,形成了大片大片的湿地景致,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一幅有着蓝宝石般的水泡子、浅水潭镶嵌在其间的大草原上,厚实茂密的绿草丛丛簇簇,已经泛黄或本就发黄的草尖和草籽穗,在微风中飘来飘去——
大草甸中与蓝天白云相链接着的地平线上隐约可见朦朦胧胧的小房子,更是增添了些许神秘的色彩或神秘的湿地风光,而这一切又都在夕阳的余晖下更显得朦胧和神秘了,只有视野里已经清晰可见的 阿拉坦额莫勒镇的高楼和通向其尽头的公路还是那么的清晰可辨,阿拉坦额莫勒骑行者终于夕阳的余晖映照下投入了你的怀抱。
18:15分到达位于S203省道(K119+356处)上的克尔伦大桥,进入新巴尔虎右旗阿拉坦额莫勒镇南口,越过克尔伦大桥后便很快就到达阿拉坦额莫勒镇——
阿拉坦额莫勒镇是新巴尔虎右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新巴尔虎右旗位于新巴尔虎左旗的西部,故当地人也将左旗称为东旗,称右旗为西旗;当然东旗和西旗都有着“一眼望三国”、“一地靠三边”的独特地理优势,位于祖国东北边陲(东经 115 ° 31 ′— 117 ° 43 ′、北纬 47 ° 36 ′— 49 ° 50 ′),新巴尔虎右旗(简称新右旗)是内蒙古自治区 19 个边境旗(市)和 23 个牧业旗之一,位于呼伦贝尔市西部中俄蒙三国交界处,其东北部并与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城市满洲里毗邻,国境线长 515.4 公里 (其中:中蒙边界 467.4 公里 、中俄边界 48 公里) 。
新巴尔虎右旗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等 11 个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作为蒙古族喀尔喀部之一个部落,因该旗的巴尔虎人比陈巴虎旗的巴尔虎人进驻呼伦贝尔的时间迟两年,故名新巴尔虎;清政府分两批、两次(1732年、1734年)从布特哈和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将巴尔虎部落迁来呼伦贝尔驻牧,寓兵于牧;编为左、右两翼八旗,隶属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
新巴尔虎右旗,蒙古语称西为右故亦称西旗(1997年新巴尔虎右旗面积25 102平方千米,人口3.2万,其中蒙古族占79%,辖:阿拉坦额莫勒镇、阿敦础鲁苏木、呼伦苏木、达来苏木、达来东苏木、克尔伦苏木、杭乌拉苏木、宝格德乌拉苏木、赛汉塔拉苏木、阿尔山苏木、额尔敦乌拉苏木、贝尔苏木——1镇11苏木);2000年新巴尔虎右旗经过调整辖区为2个苏木(贝尔苏木、克尔伦苏木)、 3个镇(阿拉坦额莫勒镇、阿日哈沙特镇、呼伦镇)、1个牧场(敖尔金牧场),旗政府驻阿拉坦额莫勒镇。
阿拉坦额莫勒西旗驻地 贝伦旅店相对蒙医医院
环骑华夏、纵横中国 第一站之骑行纪实及随想录(43)续
阿拉坦额莫勒蒙古语意为“金色马鞍”,阿拉坦额莫勒这个边陲小城镇不仅有独特的风光,而且阿拉坦额莫勒的名称还有众说纷纭的由来—— 在夕阳下极目远眺流光溢彩的克鲁伦河畔,起伏的山峦镶上了一层金辉,马鞍形的丘陵犹如架在马背上的一副金鞍,此情此景不由得让人触景生情,更使得“金马鞍子”的传说越发显得神秘或扑朔迷离——有人说这是成吉思汗的儿子拖雷过克鲁伦河时不慎将金马鞍掉落在此地了,还有人说是成吉思汗的夫人把自己的一副马鞍子卸到了这里;不管孰是孰非这个金马鞍子的传说和遐想都与成吉思汗及其家族息息有关。
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诸部时,在克鲁伦河畔发生了很多战争。有一次在克鲁伦河上游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争。成吉思汗的儿子拖雷骑马过克鲁伦河,不慎坠马,金马鞍被激流冲去。成吉思汗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想马鞍不在,怎么能征战。于是,他命令部队沿着克鲁伦河寻找拖雷的马鞍。当人们走到克鲁伦河下游时,在两座山峰之间找到了金马鞍;找到金鞍的山峰非常象马鞍的形状,因此,人们将两座山峰的一个叫做“阿拉坦乌拉”(金山),另一个叫做“额莫勒乌拉”(鞍山),把这方圆百里的地方叫做“阿拉坦额莫勒”,成为现在新巴尔虎右旗所在地阿拉坦额莫勒镇,而如今在克鲁伦桥南端,顺着河向上游眺望,在不远处就可以清楚的看到矗立在克鲁伦河两岸、形似马鞍的“阿拉坦乌拉”、“额莫勒乌拉”两座山。
另一种传说为,相传成吉思汗为完成统一蒙古的大业,与塔塔尔人在达赉湖旁曾多次征战,他的结发夫人孛尔帖每次都随侍身旁。这一年,成吉思汗在准备好充足的力量之后,又要与塔塔尔人决战了,但孛尔帖夫人正患病在床,成吉思汗不忍打扰夫人,只好在门外向爱妻默默道别,嘱咐她早日康复。随后,就跨上战马出征了。
孛尔帖醒来后不见成吉思汗的身影,心中十分不安。当得知成吉思汗已出征的消息后说:“雄鹰能够振翅翱翔,是因为有蓝天依托;鹰隼能够张爪攫掠,是因为心中有信念,我是他翱翔的蓝天,我是他心中的信念!”诃额仑夫人含着泪对孛尔帖说:“好媳妇是男人的一只臂膀,好女人是托起男人的一片蓝天。只有你才是铁木真心中永远磨不去的信念!孩子,让宝马配上金鞍,紧随大汗去征战吧!”
孛尔帖跨上金鞍宝马由驻地出发,一路上快马加鞭、晓行夜驰,来到杭乌拉精神更加振奋,但在马背上的孛尔帖突然发觉宝马的腹部在微微颤抖,她立即下马,发现金马镫磨破了鞍革詹,划伤了宝马的肚皮;孛尔帖立即将金马镫卸下来,扔在了那里又继续赶路;谁知刚跑出不远孛尔帖就又发现了宝马的速度慢下来,由鞍革詹下流出了一滴滴殷红的鲜血;看着宝马脊背上的伤口,孛尔帖流下了伤心的泪,她立即卸下了马鞍子来,将其放在了地上,她在草原上采集了九九八十一种草药,将药材捣碎后轻轻涂在宝马的伤处;她不忍心再跨上马背,索性迈开双脚一路疾行,草丛中的荆棘磨烂了孛尔帖的靴子、磨破了她的脚掌,每走一步脚都会钻心地疼,然而由于有坚强的信念支撑着——她咬紧牙关向前、向前,为得是早日到达大汗身边。
百灵鸟在蓝天上为她歌唱、天鹅在呼伦湖畔为她起舞,孛尔帖在草原上众多生灵的陪伴下,迈开双脚艰难地跋涉着,宝马不忍心让女主人受难,也曾一次次地用嘴碰撞着孛尔帖,示意让她跨在自己的马背上,看到宝马背上的伤痕,孛尔帖每次都摇摇头继续前行;宝马实在不忍心主人徒步行走了,便它用嘴使劲叼住孛尔帖的衣服,一甩头就将主人稳稳地放在了背上,然后放开四蹄像飞一样朝前奔去——
孛尔帖终于赶上了正在鏖战的队伍,加入了打击塔塔尔人的战斗;几昼夜的疾驰和征战,马背上的鲜血染红了孛尔帖的战袍,成吉思汗及全军将士被孛尔帖夫人的坚毅和勇敢感染着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消灭了塔塔尔人,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大业铺平了道路。凯旋途中成吉思汗来到孛尔帖卸金鞍的地方,望着马鞍形起伏的山峦,感慨地说道:我亲爱的夫人孛尔帖在这里卸下了金马鞍,徒步北行不惧艰难,是你的精神鼓舞着我,消灭了世仇塔塔尔,为使子孙后代牢记你的功绩,就赐名此地叫“阿拉坦额莫勒!”
相传蒙古族人对自己的马鞍十分敬重,习惯于人在马在、马在马鞍在,视马鞍如人的生命,而且对马鞍也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只要一提起“金马鞍子”,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美丽、善良、坚毅、勇敢的孛尔帖夫人的故事;800年前成吉思汗率自己子孙族人,亲临战场发动了很多战争,并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最终不仅统一了蒙古诸部、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而且还纵横中国横扫欧亚,成就了一番空前绝后的帝国和伟业。
孛尔帖作为成吉思汗的嫡皇后(也是正宫皇后,年长一岁)居于第一汗尔敦(蒙古宫帐),地位最高、最得敬重、最得宠、年迈后亦如此;铁木真19岁时为救20岁的妻子孛儿帖打响了人生中的第一场战争!从此以后便一直与成吉思汗并肩战斗建立不朽功勋,而孛儿帖的四个儿子从小骁勇善战、名震远播,凭功绩名副其实的分别统领“四大汗国”以及“中央蒙古帝国”!孛儿帖去世30年后,元世祖孛尔之金忽必烈为祖母孛儿帖上谥号为“光献皇后”,去世74年后元武宗孛尔之金海山为孛儿帖加上尊谥为“翼圣”,自此变更为光献翼圣皇后。
随着新巴尔虎右旗城镇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阿拉坦额莫勒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城居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相继建成了思歌腾广场、多蓝广场、巴尔虎博物馆、克鲁伦大街、乌尔逊大街、呼伦大街、确巴拉森大街、党政办公大楼、住宅小区、给水工程、热力供暖等工程,形成了“三横六纵三出口”的城镇建设基本格局,城镇“净、美、绿、亮、洋”的风韵已初步显现,已成为集中俄蒙三国地域特点、民族特色于一体的边疆旅游贸易城镇。
沿着S203省道一直向北骑到了城区里的磷巴拉森大街,于18:30分在蒙医院对面的贝伦旅店住下,骑行者抵达城区后就住在贝尔社区的贝伦旅店,这个社区和旅店的名称可以说是囊括了整个呼伦贝尔大草原内在和现实的全部含义——
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被誉为"北国碧玉",名称的由来就缘于呼伦湖和贝尔湖,呼伦、贝尔的蒙语大意为"水獭"、"雄水獭"(过去这两个湖里盛产水獭)——这里地域辽阔,风光旖旎,水草丰美,3000多条纵横交错的河流,500多个星罗棋布的湖泊,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一直延伸至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
呼伦贝尔草原总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天然草场面积占80%,是世界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水草丰美,生长着碱草、针茅、苜蓿、冰草等120多种营养丰富的牧草,有“牧草王国”之称。呼伦贝尔大草原也是一片没有任何污染的绿色净土,呼伦贝尔的那份广袤、那份茂盛、那份浓重是众多草原无可比拟。
19:00晚餐后在街上转了一会儿,19:30分买了些干粮奶茶等便回到旅店早早歇息。